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中国科举,,世界典范

    中国科举,,世界典范

    时间:2020-03-18 05:25: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科举者,以科取士也。就是通过分类考试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手段。奴隶社会时期,不仅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从皇帝到最底层的地方官员,都沿用血统传承的世袭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永远干打地洞的营生,庶民百姓的睿智就这样被排斥、被忽略掉了。

    进入封建社会,近亲繁殖式的门阀揽政导致朝廷人才匮乏,统治者开始关注民间有识之士,于是有了“客卿”、“食客”等贵族血统以外的人掺杂进来,为“主子”出谋划策,辅佐国政。到了汉代(前206—220),文帝刘恒(前179—前164)在登基的第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全面推行自下而上举荐贤才的“察举”模式。然而,到东汉(25—220)中后期,推举权落入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手中,弊端渐现。自隋朝(581—618)起,终被更为开明平等的“科举”取而代之(图1)。至此,仕途的大门彻底向社会敞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庶民百姓遥不可及的高天浮云,并由此而演绎出诸如《秦香莲》、《玉堂春》、《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褒贬不一的凄美故事及不朽篇章。

    科举公平竞争的根本准则,一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各国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并非自我标榜。世界上与汉文化完全不沾边的西方学者对科举亦抱有极高的兴趣和给予“不菲”的评价。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在《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一文中,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论述,兹摘编如下:

    由英国著名法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图2)创办于1823年的哲学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1888年9月刊载一篇《中国:新的起点》的文章指出:“如果说中国政体中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会受到欧洲人无条件赞美的话,那么便是科举制。”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图3)在189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环行记》中写道:“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当今正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即是借鉴了中国的经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卜德(Derk Bodde,1909—2003,图4)1972年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赞扬“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并在《环球航行记》中详细描述了北京和南京贡院考试的情况:“十五个省市中,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市可取中一百五十名硕士 , 其他各省或多或少低于百名不等。……贡院每场考试从黎明到夜晚,饭食由公府提供,清淡易于消化,以利考生才思。晚间考生折好他们签名的作文试卷并交给指定收卷人。这些试卷由抄书手誊录另本并与原本校对之后分发到评卷官那里时,已无法知道试卷的作者,这样可以防止舞弊。”

    英国汉学家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又名杜希德,1925—2006,图5)在1974年出版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说:“许多世纪以后,这一制度为我们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据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汉学家邓嗣禹(1905—1988,图6、7)考证,法国于1791年开始实行文官考试,1875年逐步规范成型;德国于1800年左右实行文官考试;英国政府于1855年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美国也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1893年以后逐步完善。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把中国科举制度之重要性拔高到“物质领域四大发明”以外非物质的“第五大发明”以及“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里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

    中国周边汉文化圈国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当然早于欧美捷足先登地引进了中国科举制度。其中,日本行动最快,但“寿命”最短,仅实行了短短二三百年;越南虽晚于日本,但直到中国于1905年“废止”科举后他们还坚持实行了十四年。再有朝鲜,它是除中国以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也是建制最完备的亚洲国家。

    日本自隋朝与中国互派使者以来,开始直接接触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与文化风尚。645 年实施了大化改新,颁布了一系列法典,最终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古代律令制国家。奈良时代(710—794)以唐《永徽令》为蓝本并参考唐永徽(650—655)至开元(713—741)初期的法典,于718 年奉敕制定了《养老律令》,其中的《职员令》,明确规定以贡举制度选拔人才。与中国科举制度略有不同的是,他们把秀才科作为最高等级,其次为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另外还设立了医、针两个自然科目。考试内容大致与唐朝各科同。应考生源分为两类,一是由地方国学推荐来的贡人,另一类是依据天皇临时钦点的特别人才或经中央大学寮考试而获得考试资格的举人,故称“贡举”。

    贡举每年进行一次,由掌管考察和任命官吏之职的式部省直接主持。“凡试贡举人皆卯时付策,当日对策,式部监试,不迄者,不考。毕对本司长官,定等第唱示 ”。贡举考试不仅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荣登仕途的星光大道,更对古代日本各阶层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图8)。

    然而,11世纪以后,不断膨胀的贵族势力和重武轻文的对外扩张思潮,与具有平等精神的科举制度发生巨大冲突,科举制不敌武士道而日渐式微,虽然形式上还在执行“式部省试”,但生源皆由权贵把持,阻断了普通考生的及第之途,科举制名存实亡。

