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廖仲恺的喋血人生

    廖仲恺的喋血人生

    时间:2020-03-31 05:27: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廖仲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创造了一段璀璨而华美的人生。

    异域少年的中国心

    1877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廖仲恺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里。

    廖氏先祖是客家人。道光年间,廖仲恺的祖父廖景昌从广东兴宁迁入归善县鸭仔埗乡,早年务农,后去香港经营商业。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曾在香港圣保罗书院就读,毕业后,进入香港汇丰银行工作。汇丰银行于1865年在美国开展业务后不久,廖竹宾就来到旧金山代汇丰银行办理商务。1875年旧金山汇丰银行分行正式开设,廖竹宾担任了副经理,成为旧金山华侨中的名流。

    廖家虽是当地华人中的上层,但在那个华人受歧视的年代,还是难以获得尊重与平等。廖仲恺刚满3个月时,一股“排华”的阴影深深地笼罩了旧金山。12岁时,他又目睹了旧金山当局借口“唐人街”污秽不治,派警察以殴打、拘禁、驱逐等手段逼令中国人迁往别处的情景。生活中的不公在噬咬着廖仲恺幼小的心灵,他曾无数次趁美国独立节允许放鞭炮的机会,将点燃的火炮机智地甩往白人警察身上,用一种孩童独有的方式发泄自己胸中的愤懑。

    廖仲恺虽生在美国,却从小就被教以待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处世以“洒扫进退、揖让谦辞”之方。4岁时,就跟哥哥一块认方块字,读三字经、千字文。廖仲恺8岁那年,旧金山办起了第一所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华侨子弟学校,廖仲恺每天上午去西校修习英文,下午就到这所“国学专馆”攻读唐诗和古文。到他上美国中学时,已经学会了作诗、填词。

    一场突变改变了廖仲恺的人生轨迹。1893年,廖仲恺16岁时,他父亲突然病故了。失去了顶梁柱,廖家的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年轻的廖仲恺决定将父亲的灵柩护送回国,叶落归根,也让母亲在自己的国土上过几年舒心日子。就在这一年,廖仲恺带着家人登上了由旧金山开往香港的轮船,随着几声汽笛长鸣,廖家人挥挥手,作别了带给他们梦想、也带给他们屈辱的旧金山。

    “近乡情更怯”,久违的祖国已破败成什么模样?未来的道路又在哪里?颓废衰败的祖国,麻木懦弱的国人,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他的心。

    新道路 新生活

    回到故乡的廖仲恺先在叔父的资助下进入私塾学习,但他很快发现,在“四书五经”中根本找不到扭转这个腐朽世界的良方。巧的是,此时恰逢康有为在离廖仲恺家乡很近的广州开堂讲学,康提出“令天下之士皆通西学”的主张引起了廖仲恺的共鸣,他决定到香港去专攻“西学”。

    19岁时,廖仲恺入读皇仁书院。这所学校在香港颇有名气,许多中产阶级子弟都在这里读书,孙中山就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在这里,廖仲恺系统研修了“西学”,并很快熟练掌握了英语。其间,他还找到了一生的最爱——何香凝。1897年,二人经媒妁之言,步入婚姻殿堂。中国近代一桩著名的美满姻缘,并不是自由恋爱结出的喜果,但二人的“天足缘”又似乎佐证着“冥冥中自有天定”的说辞。

    皇仁书院的学习结束后,叔父希望廖仲恺进入官场,但廖仲恺却再也无法在充满朽烂死气的空气中活下去,他要追寻新生活。去日本,廖仲恺找到了又一个能让自己感受激情的地方。不过,叔父却再也不肯支付他留日的费用了,最后还是何香凝变卖了陪嫁,凑了3000多元,才使他如愿以偿。1902年秋天,廖仲恺乘船经香港来到东京。生活随之掀开新的一页。

    学了一年日语后,廖仲恺先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预科,后又入中央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在东京,廖仲恺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留学生集会上,孙中山即席发表的讲演听得廖仲恺热血沸腾。几天后,廖仲恺还专程到小石川的一间“下宿屋”拜访了孙中山,在这间狭小而简陋的屋子里,二人畅谈着理想与未来。

