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壁画中的抗战宣传

    壁画中的抗战宣传

    时间:2020-03-20 05:12: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全面抗战爆发后,活跃在救亡宣传战线上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以画笔为武器,创作出大量直接服务于对敌斗争的壁画作品。这些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创作出来的抗战宣传壁画,不仅题材多样,内容广泛,而且主题鲜明,形象醒目,集鼓动、晓谕、讽刺、揭露、鞭挞于一体。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抗战壁画以无比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前方将士们的斗志,瓦解了日军、伪军的士气,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无论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到处都可以看见抗战宣传壁画,甚至在沦陷区的许多地方,也时常能看到抗战壁画的身影。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壁画的题材广泛,数量非常庞大。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当时所著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记载:“随便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是醒目的大幅的壁画。美术工作者随时随地地掮着梯子爬到墙上创作他那抗战的大众墙画。”作为晋察冀边区创始人之一的聂荣臻也在回忆录中写道:“至于美术工作,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大幅抗战壁画。在村庄的墙壁上,贴的是手持钢枪、大刀的子弟兵和民兵的英雄形象,很有战斗性。”当时日军“宣抚班”(面向沦陷区中国普通老百姓进行思想宣传活动的专门组织)成员岛崎曙海在其《宣抚班战记》中写道:“八路军的建筑物的墙壁上,到处写着抗日口号,画着抗日宣传画。”“这样的标语,和共产军用枪刺杀日本士兵的壁画、还有撕破太阳旗等侮辱日军的过分的东西,满墙都是。使我们大为愤慨。”有些抗战壁画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仍保存完好。1983年初冬,一部分晋察冀老文艺战士到老区访问,看到一幅历经了40多个春秋的巨大宣传壁画《看,鬼子又杀人了!》,仍然完好如初地被保存在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平山县陈家院的一座三连间砖房的后山墙上。40多年的风吹雨打,包括其间敌人多少次疯狂的大“扫荡”,都没有使它有多少损坏。日军来了,乡亲们就把它糊上泥,打走了日军,又把它冲洗干净。乡亲们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这幅壁画作品。

    当年在八路军中担任过宣传干事的女作家王文秋,在《我画壁画》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们也许会奇怪,当年延安和解放区农村中的壁画为什么那么多?许多美术工作者提上一些颜料桶和粉画桶,拿起几支笔和刷子,就在一些土墙上和白粉墙上画起来了。(当时延安油画很少,没有油画颜料和画布)。有一次到了一个村子,我画了一个高大的冀中自卫军,手里拿着一杆红缨枪,脚下踏了一个小日本鬼子。因为战争环境,颜料很缺乏,我把自卫军的上衣画成白色的,只用墨线勾好,下身就画了一条黑裤;梭镖的红缨没有颜色,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土粉代替红颜料染成红色。这时梯子下面已经围上了不少观众,有人在议论说:‘这个女兵还会画画!’年纪老的说:‘这个自卫军画得很威武!’年轻的在议论说:‘日本鬼子有大炮、快枪,可我们人多,咱拿上一根红缨枪也不怕他!’我站在梯子上一面画,一面听他们议论。画好了自卫军,我又在背景上画了一队自卫军,然后题上‘自卫军上战场’几个大字作为标题。画完以后,老乡就在一边喊口号:‘只有大家参加抗日才有出路!’‘年轻人赶快参加自卫军保家卫国!’”

    在华北敌后,八路军部队行进到哪里,美术宣传就进行到哪里;部队打到哪里,壁画就跟随着出现在哪里。画家王邦彦在回忆当年八路军美术工作时说:“我们美术组带着这种标语筒,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画到哪里,踏遍了太行山的山山岭岭。标语在内容上紧密结合斗争形势,语言通俗有力,这样才能产生鼓动和宣传的作用。在形式上,尽量美术化,做到鲜明、醒目、美观。有的用白色写字,红色勾边;有的红色字黑色边;有时也用投影方法托字。壁画同样以三色组成,有条件时也适当配以其他颜色。山区大都是石屋石墙,平原则大部分是土屋土墙,不管墙壁的条件如何,我们尽量使所写的标语或壁画产生强烈醒目的效果。”“在对敌斗争最残酷、艰苦时期,我们还曾组成小分队随武工队深入敌后……在深夜由自己人悄悄领进村庄,村头就是敌人的炮楼,但我们照样在他们的枪尖闪光下,摸着黑在墙上写、画。当我们了解到日寇汉奸在村里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的滔天罪行时,我们强忍着心头的怒火,画笔上满蘸仇恨,用醒目的字体写下大幅标语:‘当汉奸死路一条’‘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八路军是老百姓的军队’……将近黎明,我们的工作完成了,又悄悄地转移。后来听说,敌人在天明后发现了我们留下的传单、标语、壁画,有的气得暴跳如雷,有的惊得目瞪口呆,急忙下令把标语壁画涂抹干净。这从反面证明了我们的工作已经产生了应有的效果与作用。”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宣传抗战的墙画也到处都是,十分有名。这些壁画不仅出现在农村地区,而且随着战事的进展也进入了城市,如在1945年,淮安、淮阴、盐城等城市解放后,在城门口和市中心高大的墙上画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肖像,有的像高达一丈多。当时的美术工作者回忆说:“1945年9月部队打两淮。……总攻的日子终于临近了,美术工作人员曾集合开会,商量如何为这次战斗服务。记得最后是地委宣传部长给我们讲话,交代给我们的任务是:跟着攻城部队进城,在封城几天中,很快把敌人的标语、宣传画刷掉,写上我们的标语,画上我们的领袖像、宣传画,使开城的日子面目一新,像个解放了的城市。”

