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试析人文自然观

    试析人文自然观

    时间:2020-03-20 05:19: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一直伴随着人类,它是人类与之无法剥离的对象。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包括对自然界演化规律、本源等自身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文自然观是对其反思而建立的一种新型自然观,二者都存在着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潜质,文章将从人文自然观的历史嬗变、价值表征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人文自然观 历史嬗变 价值表征 生态观念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Humanitic View of Natural

    DUN De-hua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Nanning 530006)

    Abstract: Natural is environment for mankind,since the humanity has been born,nature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human beings, it is the object which the humanity is unable to strip. View of nature is a general view of the natural world,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ure, origin, etc, as well a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nature awareness. The humanities to reflect its view of na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view of nature, both retain the potential that discover the secret of nature,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it from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value attributes and so on.

    Key word: Humanitic natural of view; Historical Evolution; Value attribute; Ecology idea

    一、自然观与人文自然观

    自然观是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它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自然观,而且每个时期的自然观都有自己的特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带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特点,例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就认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中世纪的自然观可以说是宗教神学的自然观,那时的人们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神创造出来的,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能够升入天堂。现代社会的“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的自然观,表现出人对自然的蔑视。

    自然观虽然在每个时代有它自己不可克服的缺陷,但它是人类科学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例如,从美学角度来说,自然美是一种很重要的美的形式,只有以人对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才会有美学相关的概念产生。我们知道,人类对于美的认识,最早就来源于自然,古希腊最初的“和谐”“黄金分割”“比例”等概念,都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崇高”说。崇高感的最初客观基础就是来自自然现象。康德指出崇高的对象在数量上,绝对的大,无比的大;力量上,威力的极巨大,但这对象中最主要的就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自然现象,如大自然中的高山险壑、洪水火山等,它们因其形式具有无限性,超出了感觉能力,使人无法做整体把握,从而经过瞬间的迷茫惊讶、痛苦震惊的心灵抗争,使人获得崇高感。通过美学中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自然观是人类科学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

    现代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作为人的征服对象与无尽利用开发资源的自然。“作为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唯科学主义,把现代生产方式所包含的认知模式与价值观扩张为现代生活的主流范型,这一范型的核心正是现代自然观。”[1] 165现代自然观与人类中心主义是有联系的,可以说现代自然观下的人类活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因为“人类中心的”也是把人视为宇宙的中心实体或目的,按照人类价值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古希腊、西欧的一些哲学家那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类中心的命题: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是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类中心的最早表述。其后,有许多人讲了这一思想。亚里士多德甚至明确提出:“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他一切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便于使用和作为人们的食品,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但其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人的美味,为人们提供各种衣物以及各种器具而存在。”甚至西方的基督教《圣经》中也讲:上帝造人,是“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后来还有许多哲学家都表现出这样的一些思想,比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倡导的理性,英国哲学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的总的态度,当然这种总的态度包括对自然积极的、消极的态度,自然观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展现这种态度,而人文自然观主要是针对这种积极的自然观,是对自然观涵义的意义反思,即Significant。正如尤西林教授所认为的“人文自然观是在对自然观涵义的意义反思与批判中所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然观,它对既有的自然观具有取代的性质”。而“现代人文自然观,作为现代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则是后起的,它是在现代自然观所导致的自然生态危机发生之后的反思与批判”[1] 165。

    特定时代的自然观与人文自然观天然的存在着某种联系,人文自然观总是和积极的自然观相吻合而和消极的自然相对立,可以说,特定时代的人文自然观是对其处同时代的消极自然观的一种补充、一种纠正,是对自然观意义进行的一种反思。

    二、人文自然观的历史嬗变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的自然观也历史地产生相应的变化。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不是凝固不变的,从而人文自然观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人文自然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有其历史的印迹,它是随着自然观变化而变化的。它同自然观一起也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崇拜”与“敬畏”的神化阶段、农牧业社会的“和谐”与“共处”的情化阶段和近现代社会的“征服”与“统治”的人化阶段。

