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让谁也笑不到最后

    让谁也笑不到最后

    时间:2020-04-13 05:15: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欧·亨利是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短篇小说家,其小说以巧妙的构思、夸张和幽默的文笔、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将欧·亨利短篇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进行比较以及用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来对欧·亨利短篇小说进行解读,他的短篇小说体现出了故事中人物颠覆与抑制力量对比的结果、大写历史的小写化、以及欧·亨利小说的“逸闻主义”等新历史主义特征,进而凸现出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一个共同特征——结尾的欺骗性。

    关键词:欧·亨利 新历史主义 欺骗性

    1.引言

    国内外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比较丰富,主要研究包括从他作品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创作艺术加以剖析,达到研究欧·亨利小说艺术风格的目的。从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更能体现出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欺骗性这一艺术效果。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新历史主义意识到批评语境的重要性,在批评实践中力图结合历史背景、理论方法、作品分析去解释作品与社会及历史相互推动的过程。[1]本文主要采用了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中的颠覆与抑制、大写历史小写化和“逸闻主义”等特点与功用,突显出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欺骗性效果。

    2.颠覆与抑制的协和

    “协和”是格林布拉特的一个重要的新术语,并且,它只有在颠覆与抑制这两种社会功能的动态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颠覆与抑制是格氏在《看不见的子弹》一文中提出的两个极具政治化的概念,颠覆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抑制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2]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从政治的宏观然角度出发阐述了资产阶级的颠覆与抑制的政治关系,写的是主人公苏比半天里发生的故事。主人公苏比,一个“多年来到好客的”警察拘留所过冬的流浪汉,一个“曾经熟悉圣歌”、“生活中有母亲、爱情、理想、朋友”的普通公民,为了打算进监狱过严冬,一连五次扮演“作奸犯科”的角色,但这五次的打算或企图都归于失败。可就在他被一座老教堂“庄严甜蜜的圣歌”吸引得心醉神迷、心灵受到洗礼、决心从新做人之际,反而被警察给抓了。[3]从故事的表面来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市民苏比与警察在玩起了猫与老鼠的游戏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在对文学的颠覆功能的剖析中,主人公苏比的自由不羁的个性事实上是“颠覆”的原动力,他的好逸恶劳的个性、执意向统治权威和统治机构与工具提出挑衅,这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都构成一种前所示有的颠覆力量。在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型,法律似乎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人民也都有了自我的信仰和追求,当时的统治制度与用来统治的工具人民也大都已经接受,而苏比好逸恶劳的个性,以及他吃霸王餐和当着警察调戏女人扰乱社会治安无疑是对传统统治秩序的正式宣战。他希望能引起权威和统治工具的注意和重视,但他每次都没能得逞,只好寻求另一种方法来发起另一起事端,结果还是不能达到目的,最后当他听到老教堂庄严甜蜜的圣歌想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让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秩序当中,这种正是苏比对颠覆的一种忏悔,因为自由不羁而产生的颠覆之举最终与自已内心发现与渴求达成妥协,但是当时的统治力量是不可能允许通过颠覆和自我抑制而达成和解的。警察是当时统治社会的统治工具,在苏比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向统治力量发起挑衅而颠覆时,他们不但没把他抓起来,反倒视而不见,任凭他胡作非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和统治力量的黑暗与丑陋,然而在故事的结尾,正当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苏比向坎坷的命运奋进,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决定明天就去找事做时,反而警察抓获判狱三个月。从新历史主义的特征来说,这是颠覆与抑制最终达到了和解,统治者抑制住了被统治者,被统治者没有自己的主权思想,他们的命运最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正好体现了颠覆与抑制这一新历史主义特征,也是他短篇小说独到之处。《警察与赞美诗》结尾正当苏比在教堂边受到感化,唤起了他灵魂深处一股迅疾而强有力的冲动,促使他要向坎坷的命运奋斗,要把自己拨出泥潭,重新做人时,欧·亨利却设计了一个与读者的预料相反的结局,被警察带走,并被判入狱三个月,又回到地狱般的生活。而这种绝对的变化,欺骗性的结局,在欧·亨利来说是淡淡的,但这样一种笔锋一转,写出一个完全意外的结局,使读者加倍地感受到了作家悲愤而又哀叹的心境,由此完成一篇行文优美的小说的全部人生感悟。

    3.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新历史主义者总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史家或不屑关注、或难以发现、或识而不察的历史细部,进行纵深开掘和独特的自我阐释,进而构筑出各种复线的小写历史。小写历史的丰富具体性让微弱沉寂的历史事件发出了声音,让大历史丰碑遮蔽下的人和事浮出了历史地表。欧·亨利短篇小说以擅长刻画都市里饥寒交迫、哀愁无助的小人物著称,这就是新历史主义小写历史这一特征,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人物在生活的深渊中无奈而又痛苦的挣扎,然而感人至深的是这些贫寒窘迫的小人物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虽然欧·亨利在故事结尾都采取了欺骗性的手段,与读者所预料的结果相反,但这些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也是悲苦的人们困境中的希望。