    1945年初,新四军从日军手中收复江苏宜兴城后,新四军美术工作者赵坚在宜兴城的“似蜀公寓”大楼的墙上,画了一幅大型抗战壁画。这幅壁画以图配文,形象有力地宣传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画面的左侧,是国民党反动派龟缩在四面围着城墙的重庆城内,一个戴军帽的家伙手举一根杆子,杆子头上吊着一个木偶人,木偶人一手举着“中日亲善”牌子,一手执着“反共和平”的扇子,表示对日乞求和坚决反共。这象征着南京汪精卫伪政府所进行的反共卖国活动,是与重庆国民党政府联系在一起的。在木偶人面前的日本侵略者横冲直撞,而国民党军队却成批地打着“奉命投降”“曲线救国”的旗子拜倒在日寇的膝下。画面的右侧,有一位持枪的战士,代表着八路军、新四军,勇猛地冲向敌寇,趴在地上的敌人则象征日军的失败。抗战的节节胜利,博得了人民的热烈欢呼。画面的上方,用大号仿宋字体点明了这幅宣传壁画的宣传内容:新四军、八路军血战敌后,创造了民主解放区。国民党反动派8年来专制独裁,消极抗战,失地害人民。画面的右下角是当时延安新华社发布的新四军、八路军的7年战绩,包括作战次数、毙伤敌伪人数、缴获武器数字等。

    在国统区,也到处可以看到抗战壁画。1938年9月,由周恩来实际领导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策划绘制的大型《全民抗战》壁画,出现在武昌黄鹤楼墙壁上。全画分前方、后方两部分,表现了前方将士英勇抗敌,全国人民总动员支援抗战。画面上绘出了前方抗日将士奋勇前进,后方军民合作,同仇敌忾的场景。全画由一幅幅相对独立的画面组成,如“欢送战士上前线”“慰问抗日战士”“挖战壕”“抬伤员”“运弹药”等,这些画面相互呼应,而前方后方珠联璧合,融为一体。这幅在战火中诞生、后又毁于战火的壁画,据说是抗战以来的第一幅大画。除此之外,当年的苏州美专学生费彝复、许九麟、宗津、钱家骏等人在重庆绘制的30英尺长、25英尺高的巨型壁画《敌军暴行图》也颇有影响,可惜在不久后日机大规模空袭中被炸毁。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纪念“八一三”抗战图》壁画,反映中国军队正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英勇冲锋的情景。画上写着:要保卫我们可爱的家园;壁画《妇女起来抗战图》,画面上一位愤怒呐喊的妇女,左手拿着一根竹竿,上面拴着一块白布,上写着“起来”二字,右手指着后面:一位年轻的母亲倒在血泊之中,旁边有几个无助的幼儿。

    抗战期间,著名作家老舍在论述图画宣传的作用时说:“歌曲图画的宣传力量,在今日,实远胜于文字。文字宣传品尽管力求通俗,怎奈大家目不识丁,还是没用:百分之八十的同胞们是不识字的。……歌曲尚须有人教给,图画就更好更省事。有目俱睹,童叟无欺。在精神的食粮中,此为米面,居第一位。”  图画宣传形象生动,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这在当时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抗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比文字、戏曲更好的宣传效果。而壁画竖立在室外的墙壁上,公众都可看到,宣传面更广,影响也更大,因此,抗战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壁画宣传。尽管限于当时条件和环境,壁画显得有些简陋、粗糙,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仍然遍及全国城乡各地,其抗战宣传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题图为抗战时期的壁画)

    (责任编辑:徐嘉)

    相关热词搜索:壁画抗战宣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