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时间:2020-03-24 05:12:3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每一个国家的军人,都被期望是国之干城。虽然古今中外在不同政治力量的掌握下,军队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一样,但抛开伦理的评价,所有优秀的军人都具有忠、勇、仁、智等普遍美德。"荡寇挥戈男儿事"。军队是淬炼雄性品质的熔炉,军人的世界永远牵动着男性的向往,而电影以它无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舒展波澜壮阔的军人世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永远吸引着观众的注视。借此"八一"建军 75 周年之机,让我们挑选东西方电影中具有典型性的 30 个军人,对各国军人的气质、素质和品质作一次巡礼。

    中国篇

    真理的探求:朱华

    出处:《路漫漫》

    创造者:蔡继渭等

    饰演者:金鑫

    农民青年朱华从小仰慕杀富济贫的英雄,带头分了大户的粮,逃出去又把鱼肉民工的小官沉了塘。先是进入军阀部队,之后换上国民党的招牌,可他感到这军队和他要杀的地主恶霸完全是一伙的。后来率部起义,从此踏上了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华的形象源于彭德怀自述,由一个行侠仗义的好汉仿效者到自觉的革命军人,由朴素的正义感到革命的真理,经过了漫漫黑暗中的摸索。金鑫的朱华既有农家子弟的质朴,又有职业军人的棱角,与相濡以沫的妻子、与不打不相识的共产党员朋友也有情有义,导演兼摄影在画面经营上有出色的成绩,但过多巧合使影片的感人力量打了折扣。

    自古英雄多寂寞:罗霄

    出处:《从奴隶到将军》

    创造者:梁信、王炎

    饰演者:杨在葆

    1979 年打破"左"的封锁拍成的此片,第一个展现了红军高级将领丰富立体的形象。为自由逃亡的彝族奴隶娃子小萝筐,曾参加国民党军队,旧军队的腐败与苏区的生动现实,促使他找到共产党,任红军师长,改名罗霄。他有着屈辱的出身,不见容于红军的当权者,被贬为马夫;然而他百折不回,选定了跟党走的道路便至死不悔,正确路线占了上风便脱颖而出,驰骋疆场,做了常胜将军,直到抗战胜利病故阵前、党旗裹身。中国银幕上唯一的硬汉杨在葆,成功地扮演了罗霄这个处于痛苦和困境中的英雄,他那浮雕般坚毅的外表,忆及往事虎目含泪、蒙受冤屈振衣而起,展露出一代名将铮铮的铁骨和磊落的襟怀。其原型即为红军名将罗炳辉,这在"文革"否定老红军、老革命功勋的背景下格外有意义。

    玉碎为补金瓯全:五壮士

    出处:《狼牙山五壮士》

    创造者:史文帜

    饰演者:李长华等

    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度推崇与敌同归于尽的"玉碎"行为,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日本军民的"玉碎"是美军的噩梦,但是,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的烈举,却让日本军人胆寒、心折了。八路军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和老乡撤退,与大批日军周旋,牵制了 3000 名敌人。在完成任务后,弹尽援绝,他们慨然砸碎枪支,舍身跳下悬崖。日军面对这样的壮举,不能不倒吸一口凉气。五壮士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了全局胜利和群众安全而战,用个人的牺牲换来了最高的价值,体现出经过革命教育的军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优良的单兵作战素质,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

    赤子之心,英锐之气:董存瑞

    出处:《董存瑞》

    创造者:郭维

    饰演者:张良

    董存瑞作为当代中国无人不知的一个英雄人物,其银幕形象张良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董存瑞这个成长于根据地的孤儿,完全是当地军民的孩子。在人民军队的行列中,他从一个莽撞倔犟的少年,成长为老练灵活的战士,把全部热情贯注在战斗上,具有特别旺盛的战斗意志,气鼓鼓的抱怨也是因为子弹"不如老兵多"、仗打得不过瘾。他在战斗中勇于越过负伤僵化的班长指挥,显示出机智灵活、勇猛果敢的特点,从张良那生气勃勃的面貌上,既让人强烈感受到赤子之心的纯朴稚气,又让人感到青年战士的英锐之气。最后,他舍身炸碉堡换取总攻胜利,实践了革命教育的崇高信念,也升华了本性中的高贵品质。

