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平“语”近人》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平“语”近人》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0-03-27 05:20: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在接受美學理论指导下,以其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重构概念为基础,探究《平“语”近人》英译本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策略;《平“语”近人》英译本

    1 引言

    引经据典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一大特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在一系列讲话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经史典籍融汇贯通,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及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置办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下简称《平“语”近人》),举国之内引起剧烈反响。本文选取其部分经典选段并搜集其英译版本,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分析其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

    2 研究现状

    国内截至目前,在CNKI(中国知网)上可搜到关于接受美学与翻译策略研究的文献236篇,涵盖典籍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旅游文化翻译、译者主体性研究等多个方面,但尚且没有关于《平“语”近人》英译本的研究。就国外现状而言,目前Google学术上关于接受美学与翻译策略的相关文献有96,000篇,涵盖译者主体性研究、、女权视角、广告翻译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但对于《平“语”近人》英译本的研究尚属空白。

    3 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是一种以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人物的文学批评理论,以阐释学与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主张从作者与公众相联系的角度思考来实现作品的延续。20世纪70年代后期,接受美学在西方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研究者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重构”等概念,构成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范围,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英译本。《平“语”近人》特别节目于2018年10月8日至10月19日每晚8: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定档播出。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党的创新理论不仅由此面向党员干部、领导干部,更“飞入寻常百姓家”。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世界的对话,树立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4.2 译文文本选取

    由于目前对《平“语”近人》英译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认可度较高的网络翻译爱好者的译文。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探究其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4.3 适用性分析

    接受美学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但其同样适用于翻译研究。接受美学强调走向读者,发挥读者的创造性,增强阅读体验感。译文是对原作的再创作,需要译者将原文视角转述给译作读者,文学作品需要走向其读者,译作同样需要走向其译作读者。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重构”概念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符合接受美学理论要求的译文方能实现译作读者与作品的视域融合,因此,接受美学适用于翻译研究。

    5 接受美学视阈下《平“语”近人》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

    5.1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核心概念。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读者在接受一个作品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将作品客观化,实现与作品的交流。

    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网络翻译爱好者采用了合句译法、增译法等翻译技巧。

    (1)合句译法

    例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译者此处采用了合句译法,将中文中的两个句子连接成了逻辑性较强的一个句子,填补了中文意和而英文形和所造成的句式空白,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好地传达了原文内容,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2)增译法

    例2:位卑未敢忘忧国。

    译文:Whatever my status, I will never lay aside my concern for the nation.

    译者在处理此句翻译时,采用了增译法。中文多无主语,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意义来确定逻辑主语,而英文的表达中极少没有主语,因此,在处理一些中译英的翻译中,译者常常采用增译法来补足主语。古文更为言简意赅,在翻译诸如此类文本时采用增译法补足主语、完善语义则更为必要。此句中,译者加上了主语“I”,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满足了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

    5.2 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伊瑟尔提出的核心概念。所谓“召唤结构”即唤醒读者参与创作,促进读者主动探寻作品意义。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具有很多意义空白,而这些空白也造就了不确定性。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存在调动读者的潜力,为读者提供参与空间,根据自身审美期待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在召唤结构概念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注释法。

    例3: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译文:If you love him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the “Tao”, then you will hurt him.(Tao, the natural force that unites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ccording to Taoism. Here refers to the right way to love.)

    译者此句采用了注释法,在句中保留了中国“道”的概念,在其后括号内对“道”这一概念再进行具体解释。通过此种翻译方法,译者实现了为读者“留白”,使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在创作,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

    5.3 视野重构

    “视野重构”是接受美学的又一核心要义。所谓“视野重构”,即读者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构建,与作品共同打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为译作读者实现这一过程创造条件,为他们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方便读者理解,实现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的视域融合。

    为满足“视野重构”的要求,译者采用了替代法、换序法。

    (1)替代法

    例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Great learning is to enlighten the brilliant virtue, to make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people, and to strive to attain the highest accomplishment.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译者对最后一句“止于至善”的翻译进行了特殊处理,“至善”本意为“善的极致”,按此意可翻译为“supreme goodness”,但此句想要传达的重点并不在于“至善”,而在于强调一种最完美的境界,因此译者将其处理为“the highest accomplishment”,即中文里的“最高的成就”,更好地传达了原文内涵,方便读者读者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实现视域融合。

    (2)换序法

    例5: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译文:Doing practical work will make a country thrive, while empty talk is to lead the country astray.

    译者在此处对原文进行了换序翻译,将“实干兴邦”放在了“空谈误国”的前面,之后再用一个转折词“while”来连接两句,而不是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直接翻译。这样处理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中文习惯先行陈述寒暄、客气的话,后强调整句重点,而英文恰恰相反,往往先强调重点之处,再在其后补充赘余,因此本句采取换序译法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为读者“视野重构”创造了条件。

    6 结语

    接受美学对翻译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其“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及“视野重构”三个基本概念对翻译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性。在该视域下对《平“语”近人》英译本研究发现,译者普遍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结合合句译法、增译法、注释法、替代法、换序法等具体翻译技巧来完成对文本的翻译,注重以读者为中心,主动迎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保留部分“留白”的基础上,强调原文意思的传达,为实现读者的“视野重构”创造条件。符合接受美学理论要求的《平“语”近人》英译本更易为海外读者所接受,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国独特的治国理政思路,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好地促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世界的对话。

    参考文献:

    [1]金元浦. 接受反应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武书敬.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孟子》英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5):121-123.

    [3]何璐娇,刘明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西桂剧外译[J].四川戏剧,2019(02):155-159.

    作者简介:

    王立欣(1971-),女,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对比语言学

    连凯宇(1991-),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统计学

    刘璇(1998-),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近人策略翻译英译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