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寻找格林先生》的寓意解读|广州日报哈哈是寓意什么?点样解读

    《寻找格林先生》的寓意解读|广州日报哈哈是寓意什么?点样解读

    时间:2019-02-10 05:3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字面含义 隐喻寓意 象征哲理    摘 要:《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本文从文字、隐喻与象征等层面来分析,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涵义。从文字表层看,作品反映了作家贝娄的悲悯情怀与人文焦虑意识;从隐喻层面看,作品则掩藏着爱与希望、受难与救赎等宗教主题;从象征层面看,作品则带有存在哲学的意味,它揭示出人类在荒诞的处境面前,应像西绪福斯一样挑战命运,以行动书写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寻找格林先生》是美国当代文豪、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叙述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格里布在一家救济站工作,替政府给那些衣食无着的贫民送福利支票。其中有个叫格林的先生却极为难找,格里布费很大力气也没找到他。小说从头至尾,格林先生都没有现身。但格里布仍然满怀希望,认为格林先生一定可以找到。这篇作品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小说的思想蕴涵却极为丰富复杂。
       作品的叙述始终围绕主人公格里布的寻找展开,然而寻找的对象格林先生却一直隐而不显,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设置,却让作品的主题显得意味深长,加上国内对这篇小说阐释的文字不多,这更让小说显得扑朔迷离。其实,正像《神曲》《红楼梦》等世界名著一样,不同读者可以从《寻找格林先生》中得出见仁见智的不同结论。译者孙筱珍在译序中认为:“格里布的寻求代表了作者对于富有意义的人的身份与价值的探求。寻找格林先生象征着寻找在其名字之后的真实的人,也即人的定义。格里布完不成这样高难度的使命也是自然的了。”①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看法。不过,本文进而以为,作品还包含一些形而上的哲学与宗教寓意。应该多视角地审视这篇作品,在多维度的解读中互相观照,我们才能获得更为契合实际的阐释。
       其一,从文字表层看,作品对当代人的生存现状极为关注,反映出作家强烈的悲悯情怀。这是对小说较为常见的、极富日常意义的解读。作品沿着格里布的寻找路线,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艰难世事的悲惨图画。在格林先生寄居的黑人贫民窟,充斥着混乱、赤贫与歇斯底里,这里既有赤身露体的酩酊妇女,也有贫病交加的流浪汉,还有孤苦无告的耄耋老人,贫民区是个灰色绝望、饥饿寒冷的世界。其中“联邦街的输血妈妈”的遭遇具有一定代表性。她是六个孩子的母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得以卖血为生。孩子们经常不上学,他们“都沉默不语,脸色发白,好像锁着一般,站在她的背后”。“输血妈妈”带领孩子们大闹救济战,不断地咒骂和吵嚷,“因为她的叫嚷表示了血和肉的战争”。尽管她身上带有歇斯底里的气质,但其卖血的经历却客观地表明:穷人在萧条时代已经走投无路,被抛到了生存的生死线上。
       寻找者格里布也同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格里布是萧条时代美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原来在圣奥拉夫学院作古典语言学的讲师,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当研究员,他还学过拉丁文,是位颇具才识的学者。然而在大萧条时期,一介书生没有用武之地,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外出卖鞋,最后好不容易找份送支票的工作,依靠有限的薪水勉强养家糊口。虽然送支票的工作费时费力,但格里布还是乐观地从容面对,他自嘲地对自己说:“你现在知道了,你的背上吃到了艰难时世的鞭子。你早就应该有吃苦头的准备。”虽然工作比较艰辛,格里布却不以为然:“工作辛苦吗?不,这实际上不算太辛苦。”但实际却是“在过道里,寒气比街上还袭人,冷得有点彻骨”。格里布本着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将政府支票送往需要救济的贫民那里。格里布心理上之所以能有所安慰,是因为与同时期的其他人相比,与那些衣食无着的贫民窟居民相比,他能在萧条时代领到一份薪水养活家人,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格里布面对艰难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克制性。
       可见,格里布所处的是生活难以为继,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时代。这样,作品在文字的表层叙述中,通过格里布的见闻与生活遭遇,展现了大萧条时期的艰难生活。格里布面对苦难时表现出的坚韧与克制,一方面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了作家的人文焦虑意识。
