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附录三 新中国海军60年大扫描

    附录三 新中国海军60年大扫描

    时间:2020-04-04 05:24: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第一支人民海军诞生(1949年)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没有海军力量。解放战争后期,为了迎接全国的解放,创建海军的问题提到了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争取尽快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

    1949年1月21日,江苏泰州已经解放。为便于指挥渡海作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于4月4日率领野战军部分人员到达靠近长江的白马庙乡地区,在一座小楼内设立了前线指挥部。鉴于长江下游的国民党海军舰艇在酝酿起义,而且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会接收更多的国民党海军人员和装备设施,渡海作战的任务也即将提到解放战争的日程上,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华东军区负责组建军区海军。

    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白马庙乡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由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副政治委员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康志强。以原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644人为基础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个办公厅。这样中国人民组建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这一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期。

    (二)海军建设全面展开(1949年~1955年)

    1、海军建设总方针和指导思想的提出与确立

    海军建设的总方针和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和朱德在给国民党海军“重庆”号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已把海军看作是建设“强大的国防”一个组成部分。8月,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郑重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海军创建之初,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虽已土崩瓦解,但仍妄图卷土重来,东南沿海封锁反封锁、袭扰反袭扰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面对这样的形势,1950年8月海军召开建军会议,专门研究海军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会议根据华东军区海军一年来创建海军的实践,参照苏联海军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海军具体情况,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确立了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吸收大量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建设人民的海军。这一建军指导思想,强调了海军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重视技术业务建设,较好地处理了当时海军中由陆军调来的人同与原海军人员的关系,增强了相互团结,为海军的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制定了海军建设的具体方针:“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根据这一方针,会议制定了海军近期建设规划。其主要内容是:(1)尽快组建水面舰艇部队、潜艇、海军航空兵、岸防兵、海军陆战队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初期以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艇部队)为主。(2)为提高机动能力和战术进攻威力,舰艇吨位可以小一点,但航速要大,舰上火炮、鱼雷和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要强。(3)主要着眼于近海作战,不仅能配合陆军进行登陆与抗登陆作战,而且能单独执行海上反封锁、保障海上运输安全、保护渔业生产、打击敌人海上骚扰等任务,必要时还能破坏或封锁敌之港口,阻截敌海上交通线,进行扫雷、布雷、维护海防设施等。

    2、组建海军领导机构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

    为统一管理指挥各地人民海军,中央军委于1949年12月发出电令,调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组建海军领导机构。

    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1月30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机关及第四野战军后勤2分部部分机构和人员调来北京,于4月14日正式建立海军领导机构。1952年又增调第二野战军第10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加以充实。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海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海军第一任领导人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王宏坤,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参谋长罗舜初。

    海军领导机构初建时,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卫生部。1950年11月,又增设了秘书处、干部管理部和军法处。1952年后,又成立了海军航空部、海岸炮兵部、军械部、舰船修造部、工程部、学校管理部、防空部、财务部、直属政治部和防险求生处。秘书处并入司令部。

    3、争取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

    从1949年2月至12月不到一年时间内,国民党海军先后有“黄安”号等军舰,海防第二舰队等编队,“灵甫”号、“永明”号等舰舰员,共起义16起,起义舰艇73艘。中共中央领导对国民党海军爱国官兵的起义行动予以高度的评价。

    1949年初,国民党陆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和所有精锐部队已被消灭殆尽,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待。国民党政府已面临军事、政治、经济的总崩溃。在这种形势下,何去何从,已成为国民党海军官兵必须做出的抉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和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卓有成效的争取工作,是促使国民党海军官兵相继站到人民方面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周恩来曾签发和修改过有关争取“重庆”号军舰起义的电报,并派人做海防第二舰队领导人工作。山东解放区曾广泛开展“唤夫索子”运动,号召解放区人民唤回他们在国民党军队中参加反人民的内战的亲人,这对“黄安”号、“永安”号、“郝穴”号等舰的起义行动都产生了促进作用。又如,中共中央上海局专门成立了策反工作委员会,配合中央情报机构,同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会、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和外县工作委员会一道,对策动国民党海军舰艇部队和江阴要塞起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党海军纷纷起义。

