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学术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学术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时间:2023-04-25 21:5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郑婷婷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 扬州 225001)

    从1952 年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确立,到相关纲领性文件的陆续制定,辅导员身份性质更加明确,职责要求愈加清晰,素质能力越来越高。科研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指导职责,还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都对培养和增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情况存在明显的个体化、碎片化、低质化特征,他们科研能力提升的资源渠道、发展平台、学术氛围等相对滞后[1]。基于学术共同体探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有助于增强对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帮助他们从模块化、碎片化的工作事务中总结实践经验和提炼理性认识,也有助于畅通辅导员科研渠道、丰富他们的研究素养,促使他们实现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是20 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率先提出的,指的是“有着共同的兴趣和信仰,遵循一定的规范,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或者学者群体称为学术共同体”[2]。本文在美国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视域下[3]157,将“学术共同体”看做是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研究领域、研究规范、文献资料、概念术语的团体。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指的是辅导员总结归纳实践工作,探索相关工作规律,创新工作理论和方法,进而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提升后续实践的能力,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征[4-5]。《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按照工作年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初级(1-3 年),能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融入学术团队以及运用理论、调查研究;
    中级(4-8 年),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 篇学术论文;
    高级(8 年以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发表10 篇以上学术论文并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参照上述要求,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存在的问题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并探明学术共同体视域下他们提升科研能力的路径。

    为了解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笔者围绕三个方面做了数据收集和调查研究。一是对2017—2021 年江苏省高职院校辅导员获批的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470 项思政专项课题进行词频编码统计。二是从南京、扬州、盐城分别选择1 所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涉及的257 名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数据进行统计。按照级别划分,初级(工作1—3 年)83 人,占比32.3%;
    中级(工作4—8 年)147人,占比57.2%;
    高级(工作9 年以上)27 人,占比10.5%。按照学历划分,博士研究生(含在读)17 人,占比6.6%;
    硕士研究生223 人,占比86.8%;
    学士17人,占比6.6%。三是对3 所高职院校90 名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工作1—3 年的10 人,工作4—8 年的20 人,工作9 年以上的60 人。为保证调查的深度和有效性,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辅导员的科研成果情况、科研投入、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情况,以及高校的科研氛围。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基础科研能力较好,人均论文发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借助辅导员工作室、课题团队等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初步建立,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参与研究积极性高,但是成果形式单一

    科研成果是评判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最显著的指标。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中的257 名专职辅导员,在2017—2021 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871 篇,占他们所有科研成果总数的98.4%。其中,有12 人近3 年内未发表任何论文。这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能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并对照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但是,他们发表的学术论文从期刊来源上看,具有整体质量较低、刊物级别不高的特点,尤其是工作8 年以内的辅导发表的优质研究成果较少(见表1)。

    表1 江苏省3 所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成果分析

    (二)研究内容针对性教强,但是研究持续性弱低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要定期开展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调查和研究,探明大学生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笔者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 对前文所述2470 项思政专项课题进行词频统计和编码,发现江苏省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均聚焦于九大工作职责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主题词频排在前5 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涯规划与就创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素质提升与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见图1)。2020—2021 年,以重大疫情为研究背景的专项课题获批131 项,占立项课题总数的14.4%。这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科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图1 2017—2021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高职院校)词频分析

