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04-25 20:4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邱 程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自此,“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概念被正式提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三全育人”工作如今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核心议题,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新冠疫情,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秩序和格局正在重塑。高校是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和文化融合汇聚、创新发展之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面临着全面冲击与挑战,并呈现出“由点到面、多点散发、相互交织”的特点。“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举措,承担着新的任务和使命。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任务。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和谐稳定的环境可以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各项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3]充分预判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是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逻辑起点,是制定应对方案和化解危机的基础,是提前遏制突发事件的最优选择。在内外环境关联化、学校治理复杂化、教师认知差异化、生源类型多样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难度系数大,风险点多,问题根源深。

    (一)内外环境关联化:社会共性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高密度的网络覆盖、高频度的人员流动、高强度的信息互通、高速度的舆情传导、高热度的话题生成致使高职院校的物理围墙已经无法阻挡外界社会的干扰,社会风险与校园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社会层面的共性问题、重大风险、群体诉求、潮流行为不断交织叠加,往往能够引起高职院校师生群体的共鸣或盲从,一旦处理不当,就会诱发校园风险。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着逆全球化、贸易保护、宗教冲突、民粹抬头、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诸多冲突与挑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不断增多”[4](P23~29)。一些有预谋的组织和机构,以专项资助为诱饵,以学术研讨、专业培训、社会实践、科技研发、交流访问的名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从国内环境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低速,贪污腐败懒政现象时有发生,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生育就业等压力空前,科技产业结构受制于人的情况尚未改观,战略生存空间被欧美国家持续挤压。这些不利因素都会给高职学生的家庭、生活、就业、心理带来具大压力。

    (二)学校治理复杂化:治校能力不佳可能激化内生矛盾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5](P5~13)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升格时间大都在20年左右,学校教学和管理骨干依然由中等专业学校时代的教职工构成。由于体制依赖和思维惯性,高职院校名义上进入了高等教育序列,但是治理模式还存有很深的中等专业学校烙印。“高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结构封闭、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民主参与虚化的问题。”[6](P40~45)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权责体系不清晰,运行机制不畅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少数领导干部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中等专业学校时代,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行政权力过大且对学术权力形成明显侵蚀;
    民主管理平台不够,渠道不畅;
    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师生诉求,以上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可能引发内部矛盾,进而成为更大风险的导火索。

    (三)教师认知差异化:不当教育方式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学校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构成了高职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体系。面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这几类群体在认知度和重视度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出现相左的情况。例如,学生工作队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把团学活动表现好的同学定义为“好学生”;
    而专业课教师队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要以技能立足,应该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把大赛成绩优异的同学定义为“好学生”。或许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却因为教师在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认知存在差异,致使学生无所适从、时间安排上存在冲突。再如,思政课教师本应该着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旦过分低估高职院校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使思政课陷入恶性循环:一是思政课的解释力不够,针对性不足。对热点问题回应不及时,引导不到位;
    对难点问题躲闪逃避,分析不深刻;
    对关键问题讲解表层化,体系分割化;
    对中国问题研究西方化,阐释复杂化。二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娱乐化、媚俗化、技术化、形式化。个别教师把思政课效果差的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吸引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于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常常以奇装异服、吹拉弹唱、奇闻轶事来吸引学生,或者以视频、图片、音频来代替教师现场讲解。此类教学方式都是以形式代替了内容,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后果。

    (四)生源类型多样化:学生背景差异可能导致教育失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7]高职院校生源类型越来越多,学生背景复杂且差异较大。从教育经历上看,普高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人员并存;
    从入学方式上看,普高提前招生、普高高考、中职高考、中职注册、普高注册并存;
    从培养类型上看,3+3中高职衔接、3+2和4+0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并存;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地位和社会大众的认知上看,高职学生主要面向技术型一线岗位就业。高职学生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入学分数、领悟能力、学习目标差异巨大,叠加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面对学业、情感、职业等多方面的抉择,许多学生选择了“躺平”,选择做一个“佛系”青年。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快速走上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道路,可能导致教育教学无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以意识形态风险预判为基础,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方式方法,突出实战效果,从战略意识、组织架构、制度设计、应对方法等方面明确制定工作思路,写好高职教育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奋进之笔,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强化战略意识,形成中国特色的育人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高职院校要强化战略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8]。要跳出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向校园渗透,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之美。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材编写、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团学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提高课程思政覆盖面和针对性,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优化组织架构,形成高效协同的分工体系

    高职院校党委要主动担负起“三全育人”的主体责任,整合校内部门和院系资源,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推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有临大事而不乱的战略定力和冲锋陷阵的战略胆识,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敢担当、能担当、擅担当,推动分管领域内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党委宣传部门作为“三全育人”的牵头部门,要发挥主心骨作用,积极作为,主动出击,统筹协调,串联“三全育人”各环节,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现检查督察常态化。各级党组织及其班子成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决落实党委的统一部署,督促本组织落实“三全育人”各项措施,评估“三全育人”成效。组织、教务、团学、后勤、保卫等承担“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工作的部门,应从自身职责出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着力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会商研判和联合预警。教职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应成为“三全育人”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把“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活动。