       其二,从隐喻层面看,小说可以找到相应的宗教原型。作品开头引用《旧约・传道书》的训诫:“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小说的主要题旨,也隐约渲染了作品的宗教氛围。小说中间部分又引用《旧约・以赛亚书》的一句话:“血肉不是《圣经》中的草”,这就进一步暗示,作品与宗教存在一定的意义关联。接着,小说通过格里布的寻找谱写出一曲爱与希望的颂歌。格里布是博爱思想的化身,具有高度的献身精神。他像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关心人间疾苦,对艰难世事忧心忡忡。而格林先生身上则体现出人生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格里布仍然要费尽周折去寻找。希望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把希望看成人生的本质结构,认为希望根植于人性之中,是人的内在需要,希望是人类生存的动力源泉。②希望是人类战胜困难延续生存的精神支柱,它给格里布带来了信心与力量,以至于他认为“只要有口气,总是有希望”。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爱的使者,一个则是希望的化身。格里布满怀爱心,极力寻找格林先生,而作为希望存在的格林先生,则自始至终引领着格里布不断寻找。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征,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作家贝娄刻意设计的结果。
       不仅如此,小说通过格里布的生活遭遇与寻找经历,还揭示出基督教受难与拯救的主题。格里布像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面对恶劣的天气与糟糕的时代,他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而且在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中,他不断遭受漠视、误解、怀疑、嘲讽与谩骂,可格里布没有因为寻找的种种困难,而放弃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依然坚定地迈开寻找的步伐,而且内心始终充满爱意与希望。毫无疑问,这时格里布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耶稣基督的受难精神。在《旧约》里,耶稣在四处传道的途中,也曾遭受过误解与怀疑,“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③。同样,格里布在自身受苦受难的同时,也担当着拯救众生的神圣使命。他送出的救济金对生活在绝望边缘的弱者来说,无疑具有雪中送炭的意义。正如小说人物温斯顿・菲尔德说的,用这笔钱他就能买质量好些的煤,以度过那个寒风肆虐的冬天。如果说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的天火,意味着给人类送来光明与温暖;格里布给贫民送来的救济金,也同样具有特别的拯救意义。这样,格里布这一形象就带有受难与拯救的双重性质。
       可以看出,小说反映了基督教的重要思想。作品中格里布形象可以从耶稣基督这里找到原型,整篇小说根本就是一个宗教隐喻,格里布形象体现了耶稣基督的光辉,而爱心与希望、受难与拯救则应是作品潜在的主题。
       其三,从象征层面看,作品含有深刻的哲学寓意,格里布的不断寻找象征着人类应该持有的生存态度。作品以大萧条时代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无疑是别有一番深意的。众所周知,在大萧条时代,美国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物质与精神上都陷入绝望无告状态,人作为自然的杰作与万物的灵长,生存与生活都受到严峻威胁。这样,大萧条时期不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也给作品意义的阐释圈定了空间。大萧条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生存的困境。
       而小说中的格林先生又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像飘荡的幽灵无处不在,却又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这里,格林先生及其名字似乎也别有意味,他象征着人生的荒诞与意义的虚无。格里布找遍贫民区也没找到格林先生,且周围居民也根本不认识他,格林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体貌与脾性如何等等,小说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也许格林先生根本就不存在,但格里布却要不停地追寻,因为这是他人生的使命。正如格里布所埋怨的:“你光有一个名字,凭这个名字又找不到你,那么你的名字又有什么用?他并不代表任何东西。他很可能没有什么东西要代表。”如果把格林先生看做无意义或虚无的存在,把他与大萧条时期的贫民窟居民生活,以及格里布本人的艰难生活联系起来,则可以看出,小说通过多种人物的排列组合,实际上在告诉读者一个真相: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过着衣食无从保证、尊严无法维持的生活,而生存的意义就像若有若无的格林先生,让人无法看清更难以找到。或者说,人类在困境中生存,而生存的意义却隐而不显。这样,小说就反映了生存的荒诞性。
       当然,世界本身无所谓荒谬与价值,它只是一种存在而已,不过由于这种存在完全漠视人的理想价值和意义,于是荒谬感也就由此而生。荒谬是人在期待世界合理而它又不合理时产生的一种感觉。面对荒谬,加缪认为人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自杀;二是在生活之外寻求意义;三是在生活中创造意义。④在荒谬面前,存在主义者强调人必须做出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在存在之前,没有任何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固定的、永恒的生存意义,人要靠自己的选择来决定本质。小说中格里布对自己的选择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没有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要完成这项工作,或者能够看到这样完成的结果会引到何方。这并不是说,他要摆脱这项工作,他明白过来,板着脸沉思。相反,他有事情要做。被迫感到有这种精力,而又没有工作可做――这是可怕的;这是痛苦的;他知道这个滋味。”格里布连续多次反问自己:“为什么把同意留给了苦难?为什么丑恶这样令人痛苦?因为有什么东西是阴沉的、永远丑恶的?”这些责问实际上是他对人生命运的诘疑,也是对自我选择的变相肯定。面对荒谬的现实处境,格里布采取了加缪所说的第三种选择。尽管他的选择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地步,但格里布毕竟对选择具备了自觉意识。
