•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中国经济奇迹 农民工与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 农民工与中国经济奇迹

    时间:2019-02-06 05:27: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每一座城市纷纷建筑拔地高楼的日子,乡下的青壮劳力争相去出卖最廉价的肌肉运动的力量。   民工潮涌向南方,涌向都市。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并且旷日持久,波及了每一个城镇和每一个村庄,覆盖了整个中国。谁都没法对这次空前的人力流动作出准确的统计,但谁都可以估计到,被席卷到民工潮的人数肯定是数以亿计。
      这场进军大潮浩荡、拥挤、杂乱,并且没有部署,没有动员,没有组织,也没有保障措施,一切好像是悄然兴起的。
      他们为城市竖起了一座座摩天高楼,拓宽了一条条笔直的马路,栽植了一道道绿色林荫,修建了一片片如画的园林,还把无数个城市家庭装修得如高档宾馆一般。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很多城市都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劳动接力。
      大小城市都在快速崛起,整个城市就像是一座大工地,是农民工用自己没有补充多少营养的双手,垒砌了每一块砖石,清除了每一锹污泥;在城市工业的更新换代中,每一道生产流水线上都排列着来自乡村的青年男女,而在每一个拥塞不堪的缝纫车间和阴暗而脏乱的简易作坊,照样几乎都是农民工在那儿不分昼夜地辛勤忙碌。
      同时,他们还为都市人送来了极大的方便,谁家要搬一盆花卉,谁家的水龙头滴水了,谁家的钥匙卡到门锁里了,只需一个电话,或者到楼下的路口一招手,就有人上门帮你解决。
      还有,不知从哪天起,城里人再不用自己擦皮鞋了,只需到路边伸伸脚就行。说什么提高生活质量,想去放松放松,只需到那里一躺,就有人为你掏耳修脚削趾甲。而这种脏活苦活,城里的男孩女孩们是不会做的,至少今天还没有听说有谁干过。
      亿万农民及他们的后代,以汗水和热血,以他们青春的肩膀,抬升了都市的高度,成就了都市的伟岸。但他们在城市的视线里,依然那么矮小、卑琐。
      打工仔、打工妹,加上一个含义更广的称呼:农民工。
      不知是谁最早为中国的进城农民发明了这样独特的称谓,更无人调查过当初他们是怎样被迫接受这种很不入耳的称呼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开始并不懂得“歧视”这个词,但能够从某些城里人的白眼、捂鼻、吼叫的态度中,甚至强行赖掉他们工钱的蛮横中,明白了自己在城市的处境,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定位,明白了什么叫“二等公民”。
      后来,经过他们一天天挑灯夜战,经过他们一年年冬去春来的辛勤付出,建设好了城市人的城市之后,城市人终于有所醒悟,才改称他们为外来务工者。但是,这个多少反映了某种良知的礼貌称呼,不会从实质上改变城市对他们的待遇。
      有种比方不知道是否恰当,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庙宇,塑立了一尊尊神像,接下来朝着自己竖起的神灵倒地便拜。对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这种建筑物,他们永远只有仰望和敬畏的资格。还如那些心灵手巧的工艺师,精心雕刻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他们却没有享有或把玩的权利。
      说来也已是上一个世纪了,有人在描绘农民工的进城后的种种遭遇时,曾经联想到夏衍的名篇《包身工》。
      许多农民工日夜劳作的场所,那种暗淡的光线,那种震耳的轰鸣,那种浓烈的化学气味,那种连上洗手间都要受到约束的生产制度和工作条件,即便是再追加三倍五倍的工钱,让我们去那里白白地坐上一个月,恐怕也难以忍受。
      并且,城乡分割的体制和他们来到城里之后亲身感受到的社会差别,还要使他们忍受某种心灵的煎熬,也就是专家所称的“心理位差”。
      然而,也是在十多年前,又有人对他们所遭受的苛刻和残酷进行过不同的解说,是什么原始积累。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人们曾经谈“资”色变,教师爷们在向人们描绘资本主义的丑恶时,总会讲到原始积累,而讲到原始积累,又必然使人联想到那种“每个毛孔都滴着鲜血”的惨象。
      转眼间,当我们对农民工的普遍遭遇无法否认,又拿不出鼓舞人心的解答时,有些学者不由想到了“原始积累”,并振振有词地宣称这是每个社会走向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但人们不可理喻的是,为何要用一个被我们批判了几十年的万恶丑行,来类比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的生存状况,来解释早已习惯了优越性教育的人们的疑问。
      一支在全国人口中占据着很大比例的劳工大军,竟然被城市和乡村“边缘化”了。
