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少儿影视何时笑傲江湖等

    少儿影视何时笑傲江湖等

    时间:2020-04-14 05:24: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儿童的需要是一个大市场,但是许多人只认识到物质方面的商机,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少儿影视居然变成需要专门扶持、不容易扶得起来的阿斗,本该有的产业规模更是谈不上儿童影视发展的学理研究、市场化研究和政策研究都很薄弱,少儿影视成为小圈子的事情。滑稽的是,为少儿服务的意识差、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大惊小怪的神经质却比比皆是,结果是疏离现实、隔绝孩子、创造性缺乏。这都是造成少儿影视水平低下、少儿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少儿影视的问题,也是中国影视的问题。提高影视管理、决策水平,尊重影视生产发行规律,充分调动广大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尽快推行分级制,实行商业化运作,才能促进少儿影视事业的发展。

    (摘自《文艺报》2005年5月26日左芳/文)

    经典改编,怎一个“难”字了得

    一难:版权难。经典改编,第一道要过的坎就是版权。要取得老电影的改编权,必须得到原作者或其家属同意。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版权历时一年半才搞定;而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的家人无意改编,因此导致后来电视剧《沙家浜》的“停拍风波”。

    二难改编难。从电影到电视剧,电影2小时的长度,要拉成20、30集的电视剧,意味着从“短跑”变为“马拉松”,要加进去很多新内容。但经典电影里的故事框架、人物关系早已成熟。于是,加什么?怎么加?成了电视剧编剧们改编的大难题。

    三难:叫好难。这无疑咸了经典改编的一大尴尬。正如导演江海洋导演所说:“经典改编,无异于‘向印象挑战’。印象是人们已经在脑海中认可的东西,后面作品改编得再好,也很难超越这个已成定势的印象。”

    (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5月23日洪伟成、李君娜/文)

    “百变影星”上官云珠倩影重现故乡

    由中国影协、江苏影协、上海影协联合举办的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铜像落成仪式,将在她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举行。今年恰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长泾镇专门为上官云珠塑像、制作宣传画册、拍摄专题纪录片。

    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1920年出生于长泾。1941年初次登台,用上官云珠这一艺名在《玫瑰飘零》中饰演一个配角,从此拉开了她20多年影视生涯的绚丽帷幕。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影片中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困在《乌鸦与麻雀》中的出色表演,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摘自《新华日报》2005年5月18日董耕、薛颖旦/文)

    儿重片创作应该避开的误区

    1、儿童片就是教育片。一些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的影片或科幻片,都让当今的孩子们着迷。而写实的影片,比如反映亲情、或是反映离孩子生活更近的流行话题,更能被他们所接受。

    2、儿童片是低成本影片。传统题材和拍摄手法已经不能满足在E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之外,视觉冲击也是吸引孩子的重要因素。

    3、儿童片就是凄苦的。如果儿童不喜欢,看过之后不快乐,那他为什么要看?

    4、儿童片是踏入电影圈的捷径。儿童片虽然看起来市场潜力巨大,但很准开发,操作不好就要亏本。

    5、儿童片仅仅是给儿童看的。要振兴儿童电影,就得真正走产业化道路,而走产业化道路,“老少咸宜”是其关键。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6月2日伯文/文)

    贾樟柯感叹大片惯坏观众

    由《南方人物周刊》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领袖”在北京大学揭晓,演员章子怡、导演贾樟柯等十人榜上有名。贾樟柯在致辞时感叹,中国的影院多数被海外大片牢牢占据,其中,美国好莱坞大片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影片通常以离奇的情节、夸张变形的电影语言、电脑特技,给予观众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严重惯坏了国内观众的胃口,而像《世界挞类稍有点意思的国产电影,观众无法观看下去。”

    (摘自《京华时报》2005年5月30日卜昌伟/文)

    国产科幻电影为何缺席?

    科幻巨片《星球大战前传3》在今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取得巨大成功,在中国放映也赢得了今年票房第一的市场佳绩。对比中国武侠电影的长盛不衰,科幻电影为何长期处于空白的窘境?

    1、不缺技术缺剧本。中国有大量的武侠作品,为武侠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土壤。相比较,我国的科幻小说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影响,都远远比不上武侠小说,科幻电影成了“无米之炊”。

    2、不缺市场缺大师。中国电影人始终缺乏一个像乔治,卢卡斯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能够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科幻电影同样成为中国电影里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3、不缺资金缺想象。科幻电影最需要的是开放的思维与奇谲的想象,小成本未必拍不出好电影,科幻片《雷管》就是一个范例。该片制作成本不到7000美元,却获得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6月2日洪伟成、韩璟/文)

    动画电影:一场悄然进行的产业革命

    好莱坞在卡通片的制作上,最近几年的投资都超过了20亿美元。从其发展趋势和规模上看,还引发了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竞争。事实上,一个动画电影的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

