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起点下的东莞科技服务业发展

    新起点下的东莞科技服务业发展

    时间:2023-02-24 15:5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谢伟胜,许晓安,卢 洪,黄子娟

    (1.东莞中科云计算研究院,广东东莞 523808;2. 东莞市中科云智产业孵化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808)

    2015年,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东莞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办法》,至今,东莞构建了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业助力东莞创新发展已卓有成效。2021年,东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超千万人大关(以下简称“双万”)[1]。根据2021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东莞位居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榜单第20位,排名上升了20位,首次挺进全国科创20强[2]。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服务业的支撑。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重要推手,与区域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城市转型升级能力。在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背景下,本文对东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东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1.1 行业规模不断增加,形成科技服务体系

    2020年,东莞纳入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的营业收入达2 000万元及以上规模的单位有218家,营业总收入达139.99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从业人数从2010年的6 515人增长到2015年的91 370人,2020年更达到117 011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17倍[3]70(如图1所示)。其中,2013-2014年东莞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激增,主要是由于东莞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及科技服务机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及科技服务人员。东莞科技服务机构包括大科学装置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计算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协会、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领域门类覆盖齐全,服务内容和行业业态日益丰富,形成了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创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图1 东莞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年度分布

    1.2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截至2021年9月,东莞拥有高等教育学校10所[4],在建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2所,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备(东莞部分)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高端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从2012年的13个发展到2021年的32个,其中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5家;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903家,其中的121家重点实验室中包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12家、市级108家[5]。此外,东莞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3%,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制品等制造业。

    1.3 搭建专业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东莞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后发布了《东莞市科技成果双转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东莞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办法》,并集聚了国家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东莞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东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湾区知识产权运营(广东)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和科学家在线、东莞科技在线等科技创新资源网上平台,成立了松山湖国际技术经理人实训中心、诺睿创新研究院“工作坊”、(湾区)创新商业化学院、价值评估与商业谈判(CPVA/CSN)实训中心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东莞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政策、平台、专业技术、流程、人才等支持。

    1.4 政策利好推动科技企业孵化

    自2015年以来,东莞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工作,相继发布了《东莞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加快科技四众平台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相关促进政策,扶持引导东莞孵化器、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年末,东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共119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22家、市级52家;众创空间61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14家、市级10家[5];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的建筑场地面积超200万m2,在孵企业数超3 700家,涌现了48个国家级品牌[6]。

    1.5 技术机构检验网络完善

    东莞拥有包括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信息技术设备国检中心、纸制品国检中心、LED国检中心、模具国检中心、智能加工装备国检中心)、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东莞市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知名检测机构。2020年,东莞成立了东莞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吸纳了100多名会员参加。由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搭建及运营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也正式启动运行,截至2022年2月,汇聚了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127个单位的超5 200台科研仪器设备,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21个行业领域[7]。东莞市已构建起了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支撑、以省级质检站为基础的技术机构检验网络,实现了技术机构检测能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变,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加油站”。

    1.6 知识产权服务优势明显

    东莞一直坚持创新模式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自2019年以来,东莞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广东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市。在2021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东莞排名第17名[8]。东莞市先后设立了中国(东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中国东莞(家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东莞巡回审判法庭、东莞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广州仲裁委员会厚街商事调解中心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创建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家具等7个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和4个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大幅提升。此外,东莞创新推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托管+保险”服务,开启了保险覆盖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托管企业的先河。截至2021年年底,东莞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4.83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6.14件,均居广东全省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 408件,相较2020年同比增长16.4%,居全省第二[5];拥有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495家,打造了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横沥模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了OPPO、vivo、马可波罗等全国知名品牌。

    1.7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东莞着力搭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2021年,发布的《东莞市深入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暂行实施办法》提出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大力推行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东莞以创业投资基金、战略性产业投资、科技金融服务三大主业为支撑组建了多个产业基金平台,包括松山湖天使基金、知识产权基金、粤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科创塘厦基金、科创万江基金等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基金,以支持东莞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东莞大力推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工作,仅2021年就推动了16家合作银行为2 214家企业发放贷款5 019笔,贷款金额达203.10亿元[5]。此外,东莞通过专利金融、专利信息分析、知识产权交易和企业管理等促进了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和运营体系的建设成形,为科技起飞发展注入了“活水”;推出了首个“政府+银行+保险”创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是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法律费用保险落地的城市。2021年,东莞设立首期1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且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项目。根据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2021年东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54.45亿元,居广东全省第3位[9]。