      他们走出乡村,他们建起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城市,或者说他们几乎把中国所有的城市都翻修了一遍,都扩大了一倍甚至几倍,但城市却不会接纳他们。
      白天,他们往往出现在城市最有阳光的脚手架上或者最缺乏阳光的下水道里,夜晚却卷缩在最简陋的工棚或者最杂乱的角落。
      城市没有给予他们稍为干净和宽敞的暂时休憩之地,更没有为他们预留长期生存的空间。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却不敢对城市怀有多少非分之想。他们的思念和寄托依然在乡村,在他们刚刚盖起的几间瓦屋或简易楼房之中,在他们时种时荒的几亩耕地里,在他们留守老屋的妻子和没有爸爸照料的孩子身上。
      他们身在城市,心却在乡村;他们内心里向往城市,但最终的归宿却不得不选择乡村。
      身在城市,却不属于城市;
      属于乡村,却又不在乡村。
      事实上,社会没有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据说有的城市已经为他们敞开了门扉,可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在城市立足的资本,无异于望梅止渴。尽管他们为城市人修建了宽敞、漂亮、舒适的现代化家园,但多少年来,作为代表中国主流社会的城市却没有为他们设计未来,更没有与他们分享艰难。
      中国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他们不得不陷入被城市和现代文明剥离的生存状态。
      就在我修改这篇散文的时候,从一份党政刊物上读到了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其中写道: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条件下,由于广大农民的先天身份,使他们不可能像城市居民那样获取社会公共资源,不可能在社会生活方面享受到城市居民那样的诸多特权,不可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如果对此做出更加坦诚与客观的深入分析,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所失去的远不止这些。
      我们目前所理解和追求的现代文明,几乎等同于城市文明。
      现实更是如此,事业、创造、成功,等等,有多少包括了乡村的理想?炒股、置楼、投资,等等,有多少乡下人能够参与?社区服务、旅游指南、出行提示,等等,又有多少能与他们的生活挂上钩?至于那些时尚服饰、化妆整容、营养保健、治疗肾亏之类的话题,进入他们的生活也为时尚早;还有什么双休日、黄金周、平安夜,以及这假那节,也与他们没有多少干系。
      一期报纸几十个版面,一次电视新闻半个小时,找不出多少内容是面向他们的。往往是农民工因为讨不到工钱而攀上高高的楼顶或高压线塔,媒体才感兴趣;或者是乡下女孩子被诱入城市的某个不良场所,家长焦急地寻来苦求而获解救,等等,媒体才觉得乡村有了可供报道的消息源。
      当然,大家可以经常从新闻中看到与他们密切相连的喜讯,某某重点项目动工了,一圈领导握着系有大红绸花的铁锹铲土奠基。尽管随后整个工程铲土之类的体力劳作,都是农民工的事情,但他们的劳动尚未开始,也没有什么新闻意义,所以被忽略了,所以那些开工庆典的报道,也没有让人们将那些工程与农民工联系起来。
      这样,为创造现代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民工大军,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缺席者。毫不夸大地说,我们的现代生活本来就不是为他们设计的。
      现代文明的标尺里,没有度量他们生活的刻度。
      往事并不遥远,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政权争夺战中,是千百万农家子弟拿起枪杆,冲锋陷阵;是千百万老幼妇孺推起独轮车,运来他们种出的军粮和纳制的布鞋,帮助共产党人夺取了全国江山。
      他们,改变过古老中国的历史。
      如今他们又“倾乡出动”,进军城市,帮助城市实现了现代化,为中国城市的崛起,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发挥了极大的铺垫作用。
      他们,再一次改变了中国历史。
      对于中国出现的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整个世界都为之惊愕。然而,许多西方人在感叹这一神话般经济现象的同时,却未必了解中国农民工在这种奇迹的创造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他们羡慕中国发展模式的同时,不知道他们是否想到过,他们那里有没有这样一支比例很高,并且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付出牺牲的劳动力队伍。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可能认识中国。■
      【阿敏荐自《乡村记忆》】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经济农民工奇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