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壮族山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探究

    壮族山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探究

    时间:2020-05-07 05:18: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理念,论述开发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策略,使学校语文阅读课程资源与壮族山歌语言艺术资源两者有机融合,开发出有价值的语文阅读校本课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校本课程 资源 壮族山歌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42-04

    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是以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选择权,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小学语文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以及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适应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需求。本文主要是从艺术形式、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入手,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中融入壮族山歌的意义和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融入壮族山歌的意义

    从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看,“课程资源优势利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树立的课程开发理念。这意味着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古迹、民俗特色,以及国内外时事、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作为自治区“民族示范学校”,我校深入研究壮族山歌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歌唱演绎壮族山歌的优美语言,体会壮族山歌中所描绘的丰富内涵。

    (一)壮族山歌是壮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壮族山歌传唱历史悠久。传唱形式由古时简单的口耳相传,到如今盛大隆重的歌圩集会,经久不衰;传唱内容囊括民间故事、祭祀典礼、生活劳动、自然风光等,包罗万象,感情丰富而真实,思想内涵深刻。不仅如此,壮族山歌还有扎实的社会功用和丰富的教育功用,把壮族山歌开发成为语文阅读资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壮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万物的启蒙认知,对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结,对人文艺术的多元呈现。壮族山歌作为壮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早已作为一个民族符号,在广西的土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火种。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融入壮族山歌,对推进广西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壮族山歌是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助推器

    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精神内核——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实现形式,而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强心剂。此前,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创设性地融入“桃李天下”这一校园文化品牌,为学校形成自身教育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桃李天下”源自于我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它发源于壮族文化,根植于学校沃土,延伸之处都是独具特色的“桃”元素。学校围绕这个文化概念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具象,开展门类繁多的生动多彩的校本课程,让这独特的校园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壮族山歌本是壮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载体,壮乡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向往早已凝聚成文化音符融入这一首首壮族山歌中,历经岁月的风霜而不衰,承接时光的沉淀而弥新。在广西本土,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壮族文化汲取丰富养分,同时,壮族文化渗透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中。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融入壮族山歌,在课堂呈现形式上是丰富多彩又完全成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是独具审美又极易产生共鸣的。

    (三)壮族山歌的语言艺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活力

    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综合素养培养优势,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本承载着大量的语文知识,阅读教学肩负着语言积累这个重任。另外,阅读即是现实生活的映射记录,语文阅读教学以课堂学习作为核心,向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产生能动性辐射,进而自然渗透、延伸和拓展到各个生活领域。这是源于阅读文本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映射,現实生活作为阅读文本的创作蓝本,使语文阅读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产生一种奇妙的“巧合”,随即碰撞出来的“火花”即是综合素养的形成。

    壮族山歌是早期壮族先民在生活生产中积累下来的丰富语言形式。将壮族山歌作为一种阅读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不仅可以从其音韵和谐中攫取“美读”的养分,更多的是其唱作文本中能提供大量的语言艺术魅力,给阅读教学以真实的体验和再创作的灵感。这种能动性的延伸不仅对学生当下所处生活环境产生强烈的映射,还能跨越时空,让学生与若干年前的壮乡人民进行情感沟通,进而体悟其中蕴含的艺术。壮族山歌的语言艺术,音韵和谐,以及所传唱的思想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包容性和广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无疑给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发开注入新鲜血液。

    二、壮族山歌中可开发利用的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探究

    (一)扩大语言积累,内化形成语感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以现实生活中的劳作生产、风俗人情等作为创作蓝本,以歌唱形式表达真情实感。壮族山歌源于生活、传于口耳、兴于唱作,是壮族人民集体生活智慧及民族情感的结晶。这些歌谣简朴且生动,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壮族人民在辛勤劳作时自然捕捉到的场景,在游山玩水时即兴歌咏的大好河山,在婚丧嫁娶时浓墨重彩演绎的民俗风情,这些凝结后的歌词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中一个个鲜活的阅读文本。

    切入壮族山歌歌词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促进语言积累,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欣赏语言艺术美,在配乐读中感受歌谣本身的韵律美,在表演读中理解歌谣的画面美。学生通过朗读调动感官,促进语言积累,从而内化形成语感,为今后古代诗词学习、现代诗歌赏析,以及少数民族作品赏析提供语言基础和语感启蒙。

