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时间:2023-02-13 19:2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19年6—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附近清理的6座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均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出土各类陶、瓷、铜、石类遗物三十余件,器形有盘口壶、盏、盘、耳杯、果盒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墓葬时代为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中小型墓葬的分区分期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村六朝墓葬位于疏港大道以北、栖霞山以东、长江湾以南、工农路以西,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18°59′36.18″,北纬32°8′54.45″,海拔高度34米(图一)。2019年6—10月,为配合“栖霞大道东延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项目前期考古勘探发现的遗迹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62座、窑址15座、灰坑3座、灶1座、沟1条。

    图一// 摄山村六朝墓葬群地理位置图

    发掘的墓葬中,土坑墓44座,砖室墓18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土坑墓均为明清时期,砖室墓均为六朝时期(图二;
    附表)。六朝砖室墓早年均遭盗扰,墓葬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毁,其中6座(编号2019NQSM8、M12、M14、M26、M33、M38,以下简称 M8、M12、M14、M26、M33、M38)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均保留有墓坑、墓道、排水沟和砖室等组成部分。现将这6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二// 摄山村六朝砖室墓葬分布示意图

    附表// 摄山村六朝墓葬形制规模一览表

    这6座墓葬均坐落在一个名为大墓岗的坡地内,大墓岗为“W”形土丘,南部为一开阔的洼地。M8、M12、M14位于土丘的东南麓坡地处,M26位于土丘的西北麓坡地处,M33、M38位于土丘的西麓坡地处。

    (一)墓葬形制

    M8西北距M12约29.8米,方向245°(图三)。墓坑长6.3、宽2.4、残深1.86~2.1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两壁斜收,壁面规整,墓道底斜坡坡度25°,墓道残长3.3、宽1.44、最深1.86米。排水沟砖砌,起自甬道口,下穿封门及墓道底部向西延伸,残长14.5米。砌筑方法系先开挖一道宽0.8米的沟槽,平设一层横向砖铺底,其上两侧各有一层纵向平铺砖,最后一层横砖封顶,排水孔宽8、高5厘米。

    图三// M8平、剖面图

    砖室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长5.74米。封门墙砌于甬道口外,宽1.82、残高1.8、厚0.32米。墙体先用三组“一丁三顺”砌筑后,其上以平砖顺砌至顶。甬道位于墓室前部,顶部已破坏,内长1.04、内宽0.96、残高1~1.2米,均系长方砖“一丁三顺”砌筑,共有三组,往上用平砖顺砌起券封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两壁微弧,内长4、内宽1.6~1.7、残高1.28米。墓室两侧壁的前部距墓底0.98米处,对称设有一长方形小壁龛,宽0.1、高0.16、内深0.08米。墓室后部有一高出墓底0.16米的砖砌棺床,长3.3米,与墓室同宽。棺床前端中间设一长方形砖筑祭台,长0.96、宽0.66、高0.16米。墓室左右及后壁的砌筑方式为“三顺一丁”,两侧壁现存5组。墓底铺地砖一层,交错平铺呈席纹。墓砖为青灰色素面,一类长方形,长32、宽16、厚5厘米;
    一类楔形,长32、宽16、厚4~5厘米。

    (二)出土器物

    5件。质地有瓷、陶、铜,器形有器盖、凭几、耳杯等。

    青瓷器盖 1件(M8︰2)。子口,斜弧面,平顶,上置一条形钮。顶面饰凹弦纹二周,内圈饰有褐色点彩5个,外圈有褐色点彩11个。灰白胎,器表施青釉,直径10、高2.6厘米(图四︰2)。

    陶凭几 1件(M8︰1),残存几面。泥质灰陶。整体呈半环形,截面呈倒“U”形,背面有3个安装器足的方形凹槽。几面长52、宽8、厚4.8厘米(图四︰1)。

    陶耳杯 1件(M8︰5)。泥质灰陶。平面呈椭圆形,两端微上翘,敞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口沿外侧有两个月牙形耳。口长径11.6、短径6.6、底长径6.8、短径3.2、高4厘米(图四︰4)。

