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寸木成村,有人成落

    寸木成村,有人成落

    时间:2020-04-02 05:22: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已达4153个,这些村落分布广泛、数量庞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如何正确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举,将传统村落引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是保护工作者要交出的一份答卷。本文根据传统村落面临的发展壁垒与局限,提出不仅要保护,更要注重实施主体的推动和建设过程。笔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可以展开成三个阶段来看:认识价值、编制规划及主体建设的不同阶段。希望无论是个人、社会资本及政府都能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大前提下加强对文化的深入研究、改善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新时代新要求下的传统村落有序发展。

    关键词:文化引领;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发展;实施主体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z1.014?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8)13-0080-06?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SHAN Yanming, ZHAO Tianyu

    [Abstract]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had reached to 4,153. These villag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vast in number. They represent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ow to preserve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lics correctl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ow to develop them in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questions that protect workers need to hand over a response. Based on the progress barriers and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proposes not only protective measures, but also the promo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can be developed into three phases: value recognition, planning an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ain construction. It is hoped that no matter individuals, social capital or government, they can step up their studies on cul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improve facilities and conditions, raise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 and promote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culture guidance; traditional villag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bject of implementation

    1從乡村振兴高度看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

    乡村振兴是今年最令村镇规划从业者振奋的国家战略之一,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愁再到乡村振兴,很明显能体会出我国对于农村指导政策的演变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方针;而乡愁的表述更加直接清晰,希望展开画卷,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进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把乡村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那么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有哪些内在联系呢?冯骥才先生曾说:“古村落是巨大的文化包囊,容纳了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最直接体现,而传统村落更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典型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实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乃至全面发展。因此从2012年开始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到目前虽然已经进入了第六年,但是也还是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传统村落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研究价值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保护规划如何编制、如何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传承都要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深入研究来回答总结。

    2寸木成村,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2.1文化和空间的互动提升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本质前提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必须坚持优秀文化传统,注重文化之本。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镇村都是文化在空间区域上的具体表达,但是外在的实体特征必须具有情感的温度、岁月的积淀才能真正唤起人们的敬意和回味,承载摄人心魄内核功能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文化节点,一个小酒馆、一口古井还有村口的大榕树都是细致而深入人心的感动片段,比起宏伟的建筑群、繁华的街巷码头也许会藏着更多的乡愁记忆。

    文化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第一前提,那么该如何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文化提升工作?对于传统村落来说,虽然因为格局、建筑、要素等具有特别突出的价值,但是最原始的功能是原住民生活的空间,因此文化传承一定要在满足这种最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去进行更新才有现实意义。

    首先是要进行文化挖掘,达到对文化独特性深入认知,以实地调研、资料查阅及居民深度访谈等方式,研读村落发展脉络、建设背景、乡土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各类要素,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对内部和外部影响进行全面透彻的判断,同时必须把握好居民现实生活的需求,然后依据上述结论为特色资源的价值给出定位,确立发展方向,探寻能指导未来发展的时空路径。

    其次要在符合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提升。立足整体生态视角将自然山水、传统建筑及公共空间等进行多层次的串联衔接,整理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村落空间体系,并提出空间的控制要素,包括保护和发展所需要的整体格局、空间结构及建筑形态等要求,选取最适宜并能延续特色文化的空间方案。

    2.2从产业角度去寻求传统村落发展的解题思路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但是传统村落归根结底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不仅仅是无生命的建筑空间,因此无论怎样保护都必须回归到人的需求,去适应生活的发展。目前很多传统村落都面临发展无力、持续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当前保护的基础上,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马栏村地处北京斋堂镇,是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依山带水,地势险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代即是重要的军事隘口,明代作为圈养马匹之地供军需,故名马栏村,并逐渐发展兴盛。村落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普查登记文物3处;挂牌历史建筑、遗址13处,包括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弹药库、枪械所、通讯站等、过街桥、防空洞等历史环境要素。因此马栏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的要素很多,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要素、红色文化,同时还要结合原住民生活延续的现实需求。编制组首先对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门头沟是北京拥有古村落最多的区县,北京市21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在门头沟;北京市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3个在门头沟,但是门头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2014年门头沟城乡收入差距约2万元;农民内部收入分层呈“3:7”现象,69%的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16476元的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明显;农民收入水平在地域上呈阶梯状分布,收入水平在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呈现出“三级阶梯”分布;地区就业承载能力弱,传统资源型企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新增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就业需求(见图1—4)。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注重跳出马栏村,从门头沟区域发展的角度为马栏村寻找一条竞合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就是以区域资源为依托,采用“政府+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接待、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客源、统一管理、统一宣传营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突出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营造生活化、精致化的红色乡村旅游体验。这样既可以满足保护文化,也可以让原住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实现外在保护需求和本村发展双向增强。动态推进是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之后的首要工作,要针对历史文化,挖掘信息,并设计推出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发展静态之上的动态产业性链条。比如台湾地区的土沟农村美术馆就是通过美术、摄影和展览等艺术手段去推进村落的文化复兴。可喜的是,在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马栏村已经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乡村12间”概念设计展启动仪式举办地,也成为北京市科委的重大项目的实践地(见图5)。