    是非功过任人说:林彪

    出处:《大决战》、《大进军》

    创造者:杨光远、韦廉等

    饰演者:马绍信

    《大决战》对林彪的描写,正如报告文学《雪白血红》突破了中国文艺写历史人物"全黑全红"的禁区,第一次给予林彪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表现以正面描述。低调演员马绍信猛一看简直就是林彪转世:寡言少语,面如蜡像,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深沉,精于计算,用兵精打细算。虽然他的算盘有时与中央冲突(打锦州、打广州),但他总能下出正确的棋招,最后胜利必属于他。他的人生乐趣是很少的,不抽烟、不喝酒、不讲吃、不讲穿、不爱钱、不好色,紧张用脑时就数黄豆、嚼黄豆,倒骑在椅子上对着地图发呆,打了胜仗对部下的兴奋祝贺无动于衷,能给他带来笑容的似乎只有女儿豆豆。然而,他也有激动时:战士血染四平而将领在喝洒,他就能一言不发掀翻酒席桌!这位统帅置身世界名将之林,实在有太多独特之处,他的光辉顶点在解放战场可人生又不止于战场。"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一生是非功过究竟如何,也只有任人评说了。

    焦土岭上树国威:张忠发

    出处:《上甘岭》

    创造者:沙蒙、林杉

    饰演者:高保成

    《上甘岭》是第一部抗美援朝战争片,这场战役是老山之前我军国土防御作战中最有名的阵地战,也是整个朝鲜战争我军表现的缩影,而影片主角张连长也是我军基层指挥员的典型。张忠发所率八连接管了伤亡殆尽的七连上甘岭阵地,很快由表面转入坑道。在暗无天日、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中,张忠发带领战士集思广益,力克缺水、缺粮、缺弹药、缺医药重重难关,以不可思议的顽强意志保持着生命力、战斗力和乐观情绪,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最终于 24 天后,投入大反击收复了全部阵地。在张忠发所代表的志愿军身上,人们看到了视荣誉比生命更宝贵的军人价值观,看到了对祖国、对和平、对生命的无限热爱。缺水时一个苹果从伤员传到连长,从连长传给通信兵;连长用军帽扑住一只小松鼠,身受围困的战士却把它喂养到反攻胜利,再放回大自然;卫生员在战斗间隙唱《我的祖国》,婉转轻扬,四面战士悠然出神。正是"英雄情长,女儿袖短;焦土虽烈,生意犹青。"中国军人的丰富情怀于焉涌现。

    位卑未敢忘忧国:梁三喜

    出处:《高山下的花环》

    创造者:李存葆、谢晋

    饰演者:吕晓禾

    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是和平条件下的一场局部战争,历经拨乱反正的中国军队针对此次战争暴露出来的问题,以此为分水岭,大踏步走进了全面正规化建设和飞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梁三喜,这位沂蒙山的儿子,父辈为革命成功作出了牺牲,自己在国家的召唤下毅然奔赴南疆,献出了对家庭幸福的憧憬和生命。影片的主人公是生于忧患的普通军人和老百姓,他们生活艰辛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志以一身利天下,服从国家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献出儿子,妻子献出丈夫,军人献出生命。他们留下的是用抚恤金偿还的欠账单,是评不上军功的缺憾,是打不响炮弹的遗恨。他们本可避免的牺牲反映出国家和军队的深层问题:革命成功了,然而新的特权让革命者与为革命付出的百姓远远隔绝,政治的动乱给国防带来了严重危害。梁三喜继罗霄之后,以满腔忠愤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又一个血泪如倾的军人形象。

    鉴证人生真义:尹默涛等

    出处:《雷场相思树》

    创造者:韦廉、江奇涛

    饰演者:巫刚、胡亚捷、赵军等

    根据作者自身经历同名纪实性小说改编的《雷场相思树》,是80年代给人的思索最沉重的一部战争片。片中音乐家尹默涛、作家邱原、医生丛培民、排雷手刘国政和季刚,是五个军校毕业的新一代知识型青年见习军官,他们风华正茂,各有爱好和抱负,来到老山前线一展身手。战场验证了他们的学识、胆略,也洗礼了他们的灵魂:医生为越军战俘包扎得最好,自己却被截断一腿;排雷手沉着娴熟,却被视为怕死,以身蹚雷证明了尊严;音乐家在越军工事发现吉他,本能地去拿却绊响了地雷;作家文质彬彬鄙视战争,却被战友的血激怒得如同雄狮,举枪痛歼敌人。原著和影片具有极强的思辩色彩,各具特点的演员刻画出一组当代军人的青春群像,他们所代表的军人价值,远远超出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句著名口号所蕴含的"舍小我,全大我"的奉献意义;而是证明和平时期的军人在局部战场上,不只舍弃了个人的发展机遇、生活情趣、家庭幸福,而且还要经受灵魂、意志、人格的狱火熔炼,军人的品格正是在这多重炼狱中铸成。归根到底,他们是用青春和生命鉴证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赤胆奋飞报国翼:孔凡

