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铁佛古镇:山寨背景下的“杂交”四合院 铁佛古镇

    铁佛古镇:山寨背景下的“杂交”四合院 铁佛古镇

    时间:2019-02-21 05:38: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四川评选出的众多历史文化名镇中,资中县就有两个,分别是铁佛和罗泉古镇。两镇相隔不过16公里,均位于资中至仁寿的县道旁,这样的布局为游览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一次出行便可二者尽收。
      无论是从资中县城,还是成渝高速公路渔溪出口前往两个古镇,铁佛都在前面,但初次造访的自驾游游客常常会与其失之交臂。原来,铁佛古镇所处地形独特,位于资中与威远交界处一座叫景尼山的山上。通常公路不是通过集镇就是紧贴镇旁,铁佛则不然,过境公路是从镇旁数百米外绕过山丘的。所以,自驾游游客在公路上看不见镇子,稍不留神驶过一段长长的下坡路,便与铁佛古镇擦肩而过了。
      我们差点就与铁佛古镇失之交臂,幸好及时看见路旁的指路牌。停车询问,方知到镇上需步行。
      把车停放在通往镇子的小道路口,我们一行人翻过一座小山坡,在阡陌间前行数十米,黄泥小道的尽头突然闪现出一条青壁幽幽的甬巷。穿巷而入,我们很快就到了古镇街上。
      这是一座倚山势而建的古镇。随着地形起伏,镇子自下而上分为下街、中街、上街,呈三级布局。3条主街的平面走向,略似一柄弯弯的镰刀。最能体现铁佛古镇山地特色的应该是中街,由9组石梯构成,逐级而上,石梯两边是居民院落和商铺。没有石梯的地方,街面均用石板铺成。铁佛的石板街有个独一无二的特点,都由长3米、宽0?郾4米的大石板整整齐齐地排列铺砌而成,街宽四五米,中心微微拱起,两边稍低,这样有利于雨水流淌,街面不会出现积水。山地多石头,除了石梯和石板街,铁佛的建筑也多选用石材,建房筑基大都用石头垒砌成一两米高的石坎,就连家家门前当街的立柱,也往往是一条数米长的整石。三条主街之间,过去均有坚实的栅门分隔,如今石砌的门框俱在,每个门框都由3根长达3米左右的大条石两竖一横地构架而成。这样的石栅门全镇共有15道。从这些石门、石坎、石街遥想早年的铁佛古镇,当白昼的市井生活随着暮色围合而归于沉寂,入夜的更鼓在深巷角落敲响,15道闸门次第关闭,偌大一个镇子如同一座森严的石堡古寨。如今铁佛给人的印象,依然具有山寨古镇的特征。
      铁佛的山寨形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风貌,其形成与地域环境有很大关系。铁佛古镇所处的位置系龙泉山脉东南边缘,绵延川南诸县的浅丘地带在这里终结,座座山峰突兀而起,早年的富绅、豪强纷纷在此倚山筑寨。铁佛东北面的土城山主峰787米,山高势险,明朝末年就筑有坚固的土寨。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国朱义宣部入陕途经此地,欲夺下寨子,无奈久攻不下。1933年,红四方面军路过时发现古寨依然完好,便在此扎营。如今,古寨遗址和古战场痕迹犹在,寨子大东门尚留存有一副石刻对联:“道德为藩篱不需雄兵百万,诗书作甲胄甚来猛将三千。”横批“天生重关”。从这副对联的文采和寓意可以猜想,古寨的建造者恐怕并非豪强土匪之类,而是地方士绅为避乱自保而构筑的营垒。
      铁佛古镇南边4公里处是东嘴山,山上、山下各有一寨――东嘴寨和长岭寨。镇西5公里的黄嘴头则是一座高665米的山峰,山上构筑石城,称为黄嘴寨,其北门内一峰秀挺,美其名曰“文笔峰”。文笔峰亦是铁佛古镇的一景,古代文人曾用“白鹤黄嘴常翥丁滩啄化鱼,青龙蓝角天生申溪朝铁佛”这样优美的联句来描绘其景致。众多山峰、山寨围绕在铁佛周边,铁佛的山寨文化背景也就一目了然。
      从大局上看,铁佛无疑是一座山寨式古镇,这是它本土文化的总体呈现。然而,它的内部单元构成又反映出诸多外乡文化的基因,最典型的就是镇子里无数别具特色的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普遍范式,各地皆有。但铁佛的四合院明显有别于一般四川乡镇所见的木构院落,大都有着高企的石基、石柱和青砖壁立的山墙,青瓦覆盖的房顶遮掩在高耸而前后翘突的封火墙内,气势恢弘而威严。若非木板的门面,雕花的窗户,悬突的吊柱、挑枋,以及临街的“美人靠”(一种靠椅)有着四川民居的装饰元素,这些四合院明显透露出南方的建筑特色。铁佛的四合院不属于纯粹的四川本土民居,是本土民居与南方建筑杂糅的产物,这也是铁佛古镇的独特景观。细细打量和观赏这些四合院,探究它们的来龙去脉,是极具诱惑力的。
