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实境何如意境 [探析李安电影艺术意境的实境与虚境]

    实境何如意境 [探析李安电影艺术意境的实境与虚境]

    时间:2019-02-14 05:27: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李安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导演,他的电影却影响全球,西方观众也不存在接受障碍,甚至是像《卧虎藏龙》这样的中国武侠片,原因就在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没有文化界限的。李安电影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独特的电影语言,生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范畴――意境。李安电影完美的将中西方审美观念融合,创造出电影意境,使得国内外的观众都感受到了强烈东方之美。
       关键词:意境;艺术实境;艺术虚境
       电影意境乃是中国传统的意境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可以说是利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去探索电影的奇妙空间。关于电影意境的定义和形成,同样可以套用蒲震元对于意境的说法。电影意境是电影形象与它所带给观众的全部艺术想象的总和;电影意境的形成是影片中诸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意境分为实境与虚境,这一理论来源已久,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都是以虚实二境的结合为根本,从而产生了内涵无限的意境。艺术实境可以理解为客观方面的景与境,艺术虚境则可以理解为主观方面的情与意,也就是“象外之象”。艺术实境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实在的画面或事物,是一种“既真且美、虽少而精、导向力强的画面,具有能感触和捉摸的品格”。它属于艺术意境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因为实实在在存在于物质载体之上的客观物。
       电影艺术的实境则是电影语言构成的影像中,客观实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观众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银幕影像。电影中人物的一切行为,人物对话的表面含义,交代背景的空镜头,以及电影的情节即故事内容。比如李安的电影《喜宴》,开篇是男主角高伟同在听妈妈寄给他的磁带录音,短短几句话说明了希望远在美国创业的儿子,赶紧结婚生子,因为他是独生子,做父母的希望有生之年抱上孙子。接下来高伟同打电话约一位美国男青年赛门共进晚餐,从对话言语中显示了他俩同性恋的关系。影片开头李安通过平铺直叙,将整部影片的主题及矛盾冲突铺垫出来,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在如此“实境”中继续。再如电影《断背山》,开片表现了两位男主角应聘牧羊人的工作,两人的装束均是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通过人物外貌便交代了影片的背景。以上这些电影中的较实的部分,是构架整部电影的基础,所有的电影无论优秀与否都必须含有这些因素,否则不能称为一部电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庭DV。电影实境是形象的、直接的和确定的,完全依靠电影语言中实在的部分生成,可以被观众直接感受到,比如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他的情绪,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情节的精彩程度,等等。说的通俗一些,电影艺术实境就是那些不需要观众细细品味其内涵,或者观众不必开动脑筋思考深意的部分,就如同观看好莱坞科幻大片,它炫目的特效和精彩刺激的情节是最大的关注点,而影片背后并没有多少导演渴望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艺术虚境是相对于实境来说的,虚并不是虚无不存在,而是间接的、想象的,是“蕴含丰富间接形象、充溢特定艺术情趣艺术气氛的‘虚’,是能不断呈现出想象中的‘实’来的艺术之虚”。与实境相比,虚境从表层的感官和体会,来到了深层的感悟与想象,所谓“象外之象”、“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其含义已经超越了表面形象,而进入到更为深远的境界。
