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解 [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与直觉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解 [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与直觉性]

    时间:2019-02-12 05:34: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李白 虚拟景象 和谐性 直觉性 兴象玲珑   摘 要:虚拟景象较多的诗歌,易于浮滑滞塞,李白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方法,使《行路难》其一真气充溢,气势飞动,浑然天成。
      
      一
      
      古典诗歌的审美时空一般与自然时空相对应,含有真实性、层次性、饱满性等原生态的特点。这样的景象渗透着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清人宋徵璧的《品词》言:“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情和景是相互依存的,情由于景的表现而变得幽深朴茂,景因含情而变得鲜活。情是灵魂,没有情的景象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变得滞塞。后世一再倡导学习唐诗,尤其是对盛唐诗歌的意境美心向往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盛唐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处理得特别完美,达到了“兴象玲珑”的高度。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来说,盛唐诗歌兴象玲珑意境美的特点,其一,富于整体性特点;其二,情理渗透在景象之中;其三,天然自成,不事雕琢;其四、这样的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李白《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生气充溢,气势飞动,自然天成,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兴象玲珑之美。但是这首诗除了开头两句是眼前情状描写,后面的四句景象都是虚拟景象。一首诗中虚拟景象过多,一般会缺少原生态的层次性与饱满性,显得杂乱、浮滑、滞塞。杂乱就是没有层次感;浮滑是缺少生命体验,不深沉;滞塞是缺少情感,没有生机。那么李白是如何营造这首诗的意境美的呢?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运用使这首诗歌达到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
      
      二
      
      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情感层面的和谐性。李白这首诗歌,继承了古乐府旧题“行路难”写人生艰难的精神,也秉承了鲍照的不平与傲岸品质,又注入了盛唐气象。“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鲍照写有《拟行路难》十八首,内容多写寒士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与抗争之情。钟嵘《诗品》说他:“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生处其世,心态不平,笔法自然没有清雅之调,而表现出奇矫凌厉的文风。鲍照学习汉魏乐府的世俗品格,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应时的《李诗纬》卷一评此诗言:“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杨慎的《杨升庵外集》云:“予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客之词。”{1}杜甫具有雅士、骚人的人格,即使身处困境,也温柔敦厚。太白秉有仙翁、侠士的个性,遭逢困厄,也易化解,亦必气概轩昂,显出英雄本色。但李白骨子里还是儒家的建功立业思想。所以,一开始“拔剑四顾心茫然”,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愤懑的情感是因为理想实现的重重阻碍。接着出现君臣遇合的奇丽景象:“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由此吐露出诗人心中的希望。但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又表现出世事的艰难,对理想的实现充满忧虑和彷徨。可是李白还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才气与自信使自己又张扬其理想的风帆。诗中有苦闷、愤郁和不平,但情感又急速回旋,形成向上的昂扬态势,儒道侠相济,最终归于成就大业的理想之境。这一昂扬的精神就是盛唐人充沛的生命元气的体现。
      其次是意象层面的和谐性,即虚拟景象具有整体性的美。为了承载并表现盛唐气象体现出来的强旺内在生命力,李白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宏大的意象:黄河、太行、日边、长风、沧海。但这些意象是杂乱的、浮滑不实的。为了使这些意象注入美感,诗人采用了兴的手法:化物象为景象。{2}于是这些形象变成了生动的景象: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乘舟日边、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但这些景象还是散乱的。如何使这些生动的景象契合成血肉丰满的审美结构呢?余恕诚先生说:“作品不同,气象会有所不同,但气象浑厚的作品都有由其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3}所谓“气象浑厚”的“浑厚”就是指诗歌的整体艺术美。李白同样也是从题目上着手。“行路难”这一乐府古题,一般是写世事的艰难。这个题目具有象征意蕴。李白正是从其中获得灵感,以行路难为意脉构思景象。诗人以欲渡、将登、垂钓、乘舟和直挂云帆这些动作,串联起一幅又一幅景象,也隐含着强烈的情思。这些景象是逐渐开阔、逐渐顺畅的。李白情感也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最终进入精神的理想情境中。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与后句“闲来垂钓碧溪上”,情境上是相连的,由“闲来”相连――前后自然的转折。“忽复乘舟梦日边”与后面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意脉与意象上也是相连的,由希冀到理想境界,由乘舟到后来的云帆济沧海。由此,这些虚拟景象串联起来了,构成了整体的和谐美,也是盛唐气象浑厚的体现。
      第三是情感层面与意象层面的和谐性。从情感的层面来说:现实(心茫然)――未来的希望(隐逸、等待)――现实(感叹)――理想的境界(道侠而儒)。从意象的层面来说: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追求的艰难处境)――垂钓碧溪上、乘舟梦日边(隐含未来隐逸、被征的希望)――多歧路(象征进退两难的处境)――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象征未来建功立业的理想境界)。
      所以,“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从精神到意象两个层面都体现了盛唐气象的特点。多重的情感境界是回旋上升的、精神是昂扬的,这是盛唐气象昂扬的生命元气的体现;多重的景象是逐渐开阔、顺畅的,也是和谐一体的。情感境界与虚拟景象的契合交融所构成的自足审美形态,形成了抒情主人公――盛唐人的典型形象――恢弘博大的胸襟,自信自傲的个性,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飞扬的心性。
      
