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3篇

    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3篇

    时间:2023-05-02 18:15: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篇一: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

      

      对自由与法制关系的理解

      自由与法制是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双轮驱动。自由代表了人的自主和独立,而法制则代表了人的约束和规范。自由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并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首先,自由的实现需要法制的保障。自由的概念不仅仅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包括了不受任何无理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只有在法制框架下才能被真正实现。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规定了违反法律的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惩罚。这些法律的存在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地侵犯别人的自由。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人们在公共场合或与其他人交往时需要遵守的规范,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人们的自由可能会受到侵犯,甚至可能会遭到恶意的攻击,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其次,法制的实现需要自由的保障。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如果法律的制定者无法得知人们的真实需求,那么制定的法律就很难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各方面提供自由的环境,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使得法制更贴近人民的需求。自由的存在可以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识,从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到制定法律的活动中来。这样,法律就可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同时也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利益。

      总之,自由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自由促进法制的实现,而法制又保护人们的自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维护社会稳定、调节公平正义的角色,适当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也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由,鼓励人民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法制框架下提高社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社会的繁荣发展。

    篇二: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资源配置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方式及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配置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

      2、比较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

      答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计划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为了保证资源的计划配置的实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供销、劳动工资、投资、物资、统计、商业、技改、福利、医疗等机构。它的优点是?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急需项目,完成总体战略;?有利于迅速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并在国民经济粗放经营阶段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时,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它的缺点是:1、信息问题,难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2、动力问题;3、失衡问题,经济过程中失衡得不到及时调整;4、配置成本问题,暨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下降;5、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问题,降低效率。

      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

      市场配置方式有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资源所有者收入的多少由要素的供求决定)。但也有其局限:

      3、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

      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

      价格机制有四大作用:

      第一,传递信息功能。价格的变化是对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商品短缺则价格上涨,商品过剩则价格上升。

      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每个生产和和生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供给对价格做出的这种反应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并促进企业竞争。

      第四,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市场中,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拥有的生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某种资源或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实际上影响拥有该种资源或要素的人的收入。

      1、试述市场运行的三大基本条件。

      答:①市场选择和分散化决策:资源配置主要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通过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是市场选择。市场选择是由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分散地做出的,这称为分散化决策。

      ②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市场中供求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分散化决策是建立在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动力是互利,它一旦遭到破坏,市场选择和自由选择成为一句空话。

      ③自利与互利的兼容:市场中,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企业和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最终导致互利或社会利益的实现。

      2、试述市场经济的特征。

      答:①产权的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及任何资源的所有权不论是公有、私有,还是团体所有,资源的最终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划分都应是确定的、明确的。

      ②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活动是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交易的条件是交易各方共同议定的。

      ③经济活动的竞争性: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之间存在自由竞争,在相互竞争中,这些市场主体或生存发展,或破产淘汰。

      ④经济行为的法制性:市场活动中,市场主体都要按市场规则行事,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经济法规的制裁。

      ⑤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各个行业和地区是开放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能自由流动,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同世界市场连为一体。

      3、试比较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

      答:古典市场经济经历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如下:①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之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②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发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边关系,即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了;③信用关系逐渐扩大和发展,纸币、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逐渐代替金银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并作为资源配资必不可少的条件;④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全,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没有过渡到成熟形态,而且市场运行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市场仍受盲目的自发的实力支配;⑤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并提出来;⑥现代公司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仍有待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远未建立。

      4、试述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答: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中竞争、价格、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市场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以相应的市场条件为前提的,这些市场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健全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②完善的市场格局:市场格局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或何方在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或优势。③有序的市场秩序:有序的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规则和相应的市场组织机构。市场规则是指由政府、立法机构、行业齐荣辉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各管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市场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专门负责市场交易活动的只能管理机构、技术管理机构、群众性机构。

      1、什么是不完全产权

      答:随着产权的流动与交易,产权发生分解,出现不完全产权。债权是典型的不完全产权。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绝大多数是不完全产权。不完全产权是市场中产权转让、买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权形态。

      2、什么是产权交易及产权交易的方式

      答: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的财产权(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处置权、收益权)的经济性流动。产权交易的方式根据交易形式划分为购买式、承债式、吸收入股式、控股式、人员接受式等,根据交易主体划分的产权交易方式有兼并、租赁、拍卖、转让、合并、收购等。

      3、试述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自然人企业制度、法人产权制度、合作制企业制度的主要区别

      答:①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这种小生产者企业,是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以小商品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单位,是企业的初始形式。这类企业以手工操作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依托,因而其产权结构和组织状况比较简单,呈现

      出很直观、很简单的形态,特点为:a、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的消费财产是完全合一的;b、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主要劳动者是合一的;c、企业的组织、经营目标和产权观念,都较为简单直观,带有明显的古典的所有权色彩,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边界是清楚的,但是交易合约中的产权权益并无精确核算,仍带有明显的宗法色彩;