    2.1 总体规模偏小,支撑能力不足

    截至2020年年末,东莞纳入科技服务业的单位数为18 314家,其中规上服务业单位有218家,仅占全市科技服务业单位总数的1.19%[10],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数量明显不足;2020年,东莞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139.99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营收的比重仅为9.74%[3]172,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相较于广州、深圳的规上服务业数量分别达到1 493家、1 156家,营业规模分别达到1 372亿元、1 359亿元,东莞的差距明显[11]。此外,东莞高校及研发机构相较于广州、深圳创新实力差距较大,创新性和基础性科技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不充分,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技术交易不够活跃,科技服务业结构仍有待调整。

    2.2 专业化程度及服务层次较低

    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科技服务业中的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行业均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企业知名度较小;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等领域缺少国内知名、国际一流、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专业科技服务机构,高端科技金融服务人才、专业化运营人才和国际化视野人才缺口较大。此外,东莞科技服务业服务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高端技术研发机构、高端技术开发平台、国际科技合作、高端教育培训以及科技信息咨询等高端科技服务领域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服务内涵和质量有待提升。

    2.3 区域分布不平衡,辐射引领能力弱

    其一,东莞科技服务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东莞的高端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松山湖及市中心(南城、莞城、东城等街道),其他镇(街道)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虽然桥头、横沥等镇通过打造专业镇协调创新平台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技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厚街镇通过创新强镇政策吸引市内外的科技服务机构对厚街镇企业开展服务,但是,地理位置较偏远的镇仍然极度缺乏科技服务机构。其二,东莞科技服务机构辐射引领能力弱。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在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工业设计、人才培训、技术交易等服务质量和支撑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品牌形象不凸显,辐射引领能力较弱。

    2.4 成果转化效率低,市场化程度低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2021年,东莞技术合同实现成交金额达67.79亿元,仅占广东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 209.78亿元)的1.61%[12],相比广州(2 413.11亿元)及深圳(1 627.08亿元)仍存在较大差距[13];东莞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东莞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62%,远低于深圳(6.31%)、广州(8.55%);相较于2020年(69.53亿元)、2019年(221.47亿元)[14],东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下降。上述数据表明东莞技术转移效率不高,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低,技术市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东莞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部分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仍依附于政府或国有企业,以公益或半公益为主提供科技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较低。东莞虽已布局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但尚未形成综合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平台。

    3.1 发展思路

    随着东莞科技发展,东莞科技服务业快速进步,但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仍差距较大。在“双万”新起点下,加快东莞科技服务业发展,应遵循“快增长、高集聚、全服务、育新业”的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其一,快增长,壮大整体规模。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进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检验检测、文化创意等科技服务业,建成与广州、深圳互补合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东莞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服务体系,将科技服务业打造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其二,高集聚,建设特色集群。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创新资源和产业结构,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引领,以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东莞市中区为核心,打造创新能力强劲、科技服务支撑显著,在国内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形成互动频繁、联系紧密、运作高效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其三,全服务,打造知名品牌。依托大科学工程、重大创新平台、一流高校等创新资源,推动一批科技服务业创新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提供高端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全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东莞科技服务品牌。其四,育新业,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围绕产业培育一批数字化、平台化的科技服务新业态,形成若干科技服务业发展新模式;聚焦资源共享、人才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激发各类科技服务主体活力,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2 发展建议

    3.2.1 深化研究开发服务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东莞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对科技基础的奠定作用、“高精尖”科技院校的智力支持作用及金融资本的助推作用,积极参与建设穗莞深港主创新性廊道,打造莞深高速沿线原始创新策源廊道和广深高速沿线的高科技产业廊道。其中,莞深高速沿线原始创新策源廊道以源头创新为引领,以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所、科研平台为特色,充分发挥松山湖原始创新、临深片区转化应用的优势,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试验证等创新链关键工作;广深高速沿线的高科技产业廊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科技服务、孵化培育和港澳元素为特色,充分发挥水乡特色基地、城区高端服务、滨海湾开放合作的天然优势,打造水乡、城区和滨海湾高科技产业[15]。基于此,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格局,构建“资源+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共享模式,提升研究开发服务水平,形成研究开发服务集群,进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3.2.2 优化创业孵化服务