    出处:《冲天飞豹》

    创造者:王瑞

    饰演者:王学圻

    FBC - 1 中国飞豹型是西安走出来的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型战斗轰炸机,它的成功凝聚着设计制造者的心血,更是空军试飞人员用鲜血赢来的。孔凡作为中年试飞员,与带飞的青年试飞员凌知远形同师徒,他们身上都有对飞行的挚爱,而孔凡身上责任更是高于一切。试飞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每一次升空,妻子和女儿都在为孔凡提心祝祷,孔凡就像梁三喜、尹默涛等陆军军人一样义无反顾。在一次高难度任务中孔凡和凌知远舍命保下飞机,孔凡身受重伤,人事不知。在现实中军人的代价比这还要更大,实际两位飞豹试飞员同乘一架原型机时坠机牺牲。老一代试飞员不仅在技术上带起来,而且也从意志上带起了新一代试飞员;冲天而起的不仅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豹战机,更有高科技为报国志插上双翼的新一代中国军人。

    欧美篇

    与中国影片相比,西方电影中的军人就是军人,以军人为职业,或以战争为兴趣,没有多少理想色彩;在造型上,也没有日本电影那样太多英雄的光环。

    虎落平阳:马西墨斯

    出处:《角斗士》

    创造者:斯科特

    饰演者:拉塞尔·克罗

    拉塞尔·克罗的马西墨斯虽然气度在整部电影中相对深沉,不过仍然是一个肋条肌发达过大脑的筋肉质英雄,吸引更多注意的不是金戈荡寇鏖兵的三军统帅,而是赤手屠熊搏虎的沦落武士,从冷兵器时代的军人英雄来说,远不如柯克·道格拉斯的斯巴达克思有说服力。逞血气之勇,作筋肉之搏,是消费时代美国大片的本质,对无论军人还是其他人物这都是可悲的。

    谁与争锋:拿破仑

    出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

    创造者:阿倍尔·冈斯

    饰演者:比尔·蒙迪

    叱咤欧洲,谁与争锋?从炮兵少尉崛起大革命,又踏过雾月政变登上皇帝宝座的拿破仑,四小时全歼 18 万反法联军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他军事生涯顶峰之笔。本片以磅礴的气势、充沛的激情展现了拿破仑顶峰时期的壮丽画面,这位无数男子汉的偶像却出人意料地甩掉了英雄伟人的光环:他时而咆哮如雷,时而冷嘲热讽,时而豪情满怀,时而沉思低回;对近侍体贴、与老兵相逢,又深情细心如许,令人信服地看到主宰战争与历史命运的盖世英雄,是既有伟人的韬略,又有普通人的情怀。

    为家园而战:本杰明·马汀

    出处:《爱国者》

    创造者:罗兰德·艾莫里奇

    饰演者:梅尔·吉布森

    梅尔·吉布森的本杰明·马汀是一个退役生了七个儿子的前战争英雄,像马西墨斯和狄更斯小说人物一样共同代表当代美国人"守着贤妻爱子、老死田园"的价值观。可是英军入侵,长子为国捐躯,使他愤然重披战袍,为了复仇和家园完整而战。这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情结与苏联片《一个人的遭遇》、《士兵的父亲》相同,感人性则远逊。本杰明这个人物倒是实践了军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永恒宗旨,只是国家命运和个人感情一厢情愿地纠缠在一起,又证明了两眼恋恋离不开自己家的美国本性。

    为自由呐喊:特里普

    出处:《光荣》

    创造者:爱德华·兹瑞克

    饰演者:丹泽尔·华盛顿

    丹泽尔·华盛顿在这部美国南北战争的史诗性纪录中饰演北军士兵特里普,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特里普是一个逃亡的黑奴,北方政府解放黑人的号召使他加入到第 54 团完全黑人组成的行列中来。他曾经憎恶白人,并且桀骜不驯曾受鞭打,然而白人军官的英勇作战使他改变了成见,自觉地服从军令纪律,并灵活地为胜利出谋划策。在攻打瓦格纳要塞的血战中,他与白人、黑人兄弟一样视死如归,迎着敌人的炮火,发出了比《勇敢的心》华莱士更为真实的自由的呐喊。从他和摩根·弗里曼的老兵身上,见证了黑人为南北战争、国家统一和黑人解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形象意义是人文的、男儿气概的,也是爱国主义的。

    军人相重:德、法军官

    出处:《大幻影》

    创造者:让·雷诺阿

    饰演者:冯·斯特劳亨、皮埃尔·弗雷斯纳

    自古文人相轻,而雷诺阿的《大幻影》军人相重,战俘营恰恰是个军人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个性魅力激撞的地方。一战的德军战俘营指挥官,为新押来的法国军官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和儒雅风度所吸引,以礼相待、尊重备至,法国军官也对出身贵族的德军官忠于职守、钢铁意志十分心折。两人常常平等对坐倾谈,讲起相似的出身、戎马生涯和马球爱好,越来越投机。然而法国人活跃的天性使他们既为法方打了胜仗高唱《马赛曲》,又策动集体越狱,德军官为了职责开枪打死了他的"朋友",结尾在他棺木上放上一束天竺葵,流露出全非伪饰的伤痛。两个军人形象成功地诠释出法德两国基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友爱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借此为阻止二战爆发作了最后一次无望的呼唤。

