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生态移民,,伊春万人大搬迁

    生态移民,,伊春万人大搬迁

    时间:2020-03-27 05:10: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黑龙江省伊春市是我国国有重点林区,对我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可以说伊春市是一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以采伐为主,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木材。现在,伊春以生态为先,成为了切实的低碳城市。这里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碳汇生产基地,仅小兴安岭林业每年碳汇就高达2575万吨。

    记者曾多次到伊春采访,也深深被伊春人勇于奉献、勤劳质朴的精神所感动。记者了解到伊春市近来为了生态建设又有新的举措,他们正大力推进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林区深处的林业职工和居民搬迁到中心林场,既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有利于资源保护。万人移民将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面?在移民过程中伊春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他们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搬迁到中心林场的人们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马不停蹄地向着正在严冬中的伊春进发。

    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民生工程

    记者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林都机场,就感受到东北冬季的严寒。皑皑的白雪,茂密的森林,以及零下30度的气温组成了记者第一次冬季伊春之行的感觉。在如此寒冷的季节,户外行走都非常困难,可想而知此时进行搬迁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由机场赶往伊春市区的路上,伊春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介绍了生态移民的相关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林区大都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规划建设,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严重滞后,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近年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伊春市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红松故乡的伊春,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维护了小兴安岭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去年开始,伊春市将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新林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林区生产力布局和场所建设进行重新调整,规划上将国有森工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销99个,新建2个,需搬迁户数23960户,搬迁人数65808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撤销55个林场(所),新建1个,调整后林场(所)个数为164个,需搬迁户数10966户,人口31110人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一场万人的生态移民在伊春大地全面铺开。

    伊春市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为了彻底扭转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多重矛盾,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了“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原则。通过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等生态型产业和循环型经济,彻底改变了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单一路径;通过推进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工作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伊春市在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撤并林场(所)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出台了《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中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对林场(所)撤并居民搬迁给予补贴政策:一是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生态移民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贴;二是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居民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三是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伊春市副市长侯颖达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工作,不仅可以改变林场(所)布局过于分散、规模小、质量低、资源浪费等状况,提高林场(所)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而且还可以加快推进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步伐,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富裕、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局长刘长青告诉记者,有了市政府撤并林场(所)的财政支持和决心,各下属林业局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美溪5个、上甘岭2个、乌马河1个、五营1个、乌伊岭1个)撤并搬迁到位,场所旧址居民房也拆除完毕;另有6个林业局的8个林场(所)(新青2个、友好2个、乌马河1个、铁力1个、五营1个、上甘岭1个)中的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局址或中心林场。全市总计搬迁户数2240户,移民6236人。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记者踏雪进入伊春市美溪林业局青山口林场,这里的积雪很厚,周围的树木在白雪中呈现出中国画的墨色。极目望去,很多房屋已经拆迁完毕,还有部分房屋拆掉了屋顶,显得有些萧瑟和凄凉。

    在林场旧址,我们遇到了正在拆迁的工人,他们是美溪林业局负责拆除老林场所房屋的施工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林场居民都搬走了,他们要在春天前全部将房屋拆完,听说这里接下来还要植树绿化。

    同行的美溪林业局局长李忠培告诉记者,美溪林业局两年来共完成了5个林场所和2个自然村屯的撤并搬迁工作,动迁居民1500多人。原场址内除保留必要的生产基地、森防驻地外,所有房屋要在规定时限内拆除、平整,改造为营林基地。

    李忠培说:“林场(所)撤并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和复杂的生态移民工程,事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美溪林业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同步’:一是移民的搬迁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二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三是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同时,紧紧抓住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第一、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第二、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第三、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第四、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些思路和方法有力促进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健康发展。”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是一处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重新规划建设的中心林场,记者来到西岭林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下,苍莽的乌马岭沐浴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西岭林场山清水秀,一座座别墅式的联排洋房显示出这里巨大的变迁。

    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黑龙江宝宇集团进驻该局西岭林场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生态型中心林场建设帷幕。该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总投资为12亿元,建成后,职工人数将达到1000多人,居民人数将达到4000多人。

    2009年开始,乌马河林业局对前进、安全经营所及向阳村实行整体撤并,在西岭建设棚改安置住宅。前进经营所101户居民和向阳村128户居民喜迁西岭。除国家、省、市棚改和林业局配套资金,其余全部安置资金都由宝宇集团承担。短短两年,西岭新建高标准棚改住宅480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4242万元,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入住目标。2010年,西岭林场又建成了高标准棚改住宅10000平方米,安置了200户安全经营所撤并居民。