    (一)“崇拜”与“敬畏”——人文自然观神化阶段

    远古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崇拜自然,以自然为中心。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的认识水平非常有限,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现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勉强维持生存,如采集果实、狩猎等。此时,外在的自然界在原始初民的眼中是神秘莫测的,他们无法对风雨雷电、季节交替、洪水泛滥等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只能凭借感性与质朴的思维方式把握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直观、朴素、简单的状态,其实这种关系还可用袁鼎生教授的“依生”范式来解释,因为“依生范式”的核心是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处于从属地位,正如马克思也认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一样慑于自然界。”[2] 92-95所以,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由于原始人劳动工具简单,生存环境恶化,使原始人处于被大自然吞没的边缘,此时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所以对大自然产生了畏惧和神秘的崇拜感。此阶段的人文自然观视自然为暴君而与之抗争。正如萨克顿所说“那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而是狂暴的、人的敌人”。 [3]

    (二)“和谐”与“共处”——人文自然观情化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和牧业出现了。在农牧业社会中,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并开始凿荒种地,种植导致农业的出现,同时人们把抓捕的剩余猎物圈养起来,让它们不断进行再生产,于是畜牧业也出现了。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状态。人们所使用的资源是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这种生产方式没有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基本上保持生态平衡。

    “和谐”与“共处”的农牧自然观中的一些禁忌礼仪如农业的休耕封山、牧业的迁徙、渔业的淡节晒网,包含着人对自然尊重与敬畏的意识。正如尤西林教授所认为的和谐共处的农牧自然观“一方面部分地保留了上古自然神崇拜时代对自然敬畏的一面”,“另一方面,农牧业社会的人类又是空前自由和自在的主体,而非远古匍匐于自然威力脚下的原始人类。因而,在农牧业社会的劳动与生活形态中,人类与自然达到空前的和谐统一。”[1] 167

    在农牧业社会中,人以自然肢体和自然延伸的手工工具,对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进行自然形态的劳作,无论种植还是渔猎都没有自然物的自然形态,所生产的产品仍然保留着自然质地。所以在农牧业社会的自然观中,“严格讲自然并不是作为与主体性人类对置的对象,而是人无法与之剥离的生存环境或栖息家园,自然构成人文不可分离的一部分。”[1] 167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牧业社会的自然观与人文自然观重合,农牧业社会的自然观,同时就是这时期的人文自然观,因为此时生存劳动性质的自然观与肯定人性意义的人文自然观也具有和谐统一的性质。当然这种观点我们在古书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孟子》一书中载:“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用食”,意思是说如鱼池中不用细网打鱼,则水产吃不完;《淮南子》的“草木未落,刀斧不得入山林”,意即森林正在生长发育季节,不要上山砍伐林木;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也说“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等都表现了生存劳动与人性意义要和谐的思想。

    (三)“征服”与“统治”——人文自然观人化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差,可以说人类怕无机界的任何一种自然力,因而对待大自然只是适应和等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像动物那样纯粹被动地接受自然的选择,顺从自然,而是可以凭借劳动来改变生活条件。特别是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可以说,近现代的自然观是以人为中心而征服自然的。

    现代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供人发展自身所使用的材料,在这种观念下,自然的资源价值得到过分地突出和加强。它鼓舞着人们发展科学技术,疯狂掠夺自然资源,获取物质财富,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求。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时代简化为自然只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只以其丰富的资源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现代许多国家消费自然资源是吓人的,比如:仅占世界人口4.8%的美国就消耗掉世界30%的资源,美国人均能源的消耗量己经是埃塞俄比亚或尼泊尔的360倍,是中国的14倍。有人统计,美国《纽约时报》印刷星期天版所需要的纸张,相当于砍掉75000棵树。因此,这种观念下,自然只有资源价值,人类忙于开采自然资源。

    其实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开花的树”的论述很能说明这一观点,他说一棵开花的树在我们面前出现两种面貌:一种面貌是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代表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种未隐蔽状态;呈现的另一种面貌是它作为工业的材料,人们把它看做技术生产的需要,比如用来造纸等。然而,技术时代的人认为,在技术时代以前,也就是在远古社会、农牧业社会时候,这棵开花的树才有面对我们而生存的权利,自生自长,开花结果。在技术时代,只有把它砍倒,让这棵树取得效益才是它本身的价值。这样,开花的树的第一种对人生存价值的未隐蔽面貌被技术效益的面貌完全掩盖了,这也就使开花的树完全遭到了破坏和毁灭。海德格尔对技术效益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提出强烈批评。可以说,这种批评就是一种人文自然观。

