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浅谈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金庸的佛学

    【浅谈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金庸的佛学

    时间:2019-02-03 05:41: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金庸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和人生的真谛。本文着重探索金庸小说中人生痛苦的根源――佛家三毒,并从内外两方面提出solution三毒的方法即生忏悔心和慈悲为怀,最后引出佛教的目的佛法渡世。
      关键词:金庸;小说;佛学;武侠
      
      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金庸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因此 ,在他的小说中,通常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以佛教的“大悲大悯”来破孽化痴,用佛教的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来开导读者,这就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
      一、佛家三毒――人生痛苦的根源
      佛教认为,人生的烦恼虽多,但最基本的却只有三种:贪、�、痴,为人生烦恼之根,令人生而不得解脱,故称人性“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凡人经常为此三毒所缠 ,不能远离获得解脱。
      (一)贪
      所谓“贪”,即指贪爱、贪欲。 包括人类对权力、财富、声名、地位、情义、艺术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求、占有与享乐的欲望。
      1.政治世界中的贪:《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本非一个大奸大恶、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但是,却是一个热衷权力、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之人。他认可自己的非满人血统,足见其对生身父母的孝与对民族的忠;但是,一旦为了这种忠与孝需要他付出失去即得的权力、地位、声名与富贵荣华的时候,他变节了,不惜背叛并屠杀自己的民族同胞与骨肉兄弟,设下计谋,企图将陈家洛及其领导的红花会一网打尽,成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2.江湖世界中的贪:《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父子的“王霸雄图”,正是造成萧远山、萧峰父子家庭惨剧的直接原因。“四大恶人”之首的“恶贯满盈”段延庆,乃是大理先朝的“延庆太子”,他之为恶,也是与争权夺利密不可分的。不仅江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色。其实,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在《天龙八部》中,对人生境遇的体察和同情代替了生硬的道德判断,佛家思想不言而喻。
      (二)�
      所谓“�”,即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曾说:“云何为�?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包括人类相互间的仇视、报复、妒嫉、陷害、损害等意识与心态。
      1.嫉妒:《天龙八部》中段正淳处处留情,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追杀,葬送了一行人的性命,自己和情人痛苦不堪不说,更使其子段誊成为他情孽的真接受害者;天鹫童姥、李秋水为这一个心中另有所属的师兄,嫉妒报复最终互残致死。
      2.复仇:《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原本人品与武功俱佳,可一场人间惨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谢逊师父成昆假装醉酒,奸污谢逊之妻,并将谢逊家人仆从尽数杀死。为了报仇,谢逊以成昆之名肆意杀戮,以期激得成昆现身。深陷复仇漩涡的谢逊不但将个人的悲愤与怨毒化为对整个江湖社会的憎恨与仇视,也将其悲愤与怨毒发泄到了无辜的江湖人士身上,变为江湖社会人人闻之色变的大魔头。
      (三) 痴
      所谓“痴”,即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云何为痴?于诸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亦即“无明”(梵文avidya的意译),有时与“惑”通用,称为“愚惑”。
      1.情痴:《雪山飞狐》中的南兰,在受到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爱的诱惑后,不惜抛弃尚在襁褓中的幼女;《飞狐外传》中,正是马春花那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爱,断送了善良的师兄徐铮以及自己的性命;《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因为失恋而成魔,滥杀无辜;《天龙八部》中的康敏,因为得不到萧峰的爱而不惜制造一场武林浩劫;阿紫为得到姐夫萧峰的爱而陷入情孽迷宫无法脱身。等等这些,都没有逃过出于爱情的无明。
      2.权痴:一直为民族历史称道的《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以及红花会与《鹿鼎记》中的陈近南以及天地会所从事的反清复明斗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用发展的眼光看,也像《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所从事的大燕复国斗争一样,都根源于对国家队民族的的“痴”。