    如何使原海军人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调来的人员融合在一起,这是人民海军建设初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毛泽东于1949年5月28日接见华东军区海军领导人张爱萍和原国民党海军高级军官林遵等人时,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他对林遵等人说:“你们懂得科学知识,有技术。我们新海军(指人民解放军陆军调来的人员)要向你们学习。人民解放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和战斗作风,你们也要向新海军学习。新老海军要团结,相互学习,共同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奋斗。”于是,对原海军人员采取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组织政治学习,政治上给予信任,生活上给予关怀,量才使用,教育从陆军调来的干部、战士做团结的模范等等。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感召下,绝大多数原海军人员都焕发出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在人民海军的作战、训练和教学等各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950年9月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时,原海军起义人员梁魁庭、赵孝庵都以自己突出的战功被选为代表参加了会议。林遵先后担任山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要职,直到患癌症病危期间,仍为海军部队和院校的建设尽心竭力。邓兆祥先后担任安东海校校长、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要职,还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大批原海军人员,对争取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4、创办海军学校

    在人民海军建军之初,中央军委就把创办海军学校首先提上议事日程。本着治军先治校的指导思想,及时地提出了“办学校培养干部是建设国防军的中心工作”、“今后军队干部主要靠学校培养”、“全军办好学校”和“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等重要方针。鉴于当时海军各兵种正处于组建阶段,部队急需战斗和技术骨干,因而各学校根据不同的入学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办学,以加速人才的培养。

    到1957年8月,海军共有10所学校,6所预备学校,另有军事学院海军系和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海军建军初期,各方面条件均十分困难,海军学校所以能迅速地建立起来,是因为首先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和各方面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副主席签署了创办第一所正规海军学校——大连海校的命令。

    1951年6月,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在大连接见了大连海校副校长张学思,并乘坐炮艇视察海岸。周总理勉励他说:“刚才看你指挥炮艇航行就很熟练,你工作很不错嘛!边干边学,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下苦功,钻它三五年,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海军的优秀指挥员。”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粟裕、罗瑞卿、谭政等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海军学校。

    其次,在创建海军学校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海军学校创办初期,从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编译教材、培养教员、研究教学方法、筹办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到教学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学员的正规生活养成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苏联热情的帮助和指导。直到1953年,由于海军各学校提高了独立办学能力,教学工作已逐步走上了轨道,苏联专家数量才逐年减少。

    5、组建海军各兵种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以及各种勤务保障部队组成。其基本任务是抵御海上入侵之敌,保卫祖国海疆,捍卫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水面舰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猎潜舰(艇)、布雷舰、扫雷舰(艇)、登陆舰(艇)和各种勤务舰船。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岸上目标,输送登陆兵在敌岸登陆,以及进行侦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扫雷、护航、护渔、救生和运送人员、物资等。

    潜艇部队:潜艇部队包括常规动力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等。主要任务是消灭敌人的运输舰船和大、中型战斗舰艇,摧毁敌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还可以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巡逻和运送人员、物资等。

    作为水下突击兵力潜艇,技术装备复杂,操作要求比水面舰艇更为严格,基地各项设施也必须配套。海军建设初期首先组建的是常规动力潜艇部队。为了培训潜艇人才,海军于1951年4月成立了275人的潜艇学习队,到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在学习期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瑞卿等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先后到学习队视察。

    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航空兵包括水鱼雷机、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侦察机、反潜机、运输机、各种专业飞机和防空部队。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掩护、支援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战斗行动,参加沿海要地防空,保障海军基地的安全,以及进行侦察、巡逻、反潜、布雷、扫雷、通信、引导、救生和运送人员、物资等。

