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揭秘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中国远征军给有探照灯

    【揭秘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中国远征军给有探照灯

    时间:2019-02-20 05:46: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探照灯虽然作为空防武器之一已经过时,进入了军事博物馆,但它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功绩却是永不磨灭的。而探照灯部队那火热的战斗生活,犹如夜空中探照灯所射出的一束束明亮光柱,至今仍令亲历者难以忘怀。
      
      一
      
      1950年夏天,中央军委决定在上海组建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命令陆军各部队选送一批团、营干部,到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干部大队学习。
      8月4日上午,曾担任陆军第20军178团副政委的蔡子悟被校务部部长谢忠良、中队党支部书记曾照墟找去谈话:经组织决定,你马上到上海参加组建探照灯部队,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希望你服从分配,尽快到任。
      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蔡子悟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组织上的信任和重视,担心的是怕完不成任务――因为蔡子悟对探照灯这种兵器非常陌生。但基于共和国军人令行禁止的一贯作风,蔡子悟没说二话,服从了命令。
      8月6日,蔡子悟等4名干部从南京乘火车前往上海防空司令部报到。火车飞驰,新的战斗生活令人神往。几个月前,国民党军的飞机飞临上海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六”事件,作为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他们个个都义愤填膺。现在,他们要用探照灯对敌机作战,这个任务也使他们感到肩上担子的压力。
      当天他们就到达了上海防空司令部招待所。这是位于江宁路上的一幢小楼,里面没有床,也没有桌椅(上海防司刚筹建),当夜,他们4人就睡在地板上。第二天,华东防空部队司令部组织部长张志华与他们谈了话,详细介绍了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的筹备情况。
      自上海“二六”轰炸后,根据中苏双方的协议,苏军一个探照灯团在团长里申科中校的率领下,随苏军混合集团军进驻上海地区。此后,国民党飞机夜袭上海,在探照灯部队照射、跟踪的配合下,歼击机部队很快将其击落。在当时,探照灯部队确实是防止国民党空军夜袭上海的一支重要防空力量,也是要地防空不可缺少的兵种之一。为保障苏军在上海的物质、文化生活,上海市军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这样应急一时是可以的,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加强新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组建自己的探照灯部队,便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950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成立了由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径琛为领导的探照灯团筹建小组,并开始按照苏军探照灯团的编制组建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筹建小组从华东军政大学的2、4、7团本科学员中选调出790人作为该团基本人员,又从华东军政大学和上海警备司令部、航空处等单位抽调干部,组成了探照灯团的干部队伍。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又从应届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调30人吸收入伍并作为技术骨干。这3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全都是学生中的尖子,政治素质较高,有的还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党员。当时,汽车司机难找,后来在上海市总工会的大力帮助下,按工薪制待遇,选用了150名失业司机担任司机兼发电手。就这样,由各方调配的1100余人,组成了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
      8月5日,华东军大790名学员从南京登上敞篷列车,顶着一夜大雨,于第二天上午到达上海北站。虽然经过一夜的风雨和颠簸,但大家仍然高唱着战歌,徒步行军到了临时集结地――上海“跑马厅”(现上海市人民公园内)。3天之后,他们按筹备组的分工,分别成为雷达手、无线电员、大小灯手、标图员、电话员、发电手。
      8月1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上海防空探照灯团成立大会在上海延安路上的共舞台隆重举行。会场布置得简朴、庄重,主席台是由几张桌子拼成的。7时许,1100名指战员高唱战歌步入会场。
      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开始。主席台上有上海防空部队副司令员王智涛、政治部主任张希才等。当主持大会的黄径琛参谋长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防空探照灯团成立”时,场内掌声雷动。这次大会上宣布了任职命令:吴瑞生任团长,蔡子悟任副政委(后为政委),马耀华任参谋长,陈克任副参谋长,宁波任政治处主任,张振芳任副主任;1营营长侯学真,教导员王建初,一个月后,胡锦生任副营长;2营营长迟芬亭,教导员卜广山。接着,大会举行了授旗仪式,吴瑞生、蔡子悟代表全团官兵接过了军旗,蔡子悟代表全团向上级首长表示了决心: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负上级的信任和重托,刻苦学习,尽快掌握现代化装备技术,为早日担负起上海地区的防空作战任务而努力奋斗。
      最后,王智涛副司令员代表驻沪防空部队首长对探照灯团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号召大家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完成在上海的防空作战任务。会后,上海著名京剧演员李钟林等为大家演出了京戏《武松打虎》。
      