      ②自然人企业制度:这种产权制度最初表现为独资企业,后来发展为合资企业,或者家族式控股公司。基本特征为:a、企业的一切真正的财产权利,都集中在企业主手中;b、所有者即企业主与生产者已彻底分离,并形成对立;c、企业资产同企业主的私人财产实际上仍然是合一的;d、这种企业的产权制度,不仅在上述三方面较之第一种类型已有显著变化,而且存在最根本的区别,即它是以资本经营、资本增值为特征的产权制度;e、在家族式控股公司的形式下,企业行为均取决于家族首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在经营上增加了专家治理而已;

      ③法人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制度是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原始的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

      ④合作制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最初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避免资本剥削或商业中间盘剥而兴办的一种劳动合作企业,即合作社。特点是:a、由劳动者以投股的形式创办,全部资产均归参与合作并投股的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合作者有参股、退股的自由;b、全部资产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推举产生的合作社企业只能机构实际运作;社员大会对其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实际上形成了法人产权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劳动者按人而不是按资行使民主权利;c、典型的合作制企业在当期盈利中拿出相当比重按股金比例以及参与合作交易的程度以即期红利的形式返还合作者。

      4、试述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保护产权的重要性

      答: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的功能,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

      产权制度是自古以来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其重要功能就是“定分止争”,国家确保了每个人的财产“名分”才能形成明确预期,激励努力创造,防止不确定性,制止混乱纷争,维系社会稳定,杜绝搭便车和“公地悲剧”。富人和穷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财产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被瓜分、抢夺,产权制度要保护多数人的财产,更要保护少数人的财产,不尊重产权会造成财产的不确定性,而这对于经济长期的发展动力来说姜是毁灭性的。产权保护应该是无条件的。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于市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答: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a、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下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b、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形式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调节。c、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社会化长度很高、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

      ②列宁和斯大林的基本思想: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个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并且明确把这两个概念同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的人。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是列宁第一个提出的。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他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承认价值规律对经济的一定调节作用。但他又否认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怎样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极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

      答:①产生: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是在苏联开始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便开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和巨大的经济建设任务,使得我们也只能选择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作用: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自力更生地把工业基础建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靠集中本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靠本国的经济的自身的积累来保证工业化基础项目的建设,这种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把经济真正搞上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提出的?

      答: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明确否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反映社会根本制度的范畴,而认为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进入90年代,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姓“社”姓“资”的传统观念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矛盾,邓小平就市场经济问题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的束缚,彻底冲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1992年6月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做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规范。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鲜明地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肯定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4、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①内部条件:a、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b、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c、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②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a、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b、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①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地发展;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力地推进生产力迅速、健康发展;③我国商品经济的运行、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

      2、我国怎样改革才能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答: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即市场经济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着力于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1)抓好中央和地方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2)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大放小”。

      (3)把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好领导班子,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领导体制方面下工夫。(4)解决好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摆脱长期形成的沉重债务负担。(5)积极推进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分配体制、流通体制的改革。

      3、我国如何使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

      答: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种之一是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另一方面还必须转变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原有的隶属关系,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明确企业法定职权,政府不得改变或截留,同时明确规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党的十四大报告将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具体规定为: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市场经济的兼容?

      答: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同市场经济的兼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体现了两者的兼容。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根本要求同市场经济的兼容。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需要具备物质条件,那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正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而且市场的作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的,这就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

      第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同市场经济兼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前提条件都需要生产力相当高程度的发展,必须实行市场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第一,经济联系与资源配置通过市场。

      第二,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四,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

      第五,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节。

      第六,健全的市场法规。

      第七,广泛的信息系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表是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企业如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

      答:内部条件:①企业面向和依赖市场;②企业产权关系明晰;③充满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外部条件:①市场信号有序化;②良好的竞争环境;③良好的信息传到环境。

      2、企业如何确定最佳生产规模

      答:

      最佳生产规模是总利润达到最大时的产量水平,其衡量标准是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两者相等时总利润最大(利润最大化原则)。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每多生产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还有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增加生产是有利的。所以,企业必须增加生产,其结果是该种产品的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至两者相等时,企业才不会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生产该种产品是亏损的,企业会减少生产,其结果是供给减少,当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上升,导致边际收益增加,边际成本减少,直至两者相等时,企业才不会再减少生产;只有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企业把该赚到的利润都赚到了,这时边际产品的经济利润虽然为零,但这时总利润达到了最大,企业既不会增加生产,也不会减少生产,此时的产量水平就是最佳生产规模。

      3、企业怎样实现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

      答:当产量水平或生产规模既定时,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寻找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必须做两方面比较:①比较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企业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时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经济利润为零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投入没有得到回报。②比较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追加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一般而言,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小,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量是指他的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时的那种数量。如果生产过程中投入两种以上的可以互相替代的生产要素,那么在决定要素组合时,必须比较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企业要考虑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或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必须减少或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比较各中投入要素的价格。生产过程中,企业会选择那些价格相对低廉而边际产量相对高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投入的调整只有在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只比相等时,才会形成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什么是消费超前和消费滞后

      答:所谓消费超前是指消费增长过快,超过了本国发展的速度,出现早熟的消费或消费膨胀,消费超前会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削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导致物价水平和居民实际生活消费水平下降。

