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讽刺还是歌颂] 歌颂漫画严肃性较高讽刺性极弱

    [讽刺还是歌颂] 歌颂漫画严肃性较高讽刺性极弱

    时间:2019-02-12 05:45: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高适的《燕歌行》是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作,但对其主旨历来颇有争论,而以讽刺为多。本文主要从史料入手对讽刺之说提出质疑,并从歌颂的角度对《燕歌行》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燕歌行》 讽刺 歌颂
      高适的《燕歌行》,被后人称作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将领骄傲,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①选编此诗的各类教材也都持此意见,认为“当时,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 部为契丹所败,张隐匿败绩,谎报军功,诗人得悉真情,写了这首诗,寓讽刺之意”②。于是进一步得出,这首诗缘起于对张守 军中之事的讽刺,并进而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士兵则寄予深切同情。循着这个出发点,许多教材或鉴赏辞典对这首诗做出类似以下的分析或鉴赏:
      第一节八句指陈时事,有感而发,表现了将领战前恃勇轻敌、骄傲迎敌。可是战端一启,所谓“残贼”竟然如此强大,军情紧迫。前八句气氛由舒缓进入紧张。第二节八句写边地萧瑟,战斗由危急转入失利。唐军奋力苦战,不知生死,将军们却寻欢作乐。第三节八句写思妇征人相思之苦,边庭阴郁萧杀的气氛,实是对将领们更深的谴责。第四节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气势慷慨,歌颂了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的精神。最后又落脚于李将军,从而加深了朝廷用人不当的讽刺题旨。
      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记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守 裨将赵堪、白真 罗等假以守 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馀烬于湟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 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认为这首诗与湟水之败有关,既歌颂战士的奋不顾身又讽刺边地将领的无能,但还是认为这首诗的主要用力点在讽刺。
      一、对讽刺说的质疑
      在参考了《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张守 传》和《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关于张守 的记载后,产生以下几个疑问:
      1.诗歌创作的时间和张守 因湟水之战而最终被贬的时间的矛盾
      在《燕歌行》序中说此诗是开元二十六年所作,而《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张守 传》对此事是如此记载:
      (开元)二十六年(738),守 裨将赵堪、白真 罗等假以守 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湟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辞,真 罗又诈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而行。及逢贼,初胜后败,守 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上令谒者牛仙童往按之。……二十七年……守 以旧功减罪,左迁括州刺史,到官无几,疽发背而卒。
      《旧唐书》记载虽然湟水之败发生于开元二十六年,但事情最终给出定论――张守 被贬为括州刺吏,却是在开元二十七年。诗人固然可以“感征戍之事”,但在事件真相调查尚未明朗的二十六年,时年已三十九的高适是否会贸然地去讽刺责备张守 呢?
      2.真正的张守
      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张守 的一生做了精彩的记录。从张守 的战绩和当时唐朝国内对张守 的态度来看,他绝非昏庸无能的边地将领,而是一位战功卓著,得到玄宗充分信任和肯定、百姓爱戴的边关将领。他领导和指挥了以下精彩战役:
      初以战功授平乐府别驾,从郭虔 于北庭镇,遣守 率众救援,在路逢贼甚众,守 身先士卒,与之苦战,斩首千余级……
      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 死,河西 惧。以守 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领余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守�曰:“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 纵兵击败之。于是修复廨宇,收合流亡,皆复旧业……
      及守 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 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馀众以降……
      以上战例可以看出,张守 是一位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勇敢睿智的边地重将。以至于玄宗对他青眼有加,一度欲拜其为相:
      上美张守 之功,欲以为相……二月,守 诣东都献捷,(上赋诗以褒美之)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对于这样一位战功赫赫、帝王信任的将军,即便在军事上犯了错,而此时的结论尚未最终做出,高适会轻率地讽刺责难这样的将军吗?
      3.从高适对张守 的景仰态度,亦与讽刺说相矛盾
      虽然未能找到高适与张守 有过直接来往的史料证据,但我们从高适的诗中可以看出高适对张守 是崇敬的。
      张守 被贬任括州刺史的这一年,高适在宋州。这时张守 请高适的族侄式颜做自己的幕员,高适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写了首诗送给侄子。虽然是送给侄子的诗,但内容却全与张守 有关:
      宋中送族侄式颜
      (时张大夫贬括州使人召式颜遂有此作)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 梓。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这首诗的前四句对张守 的丰功伟绩大加赞扬,第二个四句对张的被贬大鸣不平,不仅没有批评张,反而认为是“末路遭谗毁”,第三个四句则对张被贬之后,亲戚朋友的疏远大感不满并深表同情;第四个四句赞赏张虽被贬但仍未丧失信心,从民间招纳人才,表达了自己将张视为知己的倾慕之情。《宋中送族侄式颜》写在《燕歌行》之后一年,张守 的事情已经调查清楚。那么此时所作的这首诗都对张守 的功绩做了极高的赞许,对其“末路遭谗毁”表示深切同情和大鸣不平的情况下,高适又怎能在前一年写的《燕歌行》中来讽刺张守 呢?
      基于此,不妨从歌颂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似可获得新的认识。
      二、从歌颂的角度审视全诗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③
      虽然后来证明张守 有无法挽回的错误,但在这个错误尚未定论的开元二十六年,在国力最盛的公元738年,在张守 的军旅生涯正处于巅峰的时刻,在张守 仍以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存在于唐人心中的时候,一个正当壮年、崇尚节义、心胸豁达、对英雄充满欣赏倾慕的诗人在他的《燕歌行》中更多的应当是歌颂而不应是讽刺。
      1.恃勇骄傲实为盛唐气度的表现。“横行”本意是纵横驰骋。 金伐鼓、旌旆逶迤,是对军事实力的夸耀,展示出崇高的英雄主义,是当时高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曾多次提到高大威武的“君子之车”和装饰华美的“象弭鱼服”,对作战装备的夸耀也是对战斗力的自信展示。
      2.以军旅之苦反衬军人之伟大。“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不同理解,《唐诗归》卷一二钟惺评云:“豪壮中写出暇整气象。”王 运手批《唐诗选》卷九云:“豪事,非刺语。”诗中未将“战士”与“将军”对举,“战士”与“美人”不构成对立关系,那么,这时的战士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战士也包括将军,即指广大的官兵,所以“半死生”的不仅是普通的士兵也应包括指挥作战的下级军官和高级将领,且《围炉诗话》卷二记载“战士”一作“壮士”。唐朝在军营中流行乐舞,如太宗李世民创作的《秦王破阵乐》。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说在他五岁时(开元五载,即717年)观看过公孙大娘剑器,浑脱的剑舞“浏漓顿挫”,令他终生难忘。所以在战斗的间隙欣赏歌舞即便是美人之舞,也不影响战士们苦中作乐的伟大。
      3.征人思妇的描写是对旧有题材的继承并有突破。曾有学者对中国的边塞诗颇多不以为然,认为其中充满了戍卒的哀怨和思妇的眼泪。自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始,行役相思成为《燕歌行》固定描写的内容:“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 “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④而高适的《燕歌行》不仅循例描写了征人思妇,更由于内容的丰富,在诗中传统的相思已成为背景,反衬出牺牲与奉献的壮烈。
      4.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歌颂讽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