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篆书的继承与创新

    篆书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22-08-18 13:1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史料价值,更是篆书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吴昌硕继承石鼓之遗意,扬石鼓之精神,变石鼓之体貌,入石鼓出石鼓而成自家气象,成为篆书史上一块里程碑。吴昌硕对篆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的研究吴昌硕篆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并认真分析我在学习当中的收获,对我学习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石鼓文;吴昌硕;篆书;创新
      在篆书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石鼓文时期,它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开小篆先河,同时其内容堪称史诗,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二是清代后期的吴昌硕时期,他继承石鼓之遗意,扬石鼓之精神,变石鼓之体貌,入石鼓出石鼓而成自家气象,成为篆书史上又一块里程碑。《石鼓文》原作和《吴昌硕临石鼓文》被后世学篆书学者奉为圭臬。在学书过程中,篆书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大学时我接触到《吴昌硕临石鼓文》,吴昌硕独特的篆书风格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对《石鼓文》的继承与创新让我至今仍对它爱不释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认真思考,学习书法也是这样。艺术贵创新,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离开继承无法创新,只继承不创新,墨守陈规同样没有出路。篆书要发展要进步,创新就势在必行。吴昌硕篆书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吴昌硕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我们在探索篆书的时代风格时,更要虚心向古代书艺学习,吴昌硕有句至理名言:“与古为徒。”古代一些艺术作品是开启触发我们艺术灵感的钥匙,抓住本质,掌握特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先秦《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时的篆书刻石。石鼓文的章法,基本上是有行有列的格局,排列整齐,疏朗开阔,凝重端庄,每个字的高宽比例大致相等,亦有稍高与略扁者,字距与行距大致相等。石鼓书法的结体特征,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点:其一,外形方而势扁;其二,兼融金文、甲骨文和小篆的结体体制,诸如大小不一、宽窄自由、长短不齐、正斜兼有等;其三,结构圆满,总体上给人一种饱和、肃穆、活泼多姿的感受。总的说来,石鼓书法的结体,已接近小篆,为篆书的规范化、定型化作了铺垫,也给秦统一后的书同文打下了基础。若从规范角度出发,《石鼓文》形体的规律性还远远不够,若从艺术出发,诸如“吾”、“既”等,缺少变化,其结构松散似乎也算是一种缺点。
      二、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在篆书上的成就,得益于对石鼓文字的不懈研习。他曾在题《何子贞太史书册》诗中称“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对高古浑朴之风格的追求,充分体现在他对石鼓文字的极度喜爱之中。吴昌硕写石鼓近六十年。他20至50岁时临写的《石鼓》,谨守古法,可谓追求形似的阶段。大约在60岁前后,这阶段则开始重视形神兼备、追求以神为主的创作方法。60岁以后,由于对自我风格追求目标的确认,因而可以说他的创作的性质得到了强化。70岁以后,功夫渐深,熟而生巧,指腕间便自然挥洒出可观的境界来。80岁前后所创更是恣肆绚丽、独步一时,“法”渐为“意”所替代。正如怀素在《论书帖》中所称:“今所以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
      吴昌硕书法的境界递变,出自一个“存我”的立场。以“我”的感受去抉择艺术,从而抒发理想中的美境,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在总体的审美标准下,自觉、自由地运用结字之法、运笔之法、用墨之法及篇幅结构之法,便成为表现境界的关键。从结字看,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有几处创造的特征。一是左右高低之形势,此为吴昌硕篆书中最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把《石鼓文》的方正结构,即左右对称平稳的字形,改变为左低右高、左高右低,如“吾”字和“游”字。二是内外疏密,有些字由于上下、左右的笔画多少、长短以及结体的重心等因素,吴昌硕在追求整体效果的同时,分别将它们处理成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内密外疏、内疏外密、内外适宜、穿插迎让、上下舒展、疏密对比。三是上下大小之形势,有的字根据结构、偏旁及笔画大小、伸缩、斜正等不同,而采取了左大右小、左小右大、上大下小、上小下大等,使每个字各得其势。
      从用笔用墨看,吴昌硕篆书中的用笔特点,是笔与墨的融合。他在一般篆书的遒劲、圆润、光洁等特点之外,再辅之行草书和绘画中的用笔用墨,再参以篆刻中的点画苍茫等趣味,从而形成气息醇厚、苍劲高古的特点。从章法看,他的篆书并不按常规作行列分明、大小统一状,而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许多破常规的手法,使整体效果显得气势恢宏。从气韵上看,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概和慨当而慷,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气息。
      如果我们把《石鼓文》刻石与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可发现吴昌硕笔下的《石鼓文》书法整饬变成了错落,工整变成了恣肆,汲取小篆的优点拉长形体,使笔画纵长与横短的对比变得明显,表现出凝重而流动的神采;形体正斜,奇古生态,则是吸取了金文的优点;运笔峻涩间行,力透纸背,除汲取邓石如笔法外又有新意。吴昌硕用墨的特点是笔酣而墨饱,痛快而淋漓,间杂枯笔,绚烂多姿。在神韵与精气上打通了大、小篆的隔膜,把金文的意与味写进石鼓,从而使率意而陈的笔道中出现了生命的跃动,对称平衡的结构变成了上下参差的穿插,甚至连线条也变了。在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笔下出现的那种平稳单一的线条,被一种雄浑厚实、气势恢弘的强劲线质所替代,这是入石鼓又出石鼓的真正意义。
      三、吴昌硕篆书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吴昌硕临石鼓文》是吴昌硕对《石鼓文》继承与发展的结果,他在“临写”时注入了个人风格,在字的结体、用笔、用墨、题款形式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造,这种创造并不是主观臆造,而是他从《石鼓文》等古代碑帖中深入研习的结果。如他左低右高的参差取势,是从《石鼓》中“之”“时”“孔”等个别造型中,通过深思精察而顺势推广形成的,在抒发个性上很切合自己的审美趣味,遂为“写意”派篆书开一先河。在努力开创一派新风的同时,其艺术感染力又与民族的审美主旋侓和时代精神紧相契合,更见其难能可贵之处。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继承且变通,自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书风和个人面貌,米芾《海岳名言》中有“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宋曹《书法约言》中有:“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吴昌硕学习篆书的过程中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我深深认识到学习古人法帖到创作中寻找自我风格的重要性。我通过反复的临习与研究,逐步加深了对《吴昌硕临石鼓文》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创作中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个人面貌。但我的个人面貌只是在《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基础上微小的变化,并不能称之为创新。我们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有所创新,追求个人风格。
      受吴昌硕篆书艺术创作手法的启迪,当代书家们已经使篆书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不远的将来。篆书创作又将会呈现出形式、流派、风格都多姿多彩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松清秀仙.吴昌硕书法字典[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621.
      [2]陈振濂.近现代书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9-117.
      [3]陈振濂.吴昌硕临石鼓文[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1-38.
      [4]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00-281.
      [5]黄简等.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129.
      作者简介
      王玉璋(1994.5—),女,山西吕梁,山西大学,学生,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书法)。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篆书继承创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