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汉晋时期中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的特征

    汉晋时期中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的特征

    时间:2023-04-25 16:3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莉娜

    (河南博物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西汉武帝下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1]3596。史载:“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术阙之,补缀漏逸。”[2]因此,两汉时期,入仕为官,通经学是必经的途径,这也是豪族向士族转化的一条基本道路。经学是指导人们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行为准则,而经学的理论来源是儒家礼法思想。礼作为儒家的具体实践标准而被世人看重。以经学取仕,被视为正途。世家大族多重视经学的学习,其子弟多研习经学,世代相承,世代为官,以维持门第势力和地位。所以,士族大都以专研经学为主要特征。钱穆先生云:“门第即来自士族,血缘本于儒家,苟儒家精神一旦消失,则门第亦将不复存在。”[3]269

    在两汉大统一时期,政治中心往往也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如西汉之长安,东汉之洛阳。但自东汉末期以来,政局动荡,中央的影响力被削弱,对文化的引导力不足。而各地士族凭借家学优势,成为文化的领军者。文化成为士族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标志。士族为保持门第兴盛,都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颍川荀氏家族文化以儒学为主,门风以“恪尽职守、公私分明”著称。

    颍川荀氏家族中的荀淑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4]2049。荀淑有八个儿子,其中荀爽最有名,“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4]2051。慈明即是荀爽,他由孝廉入仕。

    荀爽认为礼的本质是万古恒常,但其具体规范随时代变化而变,但这些变化是“当时之宜,不可贯之万世”[4]2056。这正是礼的常与变的一体性特征体现。荀爽认为“宜略依古礼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4]2056,“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闇之礼未尝改移,以示天下莫遗其亲”[4]2056。荀爽关于礼制建设的主张和郑玄强调《周礼》、将礼转向为政治服务的构想[5],反映了儒家为匡救时弊作的努力。

    荀爽认为礼的本质是秩序,天地万物都遵循一定的秩序运转。礼存则有序。《春秋左传》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6]1447又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6]1449荀爽将天道看成普遍存在,天象等都来源于此。他认为《周易》的易象来于天地自然,他在注《系辞上》“制而用之谓之法”说“观象于天,观形于地。制而用之,可以为法”[7]。基于上述观念,荀爽对易象进一步阐释,创立了著名的乾升坤降说,构成其易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所著的《易传》中充满革命思想,在汉魏时期大为风行。荀爽易学基本上属于象数易学的范畴,但是他受到时局的影响,将人文主义关怀融合进易学之中,希冀以此为统治者提供指导,从而实现中和的政治理想。

    荀爽所著《易传》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郑玄、虞翻并称汉末象数易学三大家。

    荀爽看重万象中蕴含的象征主次之分的礼,而这种“象征主次之分的礼”不仅存在自然界中,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们应该遵礼而行。

    荀爽入仕后,便遇到了第一次党锢之祸,他退身穷处以保存自身和家族的延续。党锢事件后,荀爽专心著述。他关注社会现实与政治发展动态,回顾历史,梳理出儒家经典深层蕴含的大义,以寻求应对纲纪废弛,社会动乱的方法。荀爽著述颇丰,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辨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4]2051。他完成了一系列注释儒家经典的作品,成为一代硕儒。

    荀爽的侄子荀悦是东汉末年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含有儒家、法家、道家以及东汉其他思想,对社会政治制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以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来维护岌岌可危的东汉统治秩序。荀悦幼而多才,“年十二,能说《春秋》”[4]2057。荀悦“家贫无书,然每人之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成诵记”[4]2058。荀悦著有《申鉴》五篇和《汉纪》。他著《申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以儒家传统的仁义之道,衡量统治者的政治得失,阐明仁德之治的重要性,“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笃序无疆,谓之‘申鉴’”[8]4。《汉纪》是一部断代编年史著作,可以与《汉书》媲美,被认为是断代编年史的开山之作。

    荀悦认为统治者要维护统治秩序,必须根据历史和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制度。荀悦一方面强调统治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民本思想,认为“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8]24。

    礼乐教化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所以重用懂得朝章国典的人才。遵循礼法是士族扬名于世的重要条件,钱穆先生甚至说:“礼法实与门第相始终,惟有礼法乃始有门第,若礼法破败,则门第亦难终保。”[3]296礼法成为士族区别于一般寒庶之族的身份特征。为维护门第,荀氏将研习国家典章制度作为家学重要的内容而世代相传。

    魏晋时期的荀氏子弟研习礼法者甚多,如荀彧之子荀顗,史载其“时以《正德》《大豫》雅颂未合,名顗定乐……明三礼,知朝廷大仪”[9]1151。魏末,他奉诏与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仪。荀爽之曾孙荀勖精通音律,熟悉各种礼仪制度。荀勖后来负责宫廷乐事,他依照《周礼》仿制古尺,再根据古尺制作铜律吕,来校正音律。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荀勖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9]1154。他就是模仿刘向对图书分类的方法进行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增补或合并后登记。由于图书较多,这项工作十分繁重。荀勖对图书的保管很重视,对整理后的图书“盛以缥囊,书用缃素”[10]。荀勖还是一位目录学家,他开创了我国图书分类四部法的体例,他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照甲、乙、丙、丁排列顺序,形成四部分类法的雏形,推动了中国目录学的发展。

    荀崧,字景猷,是荀彧的玄孙,爱好文学,德行出众。晋元帝登基后,任荀崧为尚书仆射,命他和刁协制定中兴礼仪。荀崧极力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期来稳定晋朝统治秩序,但由于时局动荡,荀崧关于发展儒学的建议未能实施。

