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7篇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7篇

    时间:2023-09-11 13:05: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7篇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二、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音乐录音带、词语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潮”。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4.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三)再读全文。

    全班齐读课文。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的都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单元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因此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朗读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并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文章3、4两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加以运用。

    2、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能把事物表达得等清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4、让学生领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交流布置学生查阅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天下奇观。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就是作者在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写下的文章。那么,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来感受一下。

    揭题:观潮。

    生读书。

    2、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

    交流。

    “观潮”和“天下奇观”,“观”意思一样吗?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观潮”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二、直奔重点,感受奇观

    1、请学生自读3、4小节,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的感受。

    (壮观、雄伟、气势汹涌等。)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呢?划下来,再读,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例举:

    ⑴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看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占整个江面,心里怎样(激动),来,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⑵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如开课时,已有学生说过的话,则联系起来说说,教师可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再说:这句子写得太妙了,可要把它读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练练,比赛谁读得更棒?

    ⑷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轰隆窿),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写得多好啊,我们再来读读。

    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大家会说些啥,叫些啥?

    (“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哪!快看哪!”……)

    对,这就叫人声──鼎沸!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请你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⑴ 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这段文字。

    ⑵ 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⑶ 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再次练读、试背。同桌练说。指名配乐给录象配音。集体配乐配音。

    (有难度的学生允许看着前面括号中的连接词。)

    三、巩固基础,抄写片段

    请学生抄写文章3、4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背3、4两节。

    2、老师说词语的意思,请学生猜词语。

    声音很响,好象雷在滚动一样。(闷雷滚动)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3、做填空题,可选择第二题中的词语来填:

    我去海宁观潮,刚开始,看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    ),顿时,(    )。后来,随着响声(    ),白浪翻滚,一浪浪(    ),一浪浪(    ),那声音如同(    )。

    二、教学2、5两节

    师:潮来时,场面非常得壮观,那潮来的前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文章2、5自然段,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自读2、5小节,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论是潮来时,还是潮来的前后,钱塘江总是那么的美丽、迷人。)

    交流第5小节时,理解“霎时”“风号浪吼”的意思,能给“霎时”换词。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师:苏轼称赞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钱塘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总是那么叫人神往,再请同学们读全文,感受一下。

    四、推荐阅读,课外拓宽

    拓宽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关文章,然后交流学习。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 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 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5

    之四

    佚名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 本相关作业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nbs ww w..com p;         下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奇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

    教后反思: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读中感悟到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

    《观潮》教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观潮教学设计教案《观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观潮教案及教学设计观潮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观潮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精简版)观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观潮的优秀教案设计《观潮》优秀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优秀课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