    两年后,廖仲恺加入同盟会,并担任了同盟会总部外务干事。不过,在同盟会组织的数次起义中,却看不到廖仲恺的身影。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恰逢他接受孙中山指派到天津从事革命联络工作,分身乏术;另外,他和许多同盟会员一样,试图先设法进入清廷衙门,以合法身份为掩护,暗中从事革命工作。就在从中央大学毕业那年的秋天,他到北京参加了清廷组织的留学生考试,取得法政科举人的身份,被派往吉林巡抚陈昭常幕下做译员。在东北一年多,廖仲恺积极协助吉林边务督办、革命党人吴禄贞与日本交涉所谓“间岛问题”,迫使日本当局派代表来北京签订了《间岛协约》。后来,吴禄贞的反清活动被陈昭常觉察,处境很是危险,又是在廖仲恺的斡旋下才保得平安。

    就在廖仲恺在北中国穿着“合法”外衣从事革命活动时,南中国的一声惊雷把历史带到一个新起点。听到武昌首义的消息,廖仲恺匆忙南下广东,欣喜若狂的他立即投身到埋葬旧世界的战火里去。不过,和先前艰难的斗争相比,接踵而来的胜利与失败,无论是进展的速度,还是轻易的程度,都出人意料,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理财高手

    廖仲恺最为人所知,是他的理财才干,孙中山曾称颂他是天下的理财家。

    廖仲恺一生为革命理财的活动开始于他担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副司长时。当时,广东军政府的财政极为艰难困顿,为寻找各种缓解财政窘况的方法,他常与都督胡汉民磋商至深夜。4个月后,财政窘状得以改善。1912年5月24日,刚满35岁的廖仲恺出任财政司司长,他不仅努力革除财政司弊政,还想方设法整顿广东纸币、稳定金融市场。经过努力,到1913年8月广东省“库中存现洋七百余万,另纸币数百万,此为民国以来财政当局所未见之现象”。

    “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再次担负起为新政党理财的重任。虽然当时中华革命党财政部的部长为张静江,但他远在巴黎,因重病之故,无法赴日履职,因此,实际上当时财政部的一切事务都是廖仲恺用张静江的印章代行职权。当时适逢“护国讨袁”战争,廖仲恺竭尽所能筹集款项,从东京向国内发送了大批战备物资;战事结束后,廖仲恺多方奔走,募得南洋烟草公司捐款3万元,另卖了一辆华侨捐赠给孙中山的汽车,才凑够了华侨敢死队员每人300块大洋的遣散费。

    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廖仲恺“借入现款供护法用者,综计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七百元”,保证了参加护法的海军舰队官兵及议员120多人能及时抵达广州。在随后成立的护法军政府中,廖仲恺特任署理财政总长。当时广东财政由桂系军阀把持,军政府财源几近断绝,在这种情况下,廖仲恺向海外大量发行公债,缓解了燃眉之急。4年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次长代行部长之职,全力整顿财政。当时广州的《英文时报》这样评价他的工作:“廖仲恺君,本精治计学,又以公正洁白之诚整理粤局,故虽在创巨痛深之后,而广东财政前途仍大可乐观。”

    廖仲恺精于理财的才能还差点为他招来杀身之祸。1922年,因在北伐问题上意见相左,孙中山与陈炯明公开决裂。陈炯明认为要阻止孙中山北伐,就要先断其财源,而捉住了廖仲恺就锁住了“孙大炮的荷包”,因此,他把廖仲恺关押在广州西郊的石井长达62天。陈炯明虽羁押了廖仲恺,但最终没敢对他下毒手,就与当时粤军将士对这位千方百计给他们筹措薪饷的理财家深怀好感有关。

    廖仲恺不仅精于理财,而且廉洁自守,收受无一私财,直到被刺身亡,他的住宅还是广州百子路那所旧的小洋房,这还是他岳父家送的。有人感慨地称赞廖仲恺多年“全权管理党的财务,直到民国8年在结算的时候,也没有一笔不清楚的账目,没有一宗无本人签字的收条而支出去的款项”。

    先行的思想者

    革命需要革命者,但似乎更需要思想者,革命者会有千千万万,但真正的思想者却凤毛麟角。正是一个个执著前行的思想者引领着人无畏前行,路才变得越来越宽阔。廖仲恺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难得的思想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思考着中国的出路与前途。