      消费滞后是指消费受到不合理的抑制,消费的变化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出现市场销售疲软以致阻碍生产发展。

      5、比较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现代型消费水平的特点

      答:①温饱型:a、消费者没有储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如果说有储蓄,也是靠省吃俭用、成年累月地把消费压低到最低限度积攒下来的;b、消费需求变化小,基本上以简单的习惯性消费为主,消费结构以基本生活需要为主,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衣食住用占到消费支出的85%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60—70%;c、消费者现金收入较少,许多生活必需品以实物形式得到。

      ②小康型:a、消费者有了些储蓄,但数量不是很大,为了多储蓄,消费者必须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二者择其一;b、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每隔一段时期都会发生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下降,消费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c、消费者现金收入增加,绝大多数物品通过货币购买形式取得,消费的自主选择性强。

      ③富裕型:a、消费者既能在每个时期增加储蓄,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储蓄与当前消费都可以增加;b、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需求的层次上升,生活范围扩大,闲暇时间增多,消费结构由以生存需要的满足为主转向以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满足为主,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在20-40%之间;c、消费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食住穿用、家务劳动、精神文化消费社会化了。

      ④现代型:a、储蓄的目的不再是出于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而是为了收入的增值,股票、债券、住宅、金银首饰和艺术品将成为大受欢迎的商品;b、消费的计划性越来越占有突出地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宏观经济环境、价格、利率、持久性收入、预期工作年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C、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再是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数量延伸或扩展,而是消费结构的重组。人们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需要,用于满足个人体力和智利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消费的自娱性和表现自我本质力量的倾向越来越强。d、社会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6、试述消费方式及消费方式发展的趋势

      答: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式或形式。消费方式是消费的社会行为,它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特定的消费观念、生活目的和生活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方式包括个人消费方式与集体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方式与社会化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是:(1)消费的社会化趋势。它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消费信贷化。

      (2)消费的公共化趋势。这一趋势也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消费基金比重的下降;二是消费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消费方式的社会化趋势和公共化趋势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7、简述消费心理的六大属性

      答:(一)消费的习惯性。人们在选择购买商品的品种、规格、方式上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二)消费的不可逆性。人们对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寄予厚望,不适应生活水平的忽然下降,即消费水平存在刚性,只能提高,不能下降。

      (三)模仿性和攀比性。在社会消费关系中,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在消费方式、消费取向、消费习惯等方面会相互影响、相互模仿。

      (四)可替代性。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是可以通过另一种物品来替代的。

      (五)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往往是由多种需求推动的,当存在预算收入约束时,消费者的各种动机和需求会互相矛盾。

      (六)非理性消费心理。

      8、如何进行最优消费数量决策

      答:(一)一种商品数量选择原则:边际效用要大于(等于)商品市场价格。假定一单位货币代表一单位效用,边际效用决定消费者的支付意愿(MU≡愿付价格。

      (二)多种商品数量选择原则:在不超过消费预算的前提下,每种商品上花费的每单位支出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同,即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购买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1、试述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

      答:一般而言,商品市场的发育、成长要先于要素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发达的、繁荣的商品交换市场,商品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但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未能形成完整的生产要素市场,故而未能顺利实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

      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或者这种市场不健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信息就较难传递到生产要素领域,消费需求无法通过这种传递拉动实际的派生需求并获得供给,从而消费需求就不能转换成现实的需求并获得满足。没有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就不能渗入生产要素领域,那么,生产要素按计划统分统配就会合理地存在下去,这样,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产销脱节、供求失衡、计划配给也就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2、试述商品市场的特点

      答:①需求多样性;②购买力分散性;③明显的广告导购性;④流动性和易变性。

      3、试述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答:①金融市场:包括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②劳动力市场;③资本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④房地产市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答:①商品市场价格的决定:市场经济是以价格为信号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价格的灵活波动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价格的波动则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供求因素引起价格对价值的背离和回归。

      ②生产要素市场上价格的决定:a、资金的价格决定: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高低是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在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反映着资金的供求状况更,资金或货币供应量根据利率差别与波动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又进一步带动资本品、劳动力、技术资源的流动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组合,使得供给结构伴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b、劳动力的价格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进行配置,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工资高低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c其它生产要素的决定: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租用和转让必然产生土地的价格和地租,土地和房屋的供求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高低。

      1、试述市场进出规则及其功能

      答: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功能有:①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②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功能;③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④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

      2、试述市场行为规则及其要求

      答:市场行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有:①要保证各市场主体有公平的竞争环境,禁止垄断及各种不公平因素;②规范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禁止各市场主体的非法竞争行为;③规范对竞争性商品的规定,防止竞争者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竞争,损害竞争的公平性。

      3、试述市场交易规则及其要求

      答:所谓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守的原则和行为规范。执行和贯彻市场交易规则将对市场参与者提出如下要求:①要求市场交易方式规范化,包括:交易公开化、交易货币化、信用票据化、交易规则化;②要求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形成资源的非强制性的公平交易;③要求市场交易价格规范化。