    铜棺钉 2件。形制结构一致,覆斗形钉帽,长条形钉身,钉身末端残,截面呈长方形。M8︰3,残长6.9厘米(图四︰3)。

    (一)墓葬形制

    M12南距M8约29.8米,方向 261°(图五)。墓坑长5.3、宽1.9、残高0.8~1.44米。墓道两壁斜平内倾,底部为斜坡,坡度 15°。残长 1.5、宽 1.1、最深0.9米。排水沟砌法与M8一致,沟槽残长4.8、宽0.58~0.6米,排水孔宽8、高5厘米。

    图五// M12平、剖面图

    砖室系平面呈长方形带短甬道的单室墓,长4.88、宽1.28~1.76米,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组成。封门墙砌于砖室口,破坏较为严重,最高残存五层顺砖和一层丁砖,宽1.6、残高0.4、厚0.32米。甬道残存两组丁砖和一层平砖,内长0.6、内宽0.96、残高0.38米。墓室内长3.64、内宽0.96、残高0.3~1.14米。墓室两侧壁残存四组“一丁三顺”结构,后壁残存两组“三顺一丁”和三层顺砖。墓室后部有一长2.78米的砖砌棺床,高出墓室底部0.16米。棺床铺底砌法为“人”字形,前部用丁砖锁口,墓底有一层席纹状地砖。墓砖青灰色,长方形素面,长32、宽16、厚4~5厘米。

    (二)出土遗物

    4件。散置于墓室内,器形有长颈瓶、盏和盘口壶。

    青瓷长颈瓶 1件(M12︰1)。敞口,平沿,圆唇,竹节形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假圈足。肩部饰两组凹弦纹,上腹饰覆瓣莲花纹,腹中部饰两组凹弦纹间隔,内饰忍冬纹,下腹部饰仰瓣莲花纹。胎色灰白,胎体厚重,器身施青绿釉,釉色微黄,有冰裂纹。口径6.4、底径7.6、高26.6厘米(图四︰5;
    封底)。

    南朝中期 摄山村南朝墓M12青瓷长颈瓶(M12︰1)

    青瓷盏 2件。圆唇,微敞口,弧腹斜收,假圈足。内外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微黄,有细密开片,釉层大部脱落。M12︰2,口径8、底3.6、高3.8厘米(图四︰6)。M12︰3,口径8.2、底径3、高3.8厘米(图四︰7)。

    酱褐釉瓷盘口壶 1件(M12︰4)。盘口微敞,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微凹。颈中部饰两周凸弦纹,颈下部饰凸弦纹一周,肩上部粘贴4个对称桥形横系。器表施酱褐色釉,底部未施釉,釉层均匀,釉色黑中微黄,有细密开片。口径11、底径10.4、高26.2厘米(图四︰8;
    封二︰1)。

    1.酱褐釉瓷盘口壶(M12∶4)

    (一)墓葬形制

    M14南距M12约31.2米,方向253°(图六)。墓坑长5.98、宽2.34、残深1.68~2.26米。墓道起自封门,前窄后宽,平面呈梯形,两壁平直规整。墓道底部为斜坡状,坡度21°。长2.6、宽1.2~1.6、最深处1.68米。排水沟起自砖室中墓室前部,下穿甬道、封门墙,砖室外部结构砌法与M8、M12一致,沟槽宽0.48~0.54米,排水孔宽4、高4厘米,残长12.08米。

    图六// M14平、剖面图

    砖室长5.66、宽1.24~1.96米,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门墙由两层长方砖砌筑,残存两层顺砖,宽1.38~1.78、残高0.1、厚0.16米;
    内封门紧贴外封门砖砌于甬道内,砌筑方式与外封门相同,宽约1.8、残高0.1、厚0.16米。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已被全部破坏,内长0.94、内宽0.88、残高0.66米。两侧壁为“三顺一丁”组砖,残存二组,壁宽0.16米。墓室内长3.26、内宽1.56~1.6、残高1.68~2.2米。墓室两侧壁均用单砖长方砖丁砖起砌,三顺一丁,残存四组。后壁为单砖砌筑,残存两层顺砖。墓室后部有砖砌棺床,长3.26米,与墓室等宽,高出墓室底部0.15米。棺床铺底砖为“人”字形组砖,前部为丁砖锁口。墓室底部铺砖为席纹组砖。墓砖青灰色,素面,长方形,长32、宽16、厚5厘米。

