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星光闪烁,命运坎坷】从来不怨命运知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星光闪烁,命运坎坷】从来不怨命运知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时间:2019-02-11 05:43: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其导演爱森斯坦享誉世界,但他的创作路程却是坎坷曲折的,他是斯大林文化专制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爱森斯坦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 坎坷的创作路程
      
      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1952年在比利时由六十三位世界著名导演评选的“世界电影十二佳作”中,它排名第一;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由二十六个国家的一百一十七名电影史学家组成评委会,通过投票方式,选出电影问世以来的十二部最佳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获得一百票,仍名列第一。
      《战舰波将金号》摄于1925年,是为纪念1905年革命二十周年而摄制的,当时编导爱森斯坦只有二十七岁。影片于1925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映,1926年1月公映,六个月内座无虚席。
      在默片时代,一般观众与艺术家都把电影视为一种“杂耍”,不认为它是一门艺术,认为它不能表现深刻的思想、不能反映真实的生活。但是,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却不然,它是一部气势宏大、具有史诗格调的影片,是电影初期默片时代震惊世界影坛的杰作,更是爱森斯坦实践由“杂耍蒙太奇”到“理性蒙太奇”理念的绝佳典范,为后人学习的经典。它在许多国家,特别在欧洲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引起巨大反响。在美国,国家电影委员会给予该片以金质奖;法国也授予导演以金质奖章。这是苏联电影艺术家获得的第一批国际大奖。但另一方面,由于影片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革命观点,当时在不少国家被禁止放映。如德国反动党派要求政府禁映此片,并在帝国国会上进行了长时间辩论,提交法庭审查。许多国家也多年禁映此片,畏惧它那深刻的思想性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法国到1952年才解除禁映令,日本在1967年才允许公演,巴西于1969年解除禁令。
      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写道:“除了卓别林的作品以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甚至反布尔什维克的头子戈培尔在几年以后也不得不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命令他所希特勒化的德国电影界给他拍摄一部类似《战舰波将金号》的影片。”①
      爱森斯坦1898年1月23日出生在拉脱维亚的里加城,父亲是德国犹太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爱森斯坦从小对外语显示出特殊的才能,同时对马戏和杂耍有极大的兴趣,十六岁时爱森斯坦进入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大学期间,爱森斯坦尽管对革命没有什么认识,但在同学们的影响下,他也知道应该站在人民一边。然而他的父亲却决定支持反革命。从此父子各执一方,白俄被击败之后,父亲逃亡德国。
      国内战争期间,贫困、饥饿笼罩着全俄罗斯。1920年,爱森斯坦来到了首都莫斯科,为了糊口,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剧院画布景,尽管经常是半饥半饱,但他工作积极认真,很快成为舞台设计,并兼任助理导演。1924年,爱森斯坦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罢工》,这是作为俄国革命工人阶级斗争史系列影片的第一部,并在法国博览会上获奖,也是苏联影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1925年,爱森斯坦拍摄了名垂世界电影史的《战舰波将金号》。影片是遵照苏共中央的指示,为纪念1905年革命二十周年而拍摄的。最初,他们计划拍摄一部名为“1905年”的影片以表现俄国的这一伟大革命事件。但由于时间仓促,要求必须赶在12月的纪念日之前完成,于是,爱森斯坦只好从几百页的剧本中抽出几页,即战舰波将金号起义的几场戏,将它先赶拍成影片。爱森斯坦只用了六七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作品,于1925年12月21日在庆祝大会上首映。爱森斯坦随之享誉世界,当然也受到了苏联当局的重视,但是我们从苏联解体后公开的档案来看,爱森斯坦创作道路并非平坦。
      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像列宁一样重视电影作用的斯大林指令要拍摄一部有纪念意义的影片,于是一部名为“十月”的影片首先落在了爱森斯坦的肩上。
