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但把他乡当故乡:却把他乡作故乡

    但把他乡当故乡:却把他乡作故乡

    时间:2019-01-28 17:4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记者孙春龙带着“历史救赎”的心情写了本书,书的内容看得让人心情沉重。作者采访了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是此前我们并不知道或者说连听说也不多。他们已处于人生暮年,行将离开这个世界,就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所剩不多的特殊老人已经老得连记忆都模糊了。他们忘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许多事情,甚至已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他们就是二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究竞有多少中国远征军战士倒在二战的战火中,有多少战士永远留在了缅甸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能提供一个具体而肯定的数字。在密支那,被遗忘的中国老兵隐名埋姓与栖居的异乡融化在一起了。而对作者的最大刺激是,他轻易地能看到日本人在当地修建的慰灵塔和招魂碑,碑体上的雨花石与碑文中提到的日军在密支那死亡人数相同。在仰光郊区一个叫做Taukkyan的地方,一座气势宏伟的英国阵亡将士公墓有6374座墓穴,墙上镌刻着27,000缅甸战役阵亡的英军士兵的名字。当孙春龙买了一大柬菊花,到密支那荒草丛中的中国远征军墓地时,突然黯然神伤。他说:“我突然想起了台湾作家李敖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祭文中写到的话:作为中国人,今天我想起了在抗日战场,用血肉之躯抵抗了小日本的中国先辈……我欲哭无泪,我想跪下叩一万个响头……却找不到他们的牌位!”
      中国民间人士组织了“请老兵回家”的活动。但在经历了悲欢离合的短暂感动后,归来老兵逗留几天又将返回缅甸。当年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已经老去,浮萍般地漂泊到了一个母亲眼界眺望不到的“异域”,他们作为战争的“弃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对祖先文化的亲密感和归宿感。
      惭愧的是,我对中国远征军的事迹所知有限,但每看一次电视或者每读到一点关于他们的文字,心情就沉重一次。在这事儿面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大概不会很轻松。我们的先辈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与反抗法西斯的国家结成同盟,联手与侵略者拼杀。有资料介绍,在密支那战场中作出牺牲最多、贡献最大的就数我们的远征军了,连被日军包围的整师建制的英国作战部队都是中国远征军舍命救出来的。英军一脱困就撒丫子跑了,仅留下中国士兵在阻击曰军。
      被打败的侵略者有慰灵塔,有招魂碑;携手抗敌的同盟者有纪念公墓;而贡献最大、牺牲最多的中国远征军安息的基地却杂草丛生,偶尔有了一个祭奠者连祭奠的地方都找不到。这难免有些令人忿忿不平。然而。这又能怪谁呢?
      侵略者要纪念他们死去的同胞,尽管我们心里头会有些不屑,然而也不好多说。英国人纪念他们的烈士是应当的,我们忘记了先烈当然是自己的原因。
      其实我们并非一概轻视先辈的牺牲,只是由于实际情形有着他人所没有的特殊性――抵抗外辱的先辈常常分成三六九等。这种状况的改变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不过对他们“一视同仁”的日子总归会到来。我相信。
      远离故土的战士,为何宁愿漂泊异乡也不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一点看似不好理解,因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是中国人传统的心里归宿,离开家乡叫做背井离乡,“儿不嫌母丑”热爱家乡成为讴歌的对象。可是我觉得许多人对流落异乡、长眠异乡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应该抱有一份的自责和惭愧。国家现在完全有能力、有财力让他们颐养天年,即使他们生活在异乡,我们也有许多工作可做。然而,我们做了吗?我们想过要去做了吗?每当看到别的国家发现一具二战时期的同胞遗骸也要兴师动众地运回国去的报道,心里就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感慨。

    相关热词搜索:他乡故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