    乌马河林业局局长李光告诉记者,现在西岭人家,室内都有火炕、卫生间、上下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室外为每户建了个24平方米仓房,房前屋后都留有菜园。一个“山水相依、欧风林色”的标准化生态林场和旅游小镇已经初具规模。

    上甘岭林业局在两年内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让林场(所)撤并职工圆了安居梦。在林场(所)撤并工作中,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上甘岭29名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住户,亲自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棚改办、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放弃了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测面积、检房本、签协议。为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这个区把历史遗留问题考虑进来,对没有产权的简易住房、半简易住房、砖木结构住房,分别按照实际面积的20%、50%、80%给予补偿。整个拆迁过程未发生一起居民闹事、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平稳、和谐拆迁。

    在小兴安岭林区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建设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林业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各林业局需要补贴大量配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岗位购买等,继续向下推进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林业局,感觉资金压力非常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伊春生态移民住房建设成本大约是1300元左右每平米,为了解决职工困难,美溪林业局只以每平米60元的价格出售给搬迁职工,其他差额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即使这样,伊春市生态移民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王爱文市长对记者说:“林场(所)撤并对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移民工程,对林区职工是一项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的民生工程,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继续推进下去。当看到搬迁居民幸福的笑脸时,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山上山下的巨大变化

    过去,承担国家建设任务的伊春林区由于过量采伐,林场陷入林木资源危机,甚至到了无林可采、无业可就的境地,林场职工生活举步维艰。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这些林业职工,大多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建的简易房内,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如厕难等,一直是林场职工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自从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以来,伊春全市有10个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位,大部分居民已搬迁到外墙有保温层,室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的中心林场居民楼内,拥有了一个优良的居住环境。

    2010年12月1日,上甘岭林业局临清小区11号楼房的王淑霞一大早就办理了入户手续。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亮闪闪的楼房钥匙时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房的钥匙到手了,我今天特别高兴,早就等这一天了,以后这就是我家了。住楼是个好事儿,走的道也干净,屋里也暖和,环境也好,不用劈柴烧炉子了。2011年的新春我们就在新房子里过年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呀!”王淑霞美滋滋地在新房子里憧憬着住进新楼房后的美好生活,随后就张罗装修的事儿了,准备年前就住进新家。

    70岁的严玉梅老人是2010年2月搬进新居的,50平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房间内的暖气很足,有25度左右。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搬到山下来真好,屋子暖和、看病不发愁、孩子上学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美溪林业局,像严玉梅这样的住户,搬下山来只需交纳3000元就可以得到这样一套50平米的住房。

    青山口林场的李继忠是同严玉梅老人一批入驻新居的,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施业区居住最怕的就是有病,由于道路不通畅,遇到急病很难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一些人就是在路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了生命。“现在好了,我们居住的楼房距离林场医院只有500米,再也不会为治病发愁了。”

    上甘岭林业局的杨玉昌是林业局的多年劳模,也是2009年感动伊春年度人物。杨玉昌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他一人。除了正常的上班外,他还种植一些木耳、上山采摘一些野菜,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这次搬迁政府和林场职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千方百计补贴资金和安置大家生活,我们职工也积极响应克服困难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伊春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是季节性工作,职工群众主要在木材采运和营林生产季节有工资收入,其他季节主要依靠种植、养殖、采山等副业获取收入,积蓄较少,对林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从而使多年形成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意识难以迅速转变。还有一部分林场(所)职工群众技能较差,到山下找工作困难,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较大担忧,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和放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实施生态移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解决林场(所)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影响撤并工作进程和效果的突出问题。

    贾占波也是上甘岭林业局的职工,在这次林场(所)撤并过程中花了两万多元,得到了现在的住房。他告诉记者,过去对搬到山下自己心里没底,怕挣不到钱,生活不好过。搬过来后才知道山下用人的活很多,只要不怕辛苦随时都可以挣钱。现在家里三口人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干的活,每天能挣到一百元钱左右,心里踏实了。

    李继忠搬迁到中心林场后还有一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不仅自己的工作没有变化,而且妻子也在一家宾馆找到了工作,全家的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职工何广太的家,抬头便见“富贵吉祥”的红幅,冰箱、红漆厨饰、沙发衣柜安置有序。何广太正在上网,看上去很幸福。他有些激动地说,原来住50平方米棚户区,现在住70多平方米新房,光装修就花了3万多元,林业局还给补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连做梦都没想到!