    (二)出土遗物

    9件。器形有青瓷盏、陶碗、陶盘、陶耳杯、陶勺等。陶器均为泥质灰陶。

    青瓷盏 3件。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微凹。青灰胎,口沿下有凹弦纹一周,内外施青釉,釉层大部脱落,釉不及底。M14︰1,口径8、底径5.4、高3.2厘米(图四︰9)。M14︰2,口径8.2、底径6、高3.4厘米(图四︰10;
    封二︰2)。M14︰3,口径8、底径5.6、高3.2厘米(图四︰11)。

    2.青瓷盏(M14∶2)

    陶碗 1件(M14︰4)。微敞口,方唇,弧腹,平底。口沿下饰一周凹弦纹。口径16、底径12、高5.4厘米(图四︰12;
    封二︰3)。

    3.陶碗(M14∶4)

    陶盘 2件。敞口,圆唇,浅盘,平底微凹,内底有二周凸弦纹。M14︰6,口径18.4、底径16.4、高2厘米(图四︰16)。M14︰7,口径19.2、底径17.2、高2.2厘米(图四︰17;
    封二︰4)。

    4.陶盘(M14∶7)

    陶耳杯 1件(M14︰8)。椭圆形,两端微上翘,敞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口沿外侧有两个月牙形耳。口长径11、短径5.6、底长径5.2、短径2.8、高4厘米(图四︰14;
    封二︰5)。

    5.陶耳杯(M14∶8)

    陶勺 1件(M14︰9)。敞口,圆唇,深弧腹,圜底。一侧有弯曲的长柄,柄末端残。残长6.2厘米(图四︰15;
    封二︰6)。

    6.陶勺(M14∶9)

    陶窨井盖 1件(M14︰5)。方形,边框较厚,内有7个长条形漏孔。边长15、厚2厘米(图四︰13)。

    (一)墓葬形制

    M26位于大墓岗西北角,方向126°(图七)。墓坑平面呈长方形,残长5.7、宽1.6、残深0.84~1.24米。墓道及排水沟均已破坏殆尽。砖室为长方形单室墓,由封门墙和墓室组成。封门墙破坏严重,现存南部底部结构,一层单砖平砌在墓门内,二层单砖平砌于墓门外。墓室长4.8、宽0.9、残高0.6~0.96米。墓室两侧壁和后壁均用长方砖单砖“一丁三顺”组砖砌筑,侧壁残存三组。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长3.14、宽0.9、高0.16米。棺床铺底砖分前后部,前部为纵向平铺砖锁口,后部为“人”字形铺砖。棺床前部设置有祭台,为两层砖横向平铺砌筑,长0.86米。墓室地面用长方砖平铺而成。铺地砖为横向平铺,部分铺地砖已被破坏。墓砖为长方形素面砖,长32、宽16、厚4厘米。

    图七// M26平、剖面图

    (二)出土器物

    6件。质地为青瓷器和陶器,器形为盏、果盒、盘、耳杯等。

    青瓷盏 2件。微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内外施青釉,釉层大部脱落,釉不及底,口沿下有凹弦纹一周,外底有轮制线切痕。M26︰1,青灰胎。口径8.2、底径5.6、高2.8厘米(图八︰1)。M26︰4,灰白胎,釉色微黄。口径8.4、底径5.2、高3厘米(图八︰2)。

    图八// M26、M33、M38出土遗物

    青瓷碗 1件(M26︰5)。微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微凹。口部施一周褐色点彩,沿下饰一周凹弦纹。灰白胎,内外施青釉,釉不及底,釉层大部脱落。口径17.2、底径11、高5.6厘米(图八︰3)。