      4、试述市场规则的特征

      答: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基本特种有:①客观性和科学性;②系统性和统一性;③强制性和严肃性;④公平性和普遍性;⑤广泛性和开放性。

      5、试述市场法规的内容

      答:市场法规包括:①市场主体法规:一部分时规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形式,另一部分是有关权力法,主要是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②市场行为及市场主体间关系的法规:分为确定市场竞争秩序规则的一般法律和调整特殊领域内市场竞争活动的专门性法律;③市场主体与国家、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例如税法、预算法、环保法等。

      1、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因为: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④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答: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之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②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③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3、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③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④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

      4、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1、加快构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制度环境;2、加快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3、加快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

      1、“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①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②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③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和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2、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①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②规范财政转移支付;③加强财政收支监督;④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

      3、当前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⑵逐步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⑷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⑸加快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⑹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⑺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⑻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⑼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⑽不断完善金融法律体系;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规则制定。

      4、什么叫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比重;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应作为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系。

      因为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⑶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每个国有企业都是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实体,都会采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分配形式,这必然导致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5、怎样理解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基础上先富起来,市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答: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因为:①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②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能起到帮助作用;③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能起带动作用。

      6、“十二五”期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包括以下四项重点工作:1、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体现劳动者个体贡献、劳动力市场供求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2、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3、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4、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7、我国原有财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经过近二十年的财税体制改革,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但距离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要继续深化和改革,使我国财税体制得到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财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要求是:一是实行科学的收入分配体制,合理规范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财税体制;二是健全国家财政职能,搞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有效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三是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确保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分配关系逐步趋向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财政收支的中长期平衡。主要内容为:①改革税收体制,建立新型税制体系;②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③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1、试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答: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救助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特殊救助等;社会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职业福利、住宅福利、教育福利等。

      2、试述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

      答:①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性;②社会保障体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③社会保障体系的共济性;④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性。

      3、试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答:①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范围较窄,覆盖面小,项目不全,而且没有实现社会统

      筹,部分退休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②社会保障的征缴缺乏强制性,收缴困难;③先行保险费用以收定支、现收现支,缺乏必要的累积;④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立法;⑤保费分散,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增值手段;⑥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过大,地区差别明显;⑦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大;⑧医疗保险保面窄,保费征集困难;⑨失业保险未能提供推动下岗职工积极再就业的动力机制。

      4、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①对社会保障基金应参照投资基金模式管理:a、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b、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制;c、优选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

      ②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a、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b、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c、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d、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③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a、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b、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c、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d、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e、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④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a、扩大失业保险金的筹集渠道,努力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数量;b、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c、加强监督机制;d、把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结合起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②政府宏观调控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需要;③政府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根本目的的需要;④政府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⑤政府宏观调控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是怎样的?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政府高度集中的直接管理经济的方式,代之以间接经济调控为主的新模式。简介经济调控方式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调控市场,再由市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方式。这一调控方式表明,政府对企业不再是直接、具体的管理,而是通过市场间接进行,以便发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经济发展。

      5、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和手段有哪些?他们各自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①货币政策:a、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债券是由银行代理发行或报销的,它可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这种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叫做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可调节市场上的货币存量,达到稳定经济发展的目的;b、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以后,必须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留准备金,其余部分才可作为贷款放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使商业银行有备无患,免遭不测,同时也是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调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c、调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贴现是将未来到期的票据兑换成现金,银行办理贴现如同发放贷款,也需计息,所以,专门用于贴现的利率就是贴现率,商业银行期票过多需要现金时,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其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主要手段。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一措施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也降低贴现率,吸引票据持有者进行贴现,于是,银行贷款增多,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利率降低,投资上升,使总需求增大,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引起相反的经济效果,使总需求减少。

      ②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来调节社会经济的政策:a、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其中有的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有着自动调节的功能,例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转移支付。这些财政政策被人们称为内在稳定器;b、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逆境记风向,相应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公共工程费用、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以提高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总需求。

      ③产业政策: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关系,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所定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指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所采取的促进有效竞争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

      ④价格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a、价格政策:价格调节是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尤其盲目性,因此需要政府制定价格政策予以纠正,包括最低限价,最高限价;b、收入分配政策: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效率原则,这种分配缺少公平的机制,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有关收入分配政策缓解分配不公平现象。包括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⑤保护消费者政策:消费者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弱小,一般缺乏商品专业知识,选择的多样化也使其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难以做到经济合理,这些弱点与生产经营者的组织性、专业性和经济性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政府需要制定有关消费者保护政策。

      ⑥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政策:a、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以各种不正当的方式参加竞争,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争取竞争优势,使竞争机制难以正常发挥,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规的形式排除危害竞争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b、反垄断政策:即在竞争中通过生产集中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当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垄断者通过垄断地位对竞争企业实行控制或排挤竞争对手,造成市场结构不合理,使竞争机制失效,从而破坏市场经济,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宏伟目标是什么?怎么样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目标任务体系,它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a、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0年力争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b、全国人民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劳动者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c、在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d、在保证人民群众个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有较大的发展;e、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且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也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f、在人民群众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消耗率显著降低,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口增长很好地得到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g、。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②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必须完成以下10项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b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c、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达到8000元;d、恩格尔系数低于40%;e、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f、城镇化率超过50%;g、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h、大学入学率达到20%;i、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8人;j、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一样,都是一种不平衡发展过程;b、21实际上半叶50年内,前20年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0年工作重心转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来;c、要牢固树立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即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

