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头部运动区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头部运动区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3-04-07 21:5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丛 宇,王东升,张忠平,韩 旭,吴 彪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中风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我国乃至全球病人致死、致残的第一原因[1],其中缺血性中风病患病率约占所有中风病的77.8%[2]。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多采用静脉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3],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大多数患者无法在溶栓的时间窗内获得有效的治疗,高残疾率、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仍然是该疾病治疗的难题之一[4]。偏瘫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1],中风后偏瘫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多项研究表明头针和体针的联合应用对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有明显疗效,在本研究中所选用的头针为焦氏头针[5],该思想是由焦顺发先生率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对人体大脑皮质功能分区在头皮的投影处进行针刺,并通过针刺后的快速捻转使针感向深部、向患侧进行传导,产生对神经下行激发的作用而起效。本研究在焦氏头针捻转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善,选用电针刺激替代人工捻转,将电针与头针相结合应用于中风后偏瘫的治疗中,不但节约了人工成本,同时取得不错疗效,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针灸一病区2021年10月—2022年6月的住院患者,入院诊断均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且均处于恢复期。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头针+电针组)30 例和对照组(头针组)3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6例;
    平均年龄(62.40±6.80)岁;
    平均病程(68.47±16.51)d。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
    平均年龄(59.70±7.95)岁;
    平均病程(66.33±15.14)d。上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6-7];
    2)首次发病,病程在0.5~5个月;
    3)伴一侧肢体偏瘫(上下肢肌力≤Ⅲ 级);
    4)年龄30~75岁,性别不限;
    5)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3 排除标准 1)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较差,留针时间不足;
    2)接受影响治疗结果以外的治疗;
    3)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生命体征不平稳,需终止或转院治疗。

    2.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予中风病基础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合理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相关心理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状况的不同,以焦氏头针的区域划分为指导进行选区针刺。其运动区上点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 cm处,下点位于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鬓角不明显者取目外眦上0.5寸与耳前连线的中点),两点间即为运动区,其上部1/5主管对侧下肢和躯干的运动,中部2/5主管对侧上肢的运动,下部2/5主管对侧头面的运动。若患者肢体有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可加用感觉区(运动区向后平移1.5 cm,其上部1/5主管对侧下肢、躯干、头的感觉,中部2/5主管对侧上肢感觉,下2/5主管对侧面部感觉)等。操作方法:选用0.3 mm×40 mm的不锈钢毫针(贵州安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从分区上点向下点进针,进针时与针身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刺入,针尖进入皮下后,捏住针身再进20~30 mm,每个分区进针3根,留针40 min,期间行小幅度捻转手法3次,每次行针2 min,频率200~300次/min。体针的针刺以患侧阳经腧穴为主,上肢选:肩三针、臂臑、曲池、手三里、三阳络、支沟、合谷等;
    下肢选:伏兔、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阴阳陵泉、足三里、上下巨虚、解溪、太冲等;
    伴口眼歪斜者加太阳、地仓、颊车、人中、牵正;
    伴吞咽语言障碍加前廉泉、旁廉泉,点刺聚泉、金津、玉液;
    痰多患者加用丰隆等随症配穴。操作方法:选用0.3 mm×40 mm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20~3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即可,每次留针40 min,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头部运动区毫针接电针(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正极接运动区上点,负极接下点,波型选择为疏密波,频率 80~100 次/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电针连接时间和体针相同,每次40 min,日1次,疗程同对照组。

    2.2 疗效标准 以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变化情况作为疗效标准,显效:NIHSS评分下降大于70%;
    有效:NIHSS评分下降在30%~70%之间;
    无效:NIHSS评分下降低于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2.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8]作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价,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得分成反比,即得分越高程度越重。2)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选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9]评定,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得分成正比,即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选用Barthel指数(the Barthelindex of ADL)[10]评定,其得分高低与患者经过治疗后融入生活的能力成正相关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14 d治疗后,疗效相当,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FMA、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ADL评分比较分)