    越南科举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的1072年,止于阮朝启定四年的1919年,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但却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越南模仿中国科举最为彻底。不仅在科场中采用八股文,还建立了规制严整的专用试场,与中国明清时的贡院十分相似。“先期铸会试之印,建试场于京城内之南。分为内外场及甲乙二围,照应试人。……试院设红案,以备奉安御题。贡监行文墨卷,书吏誊录朱卷,均用官令纸印红格。入场日,号舍外,武士各一人,终日纠察。贡监行文,用真字不得草书。收卷以日暮为限。外场官各期收卷后,照次送弥封、撰号、誊录、对读。墨卷留试院,朱卷送同考。每卷二人合同点阅,分优、平、次、劣。外场官审阅定去取。数于围内各造号舍、悬名简。”陈朝睿宗陈曔(1337—1377)为扩大科举取士,于隆庆二年(1374)正式创立进士科,完善了以三甲定高下的取士制度(图9、10)。

    阮朝第二代君主阮福晈(1791—1841)十分关心科举考试,对考试场次、科目、内容、答题要求、格式、考生年龄诸事,不啻繁简,均亲自拟议和改革,使阮朝科举制度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更加本土化。

    1883年,法国全面入侵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越南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1919年,在阮朝傀儡皇帝阮福昶(1885—1925)的主持下勉强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长达八百四十余年的越南科举落下帷幕。

    朝鲜科举从公元 958年起至 1894年止,在半岛历史上存续了九百三十六年。光宗九年(958)高丽国(918—1392)第四代君主王昭(925—975)采纳我后周官员双冀建言,效法唐朝,开科取士。

    双冀,福建建州(今建阳)人,武胜军节度巡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后周显德三年(956),双冀随封册使薛文遇出访高丽,因病滞留邻邦并作为僚属参与朝政。据《高丽史》载:“九年,始建议设科,遂知贡举。以诗、赋、颂、策取进士甲科崔暹等二人,明经三人,卜业二人。自后屡典贡举,奖劝后学,文风始兴”。

    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融合了唐、五代、宋、元等诸朝的科举制度,礼部为主试机关,国子监监试。科目设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三礼、三传等科,进士科分甲、乙第,重诗赋,明经有帖经、墨义;考试用糊名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三年一开科、进士科及第官位较高。此外,还增加了僧科、卜业、地理业、何论业、政要业等高丽自创科目。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起兵灭了王氏高丽,明太祖朱元璋赐国号朝鲜(1392—1910),又称李氏朝鲜。太祖元年(1392)定科举法,弃“四书”、“五经”作文,改试讲论。太宗七年(1407)罢讲论而重开经书疑义,设考试诗赋、吏文、经典和汉语的“汉吏科”,与正科同榜唱名。常规分为大科(大比科)、小科(文科)、武科以及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等杂科。若逢皇室大喜或庆典之时,还会举行与明清两朝“恩试”类似的各种不定期“别试”或皇帝临时钦点的“亲临试”、“谒圣试”;现任官员还可以参加十年一届的“重试”以再获升迁;杂科不限阶层,贱民、白丁都可以通过该科考试取得进阶机会(图11)。

    “我国公道,唯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国家用人之道,只在于科举”……这就是大韩民族对科举的评价。但半岛沦为殖民地以后,在日本的压迫下,其科举制维持到1894年终。

    中国自明洪武朝(1368—1398)时起,科举一步步陷入程式化、格式化的八股取士泥潭,其先进性被腐蚀殆尽。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经过几起几落抗争,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最终采纳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下诏于次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除科举,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告一段落。

    笔者在这里用“段落”而不是“终结”,是想表明,真正被丢进历史垃圾堆的是迂腐僵化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考试内容,而以公平公正为宗旨的考试制度本身却一直在华夏大地延续。君不见,时至今日,哪一个学生不是通过层层考试获得“晋级”资格?高考成绩出类拔萃者不是常被冠以“文科状元”或“理科状元”的荣衔吗?普通百姓不仍然得通过“国考”才能挤进公务员序列吗?分省开考、身份验证、卷首“糊名”、严控“夹带”、监官拒客等等不都是昔日科举惯用的措施或程序吗?充其量,废止的只不过是被曲解的“科举”一词而已。

    然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却毫不避讳,堂堂正正把科举当成一场值得炫耀的文化盛宴,分别在1994、2006、2012年三次举行规模浩大的模拟科举考试和状元巡游活动,甚至试图把科举制度作为韩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遗的项目(图12)。此时此刻,作为科举发源地的中国,岂不应该认真反思乎?!

    相关热词搜索:科举中国典范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