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从《圣经》文学角度透视莎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从《圣经》文学角度透视莎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0-04-23 05:16: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莎士比亚作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对象,学者们拟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本文则从圣经文学角度,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透视莎剧中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一、莎剧所散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二、莎剧中对圣经典故、意象及隐喻等的借用,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笔者在本文中仅做简述。笔者想藉此类研究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莎剧中所蕴藉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圣经》 莎剧 基督教思想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由于他禀赋聪颖,在《圣经》学习中的非凡表现,牧师阿瑟·富兰克林还曾亲授拉丁文《圣经》以期将他造就成为一个宣扬基督之道德布道者。那么莎氏对《圣经》耳熟能详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莎士比亚对基督教精神——仁慈、博爱、宽容等思想的继承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如海伦·加德纳就曾将莎士比亚的悲剧称为“基督教悲剧”,①英国学者柏格思也曾指出:“纵使谁能禁止《圣经》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人间,然而《圣经》的菁华和精神,它的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存留。”②大凡具有《圣经》知识的读者,很容易在莎剧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所蕴含的《圣经》元素。正如黄龙先生所说,由于莎士比亚习诵《圣经》,因此“词汇随之丰富,修辞随之工巧,文思亦随之升华”。③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圣经》对莎剧艺术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在宏观上表现为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融合统一,在微观上则表现在作家对圣经典故、意象、隐喻的巧妙运用。

    一、基督教文化视野下莎氏文艺观的体现

    原罪观。莎翁作为人文主义作家,他必定会在作品中极力颂扬人的伟大,如在《哈姆莱特》中,他借哈姆莱特之口说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③但由于他同时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潜意识中也存在着“原罪意识”,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罪人”,这恰好道出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观”。基督教认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食智慧果而得罪在先,故人人生而有罪,必信奉基督耶稣而后赎“原罪”。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恰好是莎翁基督教人文主义文艺观的最好表现。

    平等观。作为人文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莎剧中流露出“黑人”和“白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也透视出以“黑”为美的审美观点。如在《奥塞罗》中,奥塞罗的岳父就是因他是黑人就对他横加指责,视之为“奴隶”、“丑恶的黑鬼”,控诉其为“有伤风化”的“江湖骗子”及“行使妖术”的“罪人”;并声称他的女儿因为“中魔法之蛊惑”而失身于奥塞罗。但莎翁却挺身而出并通过法官的审判,主人公的自我辩白及苔丝狄蒙娜的倾诉为奥塞罗洗除所蒙“不白之冤”和“莫须有”的罪名,恢复了其清誉。并且把他塑造成一位“虽黑但睿智”,秉性仁爱而宽恕,性情豪爽而耿直且光明磊落之德才兼备者。③

    莎翁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一剧中将混血儿“小黑奴”描写成为当时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又在戏剧中安排艾伦劝服路西斯向神明起誓一定要保全此孩性命,并将其抚养成人。这当中既包含虽为“黑奴”却有生之权利,谁都不能轻视和忽略之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反映出了莎氏基督教的平等意识。

    爱情观。一方面,莎翁以人文主义者的眼光来歌咏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他也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眼光来审视世俗爱情。放纵爱欲在其作品中是从来不予以肯定的。他与有些人文主义者用“人欲天然合理”观念来反对禁欲主义大不相同,莎士比亚认为“仁慈是人间的上帝”。也就是说,离开了仁慈与理智,自然之爱必然会走向爱欲放纵的迷途,从而导致爱情之美丧失殆尽。《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有如下几行诗句:“罗密欧爱伊红颜娇柔,把一片痴心献给仇雠。朱丽叶慕彼英俊风流,甘食香饵自愿上金钩。恨只恨世结积怨宿仇,这般似海深情向谁诉?重锁幽闺人面桃花搜,要聚首除非相期梦魂游!”③寥寥几句道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之间相互倾慕已久;也表明了两人只要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便死也无憾的纯真无瑕的爱情观。而《雅歌》中也对“圣洁”的爱情大加赞赏:“我的佳偶,你全然美丽,毫无瑕疵。”这些无不表明莎士比亚不但能把基督教中的爱情观与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相结合,而且还能对其运筹帷幄,运用得天衣无缝。