    (三)完善制度设计,形成无懈可击的监管闭环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首要措施。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制度应覆盖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并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要配套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努力使制度体系更加科学系统、更加配套衔接、更具可操作性。高职院校应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培育依法治校的文化,引导干部师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发挥规章制度的效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制度落实,形成监管闭环,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凡用必审、先审后用、全程监管”的原则,加强对期刊、报纸、杂志、宣传册、新媒体平台、讲座、论坛、报告会、宣传栏、图书馆、校史馆、电子屏幕、教材、课堂等舆论阵地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对所属网站、新媒体平台开展常态化监测,做到责任明、台账全、无死角、全覆盖,严防有关错误思潮在校园传播,严防非法资金和非法组织网罗师生。

    (四)讲究应对方法,形成分类施策的处置机制

    首先,要提前防范“灰犀牛”事件发生,主动化解“黑天鹅”事件危害。防范“灰犀牛”事件发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立足风险查找、风险防范、风险化解,扎紧制度篱笆,堵塞管理漏洞。化解“黑天鹅”事件危害,就是在事件到来前,把重大风险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
    在事件发生后,选用有效防控预案和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其次,要分类做好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等主题活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开展公众人物“明德·尽责”教育实践,引导增强自律意识;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和接访下访制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加强师生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深入推进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专项行动,对重点关爱学生做到“一生一策”。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必然会产生种种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帮扶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师德师风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为“三全育人”创造和谐稳定的软环境。这些工作也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实施资助育人,满足学生生活需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聚焦时代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培育优秀工匠为己任,始终遵循高等教育教书育人规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依托“学工队伍+干部队伍”“资助系统+管理系统”完善资助育人架构,将资助与能力提升相结合,使学生个性发展模块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相互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打造学习能力提升平台,成立朋辈互助学习中心,设立学习进步单项奖励,以奖励促动力,以互助促进步。可以打造实践能力拓展平台,优化受助学生义务服务工作制度,实施项目化运营,变“免费资助”为“劳动所得”,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强化认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可以打造就业能力强化平台,采用“全面树立—分类帮扶—个性服务”的工作路径,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切实帮助每一名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实施心理育人,满足学生交往需要

    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异常学生比例和心理咨询需求比例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妨碍一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障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可以建设覆盖全体学生的朋辈助人网络,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将朋辈队伍作为教育与预警五级网络中的关键环节。朋辈教育团体作为师生桥梁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前沿哨兵,在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沙龙等方式向学生心理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普及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知识,筑强朋辈教育工作力量。根据学生所处的心理成长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三)实施文化育人,满足学生精神需要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7]劳模精神是每一位劳模坚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所展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所展现出来的劳动精神风貌。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劳模工匠型师生员工,因此完全有条件在体制机制构建、工匠精神研究、宣传氛围营造、育人阵地建设等方面深挖各自学校丰富的校本资源,用发生在师生身边的鲜活案例激发学生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良好的育人成效证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的价值,凝聚师生员工的共识,获取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四)实施管理育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9]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积极构建“爱生、敬业、善学”师德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把管理育人理念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突出政治引领,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落实新教师入职考察程序,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的人员招聘至教师队伍。要扎实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以及传帮带工作,全面提升新教师的思想素养与专业能力,帮助新教师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要开展师德大讲堂、全员师德专题培训,建立师德档案,全面完善师德培育、师德考核、师德监督、师德对话体系。要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开展制度改革,明确育人的职责,增强教职员工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是“三全育人”的目标群体。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学院分工协作的“大思政”格局,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同向同行,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全面认识中国的金课,让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劳动教育有效赋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让学生社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一)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全面认识中国的金课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并提出“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0]。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的第一课堂,有必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解释力、说服力。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合理使用视频、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把教材上固化的文字转换成课堂上鲜活的语言,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提供精准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供给。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要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回应热点问题,直面难点问题,剖析深层问题,抓住关键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匹配度。三是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平台。思政课要抓住产教融合契机,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正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四是打造红色精神传播中心,积极参与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师传播红色精神的能力。

    (二)让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高职院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全覆盖、差异化、特色型”课程思政模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一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遴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修订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每一门课的教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二是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公共基础类、工程制造类、财经商贸类、艺术设计类、医药卫生类、师范教育类等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特色。三是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提升育人效果。四是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将课程思政培训覆盖所有任课教师,贯穿于新教师上岗培训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鼓励思政课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让劳动教育有效赋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1]。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构建“多元协同、普职融通”劳动实践育人模式,让劳动教育有效赋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实习实训课、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研究中心、职业体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依托居家劳动实践、学校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实践、校企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形成家、校、企、社多元协同、普职融通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四)让学生社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以及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高职院校要按照“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党建引领,建立党建网格化体系,积极推进党建进社区、进公寓、进网络,建好公寓党团活动室,设置党员先锋岗,保障学生社区底色。推进“优良学风宿舍”建设,推进学业朋辈帮扶活动,将劳育融入学生主题班会、小班辅导、党日团日活动。二是立德树人,明确社区功能类别,构建育人平台。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系统可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依托学生宿舍楼公共活动空间建成学生生活成长社区,为学生生活成长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依托学生心理咨询、学业发展、就业服务、资助服务四大中心建成专项服务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专业类的事务服务;
    三是依托公共空间建设教育实践学生社区,为学生的实践类的教育活动提供助力。

    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全方位、分类别、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实现“三全育人”效果评价信息化,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发展服务平台,共享团委第二课堂系统、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实现过程监控和及时预警,为每一位在校学生建设一份电子成长档案,并以此判断“三全育人”总体效果。要不断强化方法自觉,提高战略意识、精准意识、制度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育人意识形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