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谁在主导你的购物行为?

    谁在主导你的购物行为?

    时间:2022-09-06 14:3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被操控的购物行为
    人们在购物时都有非理性的行为,市场营销专家和广告商都很会抓住消费者的这些心理,以此来推销他们的商品。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72岁的美国学者理查德·赛勒在得悉获奖后笑言:“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花光奖金。”在赛勒之前,学术界都习惯性地假设,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基础。但赛勒却用毕生研究证明,无论是购物还是投资,在人类的经济行为中都充满了非理性行为。
      赛勒研究的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理论的科学,相比传统的经济学来说,行为经济学更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律。在早期,赛勒的观点曾被以“理性”著称的传统经济学认为是离经叛道,他的学术生涯也因此受阻,但随着赛勒对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研究,他总结出了包括禀赋效应、心理账户、自我控制、公平尺度等,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的选择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购买者假设的心理动因,将真实的、有缺陷的人性和人的有限理性,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法之中。借用诺贝尔委员会对他的评价,即赛勒的研究让经济学变得更人性了一些。

    | 非理性行为:被商家利用的弱点 |


      在了解了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后,那些精通市场营销的商家,通常会为顾客提供几种不同价格的商品,以此来引导顾客做出选择。
      《我们是否主宰自己的决定》一书的作者丹·艾瑞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随机访问了100名学生,让他们选择订阅不同版的《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网络版需要50欧,也可以同时订阅网络版和印刷版,但需要106歐。调查结果显示:68%的人选择了订阅网络版,32%的人选择订阅二合一版。
      随后,艾瑞尔修改了选项,在其中加入了印刷版杂志,售价和二合一版相同,都是106欧,再重新找了100名学生调查,结果竟然只有16%的人选择订阅网络版,84%的人都选择了二合一版。
     “非理性”学者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赛勒是非理性行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创造性地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并开创了行为经济学。他在2009年出版的《助推》一书,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枕边书。
      最抢手的苹果苹果公司深谙消费者心理,每次发布新产品时都会刻意调低产量,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在无形中加大了苹果产品的知名度,激发了更多人的购买欲。如图是苹果新产品刚上市时,苹果在上海的一家专卖店门口壮观的排队景象。

      尽管印刷版没有人选,看上去是个无用选项,可一旦在选项中加入了印刷版,结果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为在消费者看来,订阅印刷版也要106欧,而同时订阅印刷版和网络版也只要106欧,相比之下,订阅二合一版就显得十分划算,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它。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在消费时,对自己的喜好其实也并不十分清楚,很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一点常常被商家所利用,他们会通过提供一些预设的选择,来诱导我们买下他们想让我们买的东西。

    | 禀赋效应:为什么东西总是自己的好?|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们在做选择时会遵循最优化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决定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比如,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拥有的同样商品所得到的补偿并无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在拥有一件东西后,会不自觉地高估它的价值,和那些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会更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这就是赛勒在1980年提出的“禀赋效应”,即人们一旦拥有了某件物品,他们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会大大增加。赛勒曾用他大学的经济系主任举过一个例子,这位系主任非常喜爱葡萄酒,在他的酒窖中有一些酒是在早期低价买回来的,现在市值100欧,当地还有酒商愿意以市价购买他的酒,但他宁可喝自己收藏的葡萄酒,也不愿意花100欧买一瓶酒喝。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理性的,他可以用100欧卖掉他的酒,但他没有卖,而是选择自己喝掉这些酒,这就表示他愿意喝价值100欧的酒,同理之下,他也应该愿意花100欧购买一瓶这样的酒,但他还是拒绝购买任何价值接近100欧的酒。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尽管他知道自己这么做并不理性,但他还是这样做了,这就是因为“禀赋效应”。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就是人们拥有的东西属于他们的一部分禀赋,这部分禀赋损失给他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他们带来的效用增加。所以,在人们的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理性的,对“避害”的考虑要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 心理账户:钱和钱怎么就不一样?|


      试想一下,当你提前买了一张价值500欧的音乐会门票,在准备出发去听音乐会前,你发现这张门票丢了。如果你还想去听音乐会,可以在现场花500欧再买一张票,你愿意这么做吗?
      换一种假设,你并没有提前买好门票,在准备出发前,发现自己丢了一张500欧的购物卡,这时你还会出门买票听音乐会吗?
      赛勒发现,当发生了上述第一种情况,大多人选择不再买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票。同样是买500欧的门票,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区别?问题在于人们看待金钱的方式,也就是赛勒提出的“心理账户”。
    相关热词搜索:谁在主导购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