    金钱观。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员及人文主义的代言人,莎翁对现实生活理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也应享用尘世间的物质财富。然而,深受基督教文化熏陶和浸染的莎翁也无情地揭露了“金钱万能”的罪恶。他的“财富忧患意识”,“财富为唯一的罪恶”等观念与《提摩太前书》中的“贪财乃万恶之根”的风调更是如出一辙。譬如在《雅典的泰门》中,他凭借主人公泰门之口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字。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又如在《约翰王》中:莎翁一面声称“如果金银向我招手,即使铃铎、《圣经》与蜡烛亦不能将我驱退。”另一面当他意识到“利益”具有“颠倒乾坤之势力”时则又大声疾呼:“拿起武器,为保教会而战!”《威尼斯商人》则将莎翁的金钱观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可见,莎氏文艺观既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温情而成为一种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的互补,也流露出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其宗教情结。正是这种融合的文艺观使得莎剧中既充盈着现世的悲欢离合,又引导人由尘世间的污垢与不洁趋于崇高;也正是这种融合的文艺观使得莎剧既放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又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

    二、圣经典故、意象及隐喻在莎剧中的巧妙运用

    由于受到《圣经》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还运用了许多圣经典故、意象和隐喻等,这就不仅突显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技巧之特色,还丰富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内涵。这在基督教文化视野下形成了莎剧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因此只有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来透视莎士比亚戏剧,即从圣经—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视角来观照莎士比亚戏剧,我们才能够更深刻也更准确地理解莎剧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文本生命力源泉之所在。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即无视基督教《圣经》这一西方文化源泉之存在,那么隐含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内心宗教情感和思想共鸣的意蕴就会因此而消逝殆尽。④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对莎士比亚作品基督教《圣经》的渊源关系业已倍加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把莎士比亚作品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加以解读,其中不乏有从宏观的视角对莎剧中的人文主义观念和基督教思想的融合进行分析,也有从微观的视角对莎剧中的圣经典故、意象或隐喻进行研究。笔者曾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涉及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莎剧艺术特色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搜索,发现大多数文章是从微观的视角来研究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对圣经典故、意象或隐喻的巧妙运用。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笔者在此就不加赘述。

    三、莎氏独具特色的文艺观形成的动因

    首先,家庭生活环境氛围。我们想要弄清莎剧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必先对莎氏家谱及其生活环境的氛围进行一番细致地探究。

    莎士比亚的祖父原为佃农,但因庄园主拉萨达与官吏相互勾结,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横征暴敛,佃农们敢怒不敢言。他们虽然饥肠辘辘,但也无计可施,除了每日祈祷,祈求上苍来获得精神食粮。另外,莎士比亚的父母均目不识丁。有史为证:他们夫妇对一些重要文件的签署用符号来代其姓名。正因如此,促使他们毅然决定让莎士比亚接受教育,故而使其早在七岁之前就在当地学校学习了。而堪称世界最好的教科书《圣经》便是他学习的唯一源泉。④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氛围家庭里,决定了他在剧作中必然要流露出基督教思想意识。

    其次,社会历史背景。英国的人文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早在乔叟和约翰·威克利夫的思想中就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英国统治者,尤其是亨利七世、伊丽莎白等人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英国统治者们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最终选择了宗教改革,但他们大都没有真正的宗教感情,宗教改革只不过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异和发展,是统治者们鉴于基督教深厚的文化和群众基础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带来的道德混乱所选择的能够迂回地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重要途径。这就使得英国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文艺复兴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信仰交织融合的状况。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出现了像莎翁这样既肯定“人”,又赞美“神”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

    最后,文化的传承性。尽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与神学本体论的基督教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看成是一次对基督教思想的“彻底决裂”,认为人文主义必然高举反宗教的旗帜。实际上,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扬弃和承继的关系。文艺复兴是在否定、批判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本身就说明文艺复兴是植根于基督教文化之中,是从基督教文化这个母体中脱胎而出的,它的很多观念和精神也都是基督教文化内在成分的延续和发展。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最注重的关于“人”的观念就是在《圣经》肯定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世纪》关于神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人并让人管理万物的记载,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对先知智慧的赞赏等都体现了《圣经》对人的重视,这与人文主义者肯定“人”、赞美“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除此之外,基督教文化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承继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现世观念、回归原初基督教信仰、对人性的追问等方面。基督教文化与人文主义之间这种扬弃与承继的关系体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便表现在了莎剧中基督教信仰与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合统一。

    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艺术源泉之一的基督教《圣经》,尤其是仁慈、博爱、宽容等思想对后世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莎翁出生于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中,这就使他产生对“基督教文化的眷恋”;同时由于深受当时文艺复兴的深刻影响,莎士比亚便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虚幻性产生了憧憬;更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连续性”,使得这位文学天才把基督教信仰意识和人文主义思想相互协调融合并在剧作中化用圣经典故、意象和隐喻而成其独特而新颖的文艺观,正因为这样,莎剧才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注释:

    ①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沈 弘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②转引自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7.

    ③黄 龙.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1).

    ④Sams Eric.The Real Shakespeare:retrieving the early years,1564-1594[M].Yale University,1995.

    (卜立进,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王晓凌,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圣经透视角度创作特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