      和其他古镇相比,铁佛的历史不算悠久。铁佛的成镇和得名源于一段佳话: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距此地1公里的太平场有一尊铸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高14米的铁佛,人们欲将此佛搬到附近的新津寺,途经此地歇息。没想到铁佛立在这里仿佛生了根,再也无法挪动。一个叫融亮的僧人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拗,便围绕铁佛圈地造刹,取名“铁佛寺”。有了寺庙,就有了香客,久而久之,寺庙附近形成了民居,还有人经营生意。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铁佛建镇,镇名也沿用寺庙名。
      最初的铁佛镇只是一个仅有几间店铺的小镇,但它处于川南重要盐产地罗泉与州府的必经道上,往来客商在这里贩运、周转都很方便,镇子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了一个商户云集的区域经济中心。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铁佛镇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钱庄、当铺、染坊、客栈、茶馆、酒家,以及形形色色的山货铺、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等,十分喧嚣繁华。在铁佛做生意的商人,大都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他们在这里赚了钱,便在镇上修建起一座座带有浓郁南方色彩的四合院,扎根于此。这些四合院多数建造于清代,至今保留完好。铁佛古镇因其独特的山寨式布局和具有南方文化特色的清代四合院,于199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但凡到过铁佛的人,都会被无数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构成的景观吸引。一道道挺拔壁立的高墙,一条条高墙夹峙的深巷,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青瓦,一户户玲珑剔透的花窗,无不透出悠远的深邃和古雅。随便走进一家店铺,无论开间大小,穿过铺子,里面便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四合院。哪怕只有百十平方米的院落,都会有前厅后舍、左右厢房、中庭天井,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大的四合院面积达上千平方米,其代表便是位于下街的南华宫。
      铁佛是一个靠外来人口尤其是南方生意人发展起来的古镇,他们在镇上建有各自的会馆。各地会馆都有特定名称,如广东会馆叫南华宫,福建会馆叫做天后宫,江西会馆叫万寿宫……对于远道而来辛苦谋生的外省人,会馆不仅能增加同乡的凝聚力,还是一个认祖归宗的符号,也是一个省属群落文化内涵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会馆本身往往能体现一种力量与尊严,从布局到样式都力求美轮美奂。可惜,由于世事沧桑,铁佛的会馆多已不复存在或仅存遗址,唯有广东会馆南华宫还保存完整。在下街的中段,绛红色的石壁托出一面气势庄重的门墙,大门上方有四个斗大的楷书:铁佛中学。这就是南华宫的旧址大门,它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作为学校,如今终于返本归真。
      南华宫占地1918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建筑面积达900多平方米。跨进大门,迎面是高敞的正殿。数十根八九米高的圆形石柱支撑起殿堂栋梁,使大殿显得大气恢弘。殿前的横匾,上书“南华宫”三个大字,遒劲端庄。大殿后有一小殿,坐落在约2米高的石基上。小殿翘檐垂斗,门窗雕花,造型古雅。出正殿,南望宫门,一座精巧的戏台搭建在门道上,左右两侧厢房背靠着气魄雄浑的青砖封火墙。封火墙高出屋脊七八米,呈三级宝塔形状,每级两端拗尖上翘,势欲凌空飞升。前门、正殿与左右厢房之间有一片800平方米的方正大坝,正是早年会馆的露天剧场。在会馆变作中学的年代里,它又成了学生的操场。如今,中学已经搬走,南华宫作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过去用作教室的厢房不再有琅琅书声,但空寂的戏台也早没了丝竹、檀板的声音。唯有庭前的乔木于枝叶青翠的树梢间摇曳出一份庆幸,毕竟铁佛古镇保留下了南华宫这个大型四合院的范本,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古镇曾经的一段辉煌。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山寨杂交古镇四合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