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从家集看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音声

    从家集看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音声

    时间:2022-08-31 17:2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世家原指世代有禄位之家,是从政治着眼;后来泛化,亦可指称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自豪地说。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有《梅村诗稿》,伯父冯云异有《知非齋诗集》,父亲冯台异有《复斋诗集》,姑母冯士均有《梅花窗诗草》,冯氏自然可以被看作文学的世家。冯友兰后来将祖父、姑母、父亲的诗集汇编,于一九六四年油印出版,尽管他没有给这种汇编总的命名,但从编刻形式和内容看,其无疑属于家集的一种,姑名之“唐河冯氏家集”可也。
      这里的“家集”,是家人著述总集的意思,因为是总集,人数不能低于两人,多则不限,它可以汇合或编选家族同代成员的作品,亦可汇合或编选家族二三代乃至数十代成员的作品。家集在目录学上隶属于集部,所收著述主要以诗文为主,因此,像“唐河冯氏家集”之于冯氏的意义一样,家集首先可说是文学世家的象征。据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以下简称《叙录》)统计,见于著录的历代家集种数,唐前八种,唐五代八种,宋代二十九种,元代十七种,明代一百九十三种,而清代竟达到一千二百四十四种,已构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的文献基础。

    互相比赛的序


      河北献县刘修鉴自序《清芬丛抄》云:
      间尝与可园张参议(南皮张权)论及河朔文献之传不若江浙之盛,引以为憾。可园曰:“北人多直质自重,闭户著书,不肯轻以示人,文自梓者绝少,风雅提倡亦不若江浙,以故日就湮没。如君家先世著述俱堪不朽,虽经各家采录,第无专集之梓,可推而知矣。南人好事,往往互相标榜,文或可传,即不自梓,其族与邑亦必为之梓之,以故传之也多。”余闻斯语,不禁有动于中,窃念先世著述,其可听其湮没,而不整理以期公诸世耶?
      刘修鉴乃晚清名宦刘书年之子,张权是更为著名的张之洞的长子,献县刘氏与南皮张氏本来累世姻亲,但到了一九三八年刘修鉴作此序时,张氏依然贵显,刘氏则湮没无闻,因此刘修鉴不得不借重张权之口,推扬先世著述之不朽,而所论南北士风之差异,明显带有一种不服输的意味。而浙江大儒俞樾,也为不少家集作过序,为了避免重复,他往往采用不同的修辞策略:
      夫弟兄竞爽,自古难之,郊祁、轼辙,世所艳称。至于花萼之集,合为一编,同传千古,则尤其难者也。稽之前代,有兄弟三人为一集者,如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清江三孔集》是也;有兄弟四人为一集者,如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四隐集》是也;有兄弟五人为一集者,如宋窦常、窦年、窦群、窦庠、窦巩《联珠集》是也。乃今又得之于祥符周氏。……五先生皆旷代逸才,而所存止此,亦可悲也。然诗文皆自能成家,不染近代浮靡之习,则此一集也,亦如精金美玉,其光气固不可埋没,窦氏《联珠》,不得专美于前矣。(《五周先生集》序)
      余惟世擅著述,若宋代之三刘家集,明代之长洲文氏五家诗,艺林皆以为美谈。听岩先生曾辑姚姓一家诗文至一百卷之多,则姚氏一门,人人有集,居可见矣。若女婿之集附妇翁之集以行,于古罕征。(《姚程三先生遗集》序)
      河南祥符周沐润、周源绪、周星譬、周星誉、周星诒五兄弟,人各有集,俞樾为之作序时,是采用历时比较的方式,突显五兄弟合集之罕见;而在序江苏金山姚念曾及其子姚清华、其婿程秉格的合集时,他突出的则是“女婿之集附妇翁之集以行,于古罕征”。
      据《叙录》的统计分析,清代上千种家集的序言中,存在着大量类似的趣味“比赛”,他们比世代、比人数、比收录范围、比家声,诸如此类,在比较与比赛中自然凸显了所序家集的独特价值。但是,如果仅仅将这种序之问的比赛理解为一种修辞策略,那无疑是没有窥到其真正的用心所在。

    “岂独文采传三世?”


      潘光旦曾说祖宗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作用较西洋大,并说祖宗的力量,一在遗传,二在教育(《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版,115页)。遗传、教育不单指血液、身体、基因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家集的编刊,无疑是家学传承的重要保障。道光十一年何天衢撰《议刻族中先辈遗诗书》,已强调此“物质载体”的重要性:
      惟日月如流,老成迁谢,死者既不可作,而生者又决不能百年,不及早图之,将文献无征,日甚一日,恐更难为力矣。况族谱久未修辑,小子后生每数典而忘其祖。斯集一刻,有诗者固开卷了然,而履历之下,上而祖宗,旁而昆弟,凡有德行文章、勋名阀阅者,举得以连类并书,略存梗概。
      家族后人总在设法为先人扬名,使之不朽。虽然《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但从传播学与接受史的角度说,“德”与“功”实要依赖于“言”始能为世所传、所知从而获得不朽,说到底,著述反而成为最稳妥的不朽方式。对于书香门第,如果想要世代不朽,刊印诸如家集之类的文献使其永存于天壤问,是当然可行之法。因此不论是序家集或者是编家集,其心眼实在“不朽”二字。这一点,在华夏中国,无论古今、无论南北、无论民族、无论男女,概莫能外。《叙录》收录满族家集十七种、土家族家集一种,又载有专收女性诗文的三十八种家集和兼收女性诗文的一百一十种家集,即为明证。
      让“先人”借家集而不朽,“使数百年以上祖宗之性情謦效,与数百年以下之子孙相接”(赵基:《吴江赵氏诗存后序》),这自然是“孝”的体现,是一种“守”与“待”。而另一种,则具有创新性质,子弟自有建树,以自己的著述接续先人的文字。按《孝经》或司马迁之说,这一做法也是“显父母”,乃“孝之大者”。
      一九八三年七月,冯友兰女宗璞获“钟山文学奖”,并获赠石砚,八十八岁的冯友兰送女儿一副对联:
      槐树旧街,传下三世文采;
      钟山新砚,送来六朝风流。
      上联中“槐树旧街”,乃宗璞出生之地海淀区槐树街,“传下三世文采”乃指唐河冯氏书香,至宗璞一代,其实已超过关键的三代。这一关于家学传承的“私语”,在一九九。年夏冯友兰送女儿最后一副对联中再现:
    相关热词搜索:国文看中独特传统音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