    陶果盒 1件(M26︰2)。泥质灰陶。圆形,子口,圆唇,直壁,圈足。内底有一周高凸起,将其内分为内、外两层。口径21.6、底径24.4、高5厘米(图八︰4)。

    陶耳杯 1件(M26︰6)。泥质灰陶。平面呈椭圆形,两端微上翘。敞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口沿外侧有两个月牙形耳。口长径10.4、短径6、底长径5.2、短径2.8、高4.2厘米(图八︰6)。

    陶盘 1件(M26︰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浅盘,平底。内底有二周凸弦纹。口径18、底16.5、高2厘米(图八︰5)。

    (一)墓葬形制

    M33西距M38约3.5米,方向192°(图九)。墓坑平面呈长方形,长4.36、宽1.64、残深1.32米。墓道长条形,残长2.6、宽1.4米,坡底破坏严重。排水沟起自封门墙内,砌法与上述墓葬相同,残长4.14米,排水孔宽4~6、高4厘米。

    图九// M33平、剖面图

    砖室为长方形单室墓,长4.12、宽1.64米,由封门墙和墓室组成。封门墙砌于墓室口,单砖横向平铺砌筑,宽1.5、残高0.28、厚0.16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3.48、内宽0.8~0.87米,西壁中部发现一椭圆形的盗洞。墓室两侧壁略向外弧,左、右及后壁均为“三顺一丁”砌筑,顶部结构不存,壁厚0.16米。墓室底部为一层砖平铺呈“人”字形。墓砖有长方砖和楔形砖两种。长方形砖长32、宽16、厚4厘米,楔形砖长32、宽16、厚3~4厘米。

    (二)出土器物

    3件。器形为青瓷盏、青瓷盘口壶和褐釉双系罐。

    青瓷盏 1件(M33︰1)。敞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口沿下饰一周凹弦纹。青灰胎,内外施青釉,釉不及底,釉层大部剥落。口径8、底5.6、高3.2厘米(图八︰7)。

    青瓷盘口壶 1件(M33︰3)。浅盘口外撇,圆唇,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灰胎,外部施青釉,釉层厚薄不均,局部流釉,腹下部及底未施釉。肩部粘贴4个对称泥条横形桥系,口沿下部饰一周弦纹,肩上部饰一周凸弦纹,肩下部饰三周凹弦纹。口径10、底径11.2、高18.4厘米(图八︰10)。

    褐釉双系罐 1件(M33︰2)。圆唇,侈口,短束颈,溜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附有对称的弧形竖系2个,腹中部饰凹弦纹两周。灰胎夹砂,器表施褐釉,腹下部及底未施釉。口径13.2、底径10、高16.2厘米(图八︰9)。

    (一)墓葬形制

    M38东距M33约3.5米,方向190°(图一○)。墓坑平面呈长方形,长6.02、宽2.4、残深1.96~2.78米。墓道前窄后宽,平面呈梯形,残长3.4、宽1.4~1.52、最深处1.9米。墓道两壁平直规整,底部为斜坡状,坡度10°。排水沟起自封门内底部,揭露部分长8.54米,砌法与前述墓葬一致,沟槽宽0.5米,排水孔宽4~6、高4厘米。封门底部有一长方形地漏,地漏长16、宽14厘米,地漏口覆盖一件陶质的窨井盖。

    图一〇// M38平、剖面图

    砖室平面呈“凸”字形,长5.62、宽1.64~2.4米,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门墙用二层长方砖砌筑,其砌筑方式为:下部用长方砖平铺9层,往上依次为二顺一丁、一顺一丁和两顺一丁砌筑,然后平铺砖至劵顶。宽1.52、高1.72、厚0.32米。

