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想当年,按得票多少为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按得票多少为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时间:2019-01-28 17:44: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85年1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的消息,同时刊登新选出的理事会名单。一般来说,群团换届不会有意外反响,但这一次的理事会改选却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注意。原因只有一条,《人民日报》公布的理事会名单有这样一句附加解释:“按得票多少为序。”
      名单公布以后,中国作协与会代表们首先议论纷纷,气氛活跃。老一代著名作家陈残云称赞它“有点突破陈规的意义”;另一位老作家辛笛拍拍报道此事的人民日报社记者袁鹰的肩膀,情不自禁地说,“这才有点民主的味道。”(事见袁鹰《风云侧记》)
      为什么―个“按得票多少为序”会激起这样强烈的反应?
      回顾史实,“按得票多少为序”并不新鲜。中国共产党1921年“一大”到1956年“八大”,选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历来都是按照得票多少公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56人名单,也是按照得票多少排列。当时工青妇这些群众团体,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也都是按照得票多少排名。
      那么,哪里来的“按姓氏笔画为序”?追索起来,1954年9月28日公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5人名单,这是建国后首次出现按姓氏笔画排列。据当事人回忆,这一次由于等额选举,候选人都得了全票,无法按得票多少排列。由此,开了按姓氏笔画排列之先河,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只有“八大”除外。
      回顾以往不难看出,党和国家的重大选举,一开始还是主张“按得票多少为序”的,“一大”到“八大”就是证明。1954年的那次“按姓氏笔画为序”,有点猝不及防。它本来是应付一次意外的选举结果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不料以后却成为“常规手段”,选举结果,多用“以姓氏笔画为序”了。首次使用“以姓氏笔画为序”,本意在应对许多人同样票数当选,以一种不偏不祖的纯粹的技术手段公布结果,意在彰显公平。以后的“按姓氏笔画排序”,用心却在遮掩实际上得票不一的选举结果。票多票少一个样,没有尽可能透明地公布选举结果,不利于充分表达与会代表的意愿。
      当选排序在“文革”中又有新举措。“九大”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选举结果见报时,毛泽东、林彪单列一行,大一号字体,其他当选人排列,括号加一个郑重注释: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全国只有两个人选举时享有不参与“以姓氏笔画为序”的特权,这当然是推动个人崇拜的手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建设,“文革”选举的虚假民意表达早已为国人摒弃,但是,“以姓氏笔画为序”这个公布名单的小规矩却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各地的选举,还是沿袭了“以姓氏笔画为序”这样的排列习惯。每逢重大选举,各大报刊,以姓氏笔画为序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习非成是。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协四大一个“按得票多少为序”,牵动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它几乎引爆一次地震,成为重大的选举事件。不正常的东西一旦成为常态,甚至成为规则,有朝一日回复了正常,人们反而觉得新鲜了。
      按得票多少为序,只是公布选举结果的一个方式,这是一个细节,似乎无关乎制度设计,仔细想一想,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全国上下强烈反应就是证明。民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选举。选举质量高低,要求尽善尽美。在细节之处较真,显示的不单是制度设计的智慧,更是考验制度设计的诚意。
      按得票多少为序,当然不见得完全公平。比如作协四大,局限于知名程度,那些从事理论批评的大家排名靠后,就是这样;著名作家丁玲得票畸低,几乎落选,也是这样。不必纠缠选举结果耿耿难眠,好结果坏结果,总是自己画票投出来的。无论如何,较之遮掩民意的混沌排序,它还是较好的一种处理方式。选举,首先是一个自主选择问题。只有自主选择才能表现出作家尊严。如果任由权力摆布,选民有什么尊严可言,不过大人物鼻息下的一个投票机器。某一方面的代表固执地表现自己的诉求,也许偏执,这也只有在充分表达投票人意愿的前提下逐步解决。相信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双向鉴别,民众会审慎推选代表,代表们也会越来越珍重自己的选择。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他们顽强坚持自己的选择,也是民主意识的觉醒滋长。比较之下,那种号称“我从来不投反对票,连弃权票都不投,只投赞成票,咱不给政府添乱”,表现出的臣民式的恭顺愚顽,倒是让人鄙视。
      事实也证明,这个“按得票多少为序”绝不是无足轻重的。继《人民日报》“按得票多少为序”发布了当选名单两个多月后,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发布同一个名单,却又恢复为“按姓氏笔画为序”。不少人看了都很纳闷,还是那些人,名单没有变化,况且已经公布,为什么又要改回到“以姓氏笔画为序”的老路上去?看来在这个小细节上,支持和反对两种力量也在角力。变一次排序,改一下旧习惯,不是那么容易。
      一枝一叶总关情。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排序,看似细水微澜,它却是牵连着高层的心思和目光,和高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不无关联。它是那个火红年代百业兴旺的细节显示,它是肌体强大健康以后面部的血色,黑发的光泽。中国作协酝酿理事名单,谁上谁下,谁进谁出,曾经煞费苦心。作协党组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名单,负责人张光年曾问书记处:那个名单是指令性的还是指导性的?胡耀邦总书记斩钉截铁地回答,既不是指令性的,也不是指导性的,是无效性的。还说:作家的会,选上谁就是谁。(事见《唐达成文坛风雨50年》)正是高层对作家的信任和支持,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飘过来一段美丽动人的插曲。驻会记者袁鹰拿到名单后,问作协负责人张光年、唐达成是否可以按计算结果公布理事会名单,他们都表示同意。袁鹰同人民日报社社长秦川打电话商量,秦川回答干脆利落:当然可以。(事见袁鹰《风云侧记》)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推进改革思路,创新试水的勇气,新的排序名单才有可能迅速问世。那是一段从上到下锐意进取的岁月,新气象应运而生耀眼夺目便是自然而然的。
      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为序”不过昙花一现,它行时的时间并不长,不久就被胆怯地雪藏。倒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有惊无险,以后一路顺风,作为一项祖宗之法又传承下来。“以姓氏笔画为序”遭受挑战,一场虚惊,之后继续大摇大摆,稳坐各路选举盛宴上席。率由旧章还是比除旧布新来得容易,来得安全。一个小细节身影一闪,稍纵即逝,启示我们改革方略实施起来步履维艰。鲁迅说,在中国,挪动一张桌子都要出人命。
      之所以翻出这一段陈年旧事,源于最近一则报道带来的暖意。广东一地镇长选举,组织部提名的候选人落选,选民公推的当选。这类“选举事件”不是没有,不过以前不会报道。不会报道的背后,是组织部门老羞成怒,严肃查处,不选上自己提名的不罢休。这一次却是高调报道,组织部并没有强制要求选上提名的某某,甚至也没有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而是平静地接受了选举结果。显然,报刊是作为充分发扬民主、尊重选民意见推进民主的新举措来张扬的。在这里,民意至上,唯选举结果是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它也许预示着某种开端。如果追究来龙去脉,它和1985年的排序事件,当然没有联系。回味起来,它却总有点像是1985年选举事件的隔年余绪。岁月留痕,春种秋收也未可知。忆往知今,维新即便百天,也会在国人心里留下躁动,复又成为再变革的动力。没有无价值的探索,大小细节国人都记着。

    相关热词搜索:得票想当年为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