       电影艺术虚境依然是通过电影语言来生成,在电影实境中完成了整部电影基本因素的建构以后,导演真正希望表达的情感,乃是于虚境中实现的。同样,观众也只能在虚境中完成与导演心灵的交流。电影艺术虚境必须通过想象得来的,这在创作和欣赏阶段均是如此。落实到电影语言的使用上,为了达到电影虚境的呈现,导演在拍摄阶段会非常讲究演员的表演细节,包括表情、动作、站位、语言等;摄影机方面,则会仔细思考每一个镜头的构图、色彩、光线等基本元素,每一次运镜都是反复斟酌的结果。导演就是通过这些电影特有的语法规则、电影语言修辞效果的准确运用,实现自己最真实情感和深邃思想的完整表达,这就超越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这些表层意义上的实在物,而进入一个审美想象的环节。
       李安非常擅长在一系列简单的镜头组接中,奠定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营造出艺术虚境,为全片的意境生发做了铺垫。电影《卧虎藏龙》的开头,从故事情节来看,李安简单地交代了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起因,然而通过镜头语言,李安已经将两位主人公――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情感纠葛揭示出来,而造成这种纠葛的原因便是两人的性格以及所谓“江湖”上的恩怨情仇,甚至最后两人的命运也由于性格而决定。这一切贯穿影片的主题思想,在李安所构造的电影虚境中体现无遗。影片开头,武当派得道剑客李慕白,携带着青冥剑下山,准备托付青梅竹马的俞秀莲交给京城的贝勒爷,而李慕白自己则隐退江湖。镜头从室外李慕白牵着马来到镖局,到管家老太太跑进屋告诉俞秀莲,而俞秀莲并没有特别变化的表情却表现了她内心的惊喜。接下来一组镜头便充分体现了李安通过运用电影语言所构造的电影虚境:镜头首先从镖局门厅的房梁处开始,一个降镜头配合摇镜头说明了李慕白由屋外走进屋内正堂;降镜头是指摄影机沿垂直轴线往下移,表示一种揭示,而摇镜头也有揭示信息的作用,比切换镜头有连贯感。此处实境只是表明了李慕白从屋外走进屋内,同相隔许久未曾会面的俞秀莲交谈,虚境的意义却是暗示李慕白虽然准备赠剑隐退,从此不再涉及江湖,但是下山后首先来到的便是镖局,进入了镖局的屋檐下,其实也就是来到了江湖,心中所期望的隐退是不可能实现的。接着,两人坐下谈话,从俞秀莲恭敬的坐姿可以知道,她虽然以江湖保镖为职业,但实际上是一位十分传统的女人,各方面都讲究规矩,对于李慕白的感情也是,始终跳不出所谓道德的成见,所以一直未能与其婚配。而后,镜头由中景变为特写,从李慕白所说了解到他退出江湖的原因是有几件放不下的事情,此话一出口镜头立刻转向俞秀莲的特写,画外之意便是李慕白放不下对于俞秀莲的感情。但是俞秀莲并没有说话,脸部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再次表明了她心中无法表达的真情。
       再看《卧虎藏龙》中竹林两场戏。这两场戏是全片情感线索的重要篇章,分别解释了李慕白对于两位女人矛盾的感情。第一场是李慕白与俞秀莲在竹林凉亭中的谈情戏,李慕白向俞秀莲倾述了自己的感情,在双方颇有哲理的言语中,虽然真情流露,但是他们俩还是无法冲破心理的屏障,最终也没有携手共度一生;第二场则是李慕白追赶抢走青冥剑的玉娇龙,追至竹林并且打斗,李慕白再一次表示愿收玉娇龙为徒。在李安的自述中,他特别说明了为何要选在竹林拍摄这两场戏的原因,“因为竹林光影晃动,不但提供了前景,也提供了背景,……眼花缭乱的视觉动感效果,同时又能产生一种浪漫、婆娑的诗意”,最后李安对于两场竹林戏的要求就是“意乱情迷”。同俞秀莲谈情桥段中,亭外的竹林青翠欲滴,每一株竹子似乎都清晰可见,但放眼望去却没有边际。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身边友人全都知道,两人心中更是深爱着彼此,可是迫于种种社会道德以及各自心中的不确定因素,始终无法成就真爱。就像李慕白所说的:“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这样处于若即若离的矛盾之中,谁也无法走进一步。这里便充分体现了奇妙的艺术虚境,实处只是在竹林中的谈话,而令人产生无限想象的却是景物营造出来的虚境,由景生情的艺术感受。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竹林打戏则更加强烈地体现了李安所谓的“意乱情迷”:从实处来说,竹子柔软的特质使得两人利用轻功在竹间的打斗,会受到韧性的反弹,造成飘忽不定很难控制的感觉;从虚处说,两人位置一上一下的互相转换,显出了玉娇龙崇敬、爱慕李慕白的迷离情愫;对于李慕白也同样,面对娇美的玉娇龙,渴望塑造她的武术才能,以及内心喜爱她的感情,让李慕白难以平静,就像竹林中两人的身影似的起伏不定。这两场竹林戏是全片主线情节的点题之笔,将之前一直隐含着的、扑朔迷离的感情线索烘托出来,特别是打斗这一场,用李安的话来说是:“打出一种意境”,本来并不算精彩激烈的打斗,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这就是艺术虚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邝翼星(1986-),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相关热词搜索:李安探析意境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