      三
      
      诗歌中真实的景象是原生态性的,富于情感体验。虚拟的景象如何才能含有情思,具有原生态的特质呢?还要对诗歌中的虚拟景象进行审美转化,使这些虚拟景象具有直觉性。审美直觉一般有三个方面特征:其一,形象性;其二,内含情理;其三,无意识性。审美直觉的无意识性,是指直觉形象不是纯粹理性所为,而是具有原生态的情感和形象的真实。审美直觉具有无意识性,也具有倾向性。但这种倾向性“不应当只存在于头脑中,而首先应当存在于心中,存在于作者的血液中;首先应当是感情、本能,然后大概才是有意识的思想。”{4}李白利用兴的手法,使这首诗的虚拟景象产生直觉性的审美转化。因为兴具有触发人审美情思的直觉联想。{5}下面就这首诗的虚拟景象的审美直觉转化进行解读。
      在直觉的情理方面,首先,现实与理想,失意与自傲构成了这首诗虚拟景象的心理基础,虚拟景象由此渗透了诗人的情思。这首诗的开头四句蓄有巨大的情感势能。佳肴美酒那么珍贵,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且“拔剑四顾”。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气愤是何等巨大。这种力量是由诗人崇高理想与尴尬处境的张力激发出来的。这样的开头蓄有巨大的情感势能,为下文的情感流转提供了充足的动能。但诗人是桀骜不驯的,他以自信和自傲,来对抗现实的绝望。所以诗歌开头的悲愤没有笼罩全诗,反而呈现出悠游的希望与雄奇的理想境界。这样,现实与理想,失意与自傲构成了这首诗虚拟景象的心理基础。于是,虚拟景象自然渗透了诗人的情思。
      其次,虚拟景象中的典故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性。“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是吕尚和伊尹隐居遇合君主的典故。诗中这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怀才隐居,遇合明主的愿望。《南史・宗悫传》载,刘宋宗悫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所以“长风破浪”,比喻宏大的抱负得以施展。这些典故饱含先人的生命情感体验,用在诗中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情感,也使诗歌更加典雅古朴。
      在直觉的形象性与无意识性方面,典故的直觉转化和实有名物的真实性是李白转化这些虚拟景象的方法。首先,这首诗歌中的典故很多,这些典故都进行了直觉的转化。也就是说诗人使这些典故以真实景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垂钓碧溪”与“乘舟日边”这两种景象,表面上是虚拟的景象,可是与典故联系起来,就是真实的情景。“垂钓碧溪上”是吕尚遇周文王前常有的生活现象。“乘舟梦日边”也是伊尹遇汤前一个真实的梦境。“长风破浪”是刘宋宗悫说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简写,也饱含真实的情韵;而且诗人在此形象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出“云帆济沧海”的壮丽景象,一气呵成。这样一来,这些看似虚拟的景象不仅包含古人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是自然天成的,是原生态的无意识景象。其次,实有名物的真实性是指“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中的“黄河”和“太行”是亘古已有的河山,而且雪满山与冰塞川的景象,从行路来说,自古就是艰难的生活体验。所有这些都给人原生态的真实感,同时又内蕴象征性。因此,这些景象也具有兴的无意识的特点,自然浑涵。由于李白化典故中先人的行为情景为自己的行为,并化典故为直觉境象,所以这些典故的运用显得了无痕迹。正如杨义先生所言: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而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6}李白通过直觉的运用,化再生性文化现象的用典为直觉的始生性文化现象,使诗歌充满着新鲜、活脱而又自然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虚拟景象在表现盛唐人情思与生命元气的同时,也构成了宏伟奇丽的景象之美: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垂钓碧溪、乘舟日边、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7},这些景象都是李白“笔力雄健”的体现。其中不乏优美,更多的是壮美的景色。这些优美与壮美的景色奏出了诗人心中痛苦、希望、彷徨、奋进的和谐乐章。“气象浑厚”中的“浑厚”不仅指意象组合的整体的和谐与情景交融的和谐,同时还包括景象的自然浑成。“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之痕。”{8}所以李白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笔力雄健,气象浑厚”的美学特征,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
      意境营造的和谐性和直觉性,使这首诗歌中的虚拟景象产生审美转化,形成情景交融、气韵生动、天然自成、完满自足的审美形态。这首诗歌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特色,也体现出盛唐气象天然自成、情韵丰满的审美特征,从而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
      作者简介:钱叶春,硕士,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诗学研究。
      
      {1} 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43页。
      {2}{5} 钱叶春:《化比为兴的诗学――兼论盛唐诗歌兴象玲珑意境美之生成》,待发。
      {3}{8}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76页,第76页。
      {4}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2页。
      {6} 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李白诗歌的诗学思维》,《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7} 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直觉性景象和谐虚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