    现代人文自然观是对现代自然观意义的反思,是对那种认为人走出自然后,就可以随意地处置自然的一种纠正。人对自然的统治、人任意来改造自然是同现代人文自然观相对立的。通常我们认为人是从自然当中走出来,才成为人类。所以,“征服”与“统治”的自然观是不符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而为了不破坏这样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顺物之性”,从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现代人文自然观的价值表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逐渐摆脱了原始蒙昧状态,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界逐渐地揭掉神秘的面纱,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在的对象化产品,成为人化的自然。在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正如我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的:“经济如果出现问题,宏观调控可以解决;社会出现问题,付出一定的政治成本也可以解决;但环境出了问题,是多少年都无法扭转,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4]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人文自然观就是修复这种矛盾的一剂良方,它的价值也日益凸显。

    其一,现代人文自然观深化了生态思想。现代人文自然观与生态思想有着内在关联,它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遏制人类欲望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他们内在关联的纽带,同时这些共同点也是和现在自然观相对立的,“现代自然观及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状况的变迁,在人文主义自然观眼中不仅丑陋,而且犹如恶魔一样邪恶。在现代主义自然观看来,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象征着文明生机与发展进步,但在人文自然观看来,矿渣、废气却构成了对美丽环境污染的破坏。”[1] 169

    现代人文自然观升华的生态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关注生态环境。其实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中叶和20世纪早期。例如美国博物学家罗梭和缪尔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想。美国的林务官和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他身后的《沙乡年鉴》,提出了在今天认为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土地伦理”思想,不言而喻,他的这一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二,现代人文自然观有利于人类走出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技术高度发达带来了主体支配客体这一负面思想。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人刚愎自用地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和唯一精神的主体,而将人之外的一切事物视为外在于人的客体,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主客双方不是一种平等的,而是“主动——被动”“征服——被征服”“主人——奴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不仅自然成了“为我们所用的自然”,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而且自然的陶冶、净化功能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这种观念使与人相关的艺术审美也成了问题。而现代人文自然观所倡导的“从理性技术的冒险设计回返传统经验,尊重历史传统所积淀、包含的经验教训,向历史学习,向传统学习”[1]170则是对这种主客模式的一种纠正。

    四、结语

    人对大自然总的看法和态度是自然观的涵义所在,而人文自然观作为对自然观的反思,实际上它也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观,二者都存在着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潜质,只不过人文自然观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等关系更为密切。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广阔而又深邃的宇宙自然中,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大科学家希尔伯特说:“对于自然界的奥秘,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的确,在今天,自然不仅仅已成为人类的资源仓库,而且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价值。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现代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只是自然这个巨大信息库中微妙的一点,为此,高傲的人类不应该对这个天然的生态信息库进行人为的破坏,而应该让人类活动合乎“人文自然观”这把标尺来遵循自然规律。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在一篇《我们能否和应否遵循自然?》为题的论文中曾系统地讨论了“遵循自然”的问题,而人类能否“遵循自然”的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他的《论自然》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提出来的。而今,到大自然那里去放松疲惫的神经、缓解城市所带来的紧张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以及到自然中陶冶灵魂、进化人生、提升境界等,这些都是人文自然观所倡导的积极生活方式。

    在目前全球环境危机中,现代人文自然观深刻意识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危害,它对自然观的反思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去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人们去创造一种将自然界与人类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念。

    参考文献:

    [1]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汉斯•萨克顿.生态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4]潘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绿叶》杂志创刊15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新浪网.2007-2-3.

    [5]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尤西林.人文科学的自然观[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7]王尔勃.人文精神与文化悖论[J].求是学刊.1997(11).

    [8]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思想[J].学术论坛.2007(11).

    责任编辑:邱文侠

    相关热词搜索:自然观人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