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感悟爱情 > 桂林:山水间的纠结

    桂林:山水间的纠结

    时间:2020-03-27 05:18: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万众瞩目的央视马年春晚和中国文联春节联欢晚会上,象鼻山、龙脊梯田、阳朔兴坪黄布倒影、漓江漁火等桂林美景,作为“中国名片”展现在十几亿观众的面前,又让桂林闪亮了一回。

    自秦凿灵渠,汉伐交趾,桂林就是中原文化输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到了唐宋时期,它更成为了沟通中原腹地与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西南会府”。2000多年来,这片绚丽奇绝的山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然而,时至今日,当城市化浪潮在华夏大地上汹涌涤荡,当整个中国都热情地置身于国际化都市的造城漩涡中的时候,桂林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变与不变的纠结之中。

    隐形的翅膀

    桂林的未来仍将是一座旅游城市。对这个定位,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1973年,国务院就确定桂林市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1982年,它又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桂林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新中国的历任领导人,以及尼克松、卡特等许多国家元首、政要,都曾到此一饱秀丽风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所勾勒出的这幅桂林美景,一直是中国的骄傲。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自1973年发展旅游以来,到2011年5月,桂林已接待1亿多人次的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者,以及15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要。2010年,“印象·刘三姐”等一系列重点旅游文化品牌项目的推出,更使桂林闻名遐迩,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246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48万人次,6成以上为欧美游客。2013年,入境桂林的游客突破了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9亿元。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黄金周,桂林入境游客达到了43.44万人,同比增长16.06%,旅游收入高达4.6亿元。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游客们的热情绝大多数是冲着山水而来的,无论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绝”,还是“烟雨、光影、珍禽、异木、名苑、古迹、田园、村镇”的“八胜”,人们或许都耳熟能详。而对这座山水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许多人可能知之甚少。可以说,山水的名头盖过了文化的珍馐。

    而事实上,山水和文化是桂林旅游资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这座城市的两只翅膀。仅靠山水之魅已经如此热络,如果能够两翼齐飞,桂林的旅游经济还会飞得更高。

    桂林建制始自汉武帝时期,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加之山水绮丽,必然名人辈出,所谓地灵人杰。翻开桂林的历史画卷,你会看到名噪一时的唐代桂州三才子曹唐、曹邺、赵观文,晚清四大词人中的王鹏运、况周颐,更有石涛、李熙垣、李秉绶、罗辰等丹青大师们挥洒翰墨,林秀甫携桂剧四大名旦粉墨登场。

    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1300余年中,广西一共出了9名状元,有6个出自桂林。唐昭宗亁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桂人赵观文成为广西第一位状元。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永福人王世则殿试“首魁第一”,宋太宗亲自赐宴“琼林苑”,即“进士赐宴”,此后成为历代皇帝廷试后隆重款待士子的重典。

    另一个状元——临桂四塘人陈继昌可谓神童,诗书过目成诵,14岁考秀才取案首,22岁乡试考举人中解元,29岁进京会试得会元,殿试钦点状元,史称“三元及第”,加上秀才考第一,共谓之“四元”。所以,陈家祠堂曾挂有一块“四元匾”。在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共有13位三元及第者,陈继昌是最后一人。

    同样少年英才的还有龙启瑞。他自幼家贫,父母以贩卖松柴为生,故发愤读书,12岁以案首入泮,20岁中举,27岁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人攻经史,通音韵,有《古韵通说》、《经德堂诗文集》等著作传世。

    据《广西通志》记载,清代从顺治十四年至道光二十年(1657-1840年)的180余年间,广西11府共考中举人3250人,其中仅桂林府就有1639人,故有“广西科举考桂林”之说。

    清人梁章钜任广西巡抚时,令人搜罗唐以来广西各地560多位诗家共3600余首诗,汇编成57卷的《三管英灵集》,其中收录清桂林诗家作品30多卷。清同治六年由巡抚张凯嵩序刻的《杉湖十子诗钞》,前4位作者汪运、高书浚、朱琦、龙启瑞都是桂林人。至于名震晚清和近代中国词坛、开创“临桂词派”的王鹏运和况周颐,更是一代词学宗师。

    同为桂林人的大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为晚明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因绘画有名而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其“师古人之心”的画论为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所激赏,“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高翔均尊他为宗师。

    凡此种种。这些与山水同样奇绝的文化历史,桂林人也许知道,而传播得似乎还欠广远。拥有山水之秀的非桂林一隅,藏有文化之珍的也非桂林一城,但山水与文化相映相辉的,却不多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巧思精华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美丽桂林。

