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对数学教学设计中不良症状的观察与思考

    对数学教学设计中不良症状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0-05-06 05:18: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的预设与期待,是教师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及素质等的综合体现。好的教学设计既要着眼整体,统揽全局;又要循序操作,精细落实,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因而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诸多症状,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1-02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前期准备,反映的是教师“怎样教”的能力智慧。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基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但是,我在查阅教师备课笔记以及深入课堂观课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因而教学设计中存在着种种症状,下面试举几例。

    一、有“三维”教学目标的罗列,却忽视过程性目标的精心设计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学习的同时,又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都列出了三维目标,但不少案例缺少对过程性目标的精心设计与清晰把握,缺少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33例6,教学内容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材中创设了小猫、小狗、小猴三个小动物做五角星的情境,其中小猫做了38个,小猴做了34个,小狗做了10个。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确定的目标是:“结合小动物做五角星的具体情境,在比较百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的大小的相对性,发展数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或‘差不多’等词语,描述实际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学中,本来教师在出示了“小猫做了38个,小猴做了34个,小狗做了10个”的数量后,学生从情境中自己能判断出:小猫和小猴做的个数都比小狗多。如果进一步引导思考:“怎样描述小猫和小猴做的个数比小狗多的程度呢?”这时学生就会感到需要用“多得多”与“多一些”来刻画两者的区别。但偏偏教师没有这样想和这样做,而是把“多得多”与“多一些”作为知识点进行讲解:“多得多就是两个数离得远,多一些就是两个数离得近。”试想,如果问一个问题:“50比30多得多,还是多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无法作出判断的。因为“多得多”与“多一些”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如果50、45与30比较,50比45多一些,50则比30多得多。这节课之所以未达到目标,问题就在于设计和实施教学时,缺少让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

    三维目标不能作为标签贴,关键要体现对目标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过程性目标。就某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而言,要看是否恰当地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抠着知识点进行教学,而不注重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或探索的过程,那么即使教学计划上写着三维目标,那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

    所以,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考虑三层含义:一是观念与意识方面,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避免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两张皮”的情况;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思考通过怎样的载体、怎样的过程和怎样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反馈与检测方面,考虑如何加强形成性评价,并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出,却忽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构建

    一堂课的成败,整个教学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是否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因而这也是驾驭教材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遵循教材编写的结构与特点,把握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进而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和知识疑点。在确定好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知识疑点之后,教师还需要选择和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学习形式,并从时间与过程上保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在不少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都写有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却很少有明确提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疑点策略的。可以说,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不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的问题,更是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说,“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其难点是让学生自然生成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的认识中“任意”一词的理解。我看过的这一课教案,大都能准确定位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但却很少见到突破难点的策略。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北京市孙贵合老师做了很好的诠释,他在学生直观感知“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的基础上,预设了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a、b、c时,那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突破了难点。他的设计策略在于用字母代替具体数值,将具体的、特殊的实例延伸到了普遍的、一般的规律之上,促使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同时满足a+b>c、a+c>b 、b+c>a方可围成三角形。正是由于字母的巧妙引人,将问题恰当定位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将字母与数据有机结合进行推理、验证、总结、归纳,进而自然生成对“任意”一词的认识和理解,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

    三、有探究教学设计,却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

    新课程改革把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来要求,而且在多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要求。探究教学的价值核心是研究、学习、领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因为掌握方法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传授、内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与知识架构相衔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渗透,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深入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对探究教学认识不深,有的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果不采用探究教学就不合潮流,于是为探究而探究,从而使探究教学形式化;有的则不考虑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而采用简单的探究方式,结果忽视了思想方法的引领。比如,教学“面积单位”。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探究活动的:课前让学生每人用硬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教学时,告知学生这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去量一块橡皮的面积,再去量一张水卡的面积,从而认识几平方厘米。之后让学生估猜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的面积。在这过程中,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探究活动,在学生测量了橡皮和水卡面积之后便就此作罢,终结了思想方法的引领过程。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来看,操作的着力点应当定位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挥智慧,积累数学经验,认识、领悟数学思维方法。鉴于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这样来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在硬纸上面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用剪刀剪下来,告示学生这就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忆。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局限于认识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这基础上,又进行了认识几平方厘米的活动。我先启发学生以1平方厘米为标准来估算一块橡皮、一张学生用的水卡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时,学生用剪下的1平方厘米的纸片进行测量,得出一块橡皮大约有5平方厘米左右,一张水卡大约45平方厘米。接着我又问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很快估计数学书封面以及课桌面的大小吗?学生开始操作,操作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依照刚才的操作方法,即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进行测量。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并举手向我示意。我问他结果是多少?他回答:“大约是380平方厘米左右。”我又追问:“你这么快就有了答案,是估计的吗?”这个学生回答:“我不是估计的,我是用水卡量的。”我故作惊讶:“哎,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看。”他说:“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张水卡大约是45平方厘米,数学书的封面比8张水卡多一些,这样它的面积就是8×45=360平方厘米,也就是比360平方厘米多一些,大约在380平方厘米左右。”我表扬了他:“你的想法太好了!”这时我问其他学生:“听了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方法,你有什么启发?”这时有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现在就可以用数学书来量课桌面大小了。”还有学生说:“今后要是测量更大物体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选一个熟悉的物体作为标准,把要测量的面积与它比较,这样就可以得出这个物体的大小了。”活动中,我运用了猜测、验证、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评估面积的方法,同时让他们掌握了思想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这为后续学习做好渗透和铺垫。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设计症状不良观察思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