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红字》的多义性解析]红字第一章解析

    [《红字》的多义性解析]红字第一章解析

    时间:2019-02-03 05:32: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小说《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开创了美国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先河。长期以来,其主题的隐晦和矛盾受到批评者的质疑。作者借助于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认为这种隐晦和矛盾都可以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中找到解释。
      关键词:红字;霍桑; 精神分析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认为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故事以17世纪40年代殖民时期严酷教权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描述了北美殖民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生下一个私生女,被判处在绞刑台上示众,并要永远佩带着代表耻辱的红字A( Adultery),而审讯她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正是她的情人。牧师的反常表现引起台下一个观众的特别注意,他就是白兰的丈夫罗格・齐灵窝斯,刚从欧洲赶来寻找他的妻子就遇上了这一幕。他决心证实牧师就是他妻子的情人,于是设法和牧师住在一起,并在核实真相以后也不说出来,而是从心理上折磨他的夺妻仇人。故事的结局是:丁梅斯代尔当众忏悔后,死在白兰的怀里。这部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霍桑作为“美洲的莎士比亚”的基础。长期以来,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道德、罪恶、心理分析、象征手法、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赞扬,但小说的隐晦和矛盾的主题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
      这部小说并非建立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在小说的序言里,作者也只是说这个故事情节在清教的新英格兰“肯定会有”。据史料记载,在新英格兰时期,的确有过强迫违背宗教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佩带一些字母的情况,如D表示“醉鬼”等。而是否有对通奸者罚以佩带A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况且,这篇小说发表的时间距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二百年之遥,经过独立战争和英法战争等重大的社会动荡和洗礼整合,小说发表时的新英格兰和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差异是迥然不同的。虚构是难免的,只是过于显而易见。亨利?詹姆斯评价《红字》时写道,“我感到,这部小说的缺点在于缺乏真实性和过多的虚构,即流于肤浅的象征手法。我的感觉是,小说里的人物不是以角色出现,而是作为某种思想状态的替代物,他们只不过象一些图片被组合在一起。”事实上霍桑自己也不承认这是他最好的小说。
      阅读中,读者时而会发现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塑造一个圣女般的白兰形象,可是当白兰思前想后,对齐灵窝斯无比愤恨时,作者写道
      让那些得到女人婚约的男人们发抖吧,除非他们在同时也获得了女人内心中最高的热情!否则,当一种比他们更有力的接触唤醒了女人全部的感官时,他们的不幸的命运,就象罗格?齐灵窝斯的情形一样了,就连他们当作温暖的现实使女人受骗的、那种恬静的满足,那种如大理石般幸福的形象,都将成为罪过了。
      这段莫名其妙的议论对白兰形象似乎有损无益,而对齐灵窝斯却怜悯有加。有人认为,第一章之后,白兰作为小说人物的地位就是次要的了,复仇者和牧师就成了主要人物。在对齐灵窝斯的刻画上,叙述也有矛盾之处。白兰在狱中时,私生女珠儿病了,狱卒领来了“医生” 齐灵窝斯。当通篇都以“魔鬼”面目出现的复仇者把药递给白兰时,她犹豫着,不敢接他的药
      “蠢女人!”医生半冷酷半安慰地答道。“怎么会使我想到伤害这个错生下来的不幸的孩子呢?这药很有效力,如果她是我的孩子……我也只能给她这个”
      几分钟后,珠儿就“痛苦解除”,“沉入甜甜的酣睡里”了。这里,本来有复仇机会的齐灵窝斯却表现得象一个慈祥的父亲和有责任感的丈夫。
      长期以来,《红字》的复杂性、多义性带来了阐释的多样性。“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新英格兰的爱情悲剧故事;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自我心理的阴影;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为取悦读者而虚构的、商业动机很强的‘媚俗之作’……更多的批评家认为《红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性,以非常巧妙的浪漫传奇语言表现了19世纪中叶前后‘经济和政治的困惑’”。如果借助于精神批评分析方法,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其实是并存于小说之中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作者无意识的表现,认为作家儿时的经历、欲望等潜藏于作家的无意识之中,而在作品中通过改头换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写作,如同儿童做游戏,或者说孩童时代游戏的继续。人们可以通过对于作品的考察,发掘出隐藏于作者内心的无意识心理。