    膨胀的城市

    1990年,北京的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桂林,对它的评价是:像是一个“盆景”,古灵清奇且袖珍。而今天,这种感觉应该不会有了。自从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这座城市已经拥有12县5城区的2万7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及510余万人口,堪称大桂林。

    与城市面积同样膨胀的,还有人的心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城市设施落后的抱怨一直不绝于耳:80万市民挤在漓江沿岸33.4平方公里的城区里,道路狭窄,行人接踵,车辆乱放,几乎没有什么现代的过街天桥——街道如此狭窄,也确实没有必要架设天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是到过桂林的人都曾看到:城里随处可见烟囱冒黑烟,电线密如蛛网,街道脏乱破烂,基础设施陈旧。如何让80万城区百姓、500余万城乡人民,以及1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与优美的环境和谐相处、快乐生活,一直是摆在桂林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建设是硬道理。1999年的城市大改造,2002年竣工了“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一期工程,一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建设规划已经初显。

    然而,在这样的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杂音。一位从厦门前来旅游的年轻人,在看到这几年疏竣的“两江四湖”时,被湖山之间的10多座景观桥逗乐了。他说,这不就是把美国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缩小了架在桂湖上了吗?不伦不类的,那些设计的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再细看,竟然还有欧洲巴黎塞纳河上的拱桥,也按比例缩小了镶嵌在这里。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桂林。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近几轮改建扩建中,暴发户式的模仿照搬,几乎在哪里都有出现,甚至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对于一些新兴城市来说,这样的景象也许是可笑,而对桂林这样的具有深厚积淀和传统特色的城市来说,恐怕更多的是心痛。

    1999年桂林城市大改造之后,市里就没有留下一条完整的老街老巷子了,旧时城里的“三川、六漏、九井”等古董几乎消亡殆尽。举世闻名的七星岩前,花桥边的芙蓉石上,原本镌刻着当年坚守七星岩抗击日军的国军八百壮士功迹,文革时给人抹掉了,改成“毛主席万岁”。到了前几年,又被刮掉了,所有的历史都化成了粉尘。平乐县二塘镇的晋唐古墓群,1981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地方上滥采锰矿,120座古墓荡然无存,只留下纵横的黄土沟壑。兴安县灵渠边的古严关,是秦汉以来至民国初年沟通湘桂二省的“楚粤咽喉”,196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年前我还去过,并撰文作了记录。可去年秋天再去时,原来古老朴拙的街巷变成了参差的新式楼房,只留下那座默默无语的古严关。关口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令人心中感到一阵酸楚。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走进桂林”节目,时任桂林市委书记的高雄拿出一个装着漓江水的玻璃瓶对观众说:这是漓江的水,清澈、甘甜,达到国家饮用二类水标准。要永远保持这个标准,这是桂林历届党委、政府都要守住的底线。守住漓江的水,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

    真想多听一听这样的话!守住漓江的水,也要守住桂林城的文化,它们都是我们的宝!

    上世纪末桂林城市大改造中,在拆除市中心的体育场时,成百个淘宝者拎着口袋睁大了眼睛守在工地现场——只要挖土机一响,天天都会有宝贝疙瘩出土,或者是元明清的铜钱、青花瓷,或者是清代的残碑。淘宝者乐了,更多桂林人的心疼了。

    在建设中坚守,在开发中维系,才能有我们永远美丽的家园。

    散淡的人

    一位北京的朋友在到桂林前给所有有业务往来的人打招呼:“本人去桂林休闲度假一周,没紧要的事就不要打电话骚扰了。我就想实实在在做几天桂林人!”

    对他来讲,桂林人的悠闲散淡令人好生羡慕。随便在大街小巷中转悠转悠,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多踱着碎步,不紧不慢地,与每天按分钟计算时间的北京相比,简直是太放松了。

    而对闲散的另外一种理解,可能就是不求上进。一个20多岁的桂林小伙在北京一家跨国公司做工程师,今年过年回家探亲,对家乡颇多微词:经济发展太滞后,影响了人的素质和见识。事实上,类似他这样的一些青年人,大多都不会留在这座城市。他说:桂林就像个大一点儿的县城,连三四线城市都不是,比国内一般的大城市落后了二三十年。且不说他的评价是否科学,但从物价来看,桂林就是一个低水准的地方。直到现在,市里的桂林米粉仍是3.5元一碗,而在北京,早已经是20元一碗了!在桂林生活的人们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是消费也不高,所以也就安于这种低水准的慢节奏生活了。