    2.3社区营造是传统村落适应现代发展的有益尝试

    传统村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功能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这也是现在保护和发展经常面临矛盾的一方面原因所在,社区营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社区营造”,强调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营造一个新的人”,三个重要方面分别为文化培养、风貌建设、产业塑造。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动员本土居民采用多种形态积极参与,从最小的社区单元开始做起,让居民认识土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自己向政府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并非是外来的规划建筑师去设计,而是着重规划师和社区居民一起去发掘文化、历史、农业的多维资源,重塑乡村。

    西安村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政府驻地西北1.4公里,距泉州市1.5小时车程。因地处永春城西,为祈求航运平安,谓之“西安”。西安村是“海上丝绸之路” 的内地首站码头,历史上是內地和沿海商品流通的枢纽,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西安村的传统建筑脉络清晰,融合中西方建筑特点,骑楼商贸建筑、大厝是闽南侨乡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空间格局保存完整、传统建筑实体和非物质文化多样,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海外影响力大(见图6、图7)。

    对于这样一个到今天还生机勃勃的传统村落,在传统保护发展规划“保护优先”为总体原则的基础上,规划提出按照社区营造的模式进行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即“保护物质遗存、保护民俗活动、保护业态活力”。从传统聚焦于文化物质载体与文化活动两方面的保护对象构成中进一步拓展,融入对于传统乡村自造血产业的保护复兴,在保障原住民的根本利益、提升生活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乡村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社会资源向乡村回流,助推乡村复兴。

    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互动参与,建立多方共建模式,提出五个尊重:尊重乡村实际、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尊重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尊重乡村风土人情,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互动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增强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规划完成之后,五里街镇政府又继续按照社区营造的方式推进传统村落发展。在2017年,五里街镇人民政府和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及华大建筑学院、农大园林学院、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共同推动下,暑期工作营随之开营,组织了“瞳真”活动,邀请了当地居民,特别是社区儿童参与古街活化,让他们在曾经熟悉的街道,寻找不一样的新鲜感,重新认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五里街。活动旨在发动社区孩子参与,保护古街,唤醒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现代的生活方式必将来临,适应而不是拒绝才是真正的传承。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安村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传统村落,是一个能面向未来的真正发展着的村落(见图8)。

    3有人成落,不同主体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对策

    任何事情推进,不论技术层面如何努力和完美,如果没有实施主体的推进,基本就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在前文里叙述了传统村落的价值和保护规划的编制之后,还需要再阐述一下最关键的实施环节。目前个人、企业、政府都能共同推进村落发展建设,但三者的文化谱系、路径点都各有不同,如何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笔者对三种主体推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3.1个人主体模式

    这种主体模式来源于强大的个人情怀,具有比较明显的内在动力,行动者要有情怀,有思路,更要有行动,比较适合于返乡创业的状态。典型的如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的听松书院,2017年11月人民日报以《梅静:在故乡寻找存在意义》为题报道了她的故事。梅静从小在易县生活,之后求学及工作内容都与乡村文化遗产有关。2015年初梅静决定在自家老宅上建一个包括公共图书馆、绘画创作、教育讲座等功能的书院,两年时间她已经成功把一个普通民宅升级为一个集民宿、书院为主体的建筑功能群,而且以书院为载体,她还在积极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希望能够以书院为切入点,改变村里文化落后的面貌”。从最初的个人理想,到服务更多人的文化空间,这其实正是个人为主体推动乡村建设的最大价值和变化所在(见图9)。

    总结一下书院发展的路径,实际上是比较清晰的,着眼点从老宅开始,拓展到书院,再扩大到听松社区,文化视野逐步放大:书院—社区—听松X—清西陵;在文创设计上则遵循从“西陵的大”到“细节的小”去考虑各种产品,增加宽度与细节,摆件、手串、铜镜、围巾、背包逐步完善;在推进方式上,她没有进行常规的泛商业化的快速推进,而是采用个人主体带动社区群體的方式,渐进式展开书院的建设和完善。但是这种模式有一点是特别要提请大家关注的:个人由于资金和意识的局限,必须在明确的文化基因的指引下,做出相辅助的经营活动来进行文化情怀的反哺。但是在商业化的推广过程中,又将面临情怀和商业的博弈。因此这是一种选择和不断舍弃的发展之路。在当今社会现实下,要想持之以恒实际上个人主体是需要比较强大的能力圈层的,因此在书院建设和发展之初也离不开“众筹”和媒介推广的强大外力作用。