    在西岭示范林场,宝宇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了旅游项目。现在1.2万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3200平方米的康乐中心主体框架也已完成;占地2876公顷的狩猎场已放养梅花鹿、野猪、狍子、野兔、山鸡等500多头(只)。等度假别墅区、体育训练基地、跑马训练场、滑雪场、绿色食品加工厂、欧洲风情小镇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使所有西岭示范林场居民找到工作,而且还可以吸收一大批其他村镇的剩余劳动力。

    李忠培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撤并场所群众的后顾之忧,美溪林业局在保障移民生计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一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一技之长,扶持发展熟练项目。他们为愿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移民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除政府给予补贴外,还统一解决菌袋摆放地,根据实用量按成本付给枝丫材等。二是充分考虑移民的个体差异,保障移民充分就业。针对个体素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安置就业工作中,量体裁衣,因人定岗。2009年,区政府在新开发的公益岗位中预留出65个岗位,用于安置撤并场(所)职工就业,并与镇内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协调,开发近300个就业岗位来安置撤并林场的职工。对愿意自谋出路的,政府还给予鼓励支持。三是充分考虑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为群众创造宽松的动迁条件。如在搬迁时间上,针对由于林场职工群众多数都有食用菌、种养殖等自营经济项目,生产周期不同,收获时间不统一,而且安置楼房工程进度也不一样的实际,不搞“一刀切”,而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条件成熟一户搬一户,避免给职工群众造成经济损失等。

    上甘岭林业局副局长李书林告诉记者,上甘岭在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中,将永绪经营所等三个林场的居民逐步迁入局址,享受棚改政策,从而实现保护林木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条件的目的。为了把好事办好,在楼房分配过程中,上甘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执行,采取抽签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在整个抽签分房过程中做到“五公开”,即:待分房源公开、特殊申请公开、抽签过程公开、抽签结果公开、剩余房签公开。

    李光告诉记者,对原西岭林场273户居民中愿意在西岭居住的217户居民,实际所还面积超过动迁面积15平方米以上安置;对不愿居住西岭的居民,每平方米补偿400元;对在乌马河局址购买棚改楼的居民,林业局和宝宇集团对每户补偿1万元。

    有了伊春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林业局细致耐心的工作,林场(所)撤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记者先后在美溪林业局、上甘岭林业局、乌马河林业局走访了20几户已经搬进新居的职工,他们普遍对林场(所)撤并搬迁到中心林场感到满意,生活的幸福与希望写在他们的笑脸上。山上山下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不适,但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成果,林区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林区工人也不应该成为被时代遗忘的群体。

    烧柴改革的深入实践

    随着林场(所)撤并工作的不断深入,林区中心林场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这个以林为根本的城市开始了同样属于民生工程的烧柴改革。伊春作为全国最大的林木供应基地,林下废弃物非常多,这种充分利用秸秆菌棒和林下废弃物的综合开发有很大拓展空间,为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伊春市在大力实施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同时,将烧柴改革作为林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大力推广“以煤代木、以电代木、以气代木、节能改灶”等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生物附质,将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作为烧柴改革的重要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全部项目实施,伊春全市每年可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

    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就是利用林区藤条灌木、农作物秸秆、废弃菌袋等生物可燃物,进行能量转换,为林区生产生活提供可利用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过程。一年来,伊春市配合林场(所)撤并的生态移民工作,成立了烧柴改革组织机构,大力开展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实践,不仅提升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林区烧柴改革,不断加大森林生态保护力度,伊春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烧柴改革办公室,强化对烧柴改革的组织领导。将传统以木举炊、烧柴取暖的生活方式,向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安全方便、清洁环保、方式多元、技术创新方向转变,推动林区烧柴革命。二是鼓励民间尝试,调动林区群众大胆进行烧柴改革创新。该市朗乡局居民创造的生物质半气化多用锅炉,经推广后,每年将全局废弃的污染森林环境的大量木耳袋吃干用净,实现了种植木耳、转化能源的链条式利用。同时,地源热泵项目也在新建的规划局办公楼中试验。三是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先后与山东大学百川公司、黑龙江乾能科技公司等公司进行对接,共上高科技项目5个,为全市烧柴改革做了试验和示范。四是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利用国家鼓励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对上立项争取。

    记者首先来到了伊春美溪林业局五道库经营所,这里是多个林场和经营所的交通要地,也是美溪林业局第二大中心林场。这里实施的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废弃物,通过大型生物质气化制气设备、无污染燃气净化设备、生物质成型燃料系统以及直燃锅炉等设备实现气热电联供,满足五道库居民的清洁生产与生活。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可满足五道库经营所502户居民炊事用气,以及厂区办公供暖和部分居民用电。

