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水树格言》英译本比较研究

    《水树格言》英译本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4 17:1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孔唐·丹白准美于18世纪创作了《水树格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水树格言》的英译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国内的李正栓译本和国外的美国译本。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研究的,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风格、译文忠实性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让目标读者对不同的英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水树格言》;英译本;比较研究
      《水树格言》是藏族格言诗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以“水”作比,另一部分以“树”作比,“水”和“树”的比喻生动形象,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思想内涵,在藏族格言诗中独具特色。在国内,《水树格言》完整的英文翻译目前只有一个版本:李正栓和李圣轩英译了《水树格言》,2011年完成翻译,2013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收入《藏族格言诗英译》。2017年,《水树格言》李正栓译本以英藏汉三语的形式在尼泊尔天利出版文化公司出版。需要说明的是,译者不懂藏文,所以在英译时以耿予方教授汉译的《水树格言》为蓝本进行翻译。在海外,2012年出现了《水树格言》的美国译本,英文标题是The Water and Wood Shastras。译者是Yeshe Khedrup and Wilson Hurley,是藏族学者和一个美国人合作翻译的。不同于李译本的是,因為Yeshe Khedrup是藏族学者,所以此书是译者直接从《水树格言》的藏文版英译的。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评论与研究的,但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在国内是首次尝试。因为笔者不懂藏文,所以本文的分析也是参考了耿予方教授汉译的《水树格言》。我们从文化传递、翻译风格和译文忠实性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更加深入地挖掘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水树格言》独特的思想内涵,为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尽一份力。
      一、文化传递
      《水树格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自然界中的“水”和“树”作比,将佛教哲思与这些自然意象完美结合在一起,诗节中的各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定的文化内容总是通过特定的词语,也就是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来体现。”(成昭伟,2006:47)单畅和叶红婷曾在研究中将《水树格言》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如何灵活传递这些潜藏在自然意象背后的文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在《树的格言》第15首中,出现了许多生态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下面我们以这一首为例,对两英译本进行比较。汉语译文如下:
      毒草和药草的幼芽,
      不可能结出同样的果;
      行善和作恶的众生,
      也不会具有同样的业。
      李正栓英译本英译如下:
      Buds of herb or poisonous weeds
      Will never bear the same fruits.
      Mortals doing evil or good deeds
      Will never gain the same results.
      首先,这首格言诗前两行中出现了一些生态文化负载词,例如:“毒草”,“药草”,“幼芽”,“果”。作者在翻译时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其分别译为:poisonous weeds,herb,buds,fruits.如此一来,英语读者在阅读理解上不会有阻碍。后两句中宗教文化负载词居多。“行善”和“作恶”译者采用“evil or good deeds”来解释,简单明了,并且和首句中的“herb or poisonous weeds”结构对称且押韵。对于“业”这种较难理解的宗教术语,李译本也做了处理。“业”在佛教中指善恶报应,有专门术语是“Karma”。但我们发现李译本选择将其意译为“results”,用一个简单的英语名词就将深奥难懂的佛教术语阐释清楚,读者不会产生阅读困惑。在韵律方面,译文也形成了“abab”的韵式,整首格言诗的音韵和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
      美国译本对这一节的翻译如下:
      From poisonous and medicinal sprouts
      There is never errant fruit.
      From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deeds as well
      The coming forth of some other fruition is impossible.
      首先,在形式上,美国译本中的四行不押韵,且句式长短不一。其次,在内容上,美国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所不同。第二句“不可能结出同样的果”,美国译本译为“There is never errant fruit”。我们认为,“errant”一词在这里使用并不是特别恰当。在牛津字典中,对“errant”一词的解释都为“犯错误的,行为不当的”。将这个词放到文中来看,意思似乎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困扰。最后一句中的“业”被翻译为“fruition”,可以看出美国译本也对“Karma”进行了意译,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通过这一诗节的对比可以发现,李译本的译文更简单易懂,易被译语读者接受,忠实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且形式音韵整齐,兼具形美。
      二、翻译风格
      “奈达认为,相对内容来说,尽管风格居第二位,但并不是不重要,人们不能把诗歌译为散文,更不能译为别的,应该尽量再现原文的风格,力求做到功能上的对等。”(李正栓,2016:109)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对原作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所以译者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但译者的风格首先不能偏离原作风格,这样才能将文意准确传达给译语读者,这样做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在《水树格言》中,诗歌的形式是我们研究翻译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树格言》行文工整,每首格言诗包括四行,每行八字,给予读者视觉上的美感。同时每首诗中的内容往往前两行和后两行形成对照来阐释佛理哲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尽量和原文形式保持一致,并且行文应流畅。此外,《水树格言》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用了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道理。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向原作这一特色靠拢,同时力求押韵。下面以《水的格言》第33首为例,汉语原文如下:
    相关热词搜索:格言英译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