    甬道位于墓室前部,平面呈长方形,劵顶共两层,残存下层劵顶,靠近墓室部分被破坏。内长0.94、内宽1、高1.28米。两侧壁均以长方砖单砖丁砖起砌,其上为“三顺一丁”组砖,共四组,以上为三顺一丁组砖砌筑至劵顶,壁宽0.34米。甬道底部铺地砖为横向平铺砖。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壁略向外弧,内长4.2、内宽1.52~1.6、高2.22米。墓室三壁面均是用长方砖丁砖起砌,三顺一四组,以上为楔形砖三顺一丁砌砖至劵顶。东、西两侧壁距墓底铺砖高0.96米处对称设置一长方形壁龛,宽0.08、高0.16、内深0.06米。墓室后壁上距棺床1.24米处设置有长方形壁龛,高0.16、宽0.08、内深0.06米。墓室后部有砖砌棺床,长3.36米,与墓室等宽,高于墓室底部0.16米。棺床前部设置有一正方形祭台,边长0.64米,祭台为用长方砖横向平铺砌筑,共两层。祭台上及周边放置有随葬品。墓室底部铺地砖横向平铺,与甬道内铺砖方式相同。

    墓砖有长方砖和楔形砖两种规格,长方形砖用于砌筑墓室、封门、排水沟和铺地等,长32、宽16、厚4厘米;
    楔形砖用于砖室劵顶,其规格为长16、宽10~13.5、厚4厘米。

    (二)出土器物

    6件。有青瓷、陶、石器,器形有盏、四系盖罐、果盒、窨井盖、碗、滑石猪等。陶器均为泥质灰陶。

    青瓷盏 1件(M38︰3)。敞口,圆唇,弧腹,平底内凹,内底微凸。灰胎,内外施青釉,釉不及底。口沿下有凹弦纹一周,外底有轮制线切痕。口径8、底径6、高3.2厘米(图八︰12;
    封三︰1)。

    1.青瓷盏(M38∶3)

    青瓷四系盖罐 1件(M38︰5)。由器盖和罐体两部分。器盖,子口,斜弧面,平顶下凹。顶面饰凹弦纹二周,中部置一条形钮;
    罐体,直口,方唇外斜,短颈,弧肩,弧腹下收,平底。肩部粘贴4个对称横形桥系,肩部饰凹弦纹二周。灰胎,器表施青灰釉,釉层均匀,腹下部及底未施釉。器盖直径13.6厘米,罐口径12、底径10.8、高20厘米,通高22.6厘米(图八︰15;
    封三︰2)。

    2.青瓷四系盖罐(M38∶5)

    陶果盒 1件(M38︰1)。圆形,子口,圆唇,直壁,圈足。内底有一周高凸起,将其内分为内、外两区。口径 20、底径 22、高 5厘米(图八︰8;
    封三︰3)。

    3.陶果盒(M38∶1)

    陶碗 1件(M38︰6)。微敞口,方唇内斜,斜直腹,平底微凹。口沿下有凹弦纹一周。口径16、底径11.2、高6厘米(图八︰14;
    封三︰4)。

    4.陶碗(M38∶6)

    陶窨井盖 1件(M38︰2)。方形,边框较厚,内有8个长条形漏孔。边长16、厚1.6厘米(图八︰11;
    封三︰6)。

    5.滑石猪(M38∶4)

    滑石猪 1件(M38︰4)。长条形,头部刻划有口、鼻、眼、耳,背部刻划有鬃毛,尾部圆润,四肢蹲伏。长6.4、宽1.2、厚1.6厘米(图八︰13;
    封三︰5)。

    6.陶窨井盖(M38∶2)

    本次发掘的6座六朝墓葬虽未发现任何纪年材料,但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仍可确定其大致年代。

    6座六朝墓葬形制结构较为一致,主要特征有长方形或“凸”字形单室券顶,封门前有砖砌排水系统,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或棺床前部有祭台、或两侧壁安置方形壁龛等。从南京地区六朝墓葬考古发掘资料看,这些形制特征时代上限为东晋中期,纪年墓例始见于南京仙鹤观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侍中、镇西长史、骑都尉、建昌伯高崧及夫人谢氏墓[1]。6座墓葬用砖均为素面,未见有南朝中后期普遍流行的莲花、钱文、网格等纹饰,M8、M14、M33、M38墓室两侧壁向外弧凸不明显,其余2座墓葬墓壁均平直规整,与南朝中期墓葬后室侧壁及后壁外突弧度明显的时代特征有所差异。据上分析,从形制结构大致可将6座墓葬时代框定在东晋中期至南朝早期之间。