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对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霍桑1804年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破落贵族清教徒家庭。霍桑出生后四年,他做船长的父亲病死于航海途中,母亲带着子女靠娘家给的地产维持生活。九岁时,霍桑脚部受伤,接下来的三年行走不便,这段生活经历使他热爱阅读。他童年时幻想象父亲那样做个水手,成年后又一度决心从政,而童年的经历却决定了他后来的写作生涯。《红字》发表时,他已经失去了海关的职务,到了举家靠借钱维持生计的地步。幼年丧父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体现在作者对于《红字》中父亲形象的处理上。珠儿始终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不知道自己还有父亲。这和霍桑的幼年生活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对于一个四岁丧父的孩子来说,不会对常年在海上奔波的父亲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心中父亲的形象是概念性的。这种模糊性反映于小说中父女关系上:丁梅斯代尔在七年之中始终都没有对女儿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之爱的父爱,有限的几次和珠儿的见面也好象是见了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样。这种有悖于人之常情的疏漏出现在以心理分析著称的《红字》里,难免是个缺憾,也难怪亨利?詹姆斯把这种人物刻画比喻成“图片”的组合。而与其说是作者疏漏,到不如说是作者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因而也就表达不出来;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幼年失去父爱的痛苦使得作者的无意识中不愿意其他人能享受到自己无缘得到的东西。而丁梅斯代尔父女之间模糊的若有若无的亲情也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现。
      幼年丧父对于作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对船长这一人物的处理上。作者在第二十二章精心描绘了英武豪迈、威风凛凛的船长形象。我们不妨揣测,这也是久已存在于作者心中的做船长的父亲的形象。而船长和珠儿见面的一个细节,也颇耐人寻味
      这些航海家们,有一个就是同海丝特・白兰谈过话的船长,他给珠儿的容貌吸引了,很想伸手捉住她,给她一个吻。可是他发觉要想捉到她,就象想捉到空中的蜂雀一样不可能,便从他的帽子上取下那条金链,丢给那个孩子。珠儿立刻以非常灵巧的手法,把金链缠在她的颈项和胸腰上……
      这段叙述缺乏可信,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它又显得那么地真实。这情节也应该是多次地出现于作者的梦中:出海的父亲回家了!吻了自己,还给自己带来了珍贵的礼物,但是却总也抓不住他。其实在《红字》中还有一个父亲的形象――齐灵窝斯,他是珠儿法律上的父亲。如果我们联系起作者的特殊经历,不妨这样来理解他在给珠儿治病这一情节中表现出的父爱:作者心灵深处是如此钟爱父亲的形象,决不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来加害于没有父爱的珠儿。我们再来看一下他对齐灵窝斯外貌的设计:行走不便、身体虚弱、博学、热衷于阅读和思考,这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形象,所以作者是把自己作为齐灵窝斯写进了小说,这也可以解释这样一点:齐灵窝斯是小说中塑造相对来说较为丰满的人物。
      《红字》的复杂与矛盾使得迄今为止对于它的主题的解读层出不穷,这也正是它作为经典名著的魅力所在。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在阐释这部名著时也再次显示出一种经典批评方法的效力。作品中的诸多矛盾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解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似乎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弗莱认为,“文学与寻常的生活之间,不存在必然一致的联系”;“在文学这个世界中,除了人类想象中的现实外,不再存在任何现实了”⑧。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瑕不掩瑜,《红字》诞生于美国文学的襁褓时期,其时,摆脱旧大陆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正成为以霍桑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文学先驱者们的使命,而《红字》以其划时代的意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必然地在美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 ,方杰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第95页,第96页
      [2]Laurie Larzen Harris: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Vol.2 Gale Detroit: Gale Reasearch Company, 1982p320
      [3]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侍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124页 第24页第191页
      [4]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7页
      [5]诺思洛普・弗莱:《弗莱文论三种》,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67页

    相关热词搜索:多义性红字解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