       如此看来,作品通过格里布寻找虚无的格林先生,是要强调人在荒谬与虚无中,必须用自身的行动创造出意义。这样小说在反映人生关怀这一主题上,就与著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迥然有别。虽然后者也真切地揭示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但两者在对待困境的态度是有根本差异的。《等待戈多》展示了存在的空虚与毫无疑义,同时还揭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懵懂无知的,总渴望某种外在的力量来拯救自己。总体来说,《等待戈多》对人的基本态度是悲观和消极的。但在《寻找格林先生》里,格里布已经有了生存意识的自觉,他知道自己要生活必须不畏艰辛,在困难中不断跋涉寻找,虽然小说也认为人生存于世意味着苦难与痛苦,但同时又强调只要希望不灭,只要不断行动,就有超越苦难实现人生升华、在虚无中创造意义的可能。也就是说,《寻找格林先生》更注重人以行动改变命运的努力。
       其实,小说开头《旧约》中的引文已经点明了主题:“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贝娄没有直接交待被省略掉的内容,他故意轻轻虚晃一枪,用省略号来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在《旧约》原文中,接下来内容是:“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⑤可见,作家贝娄显然与格里布一样,非常看重人行动的价值与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在选择做出行动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⑥ 格里布在做出选择之后,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命运。格里布的选择与行动验证了存在主义的信条:人存于世要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来设定生存的根本意义。人的行动造就了他自己。格里布对格林先生的寻找,本质上不仅是对存在意义的探寻,同时其行动本身也在书写存在的意义。
       可见,不断探寻的格里布身上带有西绪福斯反抗命运的色彩。在希腊神话中,上帝为惩罚西绪福斯,让他不停地推石上山。然而就在石头被推到山上的瞬间,石头又滚回到山下。于是他又要开始新的劳作,如此循环永无止境。但是西绪福斯没有陷入绝望,他一遍一遍地与命运抗争。格里布与西绪福斯的不断抗争,实际上反映了人类不甘于被动生存,渴望通过自身行动来确证人价值的企图。如果认定存在是虚无或没有意义的话,那么行动本身就是意义。人存于世,面对生存的种种压力和死亡的威胁,不能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不能像悲观主义者那样,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类要摆脱生存的沉沦状态,就应该迎着死亡与苦难跳起绝望的舞蹈。这是作品一个隐而不彰的主题。在小说结尾,格里布与西绪福斯一样,虽然注定一生都要辛苦劳碌,但其内心却是充实而幸福的,他也因此获得一种超然的感觉:“‘因为毕竟’,他说,‘他是可以找到的。’”格里布怀着乐观精神去不断寻找,在虚无中书写了生命的意义,最终也走向了存在的自由。虽然小说是以悲剧精神肯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可作品的指向始终是积极乐观的。
       概而言之,《寻找格林先生》是篇寄寓深远蕴含复杂的短篇佳作。从文字表面看,作品字里行间汇聚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小说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悲悯情怀与焦虑意识;从隐喻层面看,主人公形象则具有基督的原型特征,作品隐含着爱与希望、受难与拯救的宗教主题;从象征层面看,作品通过格林先生若有若无的存在及格里布的不断寻找,昭示出人类生存的哲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无聊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在虚无中创造存在的意义。贝娄是位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家,结合作家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寻找格林先生》虽然蕴涵复杂,从不同视角可以作出不同的阐释,但在作家贝娄那里,他无疑是要通过这篇小说,向读者揭示人类生存的真谛。可以说,哲学象征的哲理寓意才是贝娄创作小说的初衷所在。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汪汉利(1973-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① 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卷,王誉公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文中小说引文,均出自该书。
      ②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③⑤ 《圣经》,中国基督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第716页,第649页。
      ④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⑥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相关热词搜索:格林寓意解读寻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