    (二)涉猎语文知识,学会实践运用

    壮族山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抒发情感方式,通过各种随性创作而呈表情达意方式,虽普遍但不普通。研究歌词文本不难发现其在表达时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自然而又生动。为了避免传情达意过于直接,歌词大量地使用了细腻幽深的表现手法,如比兴;为了表现集会斗唱的激烈场面,巧妙地采用了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如排比;为了塑造歌者的机智形象,适时地采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这种“无意识”创作出来的文本,浑然天成,又因其多用地方俚语俗语,加入地方传说故事、人文地理知识,使受众一听就能明白。壮族山歌既富有吸引力、表现力,也渗透了许多语文基本知识。

    涉猎语文基本知识,即粗略地了解,对涉及的语文知识不做深入研究。语文基本知识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标点符号的意义及使用、句式转换方法(扩句、缩句、改写)等。我们将民间收集壮族山歌中的语文基本知识整合开发成为语文阅读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中(不必再单独列出),并对其中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开发,形成系列化课程,形成体系后呈献给学生。但是,不宜深入推敲这些语文知识,仅起到知识点播、激发兴趣、拓宽信息面的作用即可。在此基础上,向课外知识延伸,以点带面,开展主题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语文知识。

    (三)激活言语技能,点亮创作思维

    壮韵和谐,朗朗上口,壮族山歌的本质特征是音乐性。“从音乐与语言的基本特性来看,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不能意指明确,而歌词却具有典型的语义性。”传唱壮族山歌的同时,也起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作用。音乐特性和言语技能并非毫无瓜葛,歌词由曲调串联起来以后会形成某种组合,让人朗朗上口。壮族人民在善用口语俚语的同时,音调也会随着词句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和转换,由此构成和谐的韵律。就壮族山歌文本而言,就等同于一首民族化的诗歌,配上曲谱以后相映成韵。词随曲变,音随义调,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规定的唱法,铸就了壮族山歌多元的创造性和强大的包容性。

    将壮族山歌引进阅读课堂,也能為古老悠扬的壮族山歌注入新的内容,还能促使学生把今天的壮乡生活写成诗歌。古调新唱,不仅能以此激活学生的言语技能,以及激发词曲创作的兴趣,还能促进壮族山歌的发展。在传唱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壮族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壮族山歌作为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中,融入壮族山歌应主要遵循五个原则:合理性、整体性、特色性、开放性、实用性。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对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与引入的壮族山歌相关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真正收获课程开发的积极意义,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问题体现为,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整合的过程中虽能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但所采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和全面;语文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生力军,愿意参与研发以及实施,但由于对所引入的资源缺乏整合理念,再加上理解有限,所开发的课程较为单一、枯燥;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受众,在既定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影响下,很难真正从阅读校本课程中领会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最终让课程开发沦为形式。

    (一)合理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校本课程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指向,讲究合理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供学生根据喜好进行筛选,课堂呈现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情景演绎,学生代表进行研究汇报、风采展示,学校层面进行文艺汇演、主题活动等,壮族山歌甚至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元素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此来助力该课程的普及与推广。

    (二)整体性原则

    壮族山歌作为壮族文化的一支血脉,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主,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关注语文素养,还要从中整合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资源,打破各学科之间固有的传统界限,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

    (三)特色性原则

    壮族山歌作为广西地区名片,蕴含着壮族的民族特色和精神脊髓。在开发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壮族山歌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结合广西的民族风情、学校的校园文化、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灵活开发和利用资源,给学生营造熟悉的环境、融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四)科学性原则

    在开发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原则,以文化渗透育人为关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一个结果,而是让学生身处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的乐趣。如果盲目开发壮族山歌资源,胡乱纳入校本课程中,不仅会让学生对校本课程产生抵触心理,还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扬,歪曲学生的民族情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科学地在课程中渗透壮族山歌文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广阔的学习视角,让学生从唱山歌到作山歌,从了解民族文化发展为热爱民族文化。