    海军高炮部队:海军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的前身主要是第四野战军高射炮兵第1师第2团第2营。1950年12月26日,海军高射炮兵第一团成立。这个营以海军高射炮兵第1团第1营的番号在青岛驻防。该团第2营和第3营,分别以青岛基地文化训练队和警卫团炮兵连为基础扩编而成。海军对空监视营于1951年1月,组建于青岛,以目力观察手段掌握空情动态,这是海军雷达兵部队的前身。到1954年3月,组建了海军第一个雷达营。与此同时,探照灯部队和航空场站保障部队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岸防兵部队:岸防兵包括海岸炮兵和海岸导弹部队。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灭敌舰船,掩护近岸交通线,封锁航道,支援在濒陆海区活动的舰艇,支援岛岸、要塞的守备部队作战。海军于1950年8月首先成立了炮兵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以258名结业员为基础,于10月21日在青岛组建了海军第一个海岸炮兵营。1951年又陆续组建了一批岸防炮兵团。海岸炮兵部队成立以后,在炮击金门、马祖和解放一江山岛等岛屿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驻上海淞沪地区的海岸炮兵第8连201人,于1953年3月赴朝鲜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扼守西海岸平安北道培山地区,在控制海区、支援前沿岛屿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是独立地或配合陆军部队实施登陆作战,夺取登陆点和登陆地段,保障后续梯队登陆。1954年12月9月,以海军原有的一个陆战团及水陆坦克教导团为基础,另与抽调华东军区水兵师师部及水兵第2团,合并组成了海军第一个陆战师。后因任务变化,于1957年撤销,编为上海警备区守备部队。

    此外,海军还陆续组建了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包括侦察、观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气象、防险救生、防化、后勤供应和装备修理等部队,其任务是支援保障海军各兵种顺利进行战斗活动。

    人民海军诞生后,通过50年代前期的大规模组建发展,到1955年底,海军总人数已达18.8万余人,先后组建的各兵种部队已有23个舰艇大队(含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扫雷舰、鱼雷艇、护卫艇和辅助舰艇),6个航空师和2个航空独立团(含轰炸机、歼击机、侦察机、水上飞机、教练机和运输机),19个海岸炮兵团,8个防空兵团以及专业勤务部队。主要装备有:战斗舰艇519艘,辅助船只341艘,共计860艘,各种飞机515架,各种口径海岸炮343门,高射炮336门。在短短的6年中,人民海军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协同陆、空军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和东沙、南沙以外的全部岛屿。中国人民的一支新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已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三)海军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956年~1976年)

    1956年6月海军召开的党的第一届代表大会,在总结前7年海军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做出决定:“今后海军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而提高一步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决人与技术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培养各种专业干部,加强部队的战斗训练,有计划进行基地以及各方面的建设,这是今后海军建设的经常的中心任务。”

    自1956年下半年至1966年4月这前10年间,海军党委遵循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和海军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的决定,领导海军广大指战员从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10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海军建设遭受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此期间,由于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人民海军在十分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1、正规军事训练全面展开

    海军部队的正规训练从1956年以后普遍地开展起来。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先是按照苏联海军的条令、教范,在苏联顾问、专家帮助指导下进行训练,以后逐步总结经验,过渡到“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实施训练。

    团(大队)以上均设有管训练工作的部门,并有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业务长,负责具体指导专业技术训练和业务建设。舰艇、航空兵、岸炮等各部队的训练均根据统一的条令、条例、大纲、教范,有步骤、有系统地依照科目顺序组织实施。各项训练均以干部为重点,认真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前进,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适合中国海军情况的规章制度,以保障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6年到1965年,海军部队训练工作总的发展形势是好的。各部队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不断加强技术基础训练,努力提高单兵种战术和诸兵种合同战术水平,并以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使正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可贵经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工作秩序被打乱,正规训练无法正常进行,部队训练水平和指战员的军事素质严重下降。

