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差异的历史渊源

    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差异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0-03-19 05:10: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中日两国同在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鸦片战争、佩里叩关标志着两国近代化的开始。两个地处东亚的国家均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有着割舍不断的紧密关系。虽说中国在历史文化、物产资源上优势明显,并较之于日本更早地萌生资本主义,更多地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但在近代化道路上却比日本缓慢而且曲折了很多,还被后者侵略长达50年之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异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追溯其缘,本文以历史阶段为切分点,紧扣四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两大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政治体制与思想文化对中日近代化差异的重要影响,以期能对学界研究此段历史进行肤浅的补充。

    关键词: 中日两国 近代化进程 差异 历史渊源

    一、15世纪中叶前的中国、日本和世界

    众所周知,东亚的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世界,中国是核心区,外围是朝鲜和日本,他们都以农业为基础、是具有内向性的社会,其变化速度较为缓慢。[1] 15世纪中叶前的中国依旧处于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时期,日本则处于足利家幕府将军的统治之下。而此时的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催生着扩张的西方文化,一种新型文明出现了,这就是现代文明。

    (一)登峰造极的明朝中央集权

    15世纪中叶前夕,延续并强化了元王朝专制体制的明帝国,正处于国力最强盛之时,南下西洋,编写大典,都是其强盛的体现。朱元璋废丞相的弊端,此时仍未见端倪,不过,这是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一个节点。之前的朝代汉唐宋元,从汉代的虽说皇帝周围官员的权力逐渐被分割,以防威胁皇帝的权威,但还没到朱元璋直接废掉丞相之职的程度,对皇权多少有一定限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使得广大中国民众对至上的权威不持怀疑只有顺从,并影响了中国数百年时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想要打倒皇帝,可自己羽翼丰满后也在南京当上了皇帝,和他心中的“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像新文化运动,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影响的不过是和陈独秀同样的精英群体,以及青年学生。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都是给他民主自由不如给他点钱财来得实惠。概而言之,中央集权制使得广大百姓民族意识发展滞缓,思想上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帝王万岁的遵从。受西方影响的洋务运动,也不过是清人精英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有激起广大民众的救亡意识。即便有李鸿章、曾国藩等贤能之才,未有民众力量的觉醒,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崛起的日本。与此同时,明王朝为更好地积聚商业财富而重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2]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朝代,既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积淀,又有开后代文化之先的创造性因素。[3]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群体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在悄然萌发,但远远不能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只是封建帝制的一个附庸。

    (二)脆弱的日本封建意识形态

    15世纪中叶前的日本,文明程度远逊于中国。从公元7世纪左右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政治制度等方面事物,到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形态,和中国的差距都比较大。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岛在华夏眼中不过是蛮夷之地,甚至不如北方的匈奴突厥鲜卑。陶器在弥生时代的日本才出现(公元前300-250年左右)。在汉安帝时,日本还处于奴隶社会,而汉朝已脱离奴隶社会数百年。大化改新后,日本逐渐有了封建形式的国家形态,出现了庄园主等封建国家的社会群体。直到15世纪中叶前的日本,日本仍不像明朝被浓重的儒学文化狱封锁,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各类活动。而律令制在日本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分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日本各类环境都较为分散,将军虽然名义上是全日本地方领主的首领,但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小。直至应仁之乱后,将军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地方大名掌控了全日本各地的實权。虽然德川家康名义上统一了日本,其掌管权利也仅是各地的大名,无法像宋明时期由中央直接对地方政府进行管辖。总而言之,就是日本没有像我国那样上下完整的行政体系,也没有儒学这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比如说,儒学思想与日本长久以来的尚武精神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武士道精神。但最终武士道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了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4]当然,儒家思想的脆弱也为后来外来文化植根日本,留下了较好的社会条件。

    二、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的中国、日本

    15世纪中叶后,在世界范围内讲,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各类航海奇迹开始诞生。哥伦布远航美洲大陆,达伽马发现了到印度的新航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而中国和日本,也置于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之中。