    3.2企业主体模式

    在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北庄,有一处与自然共生的小山村已经成为北京休闲农业、市民乡村旅游热门的目的地之一。推动者是“山里寒舍”企业主体,他们将古村落改造成保留了乡村居住和民宿经营融合的共同体,原住民和外来游客在同一个区域内可以交流,里面又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小院,避免了互相干扰,这种方式可以让游客体会一种本来生活的味道,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基础设施条件也随着“山里寒舍”的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见图10)。

    和个人主体情怀第一的出发点不同,任何企业都面临“被发展壮大”的需求,所以“山里寒舍”也面临着资本增值的需要。因此这种模式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节点:首先从发展路径来看,企业的核心目的是资本增值,所以行动者要有一个可以言说的明确方向,有布局,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有持续动力路径点。一般遵循“第一个试点—区域试点—全国布局”的发展路线,目前“山里寒舍”足迹已经从北京、苏州拓展到福建、广西,刚好验证了这种步步为营逐步拓展的布局思路;第二从文化谱来看,文化特质可能被动挖掘或者进行重组,面临植入和改造的问题,因此企业介入的“文化”挖掘过程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的尊重,经常会面临一个文化外展的模式选择,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如何和谐共生,企业文化如何和本土文化融合,都是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3.3政府主体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首先要在地域文化谱系内找寻自己的特点,这个文化是区域的文化,和个人、企业介入的角度有不同,政府有明确的出发点,既可以展示情怀,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价值回馈,但是这种模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决策者的思想导向,因此要有战略、有部署、有跟进。文化挖掘要一下过渡到从浅层被忽略到深层被保护的阶段,要面临过度保护和适度表达的挑战。比如,笔者目前在江苏省泗阳县特色田园乡村相关项目正是省政府目前重点关注的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首批试点中,大运河沿线的八堡村的文化提升就面临抉择,是适度展示传统的生活文化还是要进一步提升展示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后来的规划兼顾了两者的需求,在村子的内部空间,设计和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小品,在村落外围设计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展示空间,为下一步发展奠定更时尚的文化元素。因此这种方式一般遵循“区域试点筛选—经验推广—上升不同层级政策”的路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再现乡村记忆,增强文化吸引力,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宏观上也是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政府帮扶—引力增强—活力再现的乡村发展之路(见图11)。

    4结语

    传统村落不是静止的文物单位,必须遵循活态保护的观点。因此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与整体历史环境,避免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历史文化的破坏;同时村民应全过程参与,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意愿,也能够增进传统村落的发展动力和提高村落活力,最终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新时期,应该将乡村文化传承的范围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扩展到更宽的概念与范围上,去拓展更多的乡村特色发展之领域。

    参考文献:

    [1]韩维初.京西古村落空间特质及文化价值研究 [D]. 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6.

    [2]孙克勤.解读京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J].北京规划建设, 2007(1):166-169.

    [3]朱良文.对贫困型传统民居维护改造的思考与探索[J].新建筑,2016(4):40-45 .

    [4]王本壮,李丁讃,李永展,等.落地生根——台湾社区营造的理论与实践 [M].台北:唐山出版社,2014:1-5.

    [5]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M].王慧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47.

    [6]陆琦,张莎玮,吴鼎航,等.广府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广州大岭村的考察[J].小城镇建设,2017,35(12):71-77.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7.12.010.

    [7]肖涌鋒,张传信.归园田居——传统村落开发新思路[J].小城镇建设,2016,34(2):94-9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2.022.

    [8]林琼华.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关键问题探讨[J]. 城乡建设,2015(10):67-69.

    [9]林静 .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5):3645-3645.

    [10]王晓毅.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财政,2016(14): 42-44.

    [11]曹昌智.探索传统村落精细化保护发展路径[J].小城镇建设,2016,34(7):17-1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7.007.

    [12]钟晓燕. 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6).

    [13]段德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6,34(1):32-3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1.005.

    [14]倪敏.宁国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外交流,2017(40):102-103.

    [15]邹佳旻,欧阳鹭霞.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15(36):289-289.

    相关热词搜索:有人寸木成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