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引申意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引申意思

    时间:2019-02-03 05:35: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本身也颇具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语文教学
      
      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她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墚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新课标”更是把“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维度。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本身也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教育,努力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得近一些,着眼于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缘境入情,以情激情
      
      缘境入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那么,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态度乐观,传递情感。
      教师对现实的态度对其教育态度有着突出的影响。只有对人生抱着正确、积极态度的教师,才会以乐观、振作的情绪活跃在课堂里,保持最佳的教学情绪状态,并创造积极的情绪背景基础。就教师的教育态度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对所教学科的态度乃至对学生的态度,同样受到教师主导性情绪的影响,而且直接而强烈。我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学中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与他们的“三爱”(爱教学工作、爱所教学科、爱学生)的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当他真正热爱教学工作,视教学为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才会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心中便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欢欣,激起说不清的亲切和甜蜜的感受。只有当他真正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谈起它的有关内容时才会如数家珍,在讲授中充满由衷的愉悦。这些正是他们“三爱”态度中的情感成份在课堂具体情景中的体现。优秀教师的这种情绪基调自然是稳定、充实、强有力的,它让学生处在快乐的。充满了兴趣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使他们容易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就随之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2、营造氛围,拨动情感
      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设想,刻板、呆滞、紧张的课堂氛围是难以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对话过程激情洋溢。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动作、态势、眼神吸引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教师更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敞开情怀自由发挥,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当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当我们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邀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凉、领略异地风土人情、追述人列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景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在上课前几分钟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游玩吗?为什么?”学生兴致很浓,一致回答:“喜欢。”我便选了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感受。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游玩是因为游玩时,爸爸妈妈会给我买许多好吃的,我还能尽情地玩碰碰车等游戏,很开心。”另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游玩是因为能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心情很舒畅。”接着,我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给这节课奠定适当的感情基调。当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想不想去欣赏美丽的吉林雾凇?”学生很兴奋地说:“想。”我又很自然地说:“不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边看图边留心图上的词,待会儿请你用喜欢的词来赞美雾凇。”说完,我就用多媒体映示多幅雾凇图片,图片中穿插了一些关键词语。我在优美的旋律声中描述:“漫步在松花江畔,映入眼帘的是洁白无瑕的雾凇,真是美不胜收:脚踩着落雪,环顾四周,到处银装素裹;嗬,一排排银松雪柳真像落雪似的,气势磅礴;仔细瞧那枝头,洁白如玉的雾凇缀满枝头,宛如银花绽放;远望松花江畔,景色更是壮丽迷人,真是精美绝伦啊:目睹松花江畔那姿态万千的雾凇,令人神往!我借助电教手段的渲染,通过自己生动的描述,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松花江畔,观赏美丽的雾凇,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愉悦参与,从而使学生与教师情感共鸣。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而有感情地说出“( )的雾凇!”。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感悟雾凇洁白晶莹、银花闪烁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时,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悟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二、发掘情感,以情引情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课文就是通过对人物语 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反映彭德怀的内心矛盾和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有这样几处描写:1、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2、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3、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这里所描写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完全符合彭德怀的性格特征,他就是这样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不耐烦”表明了彭德怀的态度坚决,说明了他不愿意在杀与不杀大黑骡子的问题上讨价还价,想到战士们一个个饥饿而昏倒,他便心急如焚,面对大家的请求,他“不耐烦”了。“怒吼”是因为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意味着又会有战士昏倒,甚至有的战士会因此而献出生命,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怒吼”。“发火”写出了彭德怀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怒火。他是对自己“发火”,恨自己无能,竟然对自己的“知心伙伴”大黑骡子下手:他是在对警卫员发火,恨警卫员不将肉汤送给那些因饥饿而昏倒在地的战士;他是在对“草地”发火,恨草地茫茫无边……所有的情感在这一刻全爆发了出来。可以看得出,彭德怀的这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都缘于对战士们的关心、爱护,都表现了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学生从彭德怀的身上体会到了一个将军能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进了彭总的内心,一起与他经历了痛苦的抉择。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依椋鸟》一课,作者虽然没有用语言直接来表述自己对灰椋鸟的情感,但是我们从语言描述上却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开始,作者这样来描述灰椋鸟:“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在欣赏了灰椋鸟后,作者这样来描述它们:“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畦!”作者的情感由一开始的不喜欢变成了热爱,之所以热爱是因为作者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感受到灰椋鸟也和人一样有情谊,它们在林内生活地这样愉快,人与鸟儿能这样和谐地生活。从作者的情感变化中我们不仅更深地理解了课文,也更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给鸟儿一个快乐的家,人人都爱护鸟类,大自然的一切才能更加和谐。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如《秦兵马俑》一课,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学生读后都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喜爱之情。特别是文中对各种类型的俑像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学生抓住了各种俑像的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自主体验,以情入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好内在地吻合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因此,在创设情境和充分挖掘教学情感的前提下,教师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是学生将外在情感因素内化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上,活动是产生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情感活动中,学生主体会由活动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相比于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如削、稻秧脱险记》一课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故事生动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极富个性,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揣摩“小稻秧、杂草、喷雾器”的动作和语言,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当堂进行排练表演,亲生的体验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诱发阅读主体(学生)凭借作者所提供的审美客体(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课文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心灵参与进去,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与交流,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悄悄然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沉醉在作品里面”,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普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体现、挖掘、创设情感,发挥情感的特殊功能,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6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卢家楣主编的《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5]余 霞.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相关热词搜索:随风无声潜入夜润物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