      二
      
      探照灯团的机构虽已建立,但部队尚未按战斗建制组成。先要集中训练,人员分别驻在复旦大学、胶州公园、漕宝路4号桥、马家角1号等地。首先学习兵器基本原理知识,然后进入下一步训练。
      对于探照灯这个现代化的新兵种,全团上下几乎一窍不通。团里的干部都习惯于冲锋、炸碉堡,对坐下来学电工原理、光学、探照灯战术,既不习惯又很吃力;刚出校门的军大学生,虽然有文化,肯学习,但缺少战斗部队的经历。根据当时部队的思想状况和苏军的授课计划,团里在第一阶段进行共同课目训练,然后按专业分类学习兵器原理和操作保养基本知识,最后按编制序列由苏军带训。
      8月11日,各集训点正式开训。由于专业课目是苏军人员任教,翻译是从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借来的学员,他们初通俄语,但对军事术语、兵器知识都不大懂,所以语言障碍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有时为了一个名词,教员边讲边做手势,累得满头大汗,翻译也跟着急得出汗,学员听得费劲,额头上也冒汗,闹出不少笑话。
      当时的教学条件很差,房子是临时搭的草棚,用芦席挡风,有时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桌子、凳子是在木桩上钉的一块窄窄的板条。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难住大家。苏军按正规化大纲教学,学习没有书本,学员就在课堂上努力记笔记,在课余时间抓紧复习。一些学员在熄灯后仍在记忆背诵,相互问答,平均每天要学习10~12个小时。经过20多天的紧张学习,许多学员在口试中达到5分的成绩,干部学会了基本的指挥程序和兵器的概要知识。
      接着,部队转入了带训阶段。按照苏军编制,部队人员分别以团指挥所、l个指挥连、2个营部、6个营属连开赴苏军灯团的各个驻防点。团部前往江湾五角场,1营(辖1、2、3连)驻浦东张家湾、东沟、陆行、塘桥;2营(辖4、5、6连)驻仙霞路、漕宝路4号桥、国权路一带。当时,每个连有4个排,含3个探照灯排和l个指挥排,每个探照灯排装备2部雷达灯、2部跟踪灯。部署是以灯设站,雷达灯每站8~9人,跟踪灯每站5人。各排之间的距离为6~8公里。
      面对部队高度分散的情况,部队及时组织纪律教育和尊重苏军人员的教育,加强了党团组织生活和各级汇报制度,规定了与苏军人员共处的有关纪律和请示报告制度。
      苏军教官享受的是专家待遇,平时除了吃、住不在一起外,操作、执勤、娱乐都同我军指战员在一起,与部队干部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对一地热心传授指挥和操作要领,还介绍了有关作战经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训练,部队干部战士都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各级考核验收,达到了预期要求,大家也能单独操作设备了。
      上级领导也非常关心探照灯团的建设。1950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陈毅司令员在苏军顾问和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兼上海防空司令员聂凤智同志的陪同下,到仙霞路报务训练队观看和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10月,陈毅到上海江湾五角场探照灯团指挥所听取苏军探照灯团团长对培训工作的报告;11月,陈毅同志又观看了部队进行的实兵演习。
      1950年11月17日,部队根据上级指示,正式接收了苏军探照灯团的全部装备,并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上海防空副司令员王智涛、上海防司参谋长黄径琛等参加了这一仪式。吴瑞生、蔡子悟在移交书上签了字。这次部队共接收PAⅡ-150型雷达灯36部(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援苏物资),苏制3-15-4B型跟踪探照灯36部;莫斯脱-2型环视雷达1部,以及其他通信装备和苏军列入移交的两只军犬。
      签字仪式结束,双方军人热烈握手。两国军人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相处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不少人还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其后不久,苏军探照灯团人员乘火车离开上海回国。从签字移交开始,新成立的解放军探照灯部队就正式担负起了保卫上海的防空作战任务。
      