      3.武痴: 侠客岛上的武林绝学即被勒刻于二十四座洞窟之中的李白古风《侠客行》及其注释。此项绝学被龙、木二人发现之后,即迷恋对其的破译之中。谁知越是破解就分歧越多,越是不可破解。正所谓越想越糊涂,越解越盲目,其陷入对武学的痴而不自知。
      二、佛家三毒的化解方法
      金庸通过他的小说讲述了贪、嗔、痴三毒造成的无人不冤的人生故事。那么,要如何才能化解去这满耳的杀伐之声,满眼的刀光剑影和这满心的痴仇情怨呢?
      (一)生忏悔心――内部化解方法
      在佛家文化中,忏悔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原始佛教规定,教徒若有过犯,需随犯随忏,至大乘佛教,忏悔更成为修行的重要方法。忏悔之所以能成为个人修行的重要方法,根源在于相信人性中的善。
      由于推崇佛家“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行”精神,金庸小说格外注重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也格外注重灵性的复苏与良心的发现。在一灯法师劝诫、开示之下,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慈恩灵性复苏了。复苏后的他但觉自己一生行事,无一而非伤天害理,禁不住跪在一灯法师面前,放声大哭起来。在终南山下,慈恩内心善恶交战之际,再次痛哭失声。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觉悟的心,通过心来主导言语和行为,造种种的业;反过来说,所有的身语表现,都是内心活动的体现。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让心时刻缘着光明面,缘着善法,最终终会达到最终的真善。
      (二)慈悲为怀――外部化解方法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势、执着于胜负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还不如“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佛心者,大慈悲也。“佛陀通过意会性方式所传达给世人的只是一颗永恒不变、清净无染的慈悲心。一个真正的学佛者通过意会性的方式所能领悟到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那颗清净无染的慈悲心。”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面对别人的过错,我们应遵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之旨,慈悲济世,行善利他,去惑证真,开悟人生大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三、佛法渡世――佛家的目的
      《天龙八部》里,金庸第一次用“大慈大悲”来转孽化痴,用佛家思想去贪、去爱、去取、去缠的经义来开导广大读者,金庸用他的“大慈大悲”、“悲天悯人”的普渡胸怀营造了一个欲说还休的精神家园。在这部小说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人物,是大英雄、大豪杰萧峰。金庸笔下所有英雄的影子和美德,在他的身上基本都可以找到。他讲道德仁义、忠君爱国,有儒者的影子;他敢爱敢恨,大战聚贤庄,来去由己,有道家的风范;但促使他成为一代天骄的是佛家思想,萧峰是集佛家思想之大成者。
      在雁门关,萧峰要是偏向于辽,大可以稳坐南院大王之位,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要是投靠于南宋,极有可能回到南宋当他的丐帮帮主,甚至可以坐上武林盟主一位。然而莆峰要是在两个中选择一个,那么萧峰就不是顶天立地豪气干云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萧峰了,只会落了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身后名。萧峰虽然忠于自己的祖国大辽,但是他成长在大宋,对养育自己的大宋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他从自己的悲惨身世和在宋辽边界的所见所闻出发,深深地感悟到了民族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他不忍心看着两国人民互相撕杀,他希望用自己身平之力来化解两国的仇恨。他俘虏了辽帝耶律洪基后,己“背叛”了祖国,接着又强迫耶律洪基有生之年不许侵犯大宋,这时萧峰己经是站在南宋的立场说话了,必定为大辽所不容。然后,萧峰选择了以箭穿心,自杀以谢天下。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和平,用自己的血液来代替千万两国百姓士兵的生命,用气壮山河的死奏响了武侠精神的最强音。
      萧峰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萧峰的死,与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谋而合。从萧峰的死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理想并不是他所说的要与阿朱“逐草四方,塞外奔驰”,而是要维护宋辽两国的和平。用死来维护他人的生命,具有佛祖“割肉喂鹰”的大慈大悲,具有观世音“受苦受难”的悲天悯人,具有唐三藏“修佛法而渡众生”的慈悲济世至此,金庸戒萧峰的结局点出了佛教的目的――佛法渡世,完成了他对佛家哲学思想的探索,将他的佛家思想推向顶点。■
      参考文献
      [1]金庸.《金庸武侠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2]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3]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四谛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扬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J].世界宗教文化,2007.
      [6]法雨.金庸与佛―――试论金庸之与佛法[Z].http :// www.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佛学浅谈金庸小说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