      2、试述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征。怎样认识我国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何重大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4、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点出发地点和落脚点;②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坚持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改革发展的一切成果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用于人民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5、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①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a、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c、注重加快社会发展;②统筹城乡发展: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b、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④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⑤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6、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a、重要性。。。b、紧迫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影响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c、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a、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b、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c、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d、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e、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

      1、市场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世界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②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的资源配置;③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④金融市场急剧膨胀,全球化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⑤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市场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何在?

      答:①市场经济全球化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②市场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经济全球化获得巨大发展的具体原因:a、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b、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c、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急先锋;d、不断强化的国际经济规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e、各国政府积极和广泛的参与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保证。

      3、试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答:①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③地区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为可能。

      4、试述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答:①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框架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和贫困悬殊的不断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破坏性的经济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②经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日益下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越来越不平等;③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文化普及性口号下力图取消文化多样性,试图将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所控制的,“同质性”世界文化中,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的、“相同的消费主义模式”,文化同质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势头非常明显。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对策是什么?

      答:①充分发挥后发优势:a、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可缩短由市场自发作用形成所需的漫长过程,而且可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发展的过程;b、在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国际上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化发展的形势,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不断成熟

      的大量新技术,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利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加快培育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高水平的自主开发技术,建立相应产业体系;

      ②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a、仍需继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b、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c、加快推动制度创新;

      ③构建支柱产业体系:高技术产业、重要原材料及能源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

      ④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⑤构建产业的区域布局体系;

      ⑥构建我国的跨国公司体系。

      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答:当今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投入到开放的洪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多层次性: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过的国情,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引下,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由东而西、由南而北五个层次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稳步发展的战略,即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边疆民族地区。

      ②多渠道性:对外开放的多渠道主要是指,通过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资源的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

      ③多元化: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多元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多元性开放;二是对世界不同经济组织的开放;三是对区域经济组织的开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缓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的消极影响,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这是一项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

      3、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答:①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③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篇三: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

      

      政治社会学考点

      政治社会学考点

      一、列宁与葛兰西的共性:

      1.都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强调意识形态的决定论,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2.都是理论家与革命家的统一。作为理论家,都精通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革命家,擅长

      斗争策略,灵活运用理论。

      二.阶级统治下的霸权(Hegemony)这是葛兰西提出的,指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的统治权力,类似于韦伯的“权威”,哈贝马斯的“合法性”概念。

      三、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的论述

      1、学术与政治的分离:学术不涉及终极关怀,科学研究中应保持价值中立,教师不应该是

      领袖:相应的,政治上的鼓动不应该在课堂内进行,不能打着学术的幌子行谋取权力之实。

      2、学术的激情与学术上的际遇。在外部,一个对学术怀有激情的人必须要面对经济收入低

      下,晋升不公平等困境;在内部,则首先要认识到在一个除魅的世界中,学术无法回答生存的意义问题,而且学术研究要受到学科分工的约束,要承受缺乏灵感以及努力但无所获的风险,还要知道一项研究的成果必然会面临过时的命运。

      3、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以政治为业要求政治家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这与宗教

      上的无条件信仰和道德上的无条件服从并不完全一致

      四、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差别

      五、管理主义(本迪克斯):

      指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这种观念使旧制度解体后的自由的劳动者们聚集在一起追求共同的物质利益——效率最大化。

      六、现代国家(民族国家):

      指1500年后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机构。具有下列特征:(1)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延续的疆域(2)相对集权(3)不同于其它各种组织机构(4)在其疆域范围内,通过以有形的集中性强制手段后去垄断地位来强化其政治主张。

      七、斯科克波尔对美国福利国家起源的论述

      现象: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福利国家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这与其它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不同。

      分析角度:历史的偶然性

      她是从19世纪末美国政府具有推行完备福利国家的重要的基础——为内战老兵提供养老金和津贴周痩进行研究的。她认为,基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内战养老金没有推动为穷人和贫困群体提供大规模社会福利项目。

      原因:(1)美国缺少一个集权与自制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这样一个项目的发展。在当时的美国,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正当服务于本地而不是国家。

      (2)在当时,精英与中产阶级也没有为社会福利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是把他们的怒火和愤恨转向移民和穷人。

      (3)美国的女性主义组织活跃,推动建立了有利于妇女的福利政策,但工人和劳工并没有获益。

      八、涂尔干的国家理论

      国家只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之一,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契约和共识,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和维护者。如何权衡国家与职业组织的关系?

