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恩亲情 > 金融:高增长下悲喜录

    金融:高增长下悲喜录

    时间:2020-04-26 05:21: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3年是中国的新政年,在传统的货币信贷市场,人们最为惊讶的是高处不胜寒:全年GDP增长超过8%,仍被西方财经界认为低估。从货币主义角度推测,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历史趋势的偏离,全年GDP潜在增长率可能超过9%。此时,应冷静注意到中国经济难题的尾大不掉——制度性的重复建设及其引致或加剧的结构失衡和经济混乱。

    然而,中国财险成功上市让国有金融企业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则成为贯穿今后金融业一个相对较长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一根红线。

    全年主流

    投资信贷双扩张

    据有关统计,我国钢产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总量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两国的总和,钢铁企业多达280家,但年产500万吨以上的仅8家;23个省有123条整车生产线,产量在5万辆以上的仅18家,大多数产量都在1万辆以下,年产几部车的也不是少数。全国省以下开发区2800个,几乎每个行政区县都有一个。这些钢铁、汽车、开发区,不仅消耗了大量原料、土地、能源,更因其产品利税高,带动了地方政府积极性走高。

    一方面加剧结构失衡,另一方面又加剧改革的难度,其本质根源是体制性冲动。

    并不健忘的国人都记得,在2002年上半年,“银行惜贷”还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级“代表”屡有声讨。然而,银行还是那些银行,企业还是那些企业,到了2003年,1~7月全国信贷增量即达到1.89万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总增量1.85万亿元。

    信贷扩张带动利率、汇市、债市一起骚动:在票据市场,早已丢开真实贸易背景这个“票据业的基础”,票客成为一种职业,成千上万的倒票者游荡于银行、企业和央行之间。在7月份全国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竟占到了60%。这其中,新型商业银行为规避存贷比例控制而大搞票据交易,实属祸首。

    充当出头鸟的是房地产,而房地产资金的60%也来源于信贷。房地产信贷余额已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17.8%。央行积多年货币调控经验,在重复建设和盲目冲动的房地产扩张中敏捷地发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金融风险。积压的房地产只是现象,其实质是银行呆滞贷款的增加和系统性流动下降。

    我国贷款高增长所潜在的金融风险,恰恰在于我国贷款结构的不合理。例如,贷款多投向了中央长期贷款和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而贷款集中孕育着新的风险隐患。再如,在房地产业与汽车这两个高增长行业的带动下,钢材、水泥、建筑等原材料行业出现了价格普涨,并吸引贷款进一步向以上行业聚集。不但造成行业“过热”,也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风险。

    大河源头

    新政新潮新气象

    然而,这种非理性冲动的背后却是理性,尽管其导因是不当的。新一轮经济增长首先是投资冲动,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是中国的新政年,是十六大后新一届政府的元年。年轻、期望有所作为的各级政要,免不了烧几把火,从而带来一派新潮气象:各类开放新局一波接一波,各类改革举措一浪推一浪。

    除了奥运预期、三峡工程及其上游三倍于三峡的金沙江工程、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项目外,省还有省情,县也有县例,加上村有村规,宏伟项目引无数银行竞折腰。

    面对这次新政冲动的忧虑,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可喜:

    一喜:银行在这次信贷冲动中表现主动,更透露着商业化倾向——信贷扩张因项目而生,并非计划型的地方政策干涉。这次,银行家们多是主动下海填坑的,毛病在于新政项目太多了。自然,银行家也捞到了副产品,即正常地稀释了不良贷款率,上下左右都好交差。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储蓄存款高增长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有利于改善银行经营,增加盈利。

    二喜:央行凸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果断及时上调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用的是杀手锏。但是市场反应平稳,7月初发令,当季显效,足显中国货币信贷市场的成熟,也验证了央行主导金融系统的决心,可谓保驾有功!自然,由于央行的操作,债券市场、利率市场、汇市投机者几乎白干一年。其间,我们也看到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债市暴跌,继而引发国债发行困难。其后,出现第八期国债流标和第九期国债推迟发行。这都集中反映出收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当前政策下的冲突。

    实际上,6年来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自主生长能力明显增强;而淡出“积极”,回归“公共财政”亦正当其时。

    三喜:新政确有新气象,各类招商引资、项目发标,已不再追求所有,但求所在。挟广东靓女先嫁之风北上,山东大卖上市公司优质资产引来海外投资者一致喝彩,600年历史的古都北京全面开放基础工程项目。丢开“国计民生”的幌子,更令政经专家洞悉出中国的希望。开放倒逼型改革,势将冲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

