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五大机制建设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五大机制建设

    时间:2022-09-01 19:1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机制建设,高校要加强课程融入、文化陶冶、实践内化、制度保障、研究解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單一载体向多元载体、显性灌输向多维渗透、单一渠道向协同育人、知识教化向价值引领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关系到高校发挥立德树人重要功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系到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交锋复杂态势下在高校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价值准则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任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构建好机制,才能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性。

    课程融入机制建设是基础,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课程教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学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转化,重单向讲授、轻双向互动,重传统载体、轻科技手段,重政治话语、轻生活案例等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旦演绎成知识灌输和政治宣传,与大学生生活和实践脱节,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入脑入心实效性不足。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学之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好融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借助师生面对面交流与网络沟通等手段,运用互动提问、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辩论教学等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除思政课外,专业教育课和综合素养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要把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进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陶冶机制建设是前提,实现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的转变


      校园文化是学校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风气氛围、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校园文化平台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紧扣核心价值观,建设好校园物质环境,讲好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故事。二是建设好学校的精神文化,深入挖掘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的文化蕴涵,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弘扬校园正能量。三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加强校园传统媒介、新兴媒介和场所性、活动性媒介的建设。运用文字、图片、微视频、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在多种平台以及活动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各类校园媒介,特别是场所性媒介和新兴媒介的监管,对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以及“一网三微”的政治性、思想性严格把关。

    实践内化机制建设是关键,实现显性灌输向多维渗透的转变


      实践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到内化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当前,在高校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一般较少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的通常是学工部门的辅导员,而高校辅导员一般不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工作。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疏离的状况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孤岛”困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内化机制建设。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高校要构建涵盖三种基本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立体复合体系。通过实习实训实践,大学生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有助于自身成长成才,从而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度保障机制建设是支撑,实现单一渠道向协同育人的转变


      当前,一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尚未与规章制度建设有机融合,核心价值观培育“一阵风”“一哄而上后是一哄而散”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具体落脚点和刚性约束。在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情况所占的比重远不及学业成绩和就业去向,部分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自身需要和利益关联不大,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足。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细化为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生文明公约、教师管理规章和师德建设实施细则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虚有实、有棱有角,从软约束转变为硬约束。二是要加强监督考评制度建设。要设计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考评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要遵循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业绩指标与通用指标、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要从重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三是要完善激励制度建设。高校要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制度,表扬、奖励和宣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大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大学生群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解读机制建设是核心,实现知识教化向价值引领的转变


      师德高尚、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深厚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当前,高校普遍比较缺乏这类人才,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解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层次有待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尚有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尚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功底扎实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水准,占领理论研究制高点。只有增强研究解读能力,提高研究解读水平,才能确保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论战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和国际影响力,才能在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阶层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形势下让大学生真心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月敏
    相关热词搜索:五大培育机制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