    1905年,刚入同盟会不久,廖仲恺就开始了革命理论的探索与宣传。这年11月,《民报》第一号刊发了他翻译的《进步与贫困》一书的“序言”和正文第一节。在文中,廖仲恺将资产阶级译作“豪富”,将无产阶级译作“细民”,并多次强调“豪富”应在“打倒之列”。廖仲恺发表这篇译文时所用的“屠富”笔名也鲜明地表现了他对“豪富”的憎恨和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后来,他又以“渊实”的笔名,在《民报》上发表了《社会主义史大纲》等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成为最早从理论上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廖仲恺是中国最早倡导民权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全民政治”理念,堪称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发端。在他看来,民权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的权力“要靠自己自觉,自己要求,自己奋斗”。他敏锐地指出了西方代议制的弊病,人民只有选举权,没有立法权,民权成了“镜花水月”,所谓“三权分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廖仲恺创建“全民政治”名词,主张人民应享有创制权、复决权、罢官权,倡导“直接民权”,认为这种直接民权才是“政治上之防腐剂”。

    做一个革命的实干家并非太难,成为一个革命的思想家也并非不可能,难得的是实干家有思想,思想家能实干。

    改组国民党的头号功臣

    1923年1月29日,一艘名叫“亚洲皇后号”的轮船驶离了上海,船上搭载着苏联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和廖仲恺。3天后,轮船抵达日本横滨。当天,廖、越等人就赶往东京,一同住进筑地静养轩。几天后,他们又一道前往伊豆山海岸的温泉风景区热海,共同下榻热海饭店。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旅行,这几位游客也并不像外人看来的那样轻松惬意,他们肩负着中苏合作谈判的任务。

    廖越会谈是秘密进行的,廖仲恺常以探病的名义到越飞房间里去,一谈就是几个钟头。这样的会谈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3月17日,廖仲恺才返回东京,4天后乘船回国。会谈的成果很快接踵而来,5月初,苏联政府致电孙中山,表示愿给中国必要帮助。8月初,由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代表团”赴苏联学习革命经验。10月2日,国民党主办的《广州民国日报》赞颂中俄两国才是“最诚信的友邦”,3天后,苏联选派的鲍罗廷将军抵达广州共商“中国革命未完成之救济方法”。孙中山与苏联的关系日渐加深。

    这年10月,廖仲恺出任改组委员、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9委员之一,担负改组国民党的重任。但破旧立新,谈何容易;加之,时任执委中多数人对改组都不愿负实际责任,千钧重担就只能由廖仲恺独自承担了。在狂风暴雨般诬蔑、诽谤源源不断袭来时,坚强的廖仲恺也难以承受,他甚至一度想离开广州到香港过几天舒心日子,后来在孙中山的劝阻下,才打消了念头。

    决定留下来的廖仲恺愈发无所畏惧,在他的主持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自成立之日起至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共召开会议28次,议决案400余件,还起草了“宣言”、“党纲”、“章程”等多个草案。在国民党“一大”开幕式上,廖仲恺第一个发言;会议期间,他先后7次发言,在关键问题上发表意见。廖仲恺的辛劳与努力,就连当初不赞成改组与国共合作的汪精卫与蒋介石也交口称赞。

    国民党改组后,廖仲恺花了很大气力去领导工农运动。在他主持或参与下,制定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组织法,颁布了工会组织条例。这些法令和条例,是中国第一个保护农民协会、提倡农民自卫的政府法规,也是中国第一个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以及言论、出版和罢工自由的政府法令。他支持建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兼任了第一、二届的教员。廖仲恺还能倾心结交工农,凡有农民来访,无不亲自接见。他到香山县参加农民代表大会,乘船登陆后,弃肩舆步行至县党部,在当时传为美谈。

    省港大罢工的成功,与廖仲恺的支持关系密切。为解决罢工工人的生计问题,他下令关闭广州的烟馆与赌馆作罢工工人的宿舍之用,并拨出专款作为罢工工人的生活费,解决了回到广州的近十万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当时他领导的国民党财政部经费虽十分困难,仍每月拿出一万元充作罢工活动经费,并于7月份在广州征集捐租半月(后改为一月)、在各县征收殷实绅富捐、拍卖所有没收英国人的货物用于支持罢工。

