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答关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三问_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目

    答关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三问_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目

    时间:2019-02-07 05:42: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出来以后,的确有很多媒体给出版社或者给我本人打电话,一是表示祝贺,二是采访。归纳一下,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三:一、人文社出版的作品中奖率为什么这么高?二、近年来,怎么看“茅奖”评比在社会和读者中引起的种种争议?三、获奖作品中有很多或者绝大部分生命力是不是都不长?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本来也没有认真想过,最近被媒体的朋友们集中一问,倒是逼着自己去想个究竟,实际上也是从一个角度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多年来长篇小说出版工作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一答:获奖多恐怕更多在于内在契合
      有的媒体朋友帮我算了一下,从第一届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共计评出正奖36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的作品总共占了其中的17部,可谓近半壁江山,从而成为获茅盾文学奖最多的出版社。与此同时,我们也是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多的出版社。
      我说“获奖最多”是指在36种获奖作品中初版在我们这里出版的占据了近半数;而所谓“出版作品最多”是指自2005年起,我们推出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丛书;这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出版至今已囊括了绝大部分的“茅奖”获奖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奖率为什么这么高?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有历史的客观原因,特别是早几届。80年代到90年代初,当时从事文学出版的单位的确没有现在这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名社老社,的确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进入90年代以后就不应该这么说了,现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出版社、文化公司、图书工作室在分切长篇小说出版这块大蛋糕,恐怕是很难统计的。80年代国内一年出版长篇小说不过三四百部,现在据说膨胀到了三千部。在竞争如此激烈乃至惨烈的背景下,人文社还能胜出一筹,这就不能不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奖率高的另一个更深层、更内在、也是更为根本的原因了,那就是茅盾先生当年首倡设立此奖的初衷与我社60年来所坚持的“关注现实、注重作品整体的品质”的出版理念不谋而合,这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契合。
      的确,长篇小说的出版一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60年来高度重视的一条产品线,我们的老社长兼总编辑韦君宜曾经说过,“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出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牡丹花”。牡丹花自然只是一种比喻,但至少说明一点,持续推出优质原创的长篇小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我们对长篇小说的关注,视野是开放的,标准是多样的,态度是包容的。但我们又的确特别重视那些关注现实、品质厚重的作品,比如我们这次获奖的两部作品:刘醒龙的《天行者》表现了基层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讴歌的是一种不屈的奉献精神;毕飞宇的《推拿》看上去展现的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艺术上比较小巧精致,但作家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悯视角来俯视而是平等地、充满关爱地进入他们的生活,这当然是一个沉甸甸的、厚重的国际性题材与话题。
      
      二答:平和应对“茅奖”种种争议
      伴随着“茅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由此而引起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得承认,得正视,大可不必回避与掩饰,搞得羞羞答答,万般辩解。在我看来,出现种种争议不仅正常不过,相反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大家对“茅奖”的关注。有关注总比没关注好,而争议中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正可以使“茅奖”的评比机制更加趋于公开、公平和公正,面对种种争议,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见仁见智,有不同的意见再正常不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此。我相信,这拨人评作品和另外一拨人评奖完全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他公正或者不公正。所以有争议也好,出现不同意见也好,本身就是很正常的。而且不同的文学奖项有不同的侧重,这也是很正常的,这和评奖的组织方、承办方倡导什么、主张什么肯定有关系。再放大一点说,人为主观的评比一定是会有争议的,比如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的打分就时有争议,相反,硬碰硬的田径项目中快就是快,慢就是慢,谁也说不出什么。所以有争议本身是正常的,只要评奖的程序与规则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的评委保证严格遵守程序与规则,恪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就完全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争议。可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古训,文人不会不知、不懂。
      我们也还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茅盾文学奖毕竟还是中国当下长篇小说评选当中比较严谨的、标准比较严格的奖项。它毕竟是面对4年出版的新长篇进行评比,而且只评三到五部。现在国内每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是数以千计,4年下来累计应在5000部以上。千分之一的筛选标准,的确算得上是比较严格、标准比较高的奖项了。同时,你还得承认,在以往三十几年出版的绝大部分的优秀长篇小说都在获奖作品里,这也是一个事实,虽然少数作品存有争议或者觉得比较平,但是我们还得看大多数。有的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成为当代文学的新经典;有的恐怕还得经历史的考验。比如说80年代评出的作品,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不能脱离某个特定的时代来看问题。
      
      三答:绝大部分获奖作品有生命力,值得尊重
      至于“茅奖”获奖作品的生命力如何?可以负责任地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基本上或者百分之百都成为常销书,这是有销售数字事实作为支撑的。所谓常销书就是每年都在动销,每年都有加印。当然,在30几部获奖作品里面,具体动销数也是有差异的,而且还不小。有的一年可能销上10万,有的一年则只能销几千,但是,的确都是动销品种,不像现在出版的大多新作品,过一两年就完全销不动了,能够常销、长期动销,这在当前的文学出版中十分可贵与难得。所以,相比而言,我认为茅盾文学奖已经形成了品牌,并且这种品牌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生命力也好,它的品牌影响力也好都是值得尊重的。
      
      絮 语
      回答了媒体朋友集中的“三问”,竟还有点滴感受,不妨以此“絮语”作为本文的结束。一部获奖作品的诞生,一部获奖作品的出现,应该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当然还是我们作家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思考,他们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文本,这才使作品获奖成为可能;其次,干什么得吆喝什么,出版社编辑的功劳也不应忽略,特别是对于一些作品而言,比如说我们社出版的《沉重的翅膀》《白鹿原》《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等等,在这些优秀作品出版的背后都有一个个艰难而曲折的“故事”,而这一个个真实故事的主角莫不都是出版社和编辑们。当然,还有我们的评论家、我们的评委、评奖的组织方等等……因此,每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凝结了各个方面的心血、智慧、劳动和汗水。正是他们共同的合力才使得“茅盾文学奖”这一品牌日益闪亮与发光。
      总而言之,尽管我们的确是获得“茅奖”作品最多的一家出版社,我们承认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的内心的确充满了感激和感恩。感谢作家朋友对我们的信任,把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给我们出版;当然还要感谢评论家、作家协会的支持;也感谢媒体朋友慧眼识珠,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版面帮我们宣传推广作品。从我们自己来说,能够获奖,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不管获奖与否,对出版社来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好我们自己的出版工作,则远比获奖要重要得多。
      

    相关热词搜索:文学奖获奖茅盾三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