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全文完整)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全文完整)

    时间:2022-09-21 09:3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全文完整)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5篇

    第一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
    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3.文化方面: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第二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世界现代史)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第三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现在已经更新完毕,我可是辛苦了一周啊,给自己鼓鼓掌,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个含金量绝对高。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及秦汉

    一,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
    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附 A. 远古禅让制、公天下 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绘画

    B. 夏商西周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
    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
    生产工具:金石并用;
    手工业:青铜;
    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

    C. 春秋战国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都江堰、郑国渠 《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 孔子、商鞅变法。)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秦朝时期:

    (1)政治: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3) 文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遭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1)政治: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2)经济:农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水利工程。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有青瓷。商业上专供贸易的市出现,时间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制度,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科技文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科技上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汜胜之书》等科技著作。文学上汉赋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1)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2)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3)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力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2.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1) 政治: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唐玄宗设立节度使爆发安史之乱,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 经济: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曲辕犁和筒车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手工业纺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商业繁荣,柜坊和飞钱问世(最早的银行),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长安、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 文化: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思想上佛道教盛行,三教合一。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文学上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等是杰出代表。艺术上绘画进入繁盛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

    总结: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

    (1)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派文臣出任知州,设立通判,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中央中书省代替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经济: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3) 文化:

    A、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B、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主张理是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同一时代还有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南宋中后期成为官方哲学(宋理宗时)。

    C、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总结: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停滞——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1. 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 经济:

    (1)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2)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一是长期的雇佣关系,二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

    4. 文化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总结: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专题四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
    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专题五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救亡图存)。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领域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整体而言,请注意民族矛盾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 本单元的重大史实可分为两条主线加以归类。

    第一条线索: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其过程是:
    (1) 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政府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建立了总理衙门(负责对洋人的一切事务)。

    (2)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侵略。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和资本输出的竞争,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b 同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但扩大了其侵华势力,还暂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 1901年帝国主义国家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也认识到“瓜分”为“下策”,于是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3) 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体现在清政府政策的调整(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扩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受到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下产生的

    第二条线索:抗争与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面对外国侵略的不同反应. (1)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程。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 无产阶级(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后)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5) 清朝统治者既破坏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兴起。

     

    专题六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基本线索】

    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 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清政府等工具,加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

    (2) 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继清王朝垮台后,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

    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
    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2)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果等方面掌握。革命的失败再次证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专题七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

    一、政治上: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二、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专题八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又称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
    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专题九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 特点: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
    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2) 两个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但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3)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发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1) 特点: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2) 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8)

    (1) 特点: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2) 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十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1) 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 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时期。

    (1) 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专题十一 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世界近代史从14、15世纪资本主义 在欧洲兴起为起点,至1917年11月结束。

    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

    1、工场手工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

    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7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二.世界现代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界标,

    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
    1、1917——1945,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也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过渡的时期。

    2、1945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冷战共处的时期。

    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主要有哪几条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对旧世界的改造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3、资本主义文化:近代科学的发展和三次科技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14-18世纪,资本主义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工场是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2、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工厂成为主要组织形式。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时代。资本主义步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4、两次大战之间,从恢复到繁荣到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德日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5、二战后,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之后的滞胀和发展。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60、70年代欧日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力局面。

    6、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区域集体化和经济多极化。

    第四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以来世界通史通览与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的前

    夜--- 明中期到清中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发展,徽商和晋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承古萌新,传统科技涌现出一批巨著;
    理学走向极端,带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市民文学兴起,明代传奇、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西学东渐初见端倪。


    1776

    1782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1815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

    初—— 19 世

    车;

    纪 70 年代)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


    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840 年至 19 世纪 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地主

    阶级洋务派开展“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资产阶级产生,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发动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组成八国联军侵华,通过签订《辛丑


    1877

    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881

    -唐胥铁路建成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

    1886

    汽车

    1889 第二国际建立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马关条约》签订;

    1895 电影;
    意大利马可尼发

    公车上书

    明无线电通讯

    戊戌变法 1898


    工业革命蓬勃开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迅速提高,进一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德、意、俄、日等国家,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欧美列强

    积极对外扩

    张,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体系

    初步形成。工

    业无产阶级壮

    大,马克思主

    义诞生,巴黎

    公社出现。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 世纪 70年代~ 20 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

    命使资本主义

    经济从蒸汽时

    代跨入了电气

    时代,垄断组

    织应运而生。

    主要资本主义


    2


    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 世纪初至 1919

    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1919

    年至 1949 年)

    A.1919 年 5 月至

    1927 年 7月)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成立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国共第一次合作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

    B.(1927 年 8 月

    至1937 年 7 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


    罗斯福就任总统, 实行 "

    1933

    新政 "


    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世界的瓜分,到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 (1917 年至 1945 年 )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苏联(俄)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936 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战后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资本主义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


    3


    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 世纪初至 1919

    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1919

    年至 1949 年)

    A.1919 年 5 月至

    1927 年 7月)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成立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国共第一次合作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

    B.(1927 年 8 月

    至1937 年 7 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


    罗斯福就任总统, 实行 "

    1933

    新政 "


