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中印比较视野下的现代性、民族主义、精神与世俗

    中印比较视野下的现代性、民族主义、精神与世俗

    时间:2020-04-22 05:15: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述评了Peter van der Veer比较印度和中国的现代性经验的研究,即关于自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两国民族主义、现代性努力、宗教和世俗势力之间的纠缠和演化的研究。本文认为van der Veer的中印比较研究对曾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理论范式”进行了反思,他主要挑战了将欧美的现代性作为理想型、而非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只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的观念,以及世俗化的观念。本文介绍了他相关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尤其“帝国的现代性”情境下中印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世俗化作为国家工程在两国的发展和两国表征在身体上的民族精神即瑜伽和气功。本文最后指出了van der Veer中印比较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但仍然认为他的思想是开拓性的,他对世俗化理论和其背后的现代化理论的挑战和反思代表着这个领域最先进的理念。

    [关 键 词]Peter van der Veer 现代性 民族主义 精神 世俗 中印比较

    [作者简介]黄玉琴(1978-),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性别、家庭、宗教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3-0001-10

    Peter van der Veer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所长,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亚洲和欧洲的宗教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他是著名的印度研究专家,早期的作品以殖民主义背景下印度的宗教民族主义、被殖民势力和殖民势力的碰撞为主,生产出一批重要作品,比如Gods on Earth (LSE Monographs, 1988), Religious Natio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mperial Encoun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Conversion to Modernities (Routledge, 1997), Nation and Relig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中国,尤其关注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他的中印比较着重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大都市和城市化,这个领域不仅关注中国和印度,也检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其中一个成果是合编著作Patterns of Middle-Class Consumption in India and China (Sage,2007);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比较印度和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自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期,两国民族主义、现代性努力、宗教和世俗势力之间的纠缠和演化。他的初衷是考察比较印度和中国民族国家诞生时期的现代性经验,因这一时期两国都是处在一个“殖民主义”的背景中,因此他称这一现代性经验为“帝国的现代性”(imperial modernity),即与帝国碰撞之后形成的现代性。他认为,在这种碰撞中,有关国家的话语形成了,而这个过程中文化和宗教话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的重点变成考察印度和中国民族国家兴起时民族主义、宗教及有关话语、帝国的现代性追求等力量之间的互动。这个领域产生出一批重要的成果,包括一系列论文①和专著The Modern Spirit of Asia:The Spiritual and the Secular in China and Ind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在2013年他受邀在美国University of Rochester著名的人类学讲座系列Lewis Hey Morgan Lecture上作了题为 “The Value of Comparison” 的讲座,利用印度和中国比较研究的例子从方法论上肯定了比较研究的价值。

    本文重点对Peter van der Veer在中国和印度民族主义、现代性、宗教和世俗之纠缠和演化经验的比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行评论。文章先勾勒出van der Veer在这方面思想的出发点,其继承的研究传统和研究框架,尤其是他的由“精神、世俗、宗教与魔力”等概念组成的“组合链”框架,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然后分别介绍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比如“帝国的现代性”情境下中印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世俗化作为国家工程在两国的发展和两国表征在身体上的民族精神即瑜伽和气功。文章最后对van der Veer的思想进行了评价,陈列了其贡献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 研究传统、比较的方法和研究框架

    Peter van der Veer 关于中印现代性和宗教经验的比较研究沿袭了比较宗教社会学的传统,但从很大程度上是对该传统早期观念的修正和反思。早期启蒙时代随着欧洲在全球的扩张,出现一种观念认为宗教是自然的、普遍的,但有不同的形式。但在十九世纪,这种普遍主义的观念和进化论结合,认为基督教是最发达的、文明的并且从科学和道德角度讲都比世界其他宗教形式先进的宗教。所谓“世界宗教”的观念诞生了。马克斯·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对这种观念做了一个推进,他认为某些宗教或者其某些方面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其他宗教或其他方面则是阻碍发展的。整个宗教社会学则是继承了这个观念,认为之所以欧洲的现代化过程能成功,而世界其他地方失败了,是因为欧洲宗教体系中有使其成功的必然因素而别的宗教系统则没有。因此有了韦伯的比较宗教学研究。②但Van der Veer认为这种传统的比较宗教社会学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它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这种观念认为欧美的现代性是一个典范,而非西方的现代性则是对这种西方现代性的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在现代化范式内部出现大量关于现代性本质的争论。一些人强调只有一个起源于西方的单一的现代性,这个现代性被输出到东方;另一些人则认为存在与帝国主义无关的、东方发展出的、本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在最近十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存在多种现代性,认为西方现代性的本质是多样性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样的;西方现代性对非西方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样的。

    相关热词搜索:现代性民族主义中印世俗视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