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为“学而优则仕”正名

    为“学而优则仕”正名

    时间:2020-03-19 05:06: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 学而优则仕;考证;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0-0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66—02

    2005年,钱学森在接受温家宝总理看望时曾感慨道:“现如今,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在2010年政协会议上对该问题作了回答:“中国其实不乏创新型人才,只是这些人刚在学术或科学研究上冒了尖就被提拔成了官,而官场上的繁杂事务占据了他们多半时间,导致本可以在专业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再作研究,因而也就无从创新了。”

    该观点认为,这主要是受中国儒家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所以反对这种积极入仕的教育理念,认为学者就应本本分分作学问,学政应分家。“学而优则仕”语出孔子弟子子夏,原文出自《论语》子张篇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术界对此理解不一。笔者就此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一、古今考证:“学而优则仕”功大于过

    1.“学而优则仕”的历代典范

    西汉桑弘羊自幼善于心算,学而优则仕后助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改革,使得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三国时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学而优则仕后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江山事业;明朝戚继光同样是学而优则仕的榜样,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嘉靖年间率领士兵取得了平海卫、台州等诸多战役的胜利……这些人才虽处不同年代,但都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名垂千古,于家门荣光,于国家富强,于自己成长。

    2.“不学则仕”的反面案例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较多令人咂舌的作弊事件,学术腐败和浮躁之风日盛。不是今天校长涉嫌作弊,就是明天博士涉嫌抄袭,面对这样的学术困境,又有人怀疑是否“学而优则仕”过时了。而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学术道德的缺失和学术水准的下降才迫使我们更需要“学而优则仕”。如上文所说,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道德。

    二、当代启示:“学而优则仕”的现实意义

    1.对个人来讲——独善其身

    (1)学习方法: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方式。该原则用在教育观上即为知行结合的学习方法。子夏将其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陶行知的“做中学”思想就是这种思想的延续。陶行知将知识分成“闻知——亲知——说知”三类,并认为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亲知”几乎完全被排在门外,“说知”也被忽略。他主张只有教师传授的“闻知”、学生亲身实践的“亲知”和教师帮助学生推论的“说知”相结合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今天,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应坚持贯彻这种学习方法。

    (2)学习理念:终身学习。1965年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认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阿达玛•旺安在《终身学习的演变和视角》报告中强调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这表明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开始从“关注教育授予者的责任”向强调“学习者本身的需求”转变。由此可见,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体现的也是“实践——学习——实践”的“终身学习”理念,我们有必要将其继续继承发展下去,因为唯有学习才有进步。

    (3)学习动机:学优则仕。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认为内在动机才是维持学生长久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目的学习理论”创始人托尔曼认为长久的学习动力体现在“有目的的、有导向的”学习行为;以维特海墨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则认为这种“导向”就是“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校外的情景中去”,借用子夏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即将所学用于实践。可见,“学而优则仕”就是维持当时学者长久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

    2.对社会来讲——兼济天下

    (1)哲学基础:社会分工。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不涉农耕之事,故曾有人质疑“学而优则仕”有五谷不分、歧视劳动的阶级思想在里面,从而加以批判。然而在几千年后,恩格斯为此给出了理论分析。他认为:“当人的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所以说“学而优则仕”的提出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因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2)社会理想:内圣外王。孔子以天下苍生为念,“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孔子看来,其道德规范不止是“仁”,而且可以称得上“圣”。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也只有从政才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福祉,以实现“推己及人”,光大道德力量。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内圣外王”的典范。

    (3)选拔机制:任人唯贤。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代替了“公田”;“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垄断也逐渐走向瓦解。宫廷知识分子四散谋生,在客观上为那些从来没有学习过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士”,“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们的出路或职业即是“仕”,从而也就打破了奴隶社会任人唯亲的宗法世袭制度,建立了任人唯贤的人事选拔制度,即使在现代,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编辑:陈富祥

    相关热词搜索:正名学而优则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