    笔者对这257 名专职辅导员学术论文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分析,发现有68.7%的专职辅导员科研词频关联度较低,他们未能就同一类主题开展持续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追随热点但学理性融合度低,以及研究内容零散、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深度不足等特点。这一现象与辅导员双重身份(教师与管理者)的薄弱性、工作事务的碎片性不无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校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然而调查显示有72.1%的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数超过200 人,他们平均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仅为2.77 小时。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仅有31.4%的专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可以说,时间与精力投入的不足,以及专业支撑缺位,是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外部支持力度不足,科研团队凝聚力不强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步伐的关键。被调查的3 所高职院校每年都设立思政专项课题供辅导员展开研究,或者每年举办校级思政研究学术年会,激励辅导员参与科研活动。但是,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科研氛围创设方面,有的高职院校未能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辅导员开展交流的渠道不够畅通;
    在培训与经费投入方面,有25.3%的辅导员表示学校除岗前培训外,没有就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开展专题培训和指导,专项科研经费人均仅317 元/年;
    在科研成果利用方面,有37.7%的辅导员表示科研成果只在职称评定时发挥作用,科研能力高低对岗位提拔与考核评优等方面没有决定性影响,只有一所学校在辅导员聘任考核办法中明确提出了科研成果的相关要求;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53.4%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参加了科研团队,但其中绝大部分辅导员仅仅作为成员挂靠,没有真正参与团队研究活动,这意味研究团队的学术共同体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表明,辅导员科研生态欠佳,“单打独斗”搞科研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术交流渠道比较闭塞,研究视野不够开阔。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强弱既关系到辅导员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也关乎教育管理和育人实践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还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无论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辅导员个体成长,还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

    (一)科研能力是增强辅导员身份认同、强化队伍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双重职业身份设置的初衷是强化辅导员的身份认同,体现对他们专业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便于辅导员在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之间进行身份切换,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受专业背景、工作实际和岗位设置等因素的限制,辅导员很难按照个人意愿自由选择管理岗和教学岗,因此辅导员的双重职业身份反而导致他们的实际岗位职责更加冗杂和繁重,无形中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偏差。高校教师是一种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的职业,学术性是衡量教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增强辅导员的身份认同感,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就要设法帮助他们提升科研能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只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个体才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开展学术研究、提高研究能力不仅可以为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筑牢学术根基,为他们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储备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既熟知学生管理工作事务又有科学研究造诣的专家型辅导员,从而使岗位工作与个人成长和谐统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6]。高职院校要使辅导员认识到,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有助于他们分析工作对象、研判工作环境、把握工作内涵与规律和提高工作质量,开展学术研究是他们探寻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渠道[7]。

    (二)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优化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思路的需要

    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剧烈冲击,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属性、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对特殊性,使辅导员承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复杂的挑战。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不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在不断变化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中把握工作规律,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不能仅满足于完成日常繁杂琐碎的事务,还要善于学习、思考、研究,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提炼理论成果,形成“经验—研究—应用”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如果善于积累典型案例、分析教育规律、探索育人思路、形成科研成果,就能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反作用。比如:善于研究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研判能力,为他们在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面前提高站位、坚定立场提供支撑;
    可以提高辅导员分析与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理论认识水平,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迈入学术场域、唤醒学术自觉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不仅没能帮助他们找准身份定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认同感,很容易使他们处于学术研究场域的边缘地带。再加上工作实践的模块化、碎片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培训机会的匮乏,高职院校辅导员学术研究投入受限,获取学术资源和进入学术共同体圈层的有效渠道被堵塞。这种状况削减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术话语权和学术自觉,割裂了他们专业成长、自我发展与工作职责的统一性。因此,提升科研能力不仅是辅导员的教师身份的内在要求,更是他们回归学术场域、增强学术自觉的客观需要。一方面,辅导员凭借日常的经验积累、积极的创新实践、自觉的批判反思,可以逐渐在工作领域内建构具备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学术话语体系,获取由工作场景迈进学术场域的“金钥匙”[8];
    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具备学术话语权,应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因此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重拾“大学人”的身份自信,进一步形成寻求学术话语权的自觉性[9]。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而言,学术共同体是一种定义宽泛的学术组织或团体,可以是有共同研究项目的课题组,可以是自由组合的辅导员群体。但是,这些松散型的甚至带有自发性的学术组织形式,稳定性、规划性、持续性都较差。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条块工作、优化育人成效,为辅导员形成学术共同体和提升科研产能提供了契机和抓手。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打造科研型辅导员工作室,鼓励拥有共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的辅导员组建科研团队,引导他们制定科研规划,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融为一体。本文拟在这一话语背景中,基于对科研型辅导员工作室的认识,从“破与立”“转与守”“学与用”三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破与立:突破管理定势,树立学术思维