    从目前的发掘材料来看,6座墓葬中出土器物有盘口壶、罐、盏、碗、凭几、果盒、勺、盘、滑石猪等,均与东晋中晚期至南朝早中期南京地区中小型墓葬随葬品的时代风格相类似。

    1.M8、M12、M14时代。三座墓葬方向一致、相距较近。M8出土的青瓷器盖(M8︰2)顶面饰有褐色点彩,为南京东晋时期常见的装饰手法,以东晋中期后较为常见,南朝早期仍有零星发现。M8和M14出土一件假圈足、杯角上翘的陶耳杯,与南京隐龙山南朝墓出土的陶耳杯M3︰7[2]造型相似,具有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的时代风格。青瓷长颈瓶一般认为出现在南朝中期偏早,流行于南朝中晚期[3],多见于湖南、江西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较少。M12出土的青瓷长颈瓶(M12︰1),椭圆形腹、低矮假圈足,具有典型的南朝中期偏早的风格,与湖南长沙识字岭M4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墓出土的青瓷长颈瓶造型一致[4]。因此,M8、M14的年代当在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
    M12的年代要晚于前两者,应为南朝中期偏早。

    2.M26、M33、M38时代。三墓位于大墓岗西侧土陇的南北坡,其中M26位于北坡,M33、M38位于南坡,相隔约3.5米,方向基本一致。三墓各出土一件青瓷盏,均为浅弧腹。其中,M26、M38出土的青瓷盏(M26︰1、M26︰4、M38︰3)为平底,口沿下饰有一道凹弦纹,这些特点多见于东晋中晚期至南朝早期,与南京浦口龙山茶厂南朝墓M2出土青瓷盏M2︰1[5]形制相同。M33出土的青瓷盏(M33︰1)底部为东晋晚期开始流行的低矮假圈足,不具有南朝中晚期深弧腹、高圈足的时代特征,与南京司家山刘宋永初二年(421年)海陵太守、散骑常侍谢珫墓[6]青瓷盏M6︰19相似。M33出土的青瓷盘口壶(M33︰3),最大径在腹中部,肩部饰横形桥系,与南京栖霞刘宋升明二年墓[7]M28︰15、江苏句容春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墓[8]同类器J449基本一致。因此,M26、M33、M38三墓时代当在东晋晚期至南朝早期。

    此次发掘的墓葬位于南京市东北郊栖霞山偏远地带,与文献记载的江乘县治较近。南朝《舆地志》记载“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居村,侧有摄山(栖霞山)”[9],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又称“今上元东北江乘邨(村),固古县治也”[10]。江乘县,蒋赞初先生认为“在当时的长宁乡,而长宁乡正是位于栖霞山一带”[11],有学者进一步考证在今栖霞山南部仙林的西湖村,村中仍有土垣遗存[12]。鉴于以往周边建设开发较少,该区域的地下埋藏情况还较模糊。此次考古工作为廓清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分区分期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马涛;
    发掘人员王富国、王滨、祝乃军、杨秀生、孔祥锁;
    修复蒋艳华;
    绘图董补顺、祝湘博;
    拍照祝乃军、周平战。)

    执 笔:王 滨 马 涛 王富国

    猜你喜欢 底径墓室砌筑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收藏与投资(2022年6期)2022-07-07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收藏与投资(2022年5期)2022-05-31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东方收藏(2020年11期)2020-12-06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科学与财富(2017年14期)2017-08-01世赛“砌筑项目”中澳国际交流赛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职业(2017年5期)2017-06-01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施工技术科学与财富(2016年35期)2017-04-20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3期)2016-03-22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4期)2015-09-28房建工程基础中模块挡土墙结构的技术应用科技与创新(2014年16期)2014-10-20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6期)2014-07-31
    相关热词搜索:栖霞南京市墓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