    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这部作品表现了消解主流社会的大写历史、谱写边缘人物的小写历史这一新历史主义的特点。在以追求物质利润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是被主流社会史学家一笔带过甚至完全被历史遗忘的人群。在《麦琪的礼物》中,男女主人公实际就是这段小写灰暗历史的真实反应。圣诞节到了,一对穷夫妻德拉与吉姆,为了赠送对方一份圣诞礼物,妻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美丽的长发,给丈夫的怀表配一副白金表链,就在同一天,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美丽的长发配一装饰用的梳子,卖掉了自己唯一心爱的怀表。[4]在故事的结尾,欧·亨利同样采用了欺骗性的手法,他们虽然都在圣诞节这一天送给了对方蕴量已久的礼物,但礼物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适用性,因为礼物都是用来装饰对方最心爱的东西的,但他们都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才换来了礼物。他们的穷苦境遇折射出了被大历史掩盖的边缘个体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男女主人公被物质利益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折磨而一无所有,最后一件心爱的东西都失去了它的适用性。但这对夫妇贫贱不移,感情不减,恩爱有加是难能可贵的,以此建构了边缘人物的历史存在价值。

    在《麦琪的礼物》这篇欧·亨利的代表作中,作者具体描写德拉卖发,买表链的同时,故意把吉姆买礼物的一系列活动掩盖起来,对故事的结局更是讳莫如深。读者只有一步步了解故事情节,才能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当德拉夫妻把自己经过多方周折得来的礼物赠给对方时,竟发现它们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小说也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场面中戛然而止,从而使小说思想境界和人物形象骤然升华到顶点,这一结尾虽然违背读者的正常推理和读者正常预料的心理结果、带有一定的“欺骗性”。

    4.“逸闻主义”特征

    新历史主义者通常遵循一个批评操作程式:先从尘封的典籍中找出某一被人忽略的逸闻逸事,然后挖掘出其深层文化意义并出人意料地在它人与所分析作品之间找到联结点,最终显示出文化作品在成文之时与当时的世风、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新历史主义者将这种方法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根本方法论意义的“逸闻主义”。[4]欧·亨利短篇小说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描写大街小巷的奇闻逸事为主,以描写纽约市井生活而著称,他最负盛名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他为市民读者而写,也擅长描写市民生活。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在《麦琪的礼物》中,讲述了一对穷人夫妇,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吉姆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卖掉了一头心爱的秀发。而丈夫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却卖掉传家宝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适合妻子头发的发梳。结果买来的礼物都失去了他们原有想像中的使用价值,但他们之间至深的情感是无价的。[5]《最后一片叶子》讲的是贫民区的两个画家苏伊与乔西,由于志同道合,两人合租生活在一起,她们情同姊妹。一天,乔西突然患了传染性肺炎,陷于绝望,每天傻呆望着窗外的常青藤,无望地数着秋天树上尽有的十几片叶子,以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之时,正是她撒手人寰之日。但在同一公寓的一位医生与一位退隐的老画家的关爱与帮助以及苏伊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护理下,乔西终于战胜了病魔,获得了新生。老画家为了挽救乔西的生命,不辞辛苦,于风雨交加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结果自己也染上了肺炎,不治身亡。[6]这一小说赞扬了贫民区人群的爱心与互助精神这一主题。所有这些都称不上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欧·亨利的笔下,他们都达到了至尊至善,也达到了他们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虽然这些小事不能与历史事件中的大人物相比,但他们的纯洁与爱是可歌可泣的。所以新历史主义中的“逸闻主义”特征正好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的特征。

    这两篇小说在结尾时,虽然那些人物都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们的努力都付出了自己巨大的代价,在《麦琪的礼物》中,男女主人公为了送给自己最心爱的人圣诞礼物,却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在《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为了挽救年经画家的生命,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欧·亨利采用这种结束故事的方法,完全超出了读者的心理设想,他的这种欺骗性结尾的方式,让读者读后惊叹不已,使读者不经意去既称赞人物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也使读者对欧·亨利这种出乎意料的巧妙结尾方式连连叫绝。

    5.结语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旺盛的生命力,欧·亨利这个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他的小说大都以边缘小人物为写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小人物又体现出超出其自身现状的情感与行为,符合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他们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挑战与颠覆,但最终还是颠覆不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制度,在所有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几乎在结尾全部都采用了欺骗性这同一手法。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它是指欧·亨利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其不意、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从而揭示出作品的全部意义和人物全部真实的性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欧·亨利结尾时的独到之处,犹如在读者面前进行一场魔术表演,突发性的结尾逆转,打破了读者的思维定势,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落空,他基本上把大量的内容停留在描写细致入微的故事情节当中,让读者如痴如醉,结果突然把笔锋一转落下了出乎意料的结局,让读者哭笑不得,起到了审美上的陌生化效果。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是完美的艺术品,巧妙的结尾是他小说的又一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进:《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第28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第347页,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3。

    [3]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曾冲明译,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

    [4 林铁、唐鹏:《新历史主义》,湖南:吉首大学文学院,2004年。

    [5] [6] 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曾冲明译,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罗伟山(1979.12-),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热词搜索:谁也不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