    偏瘫是指上下肢、面部肌肉和舌部肌肉下部的运动障碍,是缺血性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约有65%~8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11]。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生主要病因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心受损,患侧大脑半球皮层兴奋性受到健侧大脑半球的抑制,造成中枢运动反射失调,肢体间肌群协调功能失衡,肌张力异常而引起肢体偏瘫[12]。西医治疗主要应用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因其中风后脑功能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较慢,加之长期应用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及出现不良反应,对偏瘫患者的恢复效果不理想。

    近几十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在治疗脑源性疾病中针刺头部某些特定腧穴时疗效更为显著,于是现代医者在遵循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脑功能在头皮上的投影区进行进一步的分区针刺治疗,两者相结合提出了头穴针刺治疗的疗法[13]。焦氏头针是由焦顺发提出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运用针刺治疗多种疾病的头针疗法,其核心理念是将传统针刺与现代神经解剖定位相结合,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刺激,从而代偿性地产生治疗效果,不同于以往穴位点状分布的特点,在焦氏头针中以点成线,线成面,面划区,将头部分为主管人体不同功用的区域,降低了临床应用难度。本文选取焦氏头针运动区所对应的大脑皮层,即中央前回。中央前回为运动中枢所在处,是与人体随意运动有关的皮质区,其为锥体束的主要发出部位、控制对侧半身骨骼肌运动。中央前回支配身体各部骨骼肌的功能定位,似一人体倒置在中央前回上的投影,其上部(包括旁中央小叶前部)支配下肢肌、肛门括约肌和膀胱括约肌的运动;
    中部支配上肢肌运动;
    下部支配面、喉、舌肌运动。中央前回受到损害,将引起对侧相应支配部位肌肉的瘫痪——单瘫或偏瘫。头针选区的进针点以左右交叉为准则,与大脑皮层对人体控制左右交叉相吻合。

    本方案中治疗同样如此,以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为筑基,在常规针刺中注重阳经穴位的选用,配以阴经穴位,注重对患者一身阴阳的调和,疏通经络,加用头针后局部与整体皆能调控,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在头针的应用中不强调针刺的得气感,快速捻转手法不可或缺,是针刺取效的重要条件。头针应用快速捻转手法,一方面加大了针刺刺激量,同时促进了经络感传作用,使气至病所。田亮[14]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中发现,头针捻转手法对肌力的调节具有即刻效应,在肌张力的调节作用具有良性的双向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头部电针的治疗效果,旨在以此代替捻转手法。

    电针是将电针仪输出的脉冲式电流通过与毫针针柄相连接的导线,作用于得气后的腧穴处,达到增强针刺疗效,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15]。有研究表明,在适宜的脉冲频率下,可以增强头针的向颅内深部的针感的传导,改善颅内血运;
    同时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传导,使失去活性的神经元细胞建立新的通路,激发下行神经元正反馈调节,代偿性的促进远端肢体功能的恢复[16-18]。本研究中所选用的为临床最常见也最常用的电子针疗仪,旨在通过电针仪输出的疏密波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力的捻转,其产生的刺激相较于手法更为均匀恒定,具有便捷性、可持续、可复制性的优点,疏密波型的交替又可以增强刺激的感传,减轻耐受,在面对大批量的患者群时解决了临床人力不足问题的同时保证了针刺的质量和疗效,与焦氏头针理念中所强调的持续捻转手法契合。电针与头针相结合是创新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手法捻转对照组有效率为86.7%,电头针观察组有效率为83.3%,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相近,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神经缺损的疗效差距不大。手法捻转对照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提升较优,自我生活能力的提高略优;
    说明与电针刺激相比,传统手法的快速捻转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更好,传统手法行针仍然是良好疗效的保障。综上所述,头部运动区加用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持续刺激后,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电针刺激与传统手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可替性,能够节约一定程度的人力,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头针电针偏瘫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4期)2022-05-13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27期)2021-05-13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今日健康(2016年7期)2017-04-12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3期)2017-04-05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湖北体育科技(2016年11期)2016-02-27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10期)2015-12-24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7期)2015-05-09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4期)2014-07-31
    相关热词搜索:电针偏瘫中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