    就在廖仲恺风风火火前行的时候,一场有预谋的杀戮正在等着他。

    谜 案

    192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辞世5个月后,廖仲恺被枪杀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外。当时,他身中四枪,未到医院,就已气绝。

    当廖仲恺中枪时,他的卫士当场将凶手之一陈顺击伤。在医院,昏迷的陈顺不时呼叫“大声佬”,大声佬是朱卓文的诨号。案发现场还拾获了陈顺使用的大号曲尺手枪,并从他身上搜出襟章、枪照等物。根据这些线索,广州市公安局于案发当日扣留了发给陈顺枪照的梅光培,并拘捕了为陈顺填发枪照的粤军南路司令部参谋郭敏卿及与陈顺过往密切的梁博等人,这些人多是朱卓文旧部。

    朱卓文被认为是“廖案”最直接的涉案者。他在香山县长任上被廖仲恺免职,与廖有怨;又曾多次扬言“非杀廖仲恺不可”,即便在“廖案”发生一年后,朱卓文仍斥骂廖仲恺“丧心病狂,献媚共党”。看来,对廖仲恺,朱卓文的确素怀怨恨,他也承认有“杀廖”预谋,但辩白说因计划泄露而作罢,却未能举出反证。因此,朱卓文的嫌疑实难洗清,国民政府也未放弃对他的追捕。此人倒也命大,躲过了多年追捕,后来竟化名朱元鼎出任中山县土地、建设两局局长,1935年被陈济棠捉住就地枪决,不过罪名并非“廖案”,而是阴谋推翻陈济棠。

    “廖案”后的第三天,粤军第三军军长李福林举报胡毅生(胡汉民的堂弟)、魏邦平、朱卓文、林直勉等人有涉案嫌疑。周恩来率黄埔军校学生逮捕了林直勉,胡毅生、魏邦平脱逃。林直勉被捕后,承认要“推倒”廖仲恺,“但谋杀廖仲恺是不知情的”,即承认有反廖言论,不承认有参与杀廖行为。1927年春,林直勉获释。国民党广州市党部设宴欢迎他出狱时,称他为“忠诚的国民党同志”。

    随着胡毅生浮出水面,胡汉民也被牵进案中,更被怀疑为主使者,只得远遁苏联避祸。案发之初,胡毅生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在朱卓文之下,但很快他就淡出了办案者的视线,这与国民政府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为了对付西山会议派,汪精卫、蒋介石需要争取胡汉民,因此,他在国民党内的“领袖”地位不仅没有改变,胡毅生后来也当上了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总统府”顾问。不过,胡氏兄弟并没有从“廖案”中清白脱身,陈公博就说,“自然不是胡先生当面指使凶手,但团体里酝酿暗杀廖先生,而胡先生不加制止,这是事实”。看来,胡氏兄弟与“廖案”扑朔迷离的关系还真难说清楚。

    李福林的举报给粤军带来灭顶之灾,不少将领被剥夺军职,有的还被处死,粤军领袖许崇智也陷入困境中。9月5日,许崇智奉命担任“财政监督”,但4天后,蒋介石就以不顾大局、把持财政为由把他告到汪精卫那儿。9月19日夜,蒋介石又给许崇智送去一封长信,逼其立即去职。无可奈何之下,许崇智只得卸职,在陈铭枢的“护送”下去了上海。

    一年后,经“廖案”特别法庭审理,梁博处以死刑,后郭敏卿也被处死,梅光培被释放,其他凶手大多不知所终,震惊中外的廖仲恺被刺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结束了,但幕后的主谋元凶是谁?至今仍是历史悬案。

    廖仲恺遇难后,广东国民政府命令全体官员及士兵一律臂缠黑纱一周致哀,并特颁治丧费1万元,将予国葬。9月1日,廖仲恺出殡,送葬之人达20多万。廖仲恺的遗体先暂居好友朱执信墓侧,1935年9月1日归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两位著名的革命者终于长眠在一起。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责任编辑:王封礼

    相关热词搜索:喋血人生仲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