    (一)倭患影射出的文化碰撞

    明帝国从这开始,摊上了一桩麻烦事——东南沿海的倭患。15世纪中叶之前,倭患同样存在,但是其规模和破坏力都不是可比拟的。倭患的严重也体现出明帝国行政体制的诟病。皇帝们太害怕又出现唐朝中后期那种地方军事豪强割据的局面,把帝国内的武官权力大大阉割,再加上对军备重视不足,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海防既很松弛,也无人问津。文官再能干,打仗始终不如武官。胡宗宪在嘉靖时期虽算是比较能干的文官,但在东南沿海也只有武官戚继光才能平定倭患。

    自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逐渐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虽说这一历史变革使世界各地区由孤立走向联系,并日益形成一个整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使亚、非、美洲国家更加贫穷和落后。[5]不同的是,西方文明与中国的交流,无法撼动甚至影响中国的本身文化形态,而日本却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并活跃了起来。

    (二)西方文明影响下的日本

    西方文明也开始同日本接触。葡萄牙人带来的火绳枪在日本被叫做铁炮并被大量使用,使得日本战国的战斗模式发生了彻底的革新。由主要为武士的技艺对抗逐渐转为足轻的铁炮齐射。而天主教在动荡年代的日本也为民众带来了皈依。九州岛的大友义隆便是信仰基督教的切支丹大名,西方文明在此时对日本造成的影响比在中国大得多。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处于动荡,外来文化能够较为方便的进入日本社会,另一个则是日本本就宽松的社会环境。

    正当西方的殖民扩张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日本德川家康在1616年彻底消灭其对手丰臣家的势力(德川家康也是通过下克上取代了丰臣家,丰臣秀吉是前任关白),登上了征夷大将军之位,把日本置于幕府的统治之中,并实行锁国,强迫民众皈依日本本土的神佛习合,而不是天主教。而中国也于1644年完成了改朝换代,清军入关,清朝建立,开始了长达近两百年的闭关锁国。中日两国就这样,错过了世界近代化发展的第一班列车。

    三、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日本

    17世纪初,中国与日本再次开始了锁国,而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开始受到了英国的威胁,尼德兰诸省纷纷独立,新教的光辉闪耀全欧洲,而神圣罗马帝国则日趋分裂……随着西方各国不断创新发展,中日两国却停滞不前。

    (一)天朝上国观念下的清王朝

    1793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在欧洲的外交礼节中,并没有向对方国王或者皇帝下跪这类礼节,此时,不列颠岛上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与东方的联系,开拓新的市场。乾隆帝认为大清王朝无所不有,不需要与西方人通商。事实上,开放通商对清王朝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白银会流入中国,西方的各类先进器物和科技也会随之进入。结果,马戛尔尼不仅没能成功说服大清皇帝,反而被摆了一道门坎,要求其下跪。虽说这是大清国的规矩,但却不是当时外交应有的礼节。就连统治了半个欧洲的拿破仑,对待小国君主同样彬彬有礼。事实证明,天朝上国观念与清朝后期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西方列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6]

    值得一提的是,马戛尔尼访华时带来了英国当时的各类先进器物,有天文观测器物,有各类发明,也有各种先进武器。其中包括棕贝丝滑膛枪——当时英军的主力步枪。可是大清王朝对这些不以为意,仍然信守“八旗子弟,射术一流”,压根不知道“功夫再好,一枪撂倒”的道理。直至棕贝丝滑膛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仍然在英军中使用,而清王朝却没有装备至部队,造成战争中惨败。清朝在此时期呈现的强盛,只是封建形态政权的强盛,并没有任何过渡到近代国家质的变化,从政府形态到思想观念,仍然和之前的王朝并无本质区别。黑格尔认为中国的历史是没有历史的历史,只不过是换着不同的氏族搞皇权政治罢了,颇有几分道理。封建皇权思想在中国的社会中实在过于根深蒂固,是使明清时期在近代停滞不前的重大因素。