    早在唐宋时,桂林就是西南大都会,明清以来都是广西的省会,所以世代居住在山城里的“老桂林”,很有点儿像北京皇城根下的“老北京”,自身有蛮高的优越感,过日子讲究自得其乐,闲散惯了,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老北京人爱提笼架鸟,老桂林人也是。从前在桂林王城门洞里,就曾非常时兴斗蛐蛐儿,在我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还有些人爱拎着三两支钓鱼竿,到漓江边垂钓。现时,遛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哪怕荷包里只剩下十几块钱,也不肯放下架子去做事,早晚吮一碗米粉或两碗芝麻糊、几个糯米粑粑,草草填肚子了事。

    桂林人并不是不精明,其实也是很会做生意的。但他们喜欢单打独斗,向心力不足。外省的人总会有好多的同乡会,唯独遍布九州的桂林人没有。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海南岛到北京,遍布全国的山水字画店和珠宝首饰店,好多都是桂林人开的。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有一些赝品字画流入内地,一些“脑瓜子灵”的桂林人马上就学会了,以五六十元一幅的酬劳让广西师大美术系的学生们画桂林山水,自己开字画店,转手卖给日本游客,标价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美其名曰“打鬼子”。不久,市里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百上千的民间工艺作坊,批量生产“桂林山水”。这种精明可是实实在在地搞乱了桂林的“风水”。

    那时候,有许多农家毅然从艺,一家老小齐上阵,流水作业,“机械化”生产,每天都会有一包包的商品画发往全国各地。1985年,我进广西师大读研究生,收入微薄,不足养家糊口,便在课余,凭借自修的几句日语给字画店老板打工售货。我们把那些白发苍苍带着赎罪心理来桂林旅游的日本老人称为“战犯团”,因为他们像军队一样极有纪律性、组织性,只要团队中有一个受人蛊惑买了字画,其他的成员好像得到命令一样,立即“哈伊哈伊”地点头笑,哗啦啦让你把整个店里四壁张挂着的数百上千幅画都取下来,然后由领队统一结账。一场大仗打下来,老板们挣的少则几千,多则数万。

    这样的买卖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不止在字画。去年中央电视台就曝光了桂林的一件丑闻:一家旅游购物店自称把军工厂的旧坦克拆了,钢材做成电动剃须刀、马刀、菜刀、水果刀等,高价出售,欺骗游客,最终被罚款关门。还有一家珠宝公司,董事长诓骗游人说,当天是他双胞胎儿子的百日,本公司首饰例外大打折扣,一万元一个的手镯减至一千元。这样入情入理的欺骗都能有,你说桂林人的脑子灵不灵光?

    还曾有这样的事:旅行社为游客一天安排了5个景点,其中有3个是购物的。看山水,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令桂林人脸红。如此下去,桂林山水可就会变颜色、变味道了。好在国家颁布了新的《旅游法》,市政府也已经开始大力整治野马导游和乱宰客现象,市场才渐入正轨。

    闲散未必不是好事,生活安逸是人之幸福;精明未必就是好事,过了头就会害人害己,最终损害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如今的杭州,所有的景区免费对市民和游人开放,政府以此来吸引客源。这是聪明的做法。而在桂林,所有景点的门票都高得吓人:象山公园75元/张,七星公园60元/张,南溪山公园55元/张,伏波公园30元/张,叠彩公园35元/张,虞山公园46元/张,訾洲公园40元/张……有的公园还有园中园,对外承包的,须另外买票。游人游览一天,光门票就得花上个几百块,以至于市里面很难留住客人,顶多呆上一两天就走。这就不仅不精明,简直是不智慧了。

    而临近的阳朔,这几年就搞得比较好,不光因为它有著名的“西街”,更因其大搞休闲度假游。当地人在“十里画廊”景区附近种了30余万亩的油菜花,非常吸引那些看惯了高楼大厦的广州人。去龙胜的龙脊和金坑梯田也是如此,所以现在已真正成了广州的后花园。

    时代变了,桂林人也得与时俱进。否则,城市老了,街道小了,人闭塞了,智慧窒息了,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近听说,冯小刚先生要来搞一个“夜王城”的文化项目,高铁也开通了,桂林这座南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多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的。

    相关热词搜索:纠结山水间桂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