    国家相继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

    段。西方列强

    加紧对世界的

    瓜分,到 20 世

    纪初,资本主

    义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最终

    形成。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加

    剧,导致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

    发。

    从十月革命到

    二战结 (1917

    年至 1945 年 )

    十月革命使社

    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苏

    联(俄)采取

    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无产阶

    级专政,基本

    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 1936 年

    建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

    但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斯大

    林模式”。战

    后形成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

    系,暂时调整

    了战后帝国主

    义在东西方的

    关系。资本主

    义遭遇空前严

    重的经济危


    3


    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 世纪初至 1919

    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1919

    年至 1949 年)

    A.1919 年 5 月至

    1927 年 7月)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成立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国共第一次合作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

    B.(1927 年 8 月

    至1937 年 7 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


    罗斯福就任总统, 实行 "

    1933

    新政 "


    国家相继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

    段。西方列强

    加紧对世界的

    瓜分,到 20 世

    纪初,资本主

    义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最终

    形成。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加

    剧,导致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

    发。

    从十月革命到

    二战结 (1917

    年至 1945 年 )

    十月革命使社

    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苏

    联(俄)采取

    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无产阶

    级专政,基本

    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 1936 年

    建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

    但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斯大

    林模式”。战

    后形成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

    系,暂时调整

    了战后帝国主

    义在东西方的

    关系。资本主

    义遭遇空前严

    重的经济危


    3


    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 世纪初至 1919

    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1919

    年至 1949 年)

    A.1919 年 5 月至

    1927 年 7月)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成立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国共第一次合作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

    B.(1927 年 8 月

    至1937 年 7 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


    罗斯福就任总统, 实行 "

    1933

    新政 "


    国家相继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

    段。西方列强

    加紧对世界的

    瓜分,到 20 世

    纪初,资本主

    义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最终

    形成。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加

    剧,导致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

    发。

    从十月革命到

    二战结 (1917

    年至 1945 年 )

    十月革命使社

    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苏

    联(俄)采取

    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无产阶

    级专政,基本

    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 1936 年

    建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

    但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斯大

    林模式”。战

    后形成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

    系,暂时调整

    了战后帝国主

    义在东西方的

    关系。资本主

    义遭遇空前严

    重的经济危


    3


    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 世纪初至 1919

    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1919

    年至 1949 年)

    A.1919 年 5 月至

    1927 年 7月)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 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成立 ,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国共第一次合作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但最终失败。

    B.(1927 年 8 月

    至1937 年 7 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


    罗斯福就任总统, 实行 "

    1933

    新政 "


    国家相继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

    段。西方列强

    加紧对世界的

    瓜分,到 20 世

    纪初,资本主

    义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标志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最终

    形成。资本主

    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加

    剧,导致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

    发。

    从十月革命到

    二战结 (1917

    年至 1945 年 )

    十月革命使社

    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苏

    联(俄)采取

    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无产阶

    级专政,基本

    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 1936 年

    建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

    但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斯大

    林模式”。战

    后形成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

    系,暂时调整

    了战后帝国主

    义在东西方的

    关系。资本主

    义遭遇空前严

    重的经济危


    3

    第五篇: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水平居世界领先;
    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
    (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

    阶段总特征: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民族和睦;
    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
    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

    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封建化;
    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
    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5、文化:承古萌新;
    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
    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
    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图书编撰成就突出;
    西学东渐一度出现;
    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
    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
    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
    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诞生;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
    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外交: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民族矛盾为主;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4、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
    红军长征;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5、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

    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
    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国民党反共高潮;
    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思想文化上: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
    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

    5、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
    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经济上: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1947年)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1、政治: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土改;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反右倾”斗争。

    2、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
    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4、法制: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5、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
    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3、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4、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世界近代文明史

    1、经济上: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

    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3、思想文化上: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等级、专制等)观念,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4、国际关系上:15、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这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阶段特征综述】

    工业革命是推动本时期历史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它开辟了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很尖锐。这种矛盾状况集中体现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三大进步历史潮流上,即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它们无不服从或服务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大潮流中,资产阶级的运动是当时历史的主流,毕竟那时还处于封建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1、经济上: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西欧(法、德)和美国一些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政治上: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进步潮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亚当•斯密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理论,因为适合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逐渐流行起来。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工业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

    4、国际关系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

    3、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

    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但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巨大影响,对内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1、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和科学时代到来。同时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政治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进一步调整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造得比较彻底,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

    3、思想文化上: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技术发明成就显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对人类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科技的进步,使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变革,艺术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过渡;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发明和兴起、电视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列宁主义诞生。

    4、国际关系上: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输出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殖民活动方式,并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帝国主义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结果均因力量对比悬殊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败。

    世界现代文明史

    【阶段特征综述】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再到战争的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尝试。

    1、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①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短暂恢复之后,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

    ①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危机严重,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3、思想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

    4、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企图用经济封锁和武装干预来扼杀社会主义,结果失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家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阶段特征综述】

    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
    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向纵向发展的时期;
    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下的新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和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美国对国际经济控制的削弱,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特点。

    1、经济上:

    ①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

    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理性主义得以确立,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巨匠。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4.、国际关系上: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复杂斗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阶段特征综述】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区域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这一趋势的根本推动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插手别国事务;
    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但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1、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历史特征阶段世界历史阶段特征世界历史阶段特征17-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