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为儿童生命成长寻找一种“生命”境界的教育

    为儿童生命成长寻找一种“生命”境界的教育

    时间:2020-03-24 05:08: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教育是很有境界的,正如人生有不同的境界一样。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受工具性、实用主义的强势影响,教育越来越沉迷于“功用”的境界,忽视了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生命价值,抛弃了教育作用于儿童成长的生命意义,丢失了教育方式上所追寻的春风化雨般的熏陶与浸润,相反“生命”境界的教育关注儿童当下及未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关怀如何去创造幸福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进而将教育推进成不仅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而是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而自表达深刻的教育生命意义中去唤醒内在的力量。文章将以四方面去论述:以涵养美德为心灵田地播种;以唤醒学生的心灵与良知为生命教育奠基;以启迪智慧为学生的精神成长超越;以舒展心灵为教育润泽生命。

    关键词:儿童;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2

    作者简介:徐胜发(1967—),男,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1995年获全国小数奥赛一等奖指导老师,教学范文《童年撷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三等奖,同年获市级骨干教师;2004年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生产烟花爆竹的危害性调查报告”获市级展示二等奖;2005年获市委市政府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省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2015年主持并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子课题“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探究”并获国家级教研成果一等奖。其间还主持并完成市级科研课题三项,指导青年教师主持完成市级课题四项;2014年制作的教学课件《找春天》获全国校本教研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评省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在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发表微论二篇,《课程教育研究》发表教育论文二篇,还有三篇电教论文获省教育厅二等奖,现仍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前沿阵地。

    每一次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或重要的学术交流,我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眼看一个个老师用他们的敬业、博爱、厚德、优雅成就每个学生,并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自己的最高荣誉,我很是激动。是的,一个个孩子在我们的呵护与陪伴中渐渐长大,又在我们的教育目送下最终成为了他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幸运和荣耀。儿童是“成人之父”,他们离不开我们一切教育研究的起点。儿童在精彩的课堂中成就了教师。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向儿童致敬,必须小心呵护儿童的心,必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必须撞出儿童活泼的思维,必须对儿童永远心存期待与善念……这感念,便成了我执教三十年来都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坚持站在课堂中逐渐成长、升华的一种教育信仰。

    一、以涵养美德为心灵田地播种

    “厚德载物”成为许多学校的校训。可见立德、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早年儒家追求的理想。教育部提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于是“立德树人”便自然地成了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真正有价值、有影响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深处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优秀品德的教育。

    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使命崇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尤其儿童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能成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在孩子心灵的田地上播种美德,是对孩子的大爱,是给予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则其乐融融;在一个国家弘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则兴旺发达。

    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原本的天赋就是爱。爱是人类的天性,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事业是充满着爱的事业,只有教师拥有仁爱之心,才能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拥抱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爱的道上,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让它扎根心底,生根发芽,从最初的仁爱之心继而生发出感恩之心、怜悯之心、敬畏之心,从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师友,继而生发出爱大自然、爱天地万物、热爱世间的一切崇尚而伟大的事物。由此,使他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间万物,让灵魂善良、丰富而高贵,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在学生心中播种爱,播种真、善、美,江西省余干县洪家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德育课程中设计了“榜样教育”“送温暖活动”,每周观看一次榜样式的电视节目,如放映儿童抗日战争片的《鸡毛信》,学生看后让他们写写自己的读后感,他们都会被那故事中的主人公海娃深深地感染,思绪万千。勇敢顽强的海娃冒着生命危险同凶残的敌人斗智斗勇,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学生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可以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所以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他们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洗礼与净化。让他们以英雄海娃、英雄雨来为榜样,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沉着、机智,拥有一种坚强勇敢、敢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教育了学生铭记苦难、珍惜和平、守护心灵良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在每年的传统节日,我校还举行“送温暖活动”,由班主任领着班上十几个志愿者(学生)带着用捐款和班费买来的物品去敬老院进行临终关怀,奉献爱心并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洗衣服。让孩子们从小要懂得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同时也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再什么都依赖父母,彻底摆脱独生子女特权。只有定期地进行这样的“榜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关爱老人”这种活动,才会更好地凸现学生人性中最重要的良知——善良的心灵。只要有了一颗善心,人就会变得高尚,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二、以唤醒学生的心灵与良知为生命教育奠基

    细读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内容: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清晨,“我”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死。“我”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用力扔回大海。“我”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条!”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自己都被这课件中的画面感染了,我也忘了是如何启发学生的,竟让学生们在课尾时忍不住地对着小男孩频频点头致意,情不自禁地说:“大哥哥你多热爱小生命啊,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拜读了王宗仁的散文《藏羚羊的跪拜》,它简要叙述了一只肥硕的母藏羚羊面对着老猎人的杈子枪,并没有逃走,为肚子里的孩子乞求、流泪下跪求生,结果还是逃不脱猎人的捕杀。后来老猎人在开膛中发现了已成型的小羚羊,顿时惊呆,屠刀“咣当”一声落下了。猛然发现自己的大错,杀害了多少生灵,从此再也不做猎人。高度地赞扬了崇高的母爱及猎人内心深处的慈善与厚道,也提示了生命本质的强大震撼力。是的,人类的道德光芒不仅要照亮人类社会,还要照亮大自然,照亮整个动物世界。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人类要用平等、自由、博爱、仁慈的心来对待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其实,这两个小故事恰好印证了泰戈尔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我们教育之中的“育”应该是从尊重和热爱生命开始,唤醒人们的良知与心灵,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孩子们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我们要培养“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生命如草芥,给鲜花以践踏,即使其道德评分很高,也会失去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起码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还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相反,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能不热爱吗?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界冷漠无情的人,一个心都快要死的人,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作为教师、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和人文情怀,其最初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热爱生命,为“生命”境界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曾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个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危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很显然,人类都是双面性的,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教育是净化心灵,唤醒良知的灵魂,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若人类暴露兽性的一面,道德败坏,拥有的知识越多,对人类、对世界、对生命危害愈大。如果是搞原子弹的,那将是世界的毁灭。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追求分数、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些许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愈来愈冷漠甚至麻木、冷酷无情。