      三
      
      鉴于防空作战任务的紧迫性和不间断性,部队暂时仍按原苏军的部署进行战斗值班:以排为单位(4个灯站在一个驻地),以上海为中心组成照射区,配合高射炮和歼击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为了解决部队分散后的干部缺额问题,部队又选拔了一批原华东军大的学员担任排长、站长。
      为了进一步巩固操作技术,提高战斗力,全团开展了一场“有机必练”的大练兵活动,即只要空中有过航飞机通过,就抓紧时机练兵。部队每晚有三分之一的灯站处于一等战备状态,但无论当晚准备值通宵班的还是已值班补睡觉的,遇到有过航飞机,都立即按“警报”进入阵地操作练习。训练飞机加上民航班机,每天经过阵地上空的架次数量不少,部队都把它视为训练的最好时机。如果没有过航飞机,白天大家就对着地物目标和云彩训练,夜间利用星星和灯光练。就这样,通过闭灯独练、开灯协同演练,部队的照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除巩固、消化苏军所教授的技能外,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从而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到1950年底和1951年初,上级为了扩建兄弟灯团,又不断从原团队抽调兵器和人员支援兄弟部队。为了弥补兵器的不足,团党委决定,一要做好现有装备的维护保养;二要千方百计地修旧利废。
      当时,上海郊区还残留了一批日军遗弃的探照灯,但经长期风吹雨淋,几乎成了废铁。本来,苏联专家回国后,全团的技术保障工作就落到了30名大学生的肩上。他们经过商量决定,哪怕工作量再大,但为了部队的装备需要,他们愿意把这些废弃的日式探照灯修复使用。团党委认为这是个好主意。经过上级机关批准后,进一步充实了团修理所的机器设备,就将几十部日式废灯从四面八方拖到了团修理所。
      经过拼凑、修补,探照灯的机械部分很快就装好了,但作为主要部件的反射镜却因镀银层大部脱落而无法使用。而要电镀直径150厘米的反射镜,当时没有一家电镀厂能够完成。在此以前,苏联专家也说只有专门的军工厂才能干。怎么办?这一难题不解决,一切都前功尽弃。大家怀着一腔为国争气的豪情,群策群力,开始了小面积试验。经过日夜奋战和多次失败,后来在黄同样、马达璋、殷平成等同志苦心试验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一下子就使20多部废灯复活,很快装备部队,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了第3营。大伙由衷地称赞说:“几个大学生抵得上一个兵工厂。”
      探照灯的零配件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尤其是当时雷达上用的真空管,有时还因供货不及时影响战备。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员冉新生建议,逐步用国产管代替进口货。部队领导非常支持这个有远见的建议。但国产管的性能与进口管差别较大,无法直接使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决定改装线路。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用国产866管代替了昂贵的进口管。接下来,部队又将雷达上的全部真空管改成国产货。经过改装,不仅节省了大量外汇,而且还将原来探照灯雷达的发现距离从25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上级机关很快就将他们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兄弟团中进行推广。
      从1950年11月17日起,上海探照灯团正式担负起上海防空作战,1951年3月,该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探照灯第121团”。1951年9月27日,该团从1、2营抽调人员组建成第7连,赴南京担负防空作战任务;1952年4月24日,该团又以6连为主,其他营充实,组成“新6连”赴朝作战。同年6月,该团7连又入朝参战。两个连队在抗美援朝期间共照中敌机325架次,配合兄弟兵种击落敌机7架、击伤敌机5架,直接照落敌机2架。
      1952年12月,该团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探照第421团”。1957年空防合并,该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对空探照灯兵第1团”。
      (组稿、责编江风)

    相关热词搜索:第一个探照灯我军揭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