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高职《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四化”改革研究

    高职《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四化”改革研究

    时间:2020-03-23 05:11: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是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从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本文以课程的改革“四化”意识和趋向为主要突破点,研究在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语文新教材背景下如何改革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引导职前师范生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教材和新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

    近年来,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和教师入职“公考”双重压力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新时代和新形势迫切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目前,四川省省内和省外的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从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反思和研究,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如以实践为导向所提出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产教融合”等模式要求加大对教学实践的投入;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师范类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双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平时的期末考核也可以模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流程,增加面试考核,让学生熟悉面试环节,为今后的面试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如此确可在短时期内提升学生的资考过关率和就业率,但师范教育一味追求单一的实践性和应试性,就会导致师范教师能力的“缺钙”和“萎缩”,教育教学的未来性被时代所制约,导致未来基础语文教育的偏失和滞后。

    因此在提倡能力教育的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加强素质的提升,使其作为人才发展的内驱力和潜力。高职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要求每一位高职教育者从本校出发,做好基础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革研究方向,通过实践得出研究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本人提出对师范生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提升应以立体化、实践化、信息化和生命化为主要趋向“四位一体”地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课程的立体化

    课程的立体化一方面是指师范教育中解读教材的时空意识;另一方面指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和活动化。

    国内对部编新教材的解读和研究主要以报告会的形式,对在岗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解析与教学指导。对于师范院校的职前师范生则缺少专门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这导致多数师范生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课文内容、主要特点等不熟悉,一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将很难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工作。

    语文课程解读教材的时空意识,是引导师范生在解读部编新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时间的维度,如民族文化的传承、未来科技的运用,时代的需求,也要考虑现实生活中地域的因素、全球人才能力的需要,一方面使课程的改革顺应历史时代的需求,注重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视对当前文化现象的溯源解读,这一点如在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时,我们关注到目前小学教师在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时,往往针对汉字不仅进行音、形、义三方面的教学,还会经常将某汉字的甲骨文、篆文、金文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造型美学特征。如群文阅读课《走进牛文化》中,老师将犀、牵等和“牛”有关的字的篆文呈现,并以唐朝韩滉著名的《五牛图》来串起整个课堂,既有主题性,也有文化性。(如图1)

    针对这一点在进行师范生教学时,大多数师范生都会注意到教师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去模仿寻找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学生并不能注意到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即是我们语文课程应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时间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体现其历史的渊源,还要去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意义及未来将有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知识时间流意识。

    在空间上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空间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具有空间的意识,如新版部编本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阅读版块的四篇文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本单元呈现了中国各地区“民风民俗”的差异性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国丰富民间文化和多元民族精神的了解。此版块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师范生从空间上来解读教材,解读教材中呈现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和活动化指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抛弃传统单一和扁平化的理论讲述,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在立体的活动和项目中呈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时,首先必须进行基础调研和一线专家座谈,了解师范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特点和真实能力需求,其次以调研的结果来划分真实的工作情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划分和呈现。如“识字游戏的设计”“错别字成因探究”“古诗朗读”“课本剧排演”“作文批改”“说话训练”“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考试试卷编排”“教学资源整理”“教研活动开展”“磨课”等,以活动和项目来建立研讨会议、名师对话、活动探究、游戏设计、教研活动、以赛促教。以其建立起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立体化。

    二、课程的实践化

    课程的实践化不仅要求课程教学以“实践取向”为主,加强学生的说课、讲课。更多的是如何将学生在先修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化的过程。《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普遍开设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先修课程中会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包括思想素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人文科学素养课(《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法学》);职业岗位课程:包括职业基础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三笔字》《普通话》)和专业核心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學》《外国文学》《写作》);职业能力课程: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德育和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教育科研写作指导》)等。

    这些先修理论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职业素养、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三方面的认知和能力。《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处于对前导理论的总结和后续指导实习与工作的重要过渡时期,因此其课程的实施重点是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化的转化环节,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实践化,缩短其职前过渡期。如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和部编新教材时,需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其中的教育原则和教学要点;主动认知未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理解编者的编写特点、主题及承载的语文素养;

    二是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结合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认知,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实施性强的教学设计。

    三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将其呈现为规范、标准的教学文件,如教案、说课稿、导学案、听评课记录。

    四是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在授课中体现语文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理念及师范生技能素质。

    实践化要求关注师范生的能力转化过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的修正上,而不是理论的讲授和评价上,更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力催化。

    如在进行《作文的教学设计与训练》版块,笔者先提供100余份第二、三、四学段学生的作文习作,让师范生阅读发现不同学段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再调动其先修课程中《写作》等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去探究这些问题出现的成因及今后教学的启示,在分析了当前学生的习作之后才开始本版块的教学,但我并未直接让学生进行作文的设计和训练,而是先进行“下水作文”示范,如此再给出当前作文教学的分类、策略及名师案例。此时对于作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部编新教材的趋势以及当前学情,开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作文教学课。

    三、课程的信息化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化,很多专业的课程都建立了实训基地,将课堂教学搬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但因为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目前所有师范院校都无法在课堂中完全实现真实工作情境教学,课堂中所使用的案例都是以文字描述呈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导致学生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文字”层面。现如今课堂教学中已开始重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如已开发使用的“蓝墨云班课”“雨课堂”“e学云教学”“批改网”“作业帮”等教学软件,“MOOC”与云课堂的教学资源,其各有特色,优劣难分,侧重增加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科技化。

    作为教师和改革者要关注的是这些教学软件和平台如何去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让这些软件增加课堂教学的麻烦和问题。在教学中,一方面使用信息化教学软件实时呈现教学案例、并能对教学实践给出及时的反馈评价。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搭建教学互动和互助平台,探索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4对循环关系构成模式:“师范生—课程—高职教师”;“高职教师—课程—一线教师”;“师范生——课程——一线教师”“师范生——课程——一线学生”。模式图如图2:

    总之,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是指教师要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意识,并着力将信息化作为切实解决当前课程教学难点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课程的生命化

    教育活动离不开生命的活动,课程的改革旨在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生命潜能,让学生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的改革与实施还应注重“素质导向”,以教学的生命化为前提条件,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师范生自身的理解领会、体验感悟和吸收内化。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认知的投入、自我情感的投入和自我行为的投入,由此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况和高质量的学习结果。

    部编新教材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截至目前,一、二、三、七、八、九6个年级已全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接下来的几年,其余学段将逐年使用新教材。部编新教材的改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针对学生开展的语文教学更应该以“向师性”来找寻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课程改革的生命化就要求本課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关注教学理论知识的“活性化”和“个人化”,使之转变成支撑学生教师专业成长和满足学生适应教师角色要求的教育学理论素质,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非知识性教师素质。[4]帮助学生适应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提高对语文的认知和未来的思考,提供其后续发展的充分动力和能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成长。

    综上所述,立体化、实践化、信息化及生命化的改革将有利于《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高职师范生对“部编本”新版语文教学设计和能力训练的实际问题,力求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带动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缩短入职适应期,更好地走向教师讲台,服务基础语文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

    [4]刘利敏.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22-125.

    [本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部编新教材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课程改革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高职教学设计四化语文训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