    三、以启迪智慧为学生的精神成长超越

    教育智慧是一种艺术,在具体的教育中,我们正提倡教育智慧、教学智慧,这是一种可贵的教育品质,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状态,更是一种美妙的教育境界。启迪智慧的教育,要促进学生从未知到觉醒;要教育学生善思、省思,达到内向的反思与提高;要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安逸舒展,对人生有坚持,对生活有热情;要使学生对人生有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祥宁,共生共荣。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崇德向善,反思体悟,增智生慧,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用智慧启迪智慧,让智慧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世界的超越。

    首先,构建书香型的校园,以阅读启迪智慧。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智慧与书籍的关系。而青少年恰好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影響深远。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通过诵读经典,精读名著、熟读教材,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更能使人透过文本、超越时空的限制,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拥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汲取关于人生、世界、宇宙的智慧,将受益终身。

    我校的做法是首先尽力营造书香环境,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每个班都设有图书角,放置几十本至上百本的课外阅读书籍,分门别类,包括科普类、艺术类、文学类、课外辅导类等,繁目要多,以适应各个学生,使全员参与阅读。学校的图书馆也会定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图书“漂流”、读书讲座、读书心得、创作比赛、阅读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还可成立教师阅读沙龙,定期交流,营造师生读书的良好氛围。每学期举办一次活动,由教研员适时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除此之外,学期快结束时举行一次“爱心书市”活动,孩子们在“爱心书市”上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书售卖或赠送自己读过而不需要的书,场面热闹非凡,学生们也乐在其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其次,建制阅读书目,探讨名师课堂教学,每月都会给学生列出必读及选读的书目,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感悟阅读之美,可圈点批注,摘抄交流,写读书笔记等,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还可听听名师的示范课,启迪自己的智慧。

    最后,是多开展阅读活动,丰富形式促进读书。每班都按教师的布置进行“每周一诗(词)”,每周每个学生必须背诵规定的一首古诗,或宋词一首,设计诗词可分季节不同,春天就背诵有关春天的诗。如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高鼎的《村居》等,秋天的就背诵有关秋天的,到学期结束举行一次大型的年级组古诗词朗诵比赛。每年在不同年级也组织一次诵读演讲、征文比赛、情景剧、话剧展演等活动,丰富有效地促进了阅读形式。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会不自觉地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滋养,开启心智,启迪智慧,使他们的精神成长超越。

    四、以舒展以灵为教育润泽生命

    《中庸》有这样一段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只有天底下最赤诚的人才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能充分展现自己天性的人,就能够充分帮助他人实现天性;能帮助他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与天和地并列了。因此,“化育”是一种心灵的感化、心灵的震撼、心灵的熏陶。进入“生命”境界的教育不是只靠传授与训练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心灵的熏陶来影响和感化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是的,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由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呼唤自由的、启发性的、诗意性的教育,让精神与精神相遇,让思维与思维碰撞,努力让学生拥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舒展人的心灵,润泽人的生命,让人自由,解放束缚;尊重个性,激发潜能。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育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学校和老师都不应该成为限制生命舒展的囚笼,而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体悟生命本真的舞台。生命的本真是自由的、自主的,我们要给学生“松绑”,把自主、自由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快乐,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尊重个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需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蕴藏着独特的天赋、气质、价值,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需要激发和唤醒。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为了更好地解放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开足、开齐新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开展第二课堂,创办好兴趣班、特色班,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课程,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各自的潜能,进而生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进行班级分层数学和走班教学,针对有突出特长的学生还可组建自然科学实验班,自主探究实验与开拓课堂等方面开展特色教学。充分满足全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人都获得不同价值的课程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不受各种具体有形的方法的束缚,可毫无障碍、毫无压力、无拘无束地去直面教育生活本身。这种教育生活不追求外在的目的,故才自成为目的,并进一步达到教育的“生命”境界。

    当你读到米兰·昆德拉的《慢》,一句捷克諺语“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是不是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这种甜蜜的悠闲,让你明白生活不只有奔跑,你还可以为一朵花驻足,为一朵云流连,为一抹微笑心动,为一滴眼泪感怀。

    当你读英国诗人兰德的那首《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你开始思考,用那么宝贵的年华去东张西望,东争西夺是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你开始懂得,走在自己的路上,倾情用心,风景自成。

    当你读江南春先生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注意看鸟儿,当它满足于飞翔;注意看河水,当它满足于流淌;然后你让更多的人,注意看生命……所有愤怒、悲伤和快乐,都在消失,只有一种更大的宁静在诞生。”你终于悟到,专注于飞翔的鸟儿,安静流淌的小河,凝神生长的青草,醉心于天空的落日晚霞,倾情盛开的莲花……世间每一种生命形态,当满足于其所在,用心于其所行,沉醉于其所美,生命本身的欢愉和平静便悄然降临……

    当孩子们在愉悦的课堂中触碰心灵、撞击思维,开启思考,最终邂逅那个更温厚、更生动、更丰富、更美好的自己,我们的这种“生命”境界的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与生命同行,让生命美好,使每一个生命自由而舒展,这就是“生命”境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百年树人,为万世开太平”更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情怀和信念,上下求索,初心不改,永不懈怠!

    相关热词搜索:生命境界寻找成长儿童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