    2、院校初具规模

    为适应海军建设和装备发展的需要,1957年9月至1965年,海军院校逐步形成了舰艇指挥干部三级培训体制和工程技术、专业勤务干部两类培训体制,新建、扩建了部分院校,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军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任务是培养掌握现代海军诸兵种合同作战与训练知识的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中央军委和刘伯承对海军中、高级干部的培养极为关怀,早于1952年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内专门设立了海军系,开办培训中、高级指挥干部的四年制的基本班和一年半制的高级干部速成班,先后为海军培训指挥干部137人。

    中央军委于1955年12月决定建立海军学院。中共海军委员会领导人于1956年9月专门听取了海军系谢立全主任有关筹建海军学院工作的汇报,并对海军学陆军建设方针、任务、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和有关筹建工作作了具体研究和部署。

    1957年9月至1965年,海军院校发展到14所,即海军学院、指挥学校、潜艇学校、政治学校、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通信学校、技术(军械)学校,第一、二、四航空学校,卫生学校、潜艇士兵学校、预备学校。培养干部的专业由创建期的50多个发展到110多个,此外,海军还在兄弟军兵种院校设有4个海军系(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测绘学院海军系、总后勤部后勤学校海军系)、3个班(解放军后勤学院海军班、总后勤部运输学校海军油料班、空军高级气象学校海军班)。至此,海军培养各类干部逐步走向了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

    海军各院校从1957年9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培训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1.2万余人,轮训各类干部4282人,训练专业兵9234人,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海军部队的优秀指挥员和院校、科研、生产单位的优秀工作者。

    3、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间,海军后勤建设在曲折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物资供应、工程建设、装备修理和卫生医疗等保障体系,完成了部队作战、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后勤保障任务。

    物资保障体系建设:50年代初期,多数海军专用物资国内还不能生产,主要靠从苏联进口。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给人民海军物资供应带来极大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人民海军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地解决海军所需物资器材。在国家有关工业部门和工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大部分海军专用物资器材试制成功,改变了主要依靠进口维持供应的状况。

    工程保障体系建设:六七十年代,海军舰艇装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新型舰艇相继服役。因此,建设大型舰艇基地就成为这一时期工程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这个时期,海军开工建设的大型基地数不少,标志着海军工程保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时期,海军岸防建设的重点是双管130毫米炮阵地和岸舰导弹技术阵地。经过全体指战员几年的艰苦奋战,岛礁上的钢盘混凝土工事终于高高地突出海面,逐渐形成了包括武器、弹药和粮、油、水储存及供电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岸炮阵地。六七十年代,是海军工程建设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在完成这些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工程保障力量也相应得到发展。到70年代中期,海军建筑力量总人数已达7.6万人,比1955年增长8.5倍。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六七十年代,海军装备修理工作尽管经历了曲折过程,但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壮大了海军修理力量。50年代初,海军只有国民党遗留下来的10个修理厂,职工共计1741人,设备178台,固定资产329万元,年修船量71艘,2945吨,并且只能承修一些小型炮艇和登陆舰船。此后,随着海军装备的发展,按照“以地区配套,划片定点,训地修理”的原则,海军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了修理厂的建设。至70年代末,海军已有舰船修理和配件生产厂17个,职工3.5万人,各种设备9600台,固定资产3.2亿元,年修船量600余艘、20余万吨,完成的修船吨位比50年代增长67倍。军械修理以及其他装备的修理能力也有很大的增长,从而奠定了海军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

    (四)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1977年~90年代末)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海军的建设进入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新历史时期,通过深化改革,加速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海军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期内,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即达到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的要求,真正成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军建设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院校教育、战场建设、后勤保障、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逐步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轨道。与此同时,部队不仅执行了大量的日常勤务,而且圆满地完成了舰队出访等国家和军委赋予的许多重大任务,显示了海军现代战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海军初步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反潜、反舰和电子对抗能力有所增强。

    1、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50年代至70年代,海军的武器装备建设经历了从缴获、接收、购买、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等阶段。其间尽管遇到了种种艰难曲折,第一代海军武器装备还是自行研制出来了。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6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科学技术正当日新月异之际,而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失去了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的机会,因而自行研制的新装备不仅在性能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海军的差距拉大了,而且许多自行研制的配套装备在质量上有大量遗留问题没有解决。针对种种情况,海军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全面整顿现有装备。