      职业组织与个体直接相关,具有更基础的意义,国家应该促进而不是替代执业组织。

      九、托克维尔:为何美国能建立其以平等性和民主性为基调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

      (1)地理原因

      (2)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移民的身份平等,清教信仰

      (3)政治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和促进:地方自治,陪审团制度

      (4)一方面,在美国,公民实际上生来就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美国人能一直保护盒声张他们的自由,并影响到他人。①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结社的体制确保了民主社会的延续。②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的原则

      十、多数人的暴政:

      如果所有人都被看作是平等的,那么就没有人会是更平等的了。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见解和想法都将同样得到采纳。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的政策和基本信念将由多数人的统治来予以执行,在任何重要问题上,多数将控制一切。托克维尔认为治理社会中平等的最大危险时“多数的暴政”。

      十一、贝拉:公民宗教:

      在政治领域中起主导作用的神圣价值观念,向下联系到一个社会的普遍的宗教信仰,向上联系到政治的运作,美国的公民宗教是平等且自治。

      十二、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理论,为什么国家能解决市民社会的弊端?

      黑格尔认为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伦理理性,伦理理性的理想状态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伦理理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家庭:伦理理性的肯定阶段

      市民社会:陌生人社会、利益的分裂、伦理理性的否定阶段。

      国家:克服市民社会中的利益分裂。国家的目的就是普遍利益本身,伦理理性的回归。

      至于国家是如何解决市民社会的弊端的大家就自己编吧~

      十三、《诉苦》:话语和建构话语在阶级行程中的作用,有了阶级话语才有了阶级。

      十四、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不适合伟大个体,只适合普通大众?

      十五、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在理论上可以避免?

      十六、政治学章七重点看。怎样界定政治,为什么说高于一切,为什么讲到奴隶,有什么逻辑关系?

      这几道题万一出了大家就自己遍吧~~政治社会学部分

      一、配置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并举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市场的,权力(等级)的,道德(利他)的。

      市场的:经典构造者是亚当斯密。交易特征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互惠交换。效用配置特征:有福同享。格言:我不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也不可负我。

      权力的:代名词就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交易特征就是以权力为媒介的强制性的损人利己行为。效用配置特征:弱肉强食。格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道德的:构建者是乌托邦者。交易特征就是以良心为媒介的无回偿的利他性行为。效用配置特征:有难必救。格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

      关系:三种方式中最重要的联系在于互为基础。市场需要政治保证和道德为基础,政治中存在交换与价值,道德行为中也有交换与权力。

      二、政治权力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优缺点(与无权力相比)

      优点:公共性与强制性。公共性表明它可以代表一定范围之内的人的公共利益,以促进公共利益之名来协调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强制性表明它可以强制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结构从而消除政治上不合作的根源。相对于无权力而言,它可以克服无权力中的弊端。例如,囚徒困境,滥用资源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社会的无秩序状态。

      缺点:政治权力的强制性越强,公共性程度越高,其所做的恶的性质就可能越恶劣,恶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

      三、政治权力的配置的三个维度

      1、国家组织内的权力配置

      横向:权力分化与制衡。立法、司法、行政

      纵向: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2、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配

      3、权利在社会中的配置

      四、当代中国如何贯彻中央集权?

      (1)首先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国家全面替代社会。

      1单位制,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

      2为了保证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控制,国家还禁止民间社会力量的整合,打击任何不受国家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宗族、宗族、地主、资本家、知识分子。形成了国家—单位—原子化个人的三层结构。

      (2)表现在国家内部权力结构上。

      1党的领导居于主导地位,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力处于从属的和摇摆的地位。

      2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3横向无三权分立原则

      五、现代政治统治的三种主要形式

      1、民主政体;

      2、极权政体;

      3、威权政体

      六、极权政体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由一个政党以及控制这一政党的那些人对国家及其人民实施专制统治。

      代表:斯大林苏联,希特勒德国

      特征:1、一种复杂的思想体系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每一方面;

      2、由独裁者个人领导的政党;

      3、恐怖体制,党国合一;

      4、对大众传媒的完全控制;

      5、对武力的垄断;

      6、官僚机构支配经济。

      七、威权政体的概念及特征、合法性界限(悖论)

      概念:不允许各种政治势力公开竞争政府权力,以减少或者排除随政治竞争而来的政治冲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典型特征:政治的非民主与经济的现代化并存。一般缺乏韦伯的三种权威形式,试图通过增加有效性赢得合法性。

      合法性界限(悖论):包括上限和下限。下限指的是政府绩效必须超过某个最低水平线,否则威权主义的合法化就不能为人所信。上限指的是如果政府绩效超过了一定的水平,它就不能为威权政治提供合法性了。因为如果社会经济条件通过成功的政府绩效得到了改变那么威权体制就会因为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而变得不再是不可缺少的了。

      八、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危机

      1社会变革时期,即相信社会过渡的时期,没有处理好保守势力的抵制

      2过渡时期,新的社会群体参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处理国内群体冲突不力,比如宗教冲突/贫富冲突和收入再分配冲突。

      九、面对威权政治的合法性危机,威权统治者该如何应对?