    结合垂直重度孵化、新型孵化、跨境孵化的新趋势,坚持专业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原则,重点面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松山湖片区、城区片区、临深片区、滨海湾片区及水乡片区等区域,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优化提升国际高端“双创”资源链接水平,探索国际化创新创业合作形式,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打造品牌化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首先,打造一批符合东莞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孵化示范载体,包括推进松山湖片区的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五大软件产业园、材料实验室育成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松山湖港澳青创基地建设,推进临深片区的长安、凤岗、塘厦等地区建立莞深创新创业社区,推进水乡片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穗莞产业化产城融合中心等。其次,打造各类品牌化创新创业活动,做好广东省“创客广东”创新创业大赛,并承接国家、省、市(区)其他有关大赛,加强创业成功典型案例宣传推广,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社会化评价。最后,加强已有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的绩效管理,优化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加强场地空间统筹,对创业孵化绩效优秀的载体给予场地扩展及奖励。

    3.2.3 高效开展技术转移服务

    针对东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低的问题,东莞应抢抓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以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为导向,打造一批技术成果交易机构,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一是深化东莞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优化现有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措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促进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制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实施方案[16]。二是构建产业(企业)、学术科技界、科研、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等创新要素融合的“政产学金研服用”融合发展的东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开放多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长效机制。三是引进具有国际经验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及团队,建立东莞市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实施科技支援服务体系打造计划,为东莞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网络化、系统化的服务支撑。四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提升计划,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分行业、分领域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对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落地。五是推广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选取临深片区、滨海湾新区等区域开展试点,高标准统筹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地。

    3.2.4 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东莞特色检验检测服务集聚区。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区域,依托东莞质检中心及周边知名检验检测机构打造特色检验检测服务集聚区。二是统筹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统筹规划全市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等提供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全链条服务;依托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对中小微企业购买检验检测专业化科技服务给予政策补助。三是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范发展。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家具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标准化机构;构建“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标准化质量支撑体系,发挥互联网在质量技术基础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质量信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溯源、质量保险“五位一体”的检验检测质量服务平台。

    3.2.5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

    首先,持续引进培养知识产权高端机构与人才。加大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培养力度,鼓励本地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引进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从研发到运用、从确权到维权、从运用到保护的全产业链服务。其次,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东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高效对接国内外专利数据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特色平台,实现“线上大平台、线下大市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最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涵盖司法、行政、仲裁、调解和社会自律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强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保护协作,整合纠纷调解、侵权分析、监测预警等多领域、多环节服务资源,建立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3.2.6 创新发展科技金融服务

    立足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加快实施科技金融支撑工程,发展风险投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扩大风险准备资金池规模,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信贷产品;推动基金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作用,通过参与遴选优质市场化子基金、专项招商、基地建设等方式,发挥引导投资带动作用;加快组建工业基础软件基金,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更多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上市;定期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金融相关企业进行产品培训、宣传和推广;推动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小额贷、投贷结合、投保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2.7 协同发展其他科技服务

    围绕东莞市创新发展需求,培育科技咨询、科学普及与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着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在科技咨询方面,引进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重点扶持模式先进、资源聚集的科技咨询服务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利用现代技术发展线上咨询、众包咨询等新模式,打造网络化、集成化、标准化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在科学普及与服务方面,引导科普服务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拓展科普传播与信息服务,发展科普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东莞市特色科普品牌。在综合科技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合作、共建、联盟等方式集成各类技术创新、创业投融资源,建设集科技成果汇集发布、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东莞科技服务业历经多年的布局与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站在“双万”新起点上,如何实现东莞科技服务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在“万亿”新起点上行稳致远,是当前东莞科技服务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东莞科技服务业应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推进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与广州、深圳互补合作,加快完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增创科技服务人才综合优势,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东莞科技服务业打造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服务业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1年5期)2021-08-12东莞振宗机械展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相关热词搜索:东莞新起点服务业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