    迪斯尼公司撤换已担任21年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埃斯纳,再次证明美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对管理者和制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市场、管理、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全新认识。

    在美国的电影教科书中,电影制作就是工业的理论,认为观众只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艺术品收藏家。因此美国动画电影不断尝试技术革命,同时正发展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全新产业。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动画片的设计和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由此将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现在电脑制作的技术已经进入非常人性化的时代。

    翻开美国动画片的作品名单,不难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很少,而来自世界各国的故事占到其95%以上,这不是制作人的喜好问题,而是对世界文化的开发和融合的认识。

    (摘自《文汇报》2005年6月4日周光毅/文)

    “任长霞”何以扳倒偶像剧

    近期央视电视剧排行榜显示,电视剧《任长霞》以6.18%的收视率名列前茅,而偶像剧《女才男貌》却只有1.54%收视率。优秀现实生活题材电视剧“扳倒”了偶像剧,成为新的收视热点。

    《任长霞》为何热播?根本的原因是这部电视剧能较好地把握主题,将主旋律融于艺术魅力之中,融党性展现与人性挖掘为一体。该剧的热播还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呼唤更多像任长霞这样的好干部、好警察。《任长霞》这部电视剧的热播真切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

    (摘自《新华网》2005年5月23日粱江涛/文)

    影视明星不是歌坛救市良药

    金马奖和金紫荆奖的双料影后秦海璐近日坐着花轿在北京出现,但如此隆重的出场和电影无关,这是她第一张唱片《幸福回味》见面会。在电影方面秦海璐无疑是个幸运儿,还不知道走上歌坛的她是否也能一样幸运,但能够肯定的是影坛上的璀璨光芒正是她能够如此迅速踏入歌坛的重要原因。也许这正是越来越多的影视明星走上歌坛的原因。“演而优则歌”正成为处于低潮的内地唱片业的一条捷径。

    越来越多的影视明星成为歌手,就能拯救我们的唱片市场吗?暂时的救市也许可以,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好处,反而还有一定的危害!市场越不景气,投资就越少,这有限的投资还给了玩票的明星,那么用来挖掘、包装新人的钱就更少了,唱片工业没有金钱的支撑,必然会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摘自《北京日报》2005年6月2日牛春梅/文)

    抓住气质这个“魂”

    好演员应该让人觉得他就是戏中那个人,而不是在演那个人,但现在有的演员连基本的“像”都达不到。所谓的“不像”体现在气质、外型、身份、语言习惯、衣着打扮等几方面,但气质是第一位的。唐国强对此很有体会:“气质的变化是最难的。好多演员生活经历很丰富,但要他高就高不上去,为什么?就是他的理解力没有上去,他的生活层次没有上去。就是给你穿上褒曼的衣服,你也没有贵夫人的样儿。”我以为,性格演员可以靠他观察生活、感应生活和模仿能力,来改变气质,但需要时间,也有局限。在影视中最讲究演员的气质、外型和经历与角色的接近和符合。气质不符,光靠表演是很难弥补的。

    (摘自《文汇报》2005年5月28日徐如中/文)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

    贺岁电影的出现,是21世纪前后中国电影面临票房困境和市场压力的无奈选择,也是中国喜剧电影寻求观念突破与整体超越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是票房鼎盛、口碑甚佳的冯小刚贺岁片,也存在着“深度”的执迷与“作者”的误区,这是悖逆消费文化逻辑、阻碍贺岁电影发展的主要症结。

    为了促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消费逻辑的建立仍然是必要而必需的。但只有消除传统的“深度”价值观、放弃个性的“作者”的预期,在贺岁片的“符号”与“意义”之间寻求开放性的阐释,才能建立正常的文化消费逻辑,打通贺岁电影的进路。

    (摘自《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李道新/文)

    张纪中揭露影视圈离奇“商业化”

    张纪中在新出版的散文集《行走江湖》中,揭露了影视圈里越来越离奇的“商业化”现象。

    他说,本来商业化是作为影视的结果,在结果之前影视还有属于创作的范围,有创作的决定权;现在商业化提前了,人们连“等待”的心情都没有了。例如,在拍《神雕侠侣》时,“商业化”从“选演员”就开始了。在角色的考虑上已经完全不是从演员的外型特点、性格特征、创作能力等出发,而是看谁最走红。投资方依据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不管其他诸如剧本的基础、演员的总体配合、主创的各自发挥等多方面因素,只看谁主演的。整个创作的复杂、成功因素的概率最终被偏激到某一两个演员身上。孰不知这样的要求最终要毁了收视率,也毁了戏,毁了演员。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5月22日赵明宇/文)

    相关热词搜索:笑傲江湖少儿影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