    (二)锁国思想下的德川幕府没落

    德川幕府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宣布锁国。包括取消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往来,取缔天主教等。但是,这并没有完全根除西方文化在日本社会中产生的影响。虽然日本和满清政府一样,允许外国商人在政府制定的少数一两个港口进行贸易,但日本情况和满清政府却大为不同。由于日本没有其像满清政府那样坚固的文化壁垒及厚实的文化根基,使得日本民众仍然能够保持一定地对外界的好奇心。在与荷兰这种不传播天主教的新教国家贸易发展中,使德川幕府准许同荷兰保持一定贸易,而地点就在九州岛的长崎和平户,这让西国埋下了反抗思想的种子,而九州岛上的萨摩佐贺藩尤甚。虽然萨摩藩的家族岛津氏本身就与德川幕府有着旧日矛盾,但并没有阻碍他们之间进行贸易往来。

    相对于我国,日本的藩制使得各地并不完全服从将军统治,尤其是西南部的大名,大都暗藏二心。而封建时期的中国则是服从皇权,皇帝让你不通商就不能通商,不然就得杀头。看起来分散的日本政权,反而在近代倒幕维新运动中占得了先机。日本在维新前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德川幕府,为维新扫清了道路。[7]。

    四、19世纪中叶后的中国、日本

    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中叶都被敲开了国门。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由精英地主们领导的自救性质的洋务运动,而日本则是自下而上的维新志士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同样是近代化,结果却大相径庭。

    (一)苦难连连的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于《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人只能在几个特定城市活动,其他地方都不能去。后来英国人十二年后又想跟中国人来修约,为什么?英国人想十多年了,想必你已经明白了自由贸易的好处,那么第一次开放的沿海几个城市显得不够了,英国人希望满清政府能把全国都开放了。希望两国最好互派使节,如在北京设大使馆,相互搞外交。站在国际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事,也在国际之间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是,英国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傲慢自大、目中无人的政府。英国公使进京,递交国书,坚决不磕头。不仅如此,英国人跑来办理外事,清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推诿。造成英法联军快打到北京之时,满清政府派人到通州跟洋人屈服谈判。后来由于满清政府为被打败的阴影中苏醒,维护清王朝颜面,把英法联军派来的使节杀害于皇家园林圆明园之中,结果惹怒了英法联军,致使后来出现英法联軍焚烧圆明园祭奠死去同胞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满清政府是多么的自大。

    而其近代化改革,同样也是漏洞百出。洋务运动依靠地主贵族的资金购买外国先进战舰,一度使中国的海军跻身世界前十。然而,大清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海防紧则海军强,海防松则海军弱”的观念。在海军上有一定业绩之后,列强也暂时不把中国当作殖民目标了,以为自己在亚洲天下无敌了,不思进取,停滞不前。没有威胁,就不发展水师了,结果造成甲午中日战争我方惨败。

    (二)迅猛崛起的岛国日本

    倒幕运动结束后,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各类举措促进近代化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不仅在器物上学习西方,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也积极地向西方靠拢。这植根于日本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还来源于当时政府的励精图治,建立的一套效率较高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与满清政府的懒散作风,有着天壤之别。日本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拥有了一支能和中国匹敌的海军,并最终将其打败。

    相比于满清政府,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国民上下齐心,而满清政府,本身除了主力北洋舰队,还有南洋与福建两支水师,然而在战争爆发后却没有调动到战场。日本则是政府官员缩衣节食支援本国海军建设。从中也可看出,两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理念的差距之大。我国的落后观念保留到民国成立,民众愚昧,政治腐朽,军阀割据,最终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差异的原因不外乎此:中国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空前强化,地方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削弱,民众的思想被严重束缚,地主阶级死守儒家文化和封建政体,传统稳固的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着近代化的发展。日本方面,长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克上的思想使得日本人天生不畏上级而只是尊重,中央长期有名无实,最后能人志士为了集团的利益主动尊王攘夷,主动开化维新,当然比被动接受效果来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59

    [2](加)卜加民.哈佛中国史(明与元)[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

    [3] 郑颂.明代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及评论[J].珠江论丛,2016(02):49-58.

    [4]胡金越,周新煜,刘永岚.儒家思想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响[J].才智,2017(14):220-221.

    [5]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5(22):91.

    [6]于纯海.试论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J].黑龙江史志,2015(14):51.

    [7]王玉芝.简论日本倒幕运动的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5):26-31

    作者简介:

    贺瀚书(2001年3月10日出生—),性别:男,籍贯:四川达州,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2班。

    相关热词搜索:两国中日进程差异历史渊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