    (五)实用性原则

    将壮族山歌作为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还要充分考虑本地、本校当前的教学条件,充分挖掘壮族山歌中具有实用性的部分作为课程资源,以此达成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出来的课程要有实际可操作性,不可因为机械地渗透民族文化而摒弃校本课程本来的功用,或因为阅读教学而改变民族文化的本来面貌,让语文阅读课沦为文化知识课。

    四、壮族山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实践

    (一)设定目标

    课程资源开发首先要明确目标。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要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考虑到语文阅读目标的达成。壮族人民多聚居在广西,开发壮族山歌文化还应侧重于多元民族文化特点。从这个要点探究壮族山歌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目标设定,更符合地域性、实用性、生成性的要求。

    培养阅读素养,是首要达成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以课内阅读教学为基准点,拓展延伸课外知识。阅读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此外,阅读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语文学习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再现、演绎、学习民族文化,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亲近壮族文化,建立一定的学习背景。教师再将壮族山歌纳入课堂教学中,就能在教学中营造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资料收集整理、语言欣赏运用、观察探究发现、分析处理论证、情景再现演绎等能力,掌握“归纳现象—提出问题—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方式方法。

    以民族特点为素材,系统开发本土资源,满足了学生多元的民族文化需求。通过对壮族山歌的再现、解读和演绎,学生亲历壮乡文化,陶冶情操,增强了民族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壮族山歌,学生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特色文化,激发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形成过程性评价

    壮族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将壮族山歌融入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以合理的形式循环开发。如可以采用循环发展的评价模式,与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合理安排。在课程实施一段时间以后要对课程进行过程性总结和评价,不断改进和修正,以延续课程的生命力。例如:依托壮族山歌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可在课程开展初期让学生绘制壮族山歌学习预期发展图样“立体绣球”,根据自身需求制订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调整,对于已达成目标的可以给绣球涂上颜色,对于未达成目标的可做微调,对于增添目标的可以制作“立体绣球”。一个过程的学习以后与同学“互抛绣球”,让绣球“漂流”起来。如此一来,校本课程就会像绣球般色彩丰富,且有很强的生命力。“唱山歌,抛绣球”具有流动性和传承性,教师重视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感受,有助于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三)案例研究

    小学阶段的壮族山歌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受众主体是小学生,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循序渐进地开设系列课程,把壮族山歌民俗文化故事、语言艺术欣赏、自由唱作演绎、民间采风实践纳入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提升。

    以下,笔者以《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壮乡歌海拾贝》教学设计为例,详细介绍具体操作方法:

    ※活动主题:壮乡情,壮歌美。

    ※活动建议: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壮乡文化中有着许多传承千年的珍宝。本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先开展以下课前准备活动。请你认真读一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结合自己找的内容,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1.搜集壮族山歌。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乡村史料、观看视频、上网查找等方式,或是走访调查、询问长者,收集他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创作的山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和相关知识。

    2.整理资料。小组討论搜集的资料,对山歌进行分类,可以按照故事内容分,也可以按照使用途径分,分好之后,研究一下山歌的特点,可以再补充一些信息。

    3.欣赏山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山歌,选其中一部分内容,借助工具书,或是询问父母老师,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向小组内的组员推荐自己喜欢的部分,也可以放声歌唱,说说喜欢的理由。

    4.进行山歌知识交流。将收集到的山歌知识与同学分享,谈谈学习感悟,将语言知识应用到习作当中。

    5.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份子,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学习交流如何将这些特色山歌传承开来,将壮族文化发扬光大。

    6.课外拓展:你还知道壮族的哪些传统习俗?课后收集起来,整理成材料。

    (提示:“三月三”歌圩、五色糯米饭、黑衣壮服饰等)

    ※上课流程

    1.导入

    (1)视频导入,启发兴趣。(6分钟)

    师:(播放视频《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段视频赞颂广西山美、水美、山歌美。说到广西壮族民歌同学们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生:刘三姐)

    师:刘三姐是广西壮族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不仅在广西家喻户晓,名声还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流传。

    师:我们跟着刘三姐的美妙歌声开展今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壮乡情,壮歌美》。本次活动的开展分为三个环节:歌源探索、歌海起航、歌韵传承。

    (2)歌源探索(8分钟)

    通过师生交流对话以及检查小组课前准备情况,学生了解到壮乡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而引出壮山歌的来源。