    1977年、1978年,邓小平、李先念对军工产品质量问题作过多次指示。1978年5月,海军装备技术部组成五个小组分别对五种型号主要舰艇进行调查,共查出335个问题。海军提出着重解决鱼雷攻击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常规动力潜艇、导弹艇、猎潜艇等五型舰艇的技术质量和缺装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与有关部委商定,于1978年12月成立了五型舰艇工程领导小组。

    经过工业、科研单位和部队、军事代表室的共同努力,至1985年,除个别技术难度大的项目转入正常科研外,绝大部分项目都已完成攻关,并作了补装、换装的安排,使海军第一代舰艇、武器、设备基本上得到完善。

    精心组织科学试验。

    新型装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科学的、周密的反复试验。除了试验基地承担海军装备的试验任务外,海军还安排各舰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承担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试验任务。

    据统计,仅1981年到1986年,海军部队共承担计划内科研、鉴定、专题等试验项目1084项。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继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远程远载火箭飞行试验和发射人造卫星以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它表明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有了新的加强。中国首次潜艇水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在国际上引起震动。1988年9月27日,又进行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

    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

    到1986年,先后完成了新一代18类装备发展系列及一些战斗舰艇、海军飞机、武器、电子系统等论证研究任务,总计499项,获奖95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军围绕新一代驱逐舰、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反潜飞机等装备的研制,引进了多种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关键技术装备。对这些关键的技术装备,海军组织力量,在认真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仿制、借鉴创新,有效地提高了研制起点,增强了自主开发能力。

    海军武器装备正处在更新换代的发展时期,根据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和中央军委赋予海军的战略任务,海军装备建设的重点抓好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更新工作,适应未来作战的特点、环境和作战模式。海军装备技术是多学科、多专业、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科学技术,在当前世界海军装备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民海军努力跟踪世界新技术,发展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需要的新一代装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军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使海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后勤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新时期海军后勤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勤战线的各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局面。

    一是军港的整顿和建设。军港是舰船停泊、补给、修理的基地,是海军后勤建设重要的组织部分。在整顿的基础上,1986年以后,在旅顺,青岛、吴淞、定海、三都、黄埔、麻斜、榆林等大的军港进行了管理改革,由过去的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统一管理。通过整顿和改革,海军军港码头逐步向管理有序、技术先进、环境优美、保障充足、补给迅速、生活方便的目标前进,供应保障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是机场的整顿和建设。除有计划地新建一部分机场外,重点加强了原有机场的改建、扩建和补缺配套。与此同时,场站各项制度逐步健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尤其是广泛开展了“优质安全场站活动”,对于全面加强场站管理和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海军航空兵系统又进一步开展了正规化保障建设,有效地提高了保障效率和安全性。

    三是仓库的整顿和建设。仓库整顿的内容包括组织、思想、业务、安全以及军容、库容等各个方面,其中的核心是业务整顿。仓库在不断改善管理的同时,围绕着实现作业机械化、自动化,广泛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

    四是医院的整顿和建设。海军在1952年底,总共只有7所医院,至1986年,已有医院21所,疗养院5所。各医院在恢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行科学管理,使医疗工作逐步做到标准化、秩序化,病区陈设做到规范化,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是供应站的整顿和建设。它的整顿和建设,起步于青岛,发展于麻斜,完善于威海。到1986年,全海军已建立起各种食品的加工间、冷库、储存库,添置了各种加工机械和专用车辆,初步形成了舰艇主副食品加工供应网。在舰艇部队普及食品供应站做法的同时,空、地、陆勤部队也建立了与舰艇部队食品供应站相似的生活服务中心、供应中心、大食堂、供应点等,这对改善部队筹措供应起了重要作用。

    3、出色完成重大任务

    随着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和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友好国家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家赋予人民海军的重大任务也逐渐增多。通过执行任务,是对海军战斗力的综合性全面检验,也标志着海军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首航南太平洋,保障运载火箭试验。