    将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型工作室提升为培养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学术共同体乃至成长共同体,需要高职院校突破普遍存在的“重管理轻科研”辅导员队伍发展定势,为辅导员确立清晰的学术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科研规划等基础要素。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工作内容、学科背景、项目课题等元素组建不同研究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室,引导他们在围绕常规管理、资助育人、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的同时,将工作实践与专项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理论认识水平。其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要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面向大学生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成立特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室。这类工作室可以以思政教育学科带头人或骨干辅导员为负责人,协同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员共同参与研究,充分发挥成员的研究特长。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室规范和科研规划。团队规范与学术研究规划是学术共同体成长的保障条件和起步基础,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工作室应结合思政教育的大环境、高校发展的小环境和学术团队自身的实际需求制定目标与规划,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活动,开展阶段性成果考核,促使辅导员在“自主·互助·协作”的发展链中树立学术思维,推动科研开展,促进研究效率[10]。

    (二)转与守:转变身份定位,寻求外部支撑

    辅导员要在坚守“实践+科研”的自我发展模式的同时,主动寻求内外力量的支持,实现由经验型事务工作者向专家型专业研究者的转变。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型工作室具有完善的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辅导员实现“转与守”的重点。首先,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辅导员,都应该转变身份认知。高职院校要明确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身份定位,不能忽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辅导员要认识到虽然承担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但自己不是学生的“保姆”“管家”,因此不能忽视学术研究这一助推工作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源,不能因为日常事务工作繁忙就产生懈怠心理,放弃学术研究。其次,高职院校要提供宏观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倾斜措施,合理分配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可以加大对科研型辅导员工作室的经费投入,落实省市校三级辅导员专项课题的配套经费,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可以规范科研型辅导员工作室的学术管理,结合辅导员实际制定专门的学术管理规定,明确对辅导员工作室的学术发展要求[11];
    还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学术评价系统,除了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与职位晋升、职称评审挂钩,还应该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评估标准,重在评价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引领和推广作用。最后,为辅导员寻求外部力量支撑创造机会。除了现有系列政策文件支撑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以工作室为依托,积极寻求外部支撑,形成推动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的合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这一平台,举办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营,发动辅导员广泛参与,聘请专家前来指导,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开阔研究视野、紧跟研究动态,提高他们提炼信息和分析案例的科研能力。

    (三)学与用:创设话语平台,融合专业优势

    厘清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要素,畅通研学渠道和学术话语的表达渠道,有助于精准地提升辅导员的研学能力和学术话语权。高职院校科研型辅导员工作室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培养辅导员综合研究能力和搭建学术话语平台。其一,要在专题培训活动上下功夫。辅导员工作室要组织力量研究成员的专业素养现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专业素养结构。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等要素[12],辅导员工作室要以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为目的,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助力辅导员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为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新方法、新理论做好储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他们才能更有底气开展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其二,要在发挥辅导员专业优势上下功夫。高职院校辅导员并非都来自教育管理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学术研究领域拥有的优势各不相同,即便是来自理工科的辅导员,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也有其优势所在。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要善于了解工作室成员的研究特长,将他们的专业优势转变为有效的学术优势。比如,具有同一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以聚集群体的力量和智慧专门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
    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以利用其数据统计与处理的专业特长,为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辅导员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他们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度。其三,要在打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上下功夫。辅导员工作室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育管理经验、案例或学术论文,营造浓郁的教育管理研究氛围;
    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辅导员的研究成果,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增强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的信心;
    可以举办学术沙龙、专题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充分运用共生发展的群落效应帮助辅导员走“自主·互助·协作”的科研能力提升指路,激发辅导员学术研究积极性。

    猜你喜欢辅导员学术院校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学术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13年3期)2013-08-21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共同体辅导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