    师:我们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咱们班有壮族的同学吗?谁来当小老师和我们说说壮族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指名生答)

    生1:壮族有自己特色的服装,比如说黑衣壮。

    生2:壮族有优美的山歌。

    生3:壮族在“三月三”会摆宴席会客。

    师:很好,同学们从服饰、文化、饮食等方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壮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请看老师准备的资料。(播放PPT,展示:崇左壮族“斗牛节”、壮族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歌圩童声合唱等)

    师:壮乡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壮族山歌早已经是广西的名片。壮族山歌最早是壮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劳作、狩猎时候发出的简单呐喊,之后逐渐形成成熟的旋律。所有壮山歌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所以壮族山歌是非常淳朴、自然、有韵味的。

    (3)歌海起航(15分钟)

    让学生通过欣赏壮族山歌音频感受壮山歌的“四美”,重点关注“语言美”,从语文习作的角度出发赏析壮族山歌歌词中的奥妙。

    ①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上学习过《盘歌(壮族)》,还有印象吗?(生齐答“有”)我来看看谁记得最牢。(开展“猜谜语”活动)

    (播放音频:新民歌《心想唱歌就唱歌》中的对歌环节,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

    师:谁能担任“小小刘三姐”来把歌对出来?(生举手答)

    让学生明确:

    什么水面打跟斗 对 鸭子

    什么水面起高楼 对 大船

    什么水面撑阳伞 对 荷叶

    什么水面共白头 对 鸳鸯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1:“打跟斗”是鸭子的动作,“起高楼”是指大船的形状。

    生2:荷叶生长在水里,形状又像“阳伞”。“鸳鸯”头顶上的毛发是白色的,所以就是“共白頭”。

    师:说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经过认真思考,知道了这些歌词中的巧妙之处。对歌就是用“猜谜语”的形式,一问一答对唱,将生活中、劳动中的景物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壮族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②延伸拓展

    壮族山歌中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形象地通过山歌展现出来。

    师:我们知道壮族人民喜欢对歌,他们选取的对象都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走进这些歌词,看看这些歌词里隐藏着什么奥妙。(PPT)

    (生齐读歌词)

    师:这句歌词同学们能理解吗?(生:能)说的就是壮族年轻姑娘的温柔和美貌,这里是直接赞美姑娘吗?(生齐答:不是)那是怎么描写姑娘的?(指名生答)

    (师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运用比喻有什么好处啊?请同学们思考。

    (PPT展示填空)

    教师相机指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具体特点),表达了          之情。

    活动:请同学说,教师纠正,同桌两人相互回答,教师巡堂,再检查问答情况。

    小结: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知识汇总

    师:壮族山歌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和韵律,经过刚才的欣赏,我们还发现了其中的语言美、形式美、比兴美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壮族山歌有“四美”:韵律美、辞藻美、比兴美、语言美。今后欣赏新的山歌时,老师都希望同学们能用上面分析的方法,并且将这些语言知识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4)歌韵传承(6分钟)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讨论。

    讨论问题:壮族山歌有什么实际用途?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检查汇报:

    ①记录生活。将生活中、劳动中的场景,还有许多故事记录下来。例如:《采茶歌》。

    ②传递知识。把一些劳动技能和经验记录下来。

    ③交流感情。壮族山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感情,如今山歌被搬上国际化大舞台,也是为了与海内外的民歌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教师总结:少数民族的山歌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劳动,说明他们平时用心观察和感受,希望大家也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并将壮族山歌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李华瑛在听课后这样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壮乡歌海拾贝》能从学生特点出发,结合语文知识的特点合理设计。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课堂上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少数民族文化是群体文化,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壮族山歌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开发过程中融入壮族山歌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和改进。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给予壮族山歌新的发展领域、壮族山歌给予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新的思维路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前行,不断积累优秀课程资源的开发经验,才能从广西本土优秀文化中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邓依晴,黄滟.从壮山歌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语言艺术研究[J].名作欣赏,2018(3)

    [2]罗超育.试论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方式[J].学周刊,2016(11)

    [3]邓国强.广西壮族情歌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5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C2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滟(1994— ),女,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

    (责编 黎雪娟)

    相关热词搜索:壮族山歌探究小学语文校本课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