    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次由本土向以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南太平洋斐济西北700公里),成功地进行了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一般在8000公里以上,由于国土面积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进行全程飞行试验都是利用公海进行的。这样远距离的飞行试验,除了在地面上要建立为数众多的测量台站和大型测量系统外,在火箭箭头溅落的海域必须有完善的测量船只;在试验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护航、警戒舰艇和相应的辅助船只;火箭溅落时,必须及时把记录了飞行试验中的各种数据的数据舱打捞回收。

    到南太平洋执行这样的大型试验任务,对海军来说有好多方面都是第一次。海上特种混合编队由驱逐舰6艘、综合补给船2艘、远洋打捞救生船2艘、远洋调查船2艘、远洋拖船4艘、国防科委主测船2艘,共由18艘舰船和直升机4架组成,分编成测量船队和护航编队。4月28日和5月1日,18艘舰船分三个波次先后驶向太平洋。

    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横跨南北半球,对准预定的溅落点,从天而降。从发现目标到打捞完毕一共是20分钟。5月19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的消息。5月24日,海上编队跨越赤道返回北半球,分别于6月1日和2日全部安全返回上海港。这次在海上历时35天,往返航行23昼夜,总航程8733海里。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胡耀邦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大会致了贺词。

    为南极考察运输器材,参加建站。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中国首次组织船队去南极洲上,在千古冰封的南极洲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海军到达南极。

    1984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综合考察。南极考察编队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参加执行这次远航任务的海军官兵共308人。J121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远洋打捞救生船,1982年服役。船长156米,宽20.6米,满载排水量1.2万吨,续航力1.8万海里,抗风力12级。海军的任务是运输物资器材,参加建站,担负海上援救、航海实习等,并顺访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港。1984年11月20日上午,在上海高桥码头为考察编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22日6时30分,考察编队踏上征途,开辟中国通往南极的航线。

    在突击建站的战斗中,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一起泡在齐胸的冰水里,用5天时间就建好了原计划8天建成的简易装卸码头。1985年1月20日,海军突击队70多名队员和部队考察队员组成施工队,在统一指挥下,突击主体工程,每天坚持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海军突击队员们发挥了各自的专长,担任了设计员、绘图员、雕刻工、电焊工、木工、铁工,还有搞爆破的“工兵”。从破土开工到装修完毕,主体工程25天建成,整个长城站45天竣工。

    5月6日下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了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中共海军委员会1985年4月18日做出决定,号召全海军指战员向参加南极考察的海军官兵学习。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海军给J121船、179机组各记集体一等功,海军给潜水长刘宝珠、机电长徐兆富、飞行副大队长于志刚各记个人一等功。

    南沙建站。

    海军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1988年8月2日,中国在南沙建立的第一个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胜利竣工。一座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耸立在南海前哨,五星红旗在楼顶高高飘扬。站内装备了一套先进的仪器,能自动观测记录水位、波浪、水温、盐度、风向、风速、气压、气温等各种水文气象参数,还能将各种气象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贮存、打印,并及时通过卫星发往国内外气象组织,为各国来往船只提供可靠的航海保证。海军在建站的同时,还在诸碧礁、赤瓜礁、华阳礁、南薰礁和东门礁等五个岛礁上,建成了能抗12级风力的半永久性的高脚屋,并派人驻守。国务院、中央军委8月3日给海军发来嘉奖电,表彰建站人员,勉励大家为保卫南沙、建设南沙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又圆满完成了国家和军委赋予的多项重要任务,显示了海军良好的军政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海军先后任司令员的有:萧劲光、叶飞、刘华清、张连忠、石云生、张定发,先后任政治委员的有:苏振华、王宏坤、李作鹏、杜义德、叶飞、李耀文、魏金山、周坤仁、杨怀庆、胡彦林。■

    (摘自《军事文摘》2009年第6期合刊)

    相关热词搜索:新中国附录海军扫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