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那个曾经有过大师的地方|风水大师的忠告12生肖

    那个曾经有过大师的地方|风水大师的忠告12生肖

    时间:2019-02-11 05:36: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有很多次,我路过华东师大老校区六舍和七舍之间的丁字路口时,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怀想1995年初春,大学三年级,在这个地方听到哲学家冯契逝世的消息。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天阴沉沉的,我和一个同学夹着书,有说有笑,从七舍出来,打算去图书馆看书。走到那个丁字路口时,迎面过来一位旅游系的朋友,拦住我们,悲伤地说:“你们的冯先生去世了。”
      至少在我,精神崩塌。
      冯先生师从金岳霖,金岳霖师从罗素。这种学脉,使我们不仅在小环境上沐浴着来自西南联大的风气――自由的思考,拿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管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而且可上承分析哲学的源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有根底的。
      他逝世后,有人赞他“汇中西之学,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至今仍然认为,这不是溢美之词。他,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最后一位大师。同一年,牟宗三在台湾逝世,并称当年思想界两大损失。
      一所有大师的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今各高校,校园建设美轮美奂,这是学校财力和景观设计师的杰作。而那些景观的生命力,要由居住和生活在其中的杰出思想家赋予。杰出思想家的存在,使大学校园具有神圣性,大学因此成为世俗社会的精神堡垒,而不是一间机制复杂的职业培训机构。
      我有幸,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清晰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所精神堡垒中。受冯先生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影响,系里师生之间,很多或亲如父子,或情同手足。二十多年过去,一个叫焦兵的系友最近在他的微博上动情地写道:“身处转型年代,每一次见到久违的老师,都觉得像在山间激流中遇到一块磐石,无论浊流如何冲撞,自己如何颠沛,都让你沉稳笃定、心有所系,情感上扎扎实实充了一次电。老师真的是一生的亲人。”
      但在大时代冲击下,这种近乎学派传承的师生关系,成了一种回光返照般的绝响。各所大学,包括那些中国顶尖学府,还真的具备了职业培训机构的一切特征。学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其中市场需求恐怕是第一考虑因素,我们这种哲学专业,也曾学习过商务贸易之类的课程。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热门进,冷门出”,成了许多新设专业的常态。这种过分贴近市场的办学方式,渐渐地把原先较为纯粹的师生关系,强行置换成客户关系。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好工作,拿到一个高额资金的课题,是第一位的选择。人格的砥砺和养成,形而上问题的追问和诘难,渐成了次要和“荒唐”的要求。
      所以,冯先生的逝世,对环绕在他周围的长幼学子来说,还饱含着一种时代的忧伤。
      这所美得让人心醉的校园,曾因有吕思勉这样的史学家,有冯契这样的哲学家,有王元化这样的文学理论家,还有中文系那一长串著名作家、一群披头散发的青年画家和举止怪异的人物……而显得那么意蕴深广,深不可测。
      然而随着人物凋零,校区迁移,人文鼎盛的老校区渐渐显得更像一所适合休闲游走的公园。只不过,每次去那里,总可以见到一些中老年的校友,在那里凭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泪水。
      社会是浮躁的,大学也是浮躁的,但曾经有过大师的大学,可能有更强的抗御浮躁的能力。
      今年是华东师大建校六十周年,十月十六日这天是校庆的正日子,见多识广的新闻记者发现校庆会场竟然没有设主席台,也无权贵到场,于是这个成了新闻看点。其实,这是这所学校本来的常态:有大师的日子,谁能坐到主席台上去?
      【原载2011年10月19日《东方早报・文化》本刊
       有删节】
      题图/仰望/付业兴

    相关热词搜索:有过大师地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