    荀氏后人继承了荀子的礼学思想。而荀子之礼学包括重法思想,如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11]12据此,荀子认为应该以礼治国,并提出治国思想:“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11]238荀子将礼看成是国家政体的原则之一,不论是君臣关系还是父子关系都以礼为核心,即“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11]495。

    荀氏后人秉承重视法治的传统,而且受到颍川区域文化中重视法治思想的浸染。如,荀彧分析曹操和袁绍的优劣时说曹操赏罚分明,依法而治,所以定能制胜[12]320。这就体现荀彧重视法治。

    魏正始以后,玄学兴起,荀氏子弟或有受其影响者。例如荀粲,史载:“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12]319荀粲认为象和辞是对天下大道的解说方式,但是天下大道本身是无穷的,所以言语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道进行阐释。对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文本,荀粲视为“圣人之糠秕”。孔子对《周易·系辞》的评价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荀粲指圣人“理之微者”乃是象外之意,所以他用“言不尽意”来阐释儒家经典。荀粲更加侧重于抽象性思维,史载:

    荀粲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余者邪?”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12]320

    荀粲自认他对人生态度的把握高于他人。荀粲在生活态度上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父亲荀彧太过拘泥于礼仪,而欣赏伯父荀攸谨慎行事而不注重外在形式。这反映出他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荀粲娶曹洪之女,夫妻感情深厚。其妻病亡,荀粲“痛悼不能已已,岁余亦亡”[13]。这种至情至性显示出荀粲自然通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与道家理想的人格特征相契合。

    其后世子弟中有荀顗,尝“难钟会《易》无互体”[12]319;
    荀融对王弼的《大衍义》提出不同意见[12]795,“与弼、会论《易》、《老》义,传于世”[12]316。荀寓与会玄风。但大多数人还是伏膺儒学,不改汉魏大族传统。

    荀氏家族人才辈出,多以国家前途为重,与党议人士一道反对宦官后党专权,立身正直,不畏强权,而且公私分明。如荀彧,“守上书令,常居中持重。史载:‘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12]311。其“不以私欲挠意”是处事之“公”的具体表现 。荀彧从子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太祖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12]318。荀攸参与军国“公事”,家族子弟不得与闻。

    “公”为整体,“私”为个体。儒家经典将大同至公作为最高之理想,为官则是一条近于“公”的道路,而选贤与能为“公”之第一要素。相对而言,家族乃一家之门户,可看作“私”。儒士深受此观念之熏陶,努力实现“至公”。到东汉时,士人更重名节,保持高度的“公”之观念。

    自东汉社会形成累世公卿的士族,再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以族望取士,强调整个家族的门第势力。如此就将士族的特权地位加以巩固,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以世袭化。由此形成了秦汉以来宗法制度复兴的高峰,宗族的影响更加强大。宗族中的核心家庭要承担起赈济族人、负责祭祀等公共活动的组织。日本学者谷川道雄的“豪族共同体”(1)谷川道雄:《中国的中世》、《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六朝时代的名望家支配》、《中国社会构造的特质与士大夫问题》,均载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社会和国家》,《中国史研究》1986年3期;
    《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6期。堀敏一:《中国古代史与共同体的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5期。上述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豪族共同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理论体系中具体阐述了大族之所以能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才能和道德水平,担当起对共同体成员施以帮助和保护的重任。

    荀氏子弟尽职尽忠于国家,在地方上则体恤宗族,救济同族,起到了表率作用。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自汉代儒术独尊以降,汉代统治者将儒家学说的仁义孝悌作为金科玉律来奉行,颜师古说:“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已下皆称孝也。”[1]86汉代统治者还采取举孝廉等制度促进行孝的风气。魏晋时期,统治者更是将孝作为施政的要务。荀氏作为士族的代表,自然也注重孝道。西晋时期的荀顗是著名的孝子,他尽心奉养母亲,后因母亲去世而辞掉职务,“顗年踰耳顺,孝养蒸蒸,以母忧去职,毁几灭性,海内称之。文帝奏,宜依汉太傅胡广丧母故事,给司空吉凶导从”[9]1151。东晋时的荀崧也是一个孝子,永嘉二年(308),王弥攻打洛阳,荀崧与其他官员一起逃亡。荀崧的母亲在途中去世,荀崧守着母亲的遗体嚎啕大哭,“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9]1976。

    颍川荀氏家族文化一脉相承,人才辈出,荀淑博学多识,荀爽被誉为“硕儒”,荀悦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汉纪》对后世的历史编撰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荀顗等人的制礼作乐都在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总之,荀氏继承先祖荀子的礼学思想并有所发展,荀氏子弟将易学与家传的礼学相融合,使得礼学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通晓礼乐制度、精研律令法规为历代相传的家学门风,在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荀氏的家族文化和理念对荀氏子弟的政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其弟子吸收传统礼学的君君臣臣的信条和理念,另一方面又受到易学应权达变的熏陶,来应对社会的变迁与家族势力的兴衰变化。

    猜你喜欢士族儒家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1年0期)2021-07-23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唯实(2021年3期)2021-04-09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电影《梁祝》中祝母形象分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5期)2017-06-15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廉政瞭望(2017年5期)2017-06-02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天下第一行书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魏晋士族门第婚姻研究黑龙江史志(2014年14期)2014-11-24
    相关热词搜索:中原特征时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