      爱森斯坦作为一个单纯的、执著于电影艺术的导演,首先尊重历史的真实,他在影片中将作为十月革命的军事领袖托洛茨基仍以十月革命的英雄面目出现,但这时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的斗争已公开化了,托洛茨基被斥责为“革命的叛徒”并被开除出政治局,调往远离莫斯科的南方。1927年7月,当爱森斯坦正在摄制影片《十月》时,托洛茨基回到了莫斯科,继续与斯大林争夺领导权,为使斗争取得成功,托洛茨基借《十月》即将公映之际,组织了示威游行反对斯大林。这样一来,影片《十月》的拍摄与即将公演,无异于是与斯大林公开作对,爱森斯坦无疑迁怒了至高无上的领袖。
      爱森斯坦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编辑这部影片,删去了所有可能被认为是赞扬托洛茨基的部分,但是内容却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影片最终在1928年3月上映,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的日期早已过去了。当时有人问他是否要去休假一段时间,他回答说:“不,我大概要一命呜呼了!”②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个回答既有一个艺术家违心地自我否定的心力交瘁,同时也暗示着他正面临外在的生命威胁呢?影片《十月》完成之后,爱森斯坦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渴望工作的爱森斯坦急切地想了解电影的发展和好莱坞有声电影的现状,他决定出国考察,曾两次视察过爱森斯坦拍片的斯大林答应了他的要求。1929年至1932年爱森斯坦同他的助手一起出访了欧美,但是这次出访也出现了很多麻烦,视艺术为生命的爱森斯坦在访问期间拒绝了想利用他的名气和才能拍摄一些商业片的外国制片高,从而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和仇恨,于是到处散布谣言,甚至暗示他不想回国,说他“在外国度过有生以来第一次不受拘束的时期”,还有人给苏联政府写了报告,歪曲爱森斯坦在墨西哥的行为。遗憾的是,斯大林听信了这些谣言,愤怒之中,于1931年12月授意政治局通过了一个关于爱森斯坦的决议,斥责他为“苏联的逃兵”。尽管爱森斯坦带着耻辱和失望回到莫斯科,但他被禁止再从事摄制工作,他只能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电影教学工作。
      直至1937年,爱森斯坦才又获得了拍摄《白净草原》的机会。这部影片是借用屠格涅夫的小说名字来讲述农业集体化时期一个少先队员因捍卫集体农庄的利益而被其富农父亲杀害的故事。尽管在当时这种父与子的冲突是很现实的,但影片开拍不久便屡屡遭到苏联电影业领导人的指责和刁难,当然更主要的是忌恨爱森斯坦的才华,时刻想贬低他的威望,指责他“对农业集体化期间农村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的描写被父子之间的冲突所表现的善与恶的巨大斗争所淹没了”,说什么影片“不能反映集体化年代里苏维埃社会改革和生活重建的真实过程”。他们先是要求爱森斯坦重写剧本并改拍影片的大部分,后来又于当年3月指令停止《白净草原》的拍摄,而且上报斯大林。爱森斯坦又一次遭受打击,被开除出电影厂。这时,法西斯的威胁日益增长,苏联当局认为有必要提高人民的警惕,斯大林想起了爱森斯坦,于是指定他完成两部影片:一部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讲述的是13世纪俄国人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的领导下击溃掠夺成性的条顿骑士的故事,旨在唤起苏联人民,使他们能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可能发生的战争;另一部是《伊凡雷帝》,讲述的是16世纪俄罗斯帝国形成的重大事件。这两部影片的完成进一步提高了爱森斯坦在国内的声誉,不过这两部影片在国际上却没有像《战舰波将金号》那样引起轰动。
      1948年2月9日,享誉世界影坛的爱森斯坦因心梗与世长辞,年仅五十岁。
      爱森斯坦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且电影创作不多,但他的电影创作与他的电影理论探究紧密相连,使他成为电影史上与格里菲斯齐名的电影基本形式与结构的创建者。他是电影蒙太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电影蒙太奇、总体结构、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从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卓越人物。在苏联时代爱森斯坦曾出版了六集《爱森斯坦文集》。同时,爱森斯坦也是斯大林文化专制下的一个牺牲品。不过,最后笔者还想说的是,不久前读到一份有关解密《战舰波将金号》的材料。据乌克兰历史学家爱德华・沙舍格洛夫考证,对影片表现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说:“在奥德萨没有起义,当然也没有大屠杀,这完全是由爱森斯坦虚构出来的。” 奥德萨人首次意识到受骗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化”政策时,媒体就公开质疑过这部作品。奥德萨人相信历史学家的说法,并拆毁了在市中心为纪念兵变的水手们树立的纪念碑。历史似乎开了一个玩笑。但是,爱森斯坦在影片中所体现的电影艺术手段应是不朽的。
      
      ①[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页。
      ②[英]玛丽・西顿:《爱森斯坦评传》,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年版,第106页。
      
      作者:张焰,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坎坷闪烁星光命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