    远滩岸边

    证券业搁浅

    然而,在经过几年豪赌和少数人暴发后,“股市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而忧虑“中国证券业将被边缘化”者也大有人在。分析家一般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先天不足、上市公司、投资者结构失衡,从根本上制约了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实事上,监管当局以及证券业的高层决策者乃至全体投资者算是仁至义尽了。要知道,从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完善、市场规则的统一和规范,到监管理念的开放与开明、对境内证券业参与主体的保护程度,这些都一直令其它金融企业眼红。然而,证券市场如今竟落下个“赌场都不如”的名声,促使国人忘记了10多年来证券市场在支持国企改革脱困、增加就业、分散直接金融风险、上缴税费、完善中国金融布局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2003年下半年,令证券业企盼已久的券商发债办法公布,因无法找到合格的担保人,让证券业再度感到有爹无娘的窘迫。

    然而,证券市场的每一步倒退,都意味着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加。经过1990年代证券市场的大发展,2000年时,我国直接融资曾占所有企业外部融资的15%以上,而2002年则仅占4.2%,2003年又直线跌落了2个百分点。决策当局应当清醒地看到,百业并举、万马齐奔的中国经济腾飞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仅靠信贷市场支持是极其危险的。朱 基总理关于中国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风险的名言,不应仅仅说给银行家听。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银行的排队上市,将为证券业输送大量奶酪,但这一天不是证券公司坐着能等来的。

    深流湍急

    保险公司占尽先手

    和国有银行一样古老、一样庞大、一样困难重重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2328.HK中国财险),已在今年底成功改革并上市。此举不仅巩固了其保险业大哥地位,也鼓舞了其它金融兄弟。

    中国财险两年来的低调,不是市场份量不重,亦非无为,却是在关门练内功。从一分为三的创意设计,到11月6日中国财险30亿H股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都为中国金融业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其意义深远。

    首先,中国财险股票的发行受到市场的强烈追捧。其面向散户投资者的发行部分就超过100倍的认购,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发行部分则超过了15倍的认购,并且引入了AIG等世界级保险巨头的战略投资者,上市首日开盘即溢价30%。这足以说明,投资者力图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也打掉了人们进一步开放和深入改革中国金融业的畏惧。

    第二,不论中国财险还是中国人寿,其历史包袱一直被认为不可逾越,却被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力挺过关。在中国财险上市过程中,保监会给予了偿债能力豁免和合资身份豁免;在中国人寿上市过程中,财政部和中国人寿共同设立了共管基金,税务总局同意将超出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合并应缴纳的税收部分返还给中国人寿集团。这充分展示了政府作为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东,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以及政府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的决心。可以联想的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政府支持处置不良资产、多市场并行上市……都有可能推广到其它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方案中。

    大潮将起

    金融航母启航

    1979年,小平老人家即吁盼“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然而,在历经专业化、商业化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后,银行这位中国金融业的长子至今仍未能成人。今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明确了贯穿今后金融业一个相对较长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一根红线——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发布、中外合资住宅银行的可行性探索、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方向改革,已经习惯性地让人联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将会是五彩缤纷。消费信贷公司、信用卡公司、社区银行、金融销售公司、储蓄银行、金融外包服务,都将会出现在中国的金融辞典里。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低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常常唤起人们的切齿之恨。但短视的金融评论家总是就事论事,只怪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垄断性和国有性,却忽视了中国金融市场主体单一的基本事实。2003年,在全年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尚不足10%。余下的千斤重担都要银行一肩挑。银行能跑起来吗?因此,丰富金融市场主体的层次和结构,应当是解决中国金融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前提是要加强金融企业建设。

    社会和居民金融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恩格斯讲,社会需要比办10所大学更能推动技术进步。现代西方经济学更是推崇需求决定供给。笔者曾于2002年论及银行的本质是支付服务,而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存贷款机构。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主要是由多种服务提供者共同构筑的:存款机构、个人小额信贷机构、住宅金融、小企业专业信贷机构、公司金融服务、账户与结算、清算机构、支付网络服务、基金公司、公司金融、信托服务、理财与私人银行服务,如今更有电子机具、网上平台、信息交换等支撑体系。大而全不再风流,专而强才是时尚。

    银行监管的专业化,以及银监会成立后直击要害的几大检查,都已显示出专业警察的专家精神。央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规范和明晰了银行支付服务的基本职能。而金融稳定局的设立,则从组织和机构上保证了央行稳定金融系统的责任。监管职能分离,使央行职能开始重大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的银行”,转变为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银行。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行通过利率、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票据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一系列机制和工具,来调节、引导各类金融主体的市场行为。通过公开透明的利率等价格信号,来促进各类金融主体的规范发展。

    不久我们将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金融监管生态链会在中国出现。

    相关热词搜索:高增长悲喜金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