    在五道库经营所,记者看到一个神奇的“大铁罐”,塞进去的是农林废料,放出来的却是生物质燃气,而且流到了家家户户。当地群众足不出户,拧开电子阀门就可以举炊做饭。

    记者走进五道库职工孙彦库家,孙彦库老伴徐志敏在燃气灶旁笑呵呵地掂着大勺。当记者问起“燃气灶用得习惯么?”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太方便了,一打就着,火特硬,饭菜一会就好,还不用烟熏火燎了。真应该感谢上级领导。”

    孙彦库告诉记者:“从六月份就看一群人整天在经营所南头忙乎,几个月的工夫,就建起了一片片大厂房和一个‘大铁罐’,燃气就是从‘大铁罐’里送出来的。一天一个气就够了,比城里用的液化气便宜还安全。”

    老孙说的“大铁罐”,就是五道库经营所气热电联供及型煤加工示范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工程于2010年6月17日开工,11月30日投产运营。五道库已有401户居民接通了炊事用气,今年还将为居民安装生物质采暖炉。这个项目不但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更大。藤条灌木、稻草秸秆、豆角茄子秧等,都是该项目的日常“食品”,年可吃进农林废料10万多吨,而且明码标价:回收废弃木耳袋每袋3分钱,藤条灌木100元一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干品一市斤可换一立方生物质燃气。

    看到有这样的好事儿,职工群众心里乐极了。五道库经营所职工肖云鹏种了70多亩地,他说:“光秋后农作物废料就够我家换气用了,还不用‘烧地’了,这个项目真绝了。”

    李忠培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林区烧柴主要是木材,每户每年大约可烧掉12立方米木材,而美溪林业局有4.3万人,一万多户,每年仅烧柴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3万立方米的木材。通过这种节约,可以使其发挥涵养水土、固碳和释放负氧离子的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记者同样看到了生物质气化工程项目。这项于2009年建设,同年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年产生物质燃气7.5万立方米,为西岭林场480户居民提供生活炊事所需燃料的工程,项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使林区木材剩余物和秸杆、林下干草、树叶等各种可燃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进行能量转换,在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输送机送入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反应转换成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在净化系统中除去燃气所含灰尘和焦油等杂质,冷却到常温由风机加压送至贮气柜,经燃气输配系统送至用户用于炊事。

    据李光介绍,该燃气站每运行一次,生产的燃气可供该场现有480户居民使用近3天,每月每户平均使用的燃气费用为28.1元。按西岭林场居民每年每户炊事用烧材平均5立方米计算,每年该场居民炊事用燃料消耗木材约2400立方米。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林区传统的直接燃烧木材的生活习惯,在提高林场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大量节约了木材消耗,充分利用了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上甘岭林业局,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种思路的烧柴改革。伊春市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养殖生产企业。这家位于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锦秀村的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企业。他们除了养殖商品猪出栏外,所生产的沼气可以为周边的林业职工提供炊事用气、提供清洁能源,所生产的沼渣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绿色种植,可以说是一座生态循环型的绿色养猪基地。

    在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标准化的猪舍旁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沼气发酵罐,绿色的罐体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据格润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沼气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只是由于还没有达到要求的浓度,没有进行罐装。如果再有一两个月时间,等沼气开始罐装后,不仅上甘岭林业局的林区职工可以用到清洁的能源,就是伊春市的公交车也可以使用沼气代替汽油。

    李书林告诉记者,沼气高效生产及罐装技术是目前世界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重点技术,也是农村能源重大项目。引进此项技术和开展项目示范,对于破解高寒地区农村用能技术难题、加快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推动农村能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他们打算让林场(所)撤并下来的职工,都能使用上清洁的沼气新能源。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伊春的烧柴改革探索在全国其他重点林区,尤其是北方林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管是对拆除林场(所)旧址,和废弃道路、广场等一并进行还林还草,恢复森林植被,还是进行烧柴改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伊春都从林业上为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例证经验。

    过去,伊春市为我国贡献了忘我工作,“先伐木,后栽树”的林业英雄马永顺;而现在他们又以马永顺精神为基点,想尽一切办法保护着小兴安岭这一国家的生态屏障。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是与周围的环境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里,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都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调节好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的关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状态,使自然界最大可能的维系人类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伊春,感谢伊春为国家生态建设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

    相关热词搜索:伊春搬迁移民生态人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