    血胆将军:巴顿

    出处:《巴顿》

    创造者:富兰克林·沙夫纳、弗朗西斯·科波拉等

    饰演者:乔治· C ·斯科特

    巨幅美国国旗下,一员猛将鹰立虎视,长篇大论达五分钟之久,镜头罕有变化,却把老军人的眉眼鼻嘴深刻地印在了观众脑中。这就是美国历史上名声最响的血胆将军--巴顿。乔治·斯科特傲岸的性格与巴顿可谓同胞兄弟,戏里戏外角色一体,那出神入化的演技和科波拉个性特征极强的剧本倒是尚在其次了。这位西点军校出身、家资富豪的名将,把锃亮的镶钻手枪显赫地别在腰里,不顾政治影响全无常识的狂言随时挂在口上,褒扬勇者伤口、扇他认为的懦夫耳光,打耳光事件打出了漏子,却也打出了血胆将军的光彩。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星条旗下大写的人,他的反法西斯战绩为越战灰头土脸的美国找回了尊严。

    君心清如水:阿辽沙

    出处:《士兵之歌》

    创造者:丘赫莱依

    饰演者:符·伊丹肖夫

    阿辽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普通一兵,他只有 20 岁。在战功换来的 6 天探亲假期中,他的眼睛掠过了布满创伤的俄罗斯大地,把好事做了一路:帮助因伤残担心妻子不认的伤兵夫妻团圆,替人送货、找水,救出被炸火车上的妇女儿童,与同样心地纯洁的姑娘萌发了爱情,最后还替善意欺骗当兵儿子的父亲送信。假期因做好事而所剩无几,他最后只来得及在野外见了母亲一面,就消失在旷野,留下母亲痉挛的呢喃,再也没有回来。阿辽沙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二战阵亡 1100 万军人的苏联,有无数这样心地清如水的青年没来得及品尝人生的乐趣,便永远离开了大地。

    芳草寂无声:五女兵

    出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创造者:瓦西里耶夫、罗茨托斯基

    饰演者:伊·舍甫丘克、奥·奥斯特洛乌莫娃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的"河边骨,本应是春闺做梦人:生为女人,身是军人,发现了敌人,就不能不履行军人的责任,哪怕她们畏惧硝烟,哪怕她们厌恶丑态。战争,破碎了许多瑰丽的梦,有军人的,也有我们对于女人的。五个女兵,有的死在敌人枪下,有的死在沼泽中,有的死在自己的子弹下。面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她们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和着她们娇嫩的容颜,和着她们旖旎的旧梦,与男人同样埋骨沙场,却是更为寂寞的森林,更为荒秽的沼泽。"新草明年绿,更生又一春。"她们就像天涯的芳草,在黎明到来时,迎着朝阳,悄然无声。

    刻板绅士:尼科尔森

    出处:《桂河桥》

    创造者:大卫·里恩

    饰演者:亚历山大·吉尼斯

    《桂河桥》出色地展示了日、美、英三国军人的性格,这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文化品性,如日军的色厉内荏、自大自卑,美军的生命至上和灵活性,而尼科尔森上校的形象则相当复杂。表面上,尼氏是一个刻板、僵化的英国绅士,在战场上固守着军人荣誉、国际公约、人道文明和本国文化的优越,居然为了精神胜利(他认为是理性和西方文明的胜利)而做出对敌人有利的事。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在桂河桥建筑工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技素质、文明作风,岂不正反衬出日军的低能野蛮吗?这不就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这场战争是文明与野蛮对立的实质吗?这样便成就了尼科尔森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雄。不过从最后桥塌人倒、连声"疯狂"来看,里恩对尼氏似乎并不想予以赞美。

    美国基督:阿甘

    出处:《阿甘正传》

    创造者:温斯顿·格鲁姆、罗伯特·赞米斯基

    饰演者:汤姆·汉克斯

    阿甘,傻傻憨憨,这样的人本来最适合为不义之战当炮灰,他却凭着一双飞毛腿和一颗纯得透明的心,于冷枪、烈火中解救了十多个战友,荣获美国最高荣誉、总统亲颁国会勋章。这位人类社会不可能产生的童话英雄,实际是适应美国人心理需要的、穿军装的基督,他用纯真无私的友情、勇敢高贵的行为,将美国人的心灵从越战作孽和送死的罪感中拯救出来,对 20 、 21 世纪物质蒙蔽了心窍的地球人来说,永远具有救世的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万古一夫艰难奋长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