      对策:1拒绝承认合法性削弱;

      2走向强制镇压;

      3挑起国外冲突,诉诸民族大义;

      4装扮民主政体的外表;

      5领导者主动结束威权统治,走向民主。

      十、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基础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基础:1、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特别是毛主席;

      2、意识形态统治的魅力;

      3、非同寻常的组织结构和能力。

      面临的挑战:1、个人魅力权威的消失:老一代领导人去世,战争向和平的过渡;2、意识形态控制的削弱:市场经济的挑战;

      3、党风和政风恶化;

      4、政府对资源垄断程度的下降:

      5、党员身份的形式化和功利化;

      6、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对有效性的考验。

      十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等同于政治心,指一个政治社会的成员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十二、政治文化的类别

      1、地域性|地方型:社会成员只关注自己所属的地方性群体的事物,对超地方的国家事

      物没有意识。

      2、顺从型:国家对被统治者的日常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但被统治者对政治体系没有任

      何要求,只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而不试图对后者有任何影响。

      3、参与型: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社会成员倾向于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谋取自身利益。

      十三、参与革命的概念

      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地域性的政治文化适合于传统型的政治结构,顺从型的政治文化适合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的政治结构,而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则适合于民主的政治结构。

      参与革命。政治文化由以地域型和顺从型为主向以参与型为主的转变。

      十四、发展中国家如何短期内建立公民文化?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

      困境:1公民文化与发展中国家传统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结构的冲突;

      2公民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中产阶级文化,其形成与中产阶级的形式同步;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一方面力量不够强大,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联系过于紧密。

      3文化的培育比程序和制度的建立更为困难。

      对策:1、教育是时间的最明显的代用品,特别是西方政治理念的传播。

      2、公民文化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人的现实需要及现实民主实践。

      3、卡里斯玛人物的作用——以台湾为例

      十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

      我支持的是亨廷顿的观点,认为儒家文化对民主发展构成了障碍,但是这个障碍显然不是不可逾越的。具体可参考124页及后边的,自己结合课本编吧~

      十六、意识形态的概念(广义,狭义)

      广义:特定人群具有的世界观,或者解释世界的认知图式。

      狭义:服务于特定人群利益,并具有欺骗性的价值体系。

      十七、如何判断某个意识形态是否成功?成功不等于进步性?

      成功意识形态的标志:信徒众多

      其他特征:1解释主题的全面性;

      2内在的逻辑型;

      3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4包容性和开放性;

      5克服了信奉者的搭便车问题

      成功不等于进步性

      1、某一意识形态的大一统恰恰可能意味着对社会和思想的禁锢

      2、创新社会等同于价值多元社会。

      十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

      (1)古典自由主义

      1洛克:对政府和统治者的权利应当加以限制。

      天赋人权;个人权利的不可取消性;政府权力的派生性

      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任何两权合一都是灾难。

      3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2)新自由主义(由于经济危机,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缺陷)

      格林:对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

      新自由主义者为所有人争取最低工资和工时的法律、保障工会权力,提供失业和医疗保障以及平等的教育机会。例如:罗斯福新政/凯

      恩斯主义/福利国家

      (3)新古典自由主义(20实际80年代,经济滞涨)

      全面放松市场管制;

      十九、保守主义的概念

      是近现代人类政治生活的重要意识形态。反对激烈革命,尊重传统:承认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以稳定的方式建设民主和市场,增进个人自由。

      古典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是伯克。他认为自由市场是最好的经济制度,反对英国派遣部队去镇压美国独立革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的色彩:革命的暴政;法国人对理性所持的信息太多了,传统不可能都是糟粕,因为它是人类千百年来试错的产物。

      现代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也反对政府干预。

      二十、民族主义的概念

      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我群中心主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现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此“民族”是在国家建设中形成的新民族,而非自然形成的民族。因此现代民族主义很多时候与国家主义重合。

      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外鼓励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反对民族压迫,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对内主张个体对民族的奉献,促进社会整合降低管理成本。

      消极影响:倾向于把自己民族看做是最优等的民族,或单方面强调本民族利益,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对内强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否定个人权利,法西斯主义、巴以冲突。

      二十一、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吸引力、弊端

      一种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法西斯主义源于意大利文,是执行死刑的工具,引申为对权力和威信的极端迷信。法西斯主义最早作为一种极端主义运动由意大利极端民族主义者墨索里尼于1921年3月组织起来的,变多党委一党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对经济社会全面监控。后为希特勒效仿,进一步把墨索里尼思想发展为一种极端的种

      族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屠杀犹太人。

      吸引力:1在社会危机或经济危机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实现社会整合.2能够实现低犯罪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等目标,避免经济危机。

      3.弊端

      :对比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只是一种危机意识形态难以长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

      文明带来巨大损失。

      二十二、古典民主理论与程序民主理论。

      概念:从政府的权威来源和政府的目的来界定民主。即政府是否是人民意志的代表,政府的目标是不是公益。

      优劣:古典民主制度把民主等同于善,但概念模糊,并缺乏可操作性。

      程序民主理论概念及其优劣

      概念:民主是为了达成政治决定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由激烈的竞争获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做决定的权力。

      判断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标准是: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最有力量的决策者是否经由公平/公正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即在选育中候选人是否可以自由竞争选票,所有成年人是否均有投票权。

      优劣:1优点在于把民主等同于一套可操作的规则,但此时民主不一定等于善,即一个程序民主制度可能不代表人民意志,可能效率低下。

      2通过民主方法选举出来的这么好之领袖并不一定能够行使实权。

      3民主制度不见得是强有力的/稳定的,容易被军事政变所推翻。

      4根据是否存在选举竞争和普遍选举权可以很容易评判不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水平。二十四、平等的民主、自由的民主其概念、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实践表现及后果(论述)平等的民主观

      概念:平等的民主观肯定自由,为了实现自由的理想,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的,还要有集体的努力,需要纪律,必要时还需要强制,迫使个人为集体的目标服务。政治观:政治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政治

      民主包含一切民主。平等的民主观的思想根源,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观念即自然秩序、理性、平等和自由观念的极端化。平等的民主观认为人性是善的,理性的,应在这种理性人的基础上重塑一切社会制度。

      代表人物:卢梭。他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公意思想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同时,公意不同于现实中所有人的意志,因为人民可能受到欺骗,为了造就认同于公意的人,必须在政治生活中对人们进行教育,恢复其良善本性。

      外在表现:即排除党派政治;反对代议制;尊重多数人的权威,重人治轻法治祈求合乎标准的人民和神明式的立法者,追求政治生活规模的最大化。

      实践: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专政就是运用卢梭思想改造社会的政治实验。①雅各宾分子为了实现他们心目中的民主,主张利用国家强权来塑造新人。实际上钳制舆论、实施新闻管制的政策,查禁了学术机构,处死异见思想家。②以人治替代法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废除司法程序,以革命委员会和国民公会的决议代替司法审判,二是视宪政程序为无物,以民众集会和暴力胁迫国民议会。③清除所有党派,让人民以一盘散沙的形式直接面对国家。

      ④界分敌我,实施恐怖统治,清除所有被划分为人民敌人的人。

      后果:古希腊的平等民主。贝壳民主替代司法程序。苏格拉底之死。

      对不赞成民主的支持:①不必然保护自由,很可能为了平等而牺牲自由。②它只是强调多数意志的权威,而无视法律和法治。③它要求每个人均能平等地参与政治,而这势必造成政治肥大症。即影响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参与,并试图用政治手段直接解决经济不平等。④祈求专家式的公民,当现实不满足这一要求时,或者简化政治程序,或者推迟民主,或者祈求圣贤。

      自由的民主:认为自由先于平等,自由重于平等;良好的民主有着众多的界限,在界限内:民主保护自由从而也保护民主的基石;在界限外:民主将摧毁自由,摧毁自己的基石。

      表现:⑴限制国家权力使之无法压迫个人。⑵限制政治生活范围,不要求人人参与,不偏爱直接民主,重视间接民主的价值。⑶维护经济自由,防止国家通过干预经济实现政治目的。

      ⑷法律是个人自由的最终保障,实行三权分立和制衡。⑸通过竞争选拔实行有效监督。

      二十五、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导制度/宪政制度)——两种制度如何整合?(一致性)

      (一)二者在静态和动态结构上的一致

      (二)执政党领导为主和宪政制度为辅:

      1、党员干部合一;

      2、宪法批准党管人事;

      3、各级党组;

      4、党委和政府首脑的重合

      二十六、科斯世界的概念

      ⑴指不存在信息费用或交易费用的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

      ⑵在经济上不存在交易费用,则不会有经济组织——企业;

      ⑶在政治上不存在交易费用,则不会有政治组织。

      二十七、现代政治组织的三种类型

      国家组织、政党组织、利益集团

      国家组织:包括代议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

      代议组织比一人一票制的民主具有的优势:

      1议政职业化使议员可以以此谋生专心于政治

      2议员可以充分搜集和掌握信息;

      3议员可以根据政治问题的重要性有效率的安排政治资源。

      政党组织:是代表选民来选择议员和政府性行政官员寻求选民支持的专业性组织,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媒介。

      二十八、市场制度、计划制度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优劣?

      计划的缺点:无价格信息;产权不明;缺乏监督体制。

      计划的优点:政府可以直接快速的插手来改变市场的无序状态

      市场的优点:产权明确;价格机制

      市场的缺点:出现技术上难以界定产权或者经济上界定产权成本

      很高的问题时市场失灵。大家自己展开来答吧~二十九、多元社会的政治认同:

      1、罗尔斯的自由主义公民观:

      民主社会的成员都有双重身份:作为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难以达成共识;但作为公民人们应该遵循普遍的政治正义原则且公民身份先于个人身份。

      2、诺齐克的自由至上公民观:公民身份存在的理由是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但对公益物品之类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可通过以公民身份与公共部门建立契约关系获得公益物品和服务。

      3、政治共和:要求人们同时承认价值的多元化和追求共识的倾向。但共识不是来自于哲学家的推导或先验理性,而是人们现实中的沟通和妥协,说服和妥协的艺术比原则更为重要。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理解市场、自由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治理理解关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